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鮮食玉米安全市民放心食用

2021-01-09 網易新聞

「成都送檢的鮮食玉米均符合國家檢驗標準,未檢出轉基因成分以及農藥殘留物,消費者可放心食用。」6月3日,在成都市現代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場會暨「金玉滿灘」鮮食玉米品鑑會活動現場,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都)、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成都)主任雷紹榮,當場公布了鮮食玉米檢測報告結果。

成都市現代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場會暨「金玉滿灘」鮮食玉米品鑑會活動,由成都市農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市種業協會、新都區農發局、新都區石板灘鎮人民政府承辦,在新都區石板灘鎮石樁村召開。活動中,評委組對參鑑品種外觀、香味、糥/甜度等進行了現場品嘗品鑑,根據各項綜合打分,共計18個鮮食玉米品種獲得了成都市「金玉滿灘」鮮食玉米品鑑活動一、二、三等獎。「今天品鑑會上大家品評出的好產品,將為成都市來年鮮食玉米種植品種的選擇提供有力參考。」成都市農委總農藝師姚光貴說。

近年來,成都市積極引進優質鮮食玉米新品種,組織開展新品種的試驗示範,篩選出了一批適合種植的鮮食玉米新品種(組合)。在生產中,推廣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充分保障鮮食玉米的質量安全。 (邱莉 範莉)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農村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百大廚房:市民健康鮮食締造者
    「吃得健康、放心,還要將口味與需求滿足做到極致!」作為武漢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創造者,中百大廚房為何能俘獲「眾口難調」美食之心?還有哪些領域拓展?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高質量、高品質 重要時刻中百製造    「原來食品製造有這麼多黑科技!整個流水線上要求會如此嚴格!」進入中百大廚房園區,筆者第一反應就是原來美味製造蘊含如此多高科技!
  • 綏化市向全國最大北方鮮食玉米生產基地挺進
    原野公司依託「新北香」糯玉米種植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方式,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現已形成萬畝黏玉米種植、萬噸黏玉米加工、萬噸青貯飼料加工、千頭有機牛養殖、萬噸有機肥加工、商貿物流於一體的閉合循環產業鏈。今年,綏化市鮮食玉米種植45萬畝,佔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正在向全國最大北方鮮食玉米生產基地闊步邁進。  近年來,綏化市大力推動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全力打造高緯度鮮食玉米主產區。
  • 勇當「探路者」、勇攀「制高點」——威遠縣鮮食玉米產業高質量...
    威遠縣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穩定,主要分布在威遠縣的向義鎮、新店鎮、界牌鎮、嚴陵鎮等淺丘區。第一季鮮食玉米最早一月中旬播種育苗,二月中旬可移栽,四月下旬就可上市,每年可種植三季。上市後主要通過線上線下平臺銷往全國各地。種植鮮食玉米畝產值高於傳統種植近萬元以上,可使農民增收效果明顯。
  • 這些玉米都是雜交品種可放心吃
    「往年彩糯玉米根本不愁賣,價格比甜玉米還高出20%,沒想到今年降價一半還沒人收。」日前,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種植戶反映由於今年網上謠傳彩糯玉米是轉基因不安全食品,導致當地彩糯玉米滯銷。黃色甜玉米批發價每斤1.4元,彩糯玉米好的批發價也才每斤8毛。
  • 論「棒」賣的鮮食玉米遠銷京滬,眾鄉親收入翻番了
    「普通玉米論斤賣,但鮮食玉米得論棒賣。」11月26日,賓縣金玉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孫合龍忙著把玉米裝上南下的貨車。咱哈爾濱產的鮮食玉米成了南方市民餐桌上的「香餑餑」。「最近,每天都有將近800箱玉米賣到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孫合龍越忙越興奮。
  • 曹中軍:鮮食玉米長成「金鍊子」
    農民CEO——領跑農業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②曹中軍:鮮食玉米長成「金鍊子」本報記者趙洪秋張貴文沈雪王建夫曹中軍講解如何鑑別優質鮮黏玉米。  曹中軍,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的當家人,他的名字已隨著鮮食玉米「新北香」叫響全國各地。  10月18日上午,走進海倫市工業園區的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看到幾輛農用四輪車往下卸黏玉米。生產車間裡三四十名工人在玉米自動剝葉生產線上緊張地忙碌著。工人們正將冒著熱氣、散發著香甜味道的黏玉米推到晾置區……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呈現出一片繁忙生產場景。
  • 張家口市萬全區發展鮮食玉米見聞
    記者鄭世繁攝  「可別小看這『粘玉米』,2015年我靠這就脫了貧!」62歲的蔣社慶說。他口中的「粘玉米」,就是張家口萬全區大力推廣的鮮食玉米,這種玉米兼具糧、果、蔬的特性,平均每畝比普通玉米多收入300-400元,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農民增收的「金飯碗」。  「我就是看中了『粘玉米』,自有10畝地,加上今年又承包的12畝,全種了它。」
  • 助力貧困戶增收 馬底驛鄉東溪村鮮食水果玉米火爆市場
    沅陵新聞網訊(記者 張環 楊婷婷 舒涵)7月16日,記者在縣城各大超市看到,來自馬底驛鄉東溪村的鮮食水果玉米正在熱銷,引來不少市民爭相購賣。據了解,馬底驛鄉東溪村是沅陵廣播電視臺駐村幫扶聯繫村之一,該村聯合黨支部為穩脫貧、防返貧,想辦法,找出路,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對接北京寶豐種子有限公司,今年5月引進種植該公司選育的鮮食水果玉米。目前,東溪村現有18戶進行試種,面積達20畝,有超甜206、黑寶、雪糯3個品種。預計每畝純收入2千元以上,年收入不低於6千元。
  • 嗅到了煮玉米的清香,在鮮食玉米產業大會上
    在這個豐收在望的美好時節,9月18日,我旗首屆鮮食玉米產業大會在風水梁鎮召開。 東達集團風水梁園區的鮮食玉米加工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流水線上,去皮、清洗、蒸煮、速凍、削尖、包裝等工序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眼下,正值鮮食玉米收穫期。
  • 成都簡陽:水稻豐收,讓市民吃上放心本地米
    在迎來豐收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目前簡陽市正認真開展新收穫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全面掌握新收穫糧食質量安全情況,嚴把糧食質量安全關,確保百姓吃上「放心糧」。糧食烘乾中心。近日,在簡陽青龍鎮白廟村8組,趁著天氣涼爽,簡陽市仁儀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賢剛組織工人將田間的近200畝水稻收割起來,並送到村裡的糧食烘乾中心。
  • 88000棒「尚食甜」速凍鮮食玉米送給最可敬可愛的人
    雙鴨山市寶山區「嘉原公司」向全市抗疫一線群體獻一片愛心  5月29日,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我市環衛工人、公安交通警察、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和福利院的老人孩子們收到了一份承載愛心的特殊禮物——88000棒(市50000棒、區38000棒)「尚食甜」速凍鮮食玉米。
  • 半島直採火熱直銷 「三分鐘」鮮食海參優惠進行中
    文/圖 半島記者 馬克「三分鐘鮮食海參,口感勁道價格實惠,這次買的真值!」「這次團的西紅柿汁多味甜,還能看見農戶現場採摘送貨到家,吃得放心!」目前,半島都市報文旅中心將陸續聯合多家島城優質品牌嚴選優質產品推薦給市民,三分鐘鮮食海參、果園直採蔬果等受到市民的追捧。此次聯合青島優質海參品牌御上堂推出「三分鐘」健康鮮食海參。
  • 成都「放心糧店」開業 讓老街坊們尋回昔日的文化印記
    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11月26日,由成都益民集團旗下成糧集團打造的首家「放心糧店」在成都武侯區花龍門社區正式開業。「放心糧店」不僅能滿足居民們的一日三餐,將來還將開設咖啡小屋、品茶休息區、圍棋沙龍、國學講座等等,讓市民在獲得新體驗的同時,也將能夠獲得休閒娛樂的「第三共享空間」。成糧集團將計劃在全市開設80家這樣的「放心糧店」,讓市民在享受安全高品質的三餐服務的同時,也能夠追尋到濃濃的「放心糧店」文化印記。
  • 青岡縣鮮食玉米:寒地黑土生長 新鮮的優異特質
    「青岡縣的糯玉米生長在肥沃的寒地黑土之上,它有著更糯、更甜、更新鮮的優異特質。現在正是我們青岡縣做大鮮食玉米品牌的關鍵時期,您要是下單,還有優惠哦。」正在某購物平臺直播銷售的青岡縣鮮食玉米商家,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本地生產加工的鮮食玉米產品。
  • 鮮食市場搶先機——記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鮮食玉米現代育種和綠色生產的發源地,有多個鮮食玉米科研團隊活躍在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中,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近年來風頭日盛,在平臺搭建、新品種培育推廣等方面屢有建樹。近日,記者走近這個團隊,了解其強勁的資源整合能力與創新能力背後的秘訣。
  • 米麵糧油尋回昔日文化印記 成都首家「放心糧店」今日開業
    而11月26日,由成都首家「放心糧店」在武侯區花龍門社區正式開業,將讓老街坊們尋回昔日的文化印記。  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裡可以體會到濃濃老成都的文化;結合網際網路時代的大潮,未來還將開設自助取餐櫃,炒菜、蒸菜、燉菜等川湘粵等各類菜品近200餘種輪番上演。
  • 新品種水果玉米上市可直接清洗食用
    近日,北京晨報記者從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了解到,2018年本市推出了幾種新品種水果玉米,不僅可以熟食,還能像普通水果一樣清洗過後直接食用。據悉,今年北京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約3萬畝,主要分布在房山、大興、密雲等區,其中65%以上為糯玉米,甜玉米約佔35%。
  • 鮮食玉米,寵寵寵!這是京津冀經濟圈受歡迎的健康食品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鮮食玉米產業以需求為導向,完善供給,逐步實現高品質鮮食玉米產業鏈。「如果沒有疫情影響,種植面積將保持每年10%~15%以上的速度遞增」 北京四海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鮮食玉米部經理劉瑞生表示。
  • 含滅鼠藥的玉米流入東莞,請市民提高警惕
    今日,東莞食藥監局發布一則緊急追查有毒玉米的公告。
  • 成都人一年吃掉1.8億隻雞 青腳麻雞是食用最多的品種
    成都市民的年夜飯更少不了這些家常菜——「涼拌雞」、「青椒雞」、「燉雞」……那麼,你知道成都養雞產業是如何變遷的嗎?哪種雞肉質最佳?不同的菜品又適合哪些雞呢?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就此採訪了成都市家禽產業協會秘書長鄒平。雞肉市場 青腳麻雞是食用最多的品種「成都養雞發展成產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