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用磨粉的石臼承載了一千多年,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村民們就不再使用了。
石臼盤是古代勞動人民賴以生存的碾米工具,是用人力或畜力將高粱、穀子、水稻等穀物脫粒,或將米碾碎、磨成麵粉的石造工具,是我國農村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符號,漸漸遠去,退出歷史舞臺,石臼盤上刻著規則的木紋,目的是通過滾子來加工穀物,以前在泌陽縣的農村,石臼很普遍,根據生產隊的大小,一般的村子裡都有石臼,有兩個石臼,或者在村頭,或者放在大樹下,供全村群眾使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這種帶有滾輪的穀物工具逐漸被穀物打穀物機、碾米機、脫穀機、研面機等先進的農業機械所取代,逐漸消失,有的被村民搶走,有的被破壞,有的被丟棄在村頭的水溝邊,有的被一部分人拉去低價出售。
農村有這麼多笨重的石臼,特別是在石材不足的平原地區的農村,這麼多的石臼是從哪裡來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訪了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委會,有一個叫石臼的自然村,背靠銅山五道嶺,周圍山上的石質堅硬,有雕刻石臼的歷史。據當地的老人說,石臼村周圍有很多石匠,雕刻了很多石臼,用牛車運往全縣各地,石臼村山雕刻石臼的遺蹟,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顯然,研究泌陽農村石臼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以前石臼很少,所以在泌陽縣農村出現了很多為了表達對石臼的感情而追憶石臼歷史的地方,有石臼溝、臼盤王、大臼盤盤溝、下臼盤溝、大臼盤劉、小臼盤劉、東臼嶺、西碾盤嶺、石臼盤莊,這種重要性是多麼的深刻,據不完全統計,在泌陽縣的自然村中,「帶磨盤」的村名有20多個,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石臼作為古老的農耕文化用具,很多人認識到它記錄歷史的價值和教育意義,開始收集、研究石臼,放置石臼,建設石臼文化村,懷揣鄉愁。
有提及價值的,是石村嗎?還是中國工農紅28軍五道嶺會議舊址,更是一處難得一見的紅色旅遊教育基地,另外,這裡是通往絕景之地石姑山的必經之地,石姑山海拔672米,在泌陽縣馬谷田鎮境內,主峰上有一塊青黑色的巨石,在晴空萬裡的天氣裡,遠遠望去,就像一位老奶奶在山頂坐禪。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評論區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