倒牛奶事件重演,直升機撒錢模式開啟 全球經濟到了至暗時刻嗎?

2021-01-16 手機鳳凰網

2020年1月3日,剛剛邁入21世紀第二個年代的開端,美軍突襲中東,伊朗少將蘇萊曼尼在爆炸中身亡,引油價狂飆,黃金飛漲,「第三次世界大戰要來了嗎」猜想不絕於耳,這個充滿火藥味的開年令人錯愕。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後爆發的新冠疫情,引起了的一場影響範圍更廣泛、更持久、更深刻的危機——2020年才過去三分之一,我們已經見證了美股歷史性的四次暴跌觸發熔斷、石油期貨價格首次收於-37.63美元/桶的負值、各國政府開啟「直升機撒錢模式」、「大蕭條」時期倒牛奶事件重演、每6個美國工人中有1人失業、IMF將2020年全球經濟預期調整至-3%。

疫情讓原本走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催化了系列矛盾的暴露,世界經濟不得不面臨幾大問題:從零利率到負油價,全球經濟進入至暗時刻了嗎?極度寬鬆的政策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債務危機?全球貿易預計劇烈收縮,經濟一體化還能持續嗎?如何實現危機下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我們究竟該如何審視和應對此番全球經濟恐慌時刻?

全球性大流行病:將重新定義這個時代

3月9日晚,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新冠肺炎成為全球性大流行病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現實,Epidemic(流行病)由此升級為Pandemic(全球性大流行病),新冠疫情也成為了世界各國、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

4月19日,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描述這是「一場截然不同的危機(a crisis like no other)」,並結合現狀將2020年全球經濟預期調整至-3%,IMF表示,公共衛生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結合,意味著它們會互相助長,低增長降低政府收入,從而讓支持公共衛生系統變得更艱難,經濟復甦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大。

如比爾·蓋茨在最新備忘錄中所言,「新冠肺炎,第一個現代大流行病,將重新定義我們這個時代」 。如今,疫情早已由單一的公共衛生事件波及全球經濟,危機表現出全面性與深刻性的顯著特徵,對全球經濟、政治、社會和貿易影響無所不及。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擴張,導致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從而引發一系列關於全球經濟的擔憂與疑惑。

股市暴跌、石油重挫,全球經濟到了至暗時刻嗎?

2月12日至3月23日,只用了一個多月,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從近3萬點的高點暴跌至1.8萬點,疫情終結了美股十年的牛市。美股歷史上有5次熔斷,而今年我們在10天內就已經見證了4次。「股神」巴菲特接受採訪時表示,「只要你一直在這個市場玩,就什麼都會遇見的,但是這次這個場面我也是活了89年才遇到。」

不僅是美股,3月23日清晨,美股三大期指先後觸發熔斷後,韓首爾綜指期貨和創業板指期貨暴跌,雙雙觸發熔斷機制,印度、印尼、泰國股市開盤或盤中閃崩並迅速觸發熔斷,其中印度股市主要指數一天熔斷兩次……全球資本市場哀嚎一片。

在股市賠錢的投資者可能想像不到,還有另一個更加兇殘的市場,價格不僅會暴跌,甚至還會跌穿零點到達負值——4月20日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西德克薩斯輕質低硫原油期貨05合約(WTI)價格大跌305.97%,收於每桶-37.63美元,首次收於負值。

美股和石油成為近幾個月來印象最深刻的價格記憶,不斷刷低的新記錄也一再引發人們對經濟的憂慮,全球經濟到了至暗時刻嗎?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家,以成功預測不同市場的泡沫著稱,曾兩次震撼全球金融市場:準確預測了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和2007年的房價下跌。儘管席勒認為20世紀30年代和現在幾乎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但他承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將是嚴重的,「恐懼滋養恐懼,如果一個投資者感覺其他投資者缺乏安全感,他也會感到恐懼,這使事情變得非常危險和不可預測」,「我們可能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達到以前的峰值」 。

直升機撒錢模式開啟,無限量寬鬆意味著什麼?

直升機撒錢,來源於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他生動地描述「赤字貨幣化」(即中央銀行為政府財政赤字埋單)時提出的:「央行行長乘直升機撒錢給群眾」。2002年,時任美聯儲理事的本·伯南克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該方法,提出「政府大規模減稅與中央銀行貨幣創造相結合」的理論。

這次將「撒錢」貫徹得最徹底的也是美國政府——3月4日、15日,美聯儲兩次宣布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0.25%,3月23日,美聯儲宣布再出臺無限量量化寬鬆(QE)政策,開始「購買」市場上除股票之外的幾乎所有信用產品,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持。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也先後開啟直升機撒錢模式,向需要救助的特殊對象群體直接發放薪酬或現金補助。但「撒錢」只能被視作短期救急措施,甚至可能埋藏更大的隱患——「債務危機可能即將到來,」經濟學人智庫(EIU)在3月下旬的報告中寫道,「目前,各國政府正在加大財政支出,以抗擊新冠疫情,維持基本的經濟結構,並讓工人保住工作。其結果是,未來幾年財政赤字將大幅上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透露了同樣的憂慮,「印鈔票只是救火,把問題推遲到後面,解決不了本質問題。印錢太多了要發生通貨膨脹,這個後果誰來買單呢?」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中,阿代爾.特納勳爵(Lord Adair Turner)臨危受命出任英國金融服務局主席,在其出版的著作《債務與危機》中,他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衰退和復甦乏力的根本原因在於債務,並將金融體系過量的債務創造引起的負面影響看作是一種經濟汙染,即「債務汙染」。當前,貨幣寬鬆政策雖暫時有力地穩定了金融市場,但未來對支持實體經濟還有發揮空間仍有待觀察,會不會真的由此引發新的危機也引發業內憂慮。

全球貿易預計縮水13-32%,經濟一體化還能持續嗎?

「今年貨物貿易萎縮的程度遠大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新冠疫情+去全球化的雙重衝擊,使這一輪超級全球化受到了嚴重打擊。在疫情蔓延擴散過程中,對外開放層次越高,參與國際分工程度越深的經濟體和相關行業領域,對外貿易活動受到的傷害就越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

無可否認的是,早在疫情出現以全球貿易已經出現萎縮,2019年,受貿易緊張局勢和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全球貨物貿易量下降0.1%。但4月8日,世界貿易組織發布報告《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顯示,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縮水13%至32%,萎縮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2020年,基本上全球所有地區的貿易量都將出現兩位數的下降。從行業來看,電子和汽車製造產業的貿易縮水將更為嚴重。

2000-2022年全球商品貿易量

1990-2020年世界商品貿易增長與世界GDP增長的比率

2021年全球貿易雖有可能實現復甦,但也存在不確定性,最終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各國抗疫政策的有效性。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全球經濟一體化還能持續嗎?

「從經濟層面上來說,疫情大大加深了人們對全球化的懷疑。」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認為,「但疫情並不會完全終止全球化,而是可能回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狀態:以傳統的投資與貿易的形式,呈現一種『有限的全球化』」。「有限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主權經濟之上的全球化。它有兩個趨向性,一是歐美國家會把一部分關於國家安全、人民生命的產業遷回自己的國家;另一個就是各國產業會在世界範圍內分散布置。「有限的全球化」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很好的機會,不僅可以佔領西方企業留下的產業鏈空間,還可以向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發展。

倒牛奶事件重演,市場如何配置稀缺資源?

同樣是全球性的危機,很多人將疫情與戰爭相比,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看來,疫情衝擊其實比戰爭嚴重。「戰爭是一種消費刺激型災難,而疫情是一種需求抑制型災難,戰爭對各種資源和需求迅速增加,但瘟疫不同,瘟疫減少了消費,減少了經濟活動,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狼藉的哀鴻遍野的局面。」

事實也是如此,奶牛場倒牛奶是書本裡講述「大蕭條」時提到的標誌性事件。4月初,這一幕在美國重新上演——威斯康星、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等乳製品大州的奶農近期陸續開始把牛奶倒入下水道、池塘、農田等,但在另一面,全美不少超市裡的牛奶卻開始缺貨,一些超市甚至開始限購。奇觀出現的表面原因是需求短缺和不平衡,而實質上則是產業結構的嚴重不平衡問題。

疫情期間,「口罩該不該漲價」問題也一再掀起輿論巨浪,市場這個「無形的手」不總是能夠最優地實現資源配置,政府與市場如何配合?特別是危機當前,如何才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現代社會應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混合經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輝文分析口罩漲價問題時提到,這次疫情把這個社會需要多種機制的有機結合的訴求體現的更突出,市場是眾多協調人們競爭與合作行為的機制之一,除此之外國家機器、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都非常重要。

「白雪公主」也失業了,民生保障如何實現?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近日,華特迪士尼公司被爆出本周起停止支付10萬名員工的薪水,將每月最多節省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億元)。作為全球最大的娛樂公司尚且如此,疫情重創了各國就業市場。

美國勞工部2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經濟大面積「停擺」影響,每6個美國工人中有1人失業。過去五周,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累計近2650萬,超過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以來的就業增長總數,相當於美國十大城市人口的總和。

國際勞工組織7日也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疫情和工作世界》的研究報告,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目前,在全球33億勞動力中,超過五分之四(約81%)的人受到了全部或部分工作場所關閉影響。預計疫情將在2020年第二季度導致全球6.7%的工作時間消失,相當于波及1.95億全職員工。預計年底失業數字極有可能大大高於國際勞工組織最初預測的2500萬人水平。

「就業市場比股票市場更困難。失業率趨於上升,然後才逐漸回落,就業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完全恢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如此擔憂。

《新冠肺炎疫情和工作世界》研究報告同時建議,需要在4個主要方面採取大規模、綜合性政策措施:一是支持企業、就業和收入;二是刺激經濟和就業;三是保護工作場所的工人;四是在政府、工人和僱主之間開展社會對話來尋找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倒牛奶一幕重演,美國經濟真的不行了?
    同樣在英國,在法國,在荷蘭,在丹麥,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美國農場主把大量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成為了那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自此,在這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全世界的人們似乎再也沒有親身經歷過那一幕。而最近,倒牛奶一幕在美國又重新上演了。
  • 中學課本上的「倒牛奶事件」在美國重現,這是經濟衰退的開始嗎?
    記得讀書那會,曾在歷史課本上讀到過這樣一個場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出現蕭條,美國農場主為了保證牛奶的利潤,把大把的牛奶紛紛倒進了密西西比河,瞬間,河水染成了白色。付出了那麼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沒想到到頭來,只能將產出的牛奶倒入下水道,奶農們能不感到心酸嗎?維斯康星州州長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懇求過美國農業部,希望其收購這些剩餘牛奶,分配給一些慈善機構。但隨著疫情的不斷惡化,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農場會發生此類現象。
  • 倒牛奶,書本裡這一幕在美國重演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4月17日電(美國經濟筆記)倒牛奶,書本裡這一幕在美國重演新華社記者孫丁奶牛場倒牛奶是書本裡講述「大蕭條」時提到的標誌性事件。新冠疫情下,這一幕正在美國重新上演——威斯康星、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等乳製品大州的奶農近期陸續開始把牛奶倒入下水道、池塘、農田等,讓人不勝唏噓。
  • 倒牛奶經濟學-真的是經濟衰退信號?
    經濟衰退開始了麼?歷史課本裡的倒牛奶事件一戰結束後,歐洲經濟復甦,美國農產品出口減少,而農民在大量生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對美國經濟造成了重創,農業自然也不能倖免。從 1929 年到 1932 年,農產品價格下降了近 50%,而農民們日常消費品的價格只下降了 32%左右。歷史課本裡面把到牛奶當做大蕭條的一個標誌事件。
  • 倒牛奶事件重現,經濟大蕭條開始了嗎?
    從此,「倒牛奶」成為了經濟大蕭條的一個重要標誌。可是沒想到,這一幕居然在今天的2020年,重現了。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幾天前,美國威斯康星州牛奶出現滯銷,很多奶農不得不選擇倒掉多餘的牛奶。在疫情初期,很多居民為了規避風險,在家囤了不少牛奶。再加上現在很多需要牛奶供應的學校和餐廳都關閉了。需求量大大減少,大量牛奶滯銷。
  • 微博,熬過「至暗時刻」了嗎?
    編輯導語:微博從2009年成立到現在,已經11年的時間了。在這11年中,微博與搜狐、網易、騰訊微博經歷了一場大戰,最後佔據了穩定的「王者」位置。隨著如今不少發展勢頭迅猛的社交平臺的出現,微博的地位也被撼動,被迫迎接後浪發起的挑戰。微博,能熬過「至暗時刻」嗎?
  • 《至暗時刻》全球票房破1億美元,全球票房分析:邱吉爾贏了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加裡·奧德曼主演邱吉爾傳記片《至暗時刻》全球票房突破1億美元,達到1.06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該片全球票房僅次於《敦刻爾克》的5.26億美元和《逃出絕命鎮》的2.55億美元。
  • 倒牛奶事件,資本家是背鍋了!
    不知道現在的中學課本裡還有沒有這段,說的是西方國家在經濟大危機期間,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給貧苦百姓喝。當時的理解是罪惡的資本主義國家裡的資本家為了保持牛奶價格不跌而強行倒掉牛奶。當時的這種批判,其實是讓資本背了鍋。
  • 蔡英文出訪被批「撒錢」說了這句話,臺網友:你別回來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韓國瑜賺錢,蔡英文撒錢」,島內近日瀰漫著的批評聲音傳到了正在南太平洋「帶資訪友」的蔡英文耳朵裡。蔡英文今天(26日)回應這種批評稱,(臺灣)會有這種說法,已經不是她認識的臺灣了。島內網友對此痛批,「人家去賺錢,你去撒錢,還真有臉說?!」
  • 美國出現「倒牛奶」現象預示著什麼
    記得中學課本出現的「倒牛奶」現象,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又上演了。據媒體報導,美國多州開啟「倒奶模式」。從威斯康星到密西根,從賓夕法尼亞到俄亥俄,各地奶農含淚倒掉自己奶牛產的奶,賣出不出,運不出去,消費不出去,只好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進下水道、池塘、農田、糞池。
  • 美國持續印鈔,美資本家「倒牛奶」現象重現!中國將如何應對?
    為了控制疫情,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開始關閉邊境,各國國內也已經宣布封城,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防止疫情傳播的手段。不過,全球經濟活動無疑也已經因此而陷入停滯。更令人感到觸目驚心的,是美股此前出現史無前例的多次熔斷,美國資本家「倒牛奶」的現象也再次出現。1930年全球經濟危機中,美國資本家「倒牛奶」的一幕令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沒想到在90年後的今天,這一幕居然再次出現。
  • 早讀|美國重演「大蕭條」式倒牛奶,哪裡出了問題?
    ※ 奶牛場倒牛奶是書本裡講述「大蕭條」時提到的標誌性事件。新冠疫情下,這一幕正在美國重新上演——威斯康星、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等乳製品大州的奶農近期陸續開始把牛奶倒入下水道、池塘、農田等,讓人不勝唏噓。這是記者從18日哈爾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4|金臺鐵路永康江特大橋順利貫通
  • 樓市出現「倒牛奶」效應,房價「死扛不降」是為何?未來會下跌嗎
    相信大家無論是讀書時候學習歷史政治還是其他途徑,都或多或少聽說過「倒牛奶」這一經濟現象。這個現象指的就是每當歐美那邊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一些牛奶龍頭企業資本家都會倒掉庫存的牛奶。作為全球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和消費大國,美國的奶農們大多都是都是有利可圖的,一般情況下不會選擇倒掉牛奶。
  • 時隔40天,肖戰立牌又去馬來西亞了,開啟巡演模式
    楔子近日,在時隔40天之後,肖戰立牌又去馬來西亞了,並開啟巡演模式,這樣的一則消息在廣大粉絲之間也是引起了不小震動,無論是國內粉絲,還是國外粉絲,均是如此。要知道,國內粉絲感受到的是肖戰的全球影響力又擴大了,僅僅只是立牌便能夠收穫不少粉絲的追捧,畢竟,大家都太過想念他了;而國外粉絲也有同感,如此的安排也能夠造福當地的粉絲,以解相思之苦。猶然記得,肖戰立牌初到馬來西亞的時候,還是在40天之前,那時候,任誰都沒有想到,肖戰的影響力會那麼的大,接連好幾天,在當地都有好幾十米的粉絲排隊。
  • 樓市出現「倒牛奶」現象,寧願破產也不降價求量?這次算盤不靈了
    我們知道,房企是需要龐大資金支撐的才能運營的,因此很多房企都是高負債模式在運作,一旦資金流動出現了問題,資金鍊很容易斷裂,導致破產。2020年8月15日,官方發布數據,截至2020年8月14日,全國房企的破產數量已經達到了380家,平均每天破產清算1.5家。問題來了,都說現在樓市回暖,為什麼經濟開始復甦後,房企倒閉數量增長趨勢反而更加明顯了?
  • 大蕭條時期的「倒牛奶事件」,為什麼不免費發給窮人喝?
    大蕭條時期的倒牛奶場景當我第一次得知這一情況的時候,完全被震驚了!為什麼?既然要倒掉,為什麼不能分給那些飢餓的人呢?把產品運輸到市場需要花錢,最終賺的錢可能連運費都不夠支付……農民們沒有辦法,只能處理掉自己的農產品。牲畜需要餵養,它們會消耗掉大量的食物,農場主無力承擔。所以,很多人殺死了牛羊,將屍體拋到了深谷之中——它們沒有多餘的錢儲存這些肉類,扔掉是最好的選擇。玉米的價格已經低到不可思議,農民完全沒有必要賣掉它們,最好的辦法是當燃料燒掉。如果僅僅是這樣,那農民總還能生存下去。
  • 社會主義倒牛奶與資本主義倒牛奶是不一樣的
    但願社會主義倒牛奶與資本主義倒牛奶是不一樣的。說到底還是錢沒給夠,50平米,補貼16萬。16萬在南寧確實首付都付不起,這些人的經濟收入又不強,除了鬧事多為自己爭取一些利益好像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在我們這些沒有被拆遷的人看來,拆遷戶應該偷著樂才對啊,15年以後的棚改貨幣化政府把大量印出來的人民幣投放到這裡就為了去房子的庫存,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像我這樣從農村走到城市裡工作的年輕人的利益。今年政府又推出舊改項目,股市推出科創板,意在推動經濟的發展。房子上堅持房主不吵,因為居民槓桿加得太大了,在這樣玩下去很可能會造成次貸危機。不扯那麼遠了,話題打開止不住。
  • 寧願破產也不降價,樓市開始「倒牛奶」?業內人透露答案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全國破產房企數量達到228家,平均每天有1.27家房企進行破產清算。當然,上半年因為「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企業資金鍊斷裂、負債運營的情況,所以房企效益不好可以理解。但是,同樣一家機構,在8月15號發布的一份截止到8月14日的報告顯示,全國房企破產數量已經達到380家,平均每天有1.5家房企進行破產清算。
  • 神秘無線電發到美國,威脅將重演「9·11」事件,為蘇萊曼尼復仇
    會是伊朗嗎? 3號是伊朗高級指揮官,伊朗「二號人物」蘇萊曼尼去世一周年之際,而用飛機撞美國國會這一敏感而又狂妄的威脅直接挑動了全世界人民緊繃的神經,又要來一次9·11事件?
  • 倒牛奶,豬安樂死,通貨膨脹的影響到底怎麼回事?
    又是一個教科書式的「倒牛奶」事件。 其背後的原理就是經濟蕭條,引發的貨物供大於求的現象。 多數以比較著名的事件來命名,作為代表性名詞來作為引述,所以才搞得像說黑話一樣。 簡單點來說就是簡化了某些原理,業內人士或者相關人士通過特定名詞,來減少對相應事件的理解過程。(好像又說複雜了) 就是長話短說。 倒牛奶事件在經濟學裡還是非常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