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供應商覺得牛奶的價格太低,為了維持牛奶的「高價」,供應商將已有的牛奶倒掉,等到價格回升之後重新開始生產牛奶。總的來講,倒掉牛奶確實可以維護奶農利益,但本質上是沒有限度地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這一現象,如今正在房地產業上演。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全國破產房企數量達到228家,平均每天有1.27家房企進行破產清算。當然,上半年因為「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企業資金鍊斷裂、負債運營的情況,所以房企效益不好可以理解。但是,同樣一家機構,在8月15號發布的一份截止到8月14日的報告顯示,全國房企破產數量已經達到380家,平均每天有1.5家房企進行破產清算。
按照正常的思維慣性,在復工復產之後,房企的生存狀況應該更好一些。畢竟,哪怕是找不到融資,但依然可以通過降價售樓來緩解危機。只要生存下來,總比破產好。但這些房企為什麼不這樣做呢?樓市開始「倒牛奶」了嗎?這需要從房地產商與購房者兩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方面,房地產商的房子庫存一直都比較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房屋建築面積足夠30多億人居住,目前的房子數量完全夠。在這樣的基礎上,房子看起來依然顯得非常稀缺的原因就是房屋庫存太多,空置率非常高。有相關機構統計過,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空置房源加上開發商持有的商品房總量突破2億套,至少夠5億人居住。而這些房之所以賣不出去,就是因為房價太高。
按照目前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購買一套二三線100平的房子都比較吃力,更不必說一線大城市。買一套房跟一步登天一樣難,所以城市樓房目前的情況是「有價無市」。但即使是這樣,房地產商依然不想降低房價來提高房屋銷售業績。在他們看來,房子不是「薄利多銷」的產品,而是所有人的必需品,拖到最後總歸是要買房的。
因此,4月份復工復產之後,我國樓市在面臨非常嚴格的調控之後,房價依然保持堅挺。樓盤過熱的城市房價,甚至在小幅上漲。不過,在4月至6月這一段時間購房壓力被釋放之後,樓市「降溫」非常明顯,而房企的資金需求是持續存在。所以,當樓市資金流入變少,房企破產數量便增加了。
另一方面,購房者對目前樓市走向持「樂觀」態度,大部分人認為未來房價會往下掉,所以保持觀望狀態的購房者在增多。今年5月份的時候,有一份調查數據顯示,4成剛需購房者覺得未來樓市會發生變化,6成購房者推遲自己的購房計劃。
另外,房屋需求量正在逐年減少,不論是新生人口數量減少,還是目前「剩餘」的購房者數量,比之以往都是在減少的。尤其是新生人口,早前幾個月的時候,有媒體報導統計稱,00後人口數量比90後少了4700萬,這還是在開放二胎的基礎上產生的數據差。這些數據都在驗證著一件事情,那就是房屋的需求量肯定是逐年減少。
購房者與房地產商,在本質上都處在看誰熬得過誰的狀態,但購房者相對更有主動權,畢竟購房選擇掌握在購房者手裡,而房地產商卻是需要持續的資金流入,不然就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而破產的情況。
對於樓市的「倒牛奶」現象,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大環境來看,房價走勢穩定是大勢所趨,這並不意味著未來房價會下跌。一旦房價下跌,對於經濟的影響同樣會造成不利。除了房地產商和銀行,購房者財產本身其實也會因房價下跌而縮水。
另外,一旦房價下跌過快,購房者數量可能會迅速增加,購房者購房數量也可能會隨之增加,從而引發「斷供潮」。與此同時,由於購房數量增加,銀行貸款出現「壞帳」的可能性也會上漲。當壞帳數量超過銀行負荷,銀行可能會出現破產,從而引發更大的經濟危機。所以,樓市的「倒牛奶」現象,除了保證開放商的利益,其實對於經濟穩定也是有好處的。
綜上所述,樓市確實存在「倒牛奶」現象,但房子不是「牛奶」,不會因為不賣而不存在,除非直接銷毀,但這個損失明顯會更大。因此,在目前的房價基礎上,小幅下調房價或推出優惠活動可能才是目前面臨資金壓力的房企解決困境的最好辦法。你是如何看待樓市「倒牛奶」現象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