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中國服裝史》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
直到唐朝,棉花才在政府的推動下開始大範圍種植,但是卻遠遠沒能達到供應大部分百姓所需,那時候的棉衣仍然是士族才可以享有,到了明朝,棉花經過不斷的改良,產量逐漸變高,朱元璋大力推廣下種植範圍進一步擴大,才作為最平常的禦寒衣物走入尋常百姓家,那麼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古人靠什麼禦寒呢?
大家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捉襟見肘,這個詞語就包含古代人禦寒的衣物,當時人們會在衣服裡面塞進繅絲剩下的下腳料,保暖效果並不是很好,而且太過碎小容易從衣服裡漏出來,戰國時期的大學者曾子冬天一抬胳膊,衣服壞了,然後就裸露在了寒風中,所以後人就有了捉襟見肘這個詞語。
這是最底層的人士的禦寒方法,如果稍稍有錢的就有了皮製的大衣,這個在現代也很流行,如狗皮帽子,對於冬天來說,沒有比動物的皮毛更加禦寒的了,有錢人就會選擇貂皮,狼皮這種皮厚毛密的,那麼下層人士也只有狗皮羊皮了,但是保暖效果仍然要比繅絲衣服好太多。
當然不要想著當時人人都可以穿上貂皮大衣,比如當年秦王要殺孟嘗君,孟嘗君沒辦法了只好賄賂秦王王妃,於是就贈了一件裘皮大衣,秦始皇一高興,立馬就放了孟嘗君,連帝王都特別寶貝的裘皮大衣,一般的王公大臣應該不會人人標配一件吧。
但是皮製的衣服太悶了,那些真正有錢的古人想在冬天裡暖和還想要透氣,於是他們發明了類似於現在的棉服,他們會在一件絲質的衣服上面鋪滿蠶絲,禽類的絨毛等保暖的材質,外面在罩上一層麻質的表層,這樣一件即透氣又暖和的衣服做好了,但是這種衣服只能在暖和的大殿裡,外出可能還是要被凍傻吧。
想到我們的大詩人杜甫在詩中寫到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當時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並不是在大雪紛飛的冬季,而是在深秋啊,杜甫已經凍得不僅聯想到失去的祖國了,如果到了惡寒的冬季可能杜甫什麼都想不到了吧,開個玩笑,畢竟杜甫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