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

2021-01-20 愚見歷史

古人冬天禦寒穿什麼衣服?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生產國之一了,但是棉花這種植物原本是產於美洲墨西哥的,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傳入我國。

由於棉花「比之桑蠶,無採養之勞,有必收之功,埒〔lie列〕之枲麻,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王禎《農書》)的優良特性,所以大約到宋末元初,棉花同時由東南、西北兩路向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迅速傳播開來,並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元代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頒布的官修《農桑輯要》一書,有令陝西勸種棉花的詔諭,其內容大意是:木棉本是西域所產,近年以來,薴麻種於河南,木棉種於陝右,滋茂繁盛,與原產地無異,當地民眾深得其利。根據兩地試種效果,責令陝西地區種之。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又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置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地徵收木棉織品,每年達10萬匹。到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棉布像其他紡織品一樣,被正式列入常年租賦中,徵收定額也提高到年50萬匹。

古時候,社會的貧富差距更大,富人們和平民們禦寒的方式當然也不一樣。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富貴與貧窮,人們冬天都是蓋被子睡覺的,只是那時候還不是這個叫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被子的雛形,人們稱之為「衾」,不過衾是填充了許多東西的厚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衾和被的差異就被人們忽視了,統稱為被。被子的出現,標誌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葛葛,也稱葛藤和葛麻,是一種屬於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長可達八米,多生長於丘陵地區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經加工分離的葛纖維,是我國古代最早用來紡織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時習慣把織作精細的葛布稱為絺〔chi痴〕,粗糙的葛布稱為綌〔xi戲〕,絺之細者稱為縐。葛纖維的吸溼散熱性較好,特別適宜作夏服材料,在古書中傳說的遠古時代,有堯「冬日麑〔mi迷〕裘,夏日葛衣」的記載,杜甫詩中亦有「焉知南鄰客,九月猶絺綌」之句。

在明朝之前,窮人主要使用的面料是亞麻布或其他植物纖維織成的布料。絲綢屬於上層階級或富裕家庭,據中國絲綢博物館工作人員稱,在古代,絲綢織物有不同的類型,如紗、綾、緞、絹、羅、錦,厚度方面也有不同。明清時期,緞和錦是大戶人家的家族製作秋冬季外套的主要材料。這種布料非常昂貴,即便是在今天,也不便宜。在戰國時期,這種珍貴的布料在一些貴族人家裡也只是用來裝飾衣服的邊緣。古人做冬衣,一般分為兩層,一層面,一層裡。這種兩層的被稱為裌衣。

麻麻,俗稱大麻,又名火麻和線麻,是屬於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3米,雌雄異株。雄株麻莖細長,韌皮纖維產量多,質佳而早熟。雌株麻莖粗壯,韌皮纖維產量低,成熟較晚。兩者纖維皆可供紡織,麻子可食。我國人工種植大麻和用其纖維紡織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而普及於商周之時。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對大麻雌雄異株的現象以及雌雄纖維的紡織性能有了較深的認識,稱其雄株為「枲」或「牡麻」,雌株為「苴」〔ju居〕或「子麻」。常用枲麻織較細的布,用苴麻織較粗的布。

在宋末元初時候,海南島已經廣泛種植棉花,並且種植技術較為成熟了,還擁有棉紡織技術,他們開始用棉花做衣服,用來抵禦風寒,後來黃道婆大幅革新棉紡織技術,使得棉紡織技術更進一步,慢慢地在廣大南方地區推廣開來,但此內陸地區仍未接觸到棉花的種植和紡織技術。到了明朝,朱元璋意識到棉花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所以開始用強制的方法讓棉花的種植在全國逐漸普及。

苘麻苘麻屬於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區很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其纖維短而粗,紡紗性能遠不如大麻和薴麻。春秋以前,多用它作為喪服或下層勞動者的服裝用料。秦漢以後,用之製作衣著的逐漸減少,但仍比較廣泛地用以製作繩索和雨披等物。據元王禎《農書》說:「(苘麻)可織作毯被及作汲綆〔geng耿〕、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農家歲歲不可無者。」說明後世對苘麻的需求量依然是很大的。

除開墊有絲綿的綿衣,還有毛紡織品類和各類皮料。根據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的說法,毛紡織品用作衣料是東晉以後的事情,隨著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長補短,漢、魏時期,毛紡織品還是主要用作氈褥,兩晉時期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錦繡的地位。《晉書·五行志》稱兩晉時,袴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

古人很聰明,他們一般會把軟綿綿的保暖的蘆葦縫進自己的衣服裡面,這樣的衣服穿起來不會不舒服並且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因此富人有自己保暖的方式,窮人也會有自己的保暖的方式,並不是說窮人就會過不了寒冷的冬天。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穿了千年的棉衣禦寒,在棉花引進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
    我們現代人的冬天的禦寒衣物和被子大部分都是棉花製成,但是棉花在漢朝才被引入到我國,在《尚書》中就有記載到,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他們製作成為一種叫做白疊子的衣物用來禦寒,但是卻遠遠沒有推廣種植。
  • 古代人穿什麼衣服禦寒?花樣一點兒不比現代人少
    今天您來著啦,小編要給大家來講一講,古代人穿什麼衣服禦寒,花樣一點兒不比現代人少!古代服飾的樣式是不一樣的,每個朝代都有自己流行的或規定的風格和顏色。周朝以後,各個朝代都頒布了各種法律法規,如《輿服制》、《車服制》等等,專門用來規範和管理各行各業的服飾和帽子。小編想說,古代還真是不自由呢,連穿什麼衣服都得由國家來規定。首先,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代冬季服裝中人們使用的面料。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小宮覺得簡直想穿越回去,告訴宋朝人,棉花是可以拿來蓋的,拿來保暖的。
  •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
  • 古人居然這樣禦寒~
    小雪剛過大家的禦寒裝備都就位了嗎?如今室內供暖、出行有車我們已不再受寒冷威脅那古代呢,如何禦寒?今天小據帶你去看看~首先來get一下古代冬天的氣候特點,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斷斷續續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區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達到五、六尺。清朝詩人王樾曾以詩歌記載當時錢塘江被凍時的狀況:「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在這樣寒冷的氣候背景下,各種禦寒裝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古人又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進行保暖的呢?裝備之一:火爐。
  • 古代人是如何禦寒過冬的?看完這些,古人的智慧實在太令人佩服了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月份了,正值整個冬天最冷的時候,對這種冷到刺骨的冬天,現在人禦寒的方式可謂是越來越多樣化了,這也得益於社會在進步,我們有足夠的方法去對抗冬天,例如北方最常見的暖氣,隨身貼著暖寶寶,各種羽絨服等等,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各方面都不完善的古代,古人在面對這麼冷的天氣的時候,是如何去抵禦渡過冬天的
  • 冬天拍攝照片穿什麼衣服上鏡漂亮?
    冬天到了,難免穿得臃腫,在照片上會顯得很胖、不上鏡。那麼冬天拍照穿什麼衣服會更上鏡呢?質感垂順一點的衣服不顯臃腫冬天的外套質感主流的有三種,有羽絨服、棉衣還有毛呢大衣,羽絨服和棉衣看上去蓬蓬鬆鬆的,雖然非常暖和,但是會顯得人非常臃腫,拍照下來就特別顯胖,而質感下垂一點的毛呢大衣就會比較貼身,而且毛呢大衣一半搭配大翻領或者小領子,人看起來也會更顯瘦更精神。
  • 宋朝以前沒棉被,古人如何抵禦冬天的寒冷?
    這首詩就是棉鞋棉衣禦寒的效果,可見在唐朝時期已經有棉衣。但是在唐朝前中期時,棉花大多時候還是被當做旅遊觀賞花來種植,並且由於棉花棉布的加工技術並不高導致棉被很稀少。當時普通人家的被子是用蘆花或者楊絮作為填充物,相比棉花被子來說,這兩種被子的禦寒效果很一般。古人是生活的智者,他們是如何來面對冬天的寒冷呢?首先在穿的上面下功夫。
  • 冬天穿什麼衣服保暖又時髦?看完這篇文章或許你有很多答案
    這篇文章Q姐根據自身多年的學習經驗來做個分享,冬季怎麼穿保暖又時髦,哪些衣服值得買?怎麼合理運用配飾?一.冬季保暖又時髦的穿衣方式1.內緊外松冬天想要穿得暖,離不開「內緊外松」的穿搭法則,裡面的衣服緊緊的不漏風,加上一件寬鬆舒適的大外套,這樣起到的保暖效果會更好。
  • 寵物需要穿寵物衣服嗎?
    根據調查顯示,冬天的時候,寵物用品批發商,寵物店主以及寵物主人搜索的蕞多的關鍵詞便是寵物衣服,因為寵物到了冬天都比較容易受寒,為了寵物的健康,很多人都會想到定製寵物衣服,但是到了春天,春暖花開,氣候宜人,鳥語花香,就有很多朋友質疑寵物真的需要穿寵物衣服嗎,這時候人們大多更關注寵物玩具,因為春天是寵物發情的季節
  • 我的世界:MC中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四個小技巧讓史蒂夫「禦寒」
    那麼在我的世界中也是一樣的,金黃的秋天過去後就迎來了寒冷的冬天,嚴寒數九史蒂夫會不會很冷,史蒂夫的衣服根本抵禦不了寒冬的侵襲,那麼MC中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四個小技巧讓史蒂夫「禦寒」。一、穿衣服史蒂夫現在穿的就是一個普通的T恤,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裡,外面飄著雪花,穿著一個T恤行走在馬路上,該是怎樣一個頭腦的人做的事情呢?
  • 夏天狗狗該穿什麼樣的衣服?
    天氣越來越熱了,狗狗已經不需要穿著毛絨絨的厚實的狗狗衣服了,如果主人為了好看而強迫狗狗穿那些衣服倒是有點慘無人道啦。這時候也是關於狗狗要不要穿狗衣服,大家蕞糾結的時候,那麼狗狗要不要穿狗衣服呢,穿什麼樣的狗衣服呢,狗衣服廠家來告訴您。
  • 從《甄嬛傳》看古人如何禦寒 地龍了炕取火盆一個都不能少
    這樣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後宮佳麗們是怎樣防寒呢?在清代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為此宮廷裡專門設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相關事宜的機構,比如惜薪司,就是專管供應皇宮內薪炭的機構。古人在冬天禦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人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的。看《甄嬛傳》如同看一場華麗的時尚冬裝發布會,有佳麗穿羽紗做面,內鑲狐狸皮為裡的寬袖大衣,有佳麗穿蠶絲為面、裡鑲貂皮的披風,總之涉及多種絲織、毛織、皮毛衣料,盡顯榮華富貴。
  • 今年冬天流行什麼顏色的衣服?穿藍色,就對了
    早上好~你要問我今年秋冬什麼是「主打色」,我可能一時半會兒回答不了你,畢竟每個人的心裡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今年冬天流行的顏色,我看就是藍色了。如果一提到秋冬季節的衣服,你可能會想到的是莫蘭迪色的簡約,也可能是是焦糖色的暖意,也可能是駝色棕色的經典,那麼這個冬天,不妨嘗試一下更出彩的藍色!
  • 寵物衣服到底要不要穿?真相原來是這樣的
    初春的氣候,乍暖還寒,也是許多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這時,一些身體免疫力差的寵物就要小心了,外出時,為它們穿上衣服不僅可以禦寒,而且還避免了很多病菌的侵擾。冬天室內和室外的溫差很大,房間裡暖和,外面卻是冰天雪地。
  • 冬天沒有棉被的古人是怎麼過冬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冬天已經開始了,天氣也漸漸冷起來了。不知道你們是更害怕南方的溼冷還是北方的乾冷?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準備了秋褲秋衣、圍巾帽子、暖寶寶這些過冬必需品。相比起現在,古代就沒有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了,沒有暖氣,甚至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好的禦寒物品。特別是宋代之前,古人是沒有棉被的!
  • 古代人是如何禦寒保暖的?也有「火鍋」、「暖氣房」,不比現在差
    只是,在如今科技發達,生活依然如此便利的時代,我們到了冬天還是冷的瑟瑟發抖,而技術落後的古代卻是處在「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席」等如此的冬日,這不禁令人好奇,比現在還冷的古代沒有保溫瓶,是如何保溫的?冬天又是如何禦寒保暖的呢?
  • 從《甄嬛傳》裡看古人如何禦寒?帶你看「古代暖手寶」的由來
    眼看著十二月馬上就要過去一半,冬天的寒意也是越來越濃了。在這樣的天氣裡,大家要是穿著漢服的話,是不是也會覺得,有些「凍手」呢?其實,古人在很久以前,就想到了冬天會凍手的情況啦。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在冬天,基本上都會捧上一個「暖手寶」,也就是湯婆子。不過,現在大家的暖手寶,和湯婆子長得還是有些不同的。不過,古風古韻的暖手抄,也是非常適合在冬天使用的哦!
  • 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難道不怕弄髒嗎?是為了時尚嗎?
    可是古人穿衣服很有特點,在影視劇中我們也會看到在一些重要場合,古人都會穿一些特別浮誇繁瑣,同時衣服會特別長,甚至拖到地上的衣服,這就不禁讓人們思索古人沒有洗衣機,洗個衣裳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到河邊用搗衣杵不斷地打,而且這種是非常傷衣服的,所以古人衣服是很少洗的。如此一來拖地不是更容易髒嗎,那他們到底是為什麼將衣服拖到地上,這是為追求時尚嗎?
  • 熊出沒:為了阻止砍樹,小熊熊在冬天搶走了光頭強所有衣服
    #中二病vs七夕節#冬天來了,光頭強冒著大雪砍樹,熊大熊二連冬眠都被打擾,冒著嚴寒出來阻止光頭強,但是光頭強畢竟是人類,有禦寒的衣服。熊大熊二兩隻狗熊本來就怕冷,冒著風雪來追全副武裝的光頭強是真的遭罪,於是,熊大熊二一合計,偷偷潛入光頭強的家裡,把光頭強的衣服全給偷了,就給光頭強留下了一個愛心小內褲。雖然光頭強的工作業績不怎麼樣,但不得不說,光頭強的個人生活習慣還是非常好的,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這天光頭強又一次自然醒來,剛鑽出被窩的他被冷風吹得打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