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上,四川自貢市某小區一名約14歲的初三女生從17樓墜下死亡。據家長對急救人員的解釋為:因為老師罰她站了辦公室,所以她壓力太大,才選擇了輕生。
說起中小學生因受教師批評而跳樓自殺的事件,光是2018年就能搜索到兩起:一為安徽歙縣高二男生因被老師罰站三小時而在學校跳樓,一為10歲女孩因帶糖果去學校而被老師批評回家後跳樓。
結合今年11月這次的事件,三個事件分別涉及到小學、初中、高中整個完整階段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都是因受批評而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為何?
01
體罰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種手段
從年齡分層來說,50、60、70、80後,甚至90後都可能有這樣的學校經歷:留校、罰站、打手心、扇耳光、提耳朵……在那些年代,家長對教育持敬畏之心,對老師也非常尊重,大多數家長都在老師面前說過同樣一句話:「這孩子要是不聽話,老師您隨便揍,只要不傷骨,我們家長絕沒有怨言。」皮肉之痛,在當年的家長眼裡,那是自己親子教育的手段。既然自己都要用到這樣的方法,若不能讓老師也採取這種方式,一個班幾十個孩子,老師如何管得住。樸素的價值觀使得當年的家長基本上認同體罰的教育作用。
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增加,但是在面對教育體罰(專業叫法是教育懲戒)方面,卻唯恐孩子像自己當年那樣,受盡委屈。於是,在家裡也寵著,上學了孩子再熊也不贊成老師動手了。現在的老師, 基本上很難聽到當年的那句「孩子要是不聽話,您儘管揍」的話了。
02
適度體罰是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一種必須手段。
由於當前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弱,未成年人的學校教育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之前教育部對體罰現象的約束制度,也讓教師束手束腳。遇到問題,老師不敢管,不能管,最終的結局是不想管,放任孩子「熊下去」。這不是家長送孩子去接受教育的目的,送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不光是為了學會知識,還有學會遵從規則。
目前有部分家庭要麼過於寵溺孩子,要麼疏於管教孩子,要麼就是僵化地教育孩子。這三種情況,基本上要麼培養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要麼培養了孩子的放縱不羈,要麼培養了孩子的頑固自抑。具備這些情形的孩子,是難以去承受批評與指責的。而在學習生活當中,被老師批評是時有發生的事,是否具備承受能力和豁達胸襟,便成為這些孩子面臨的問題。
基於現狀和社會的一些呼籲,教育部也正在著手擬定新的規定,將「教育懲戒權」的實行納入相關制度當中。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並對此開展為期10天的意見徵集。
當然,與過去曾經的體罰不分尺度相比,如今我們推行體罰制度,是要遵守一定規則的。也就是「適度體罰」。教育部的「教育懲戒權」意見稿,也對一些基本的體罰原則進行了確定。具體參見下圖。
「適度」這詞,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邊界不明顯,在執行當中會因人而異。因此,通過法規的方式,明確具體的執行細節,是至關重要的。也正是如此,儘管社會呼聲很高,但「教育懲戒權」依然沒有落實下來。不過,此事可期。
03
雙管齊下,建立校園心理諮詢制度和提高家庭心理疏導的能力
目前在大學裡,除了專任教師和輔導員外,還專門設立有心理諮詢中心,這也許國家是從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出問題的角度來設立的制度。但在中小學裡,基本上看不到專職的心理諮詢師。中小學學生心智與上個世紀的同齡學生已經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如今的兒童少年,密切接觸著社會的各種信息,個體的純潔度也相對上個世紀而言要弱一些了,這就導致他們的心理實際上日趨複雜。而在家庭父母和學校老師這兩種代表威權的角色面前, 孩子越懂事一點,就離他們越遠一點,以至於家長常感嘆:我越來越搞不懂我孩子在想什麼了!
所以中小學校園心理諮詢師的角色,在這種狀況下就顯得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從心理諮詢師的職業道德來看,是應該成為受諮詢者的秘密保護者,也就是說,能與學生交心,又能保持決斷的獨立,其行為不受班主任或校長等其他人的幹擾和侵犯。建立中小學校園心理諮詢制度和諮詢師崗位,是當下的義務教育階段應該考慮的課題。
中小學生與父母或老師在心理上疏離後,他們通常需要找到一個發洩口或者傾聽者。這個傾聽者有專業知識,能理解少年兒童的內心世界,能為雙方交流信息守口如瓶。校園心理諮詢師就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佳選擇。
除去校園心理諮詢師的輔助,家庭內部的心理疏導能力也需要培養和提高。
家庭教育其實是奠定孩子性格最重要的最基礎的部分。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社會中的家庭,很少有能與孩子形成朋友關係的。要與孩子交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建立起「知心朋友關係」,一個家庭當中,父母一方,至少得有一個人能充當這個角色。有些家庭,主張對孩子兇的時候,就要一起兇。這種方法也許在當時能奏效,但長遠來看,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會不斷拉開。我們也常說「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是一種相對較好的方式,但仍然不是最好的家庭關係模式。
一個家庭當中,孩子一定要有與家長雙方或者一方形成「朋友關係」,才有可能將其內心世界的細膩波動與「朋友」分享。這種關係的建立,有可能需要父母具備一定的大智慧,大人格,大胸懷。一個成天輜銖必較的父母,是不可能養成一種健康的家庭氛圍的。因此, 父母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在與孩子的交流當中講求方法,在孩子面臨情緒困境時能及時正確疏導而非火上燒油。本文開頭提到的初三少女,在學校因考試作弊受到老師批評,且家長有被叫到現場,並認可當時老師的批評教育形式。但少女回家之後的數小時內,家庭內部的是否實施了正向的疏導?還是進一步刺激了少女的羞愧心理呢?一切都待水落石出。
總之,受到批評就跳樓自殺,不應成為當下未成年人受挫後的模仿行為,家庭、學校、社會都應共同參與,營造一個價值觀念正確、思想健康的氛圍,為未成年人的成長保駕護航。
願逝去的生命安息!
我是老K,用思考反映生活,用理性觀察社會。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夜郎神」,一起交流探討。
熱點推薦
淪喪中的鄉村道德:說說廣東12歲智障少女被性侵案
ETC雖便捷,但別讓ETC成為保障路權公平的障礙
為副廳長辭職去大學教書叫好!
豫章書院事件,該來的還是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