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谷田一山村巨石上出現古「遺蹟」,對研究農耕文化有重要價值

2021-01-10 何文雪觀天下

自古以來,人們用磨粉的石臼承載了一千多年,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村民們就不再使用了。

石臼盤是古代勞動人民賴以生存的碾米工具,是用人力或畜力將高粱、穀子、水稻等穀物脫粒,或將米碾碎、磨成麵粉的石造工具,是我國農村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符號,漸漸遠去,退出歷史舞臺,石臼盤上刻著規則的木紋,目的是通過滾子來加工穀物,以前在泌陽縣的農村,石臼很普遍,根據生產隊的大小,一般的村子裡都有石臼,有兩個石臼,或者在村頭,或者放在大樹下,供全村群眾使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這種帶有滾輪的穀物工具逐漸被穀物打穀物機、碾米機、脫穀機、研面機等先進的農業機械所取代,逐漸消失,有的被村民搶走,有的被破壞,有的被丟棄在村頭的水溝邊,有的被一部分人拉去低價出售。

農村有這麼多笨重的石臼,特別是在石材不足的平原地區的農村,這麼多的石臼是從哪裡來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訪了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委會,有一個叫石臼的自然村,背靠銅山五道嶺,周圍山上的石質堅硬,有雕刻石臼的歷史。據當地的老人說,石臼村周圍有很多石匠,雕刻了很多石臼,用牛車運往全縣各地,石臼村山雕刻石臼的遺蹟,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顯然,研究泌陽農村石臼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以前石臼很少,所以在泌陽縣農村出現了很多為了表達對石臼的感情而追憶石臼歷史的地方,有石臼溝、臼盤王、大臼盤盤溝、下臼盤溝、大臼盤劉、小臼盤劉、東臼嶺、西碾盤嶺、石臼盤莊,這種重要性是多麼的深刻,據不完全統計,在泌陽縣的自然村中,「帶磨盤」的村名有20多個,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石臼作為古老的農耕文化用具,很多人認識到它記錄歷史的價值和教育意義,開始收集、研究石臼,放置石臼,建設石臼文化村,懷揣鄉愁。

有提及價值的,是石村嗎?還是中國工農紅28軍五道嶺會議舊址,更是一處難得一見的紅色旅遊教育基地,另外,這裡是通往絕景之地石姑山的必經之地,石姑山海拔672米,在泌陽縣馬谷田鎮境內,主峰上有一塊青黑色的巨石,在晴空萬裡的天氣裡,遠遠望去,就像一位老奶奶在山頂坐禪。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評論區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先秦民謠《擊壤歌》將農耕文明的樂趣描述的很自在: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歌中「帝力於我何有哉!」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
  • 四川古建築張桓侯祠——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蹟
    張飛,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為三國時蜀漢重要開國功臣,於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五虎上將之一。劉備平定益州後任張飛巴西太守曾領軍駐守閬中七年。章武元年(221年),為部將範彊、張達所殺,死後葬於閬中。因張飛死後,追諡為桓侯,閬中人敬其忠勇,在墓址上立廟祠祭祀,因而得名。從開始修建的時間算起,唐、宋、明、清均有擴建修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 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這兒的旅遊,追溯古今
    輝煌的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曾在農耕時代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農耕文明下,男耕女織,田園牧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也許是刻在基因中的傳承,不時被國人所嚮往。既然如此,不妨讓我們走進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雲丘山,一探歷史的窺密。
  • 大地上的壯觀遺蹟:福建南靖大風動石酷似香菇
    大地上的壯觀遺蹟:福建南靖大風動石酷似香菇 2012年08月23日 16:40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福建南靖小風動石: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坑頭村有兩處風動石,所以用大風動石和小風動石加以區別,這塊是小風動石,重約70噸,開篇酷似香菇的是大風動石。
  • 考古證實 公元前14世紀古蜀文化已傳播至越南
    從上個世紀開始,三星堆、金沙的相繼發現,讓世人驚嘆於古蜀文明的奇特,甚至有人認為三星堆的青銅人「長得像外星人」。古蜀文化並非「遺世獨立」。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表示,通過多年的分析與研究,在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祭祀遺蹟中大量出土的玉璋、玉戈、玉琮、玉鉞、玉璧等明顯受到中原夏商文化的影響。從玉器的造型、數量、年代等方面去分析,可以感受到隱於其後的深刻文化聯繫。
  • 英國巨石陣石料來源之謎被揭開,和外星人無關!網友:英語書該改了
    英國天空新聞30日報導,研究人員憑藉一塊巨石陣石料樣本,確定英國著名遺蹟巨石陣石料來源於距離遺蹟15英裡遠的韋斯特伍茲。60多年前,為了穩定其中一個直立的巨石,人們在巨石中插入了金屬棒,一個名為羅伯特菲利普的維修工人從中提取了一份巖心樣本,並一直保存。如今該樣本已被歸還,通過無損的X光測試,認定石料來源於韋斯特伍茲。
  • 古法造紙印刷術活態演繹東方古文化
    省文物局局長王紅光在致辭中說,傳統造紙技藝在承載東方文明方面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包括古法造紙在內的傳統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術、技藝亟待保護。  會上,省文化廳廳長徐圻談到,有近2000年的古法造紙,目前正面臨消失和淡出歷史舞臺,但在貴州的山區得到較好保存,並且也還是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用品,貴州現在正探索產業化的問題。
  • 成都周邊2小時冷門高山峽谷,野花、獼猴、古蜀遺蹟,周末遊剛好
    一路上,我們經過丹景山、通濟花海,2小時車程後,我們來到了寶山村入口。聽寶山村口的老人家說,從眼前的這條小馬路上去,裡面有個很不錯的景區。既然這樣,我們決定就沿著這條小路上去看看。山間奇石山上的小獼猴攀登至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腰上,我們經過了一個生態猴區。
  • 文化政策比較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政策制訂實施的科學與否,決定了城市文化整體競爭力的強弱。  文化競爭正成為國家尤其是一國重要城市的核心競爭因素,很多國際大都市把文化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主要戰略。在經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基礎上,讓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和歷史使命,這就要求京滬港臺四城文化在相互影響和共同發展中,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整體傳播力、影響力。事實上,兩岸四城已在影視、演藝、旅遊等各個層面呈現出融合發展態勢。進一步推動四城文化深度融合發展,是四城文化政策自覺的一個重要方面。
  • 全球熱議的神秘巨石,新的世界未解之謎?
    那裡好像有東西,快去看看!飛機立刻轉彎,降落地面。一塊亮眼的銀白柱狀巨石進入視野。它高約 3.6 米,呈三面立體結構,在茫茫的紅色巖石映襯下遺世獨立,彷佛不屬於這個星球。飛行員 Hutchings 表示,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塊巨石如何出現。他說,「那是我一整年飛行中遇到的最奇怪的事情」。▲調查人員發現金屬巨石.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我們在田野調研和自然科學研究基礎上,從新的角度來講述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故事,並闡述四川盆地可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過去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於6500萬年前。但最新研究顯示: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最少有4.5億年。 科學家研究表明,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證明: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早於人類誕生。
  • 地球上十大疑似外星人的遺蹟,遠古時期就有高科技?
    地球上有許多無法解釋的遠古遺蹟,人們把這些看作是外星人造訪地球的證據,那麼這些遠古遺蹟到底神奇在哪裡呢?我們來看看地球十大傳說中的外星人遺蹟!其中最出名的圖案大概是納斯卡平原上30米高的巨型太空人了,畫中他看起來頭上戴著類似頭盔身著太空衣,一隻手指向天空,另一隻手指向地,好像是向誰指引著什麼,只是如此巨大的圖形在遠古時期是給飛在空中的人看的麼?有科學家指出地球上遠古時期就出現過多個高等文明,當時地球上的遠古人類尚處於荒蠻時代,看到這些無法理解的高科技飛行物就把他們看到的形象刻畫在石壁上。
  • 臨夏打造古動物的「伊甸園」
    從西部到東部,從大陸到臺灣,和政古動物化石展好戲連臺,好評如潮。   隨著中國古動物化石之鄉的名號越發響亮,和政縣在此前徵集3萬多件化石標本,建成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二號館的基礎上,4月10日該縣又開工建設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三號館。「投資規模1.6億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實現科研、科普、收藏、展示功能一體化。」和政縣縣委書記李國輝介紹道。
  • 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
    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科考分隊隊長楊曉燕說:「此次科考重大收穫之一是在此區域首次發現了十多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
  • 北京曹雪芹學會會長胡德平:長白山滿族文化有助於研究曹雪芹
    如果要深入研究長白山與《紅樓夢》之間的文化淵源,則必然要研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二百餘年前,曹雪芹在書中描繪了一個亦真亦幻的紅樓夢境,引發了世人無數的猜想。
  • 「播厥百穀,藏種於民」——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
    2020年12月19日上午,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以「播厥百穀,藏種於民」為主題,設置了攝影展覽、報告發布、講座沙龍等一系列活動,同時推出線上直播,通過影像展覽、會議研討、公眾參與全方位展現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領域的成功經驗。
  • 農耕教育體驗 勞動收穫田園樂
    副校長周公望積極推進,親身實踐,對神農文化的農耕文化進行了具體的研究。根據株洲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基地勞動教育的實際需求,周公望開設了田園勞動教育活動課程。從選擇勞動場地、確定勞動教育主題、勞動教育內涵、勞動分工、勞動實踐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課程設計。
  • 丹霞地貌古佛教文化名山—駱駝峰
    山峰遠觀酷似一隻坐東朝西的駱駝,故有駱駝峰之稱,原名復巖山,是齊雲山餘脈,比九華山歷史還要早四百年的古佛教文化名山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林木蒼翠 ,枝幹挺秀,林蔭蔽天行走於山間小道,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這紅色的帽子很nice
  • 陝西發現世界罕見天坑群地質遺蹟,並發現少見植物和飛貓
    記者24日從陝西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了解到,這些遺蹟主要分布在陝西漢中市寧強縣禪家巖鎮、南鄭縣小南海鎮、西鄉縣駱家壩鎮、鎮巴縣三元鎮四個區域。其中,鎮巴縣三元鎮和南鄭縣小南海鎮集中區天坑最為密集,巖溶地貌景觀形態最為完整,分布有單體規模最大的鎮巴圈子崖天坑、形態最典型的鎮巴天懸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鄭伯牛大型天坑。
  • 中國龍文化,起源於農耕文明還是遊牧文明?跟恐龍有關係沒?
    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6500年前青玉龍 龍文化究竟起源於哪裡呢?跟恐龍有關係嗎?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最好還是研究文物、查考歷史,認真研究後作出信服的結論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