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時期文人大家,似乎都格外喜歡喝酒。高興時要飲酒,憂愁時更要飲酒。朋友相聚少不了要大擺酒席,若要與朋友分別了,滿腹惆悵也要獻上薄酒一杯。當詩詞遇上酒,也引發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應。
有人喜歡喝酒,便也會有人想要戒酒。在北宋時期,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曾經在自己的夫人去世後,決定要戒酒,不過15年之後,他還是破戒了,為此,還特意寫下了一首詞來調侃自己。
除了黃庭堅,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之後,也曾想過要戒酒。為了敦促自己戒酒,他還寫下了一首戒酒詞,通篇幽默搞笑。這首詞便是著名的《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56歲,歷經了大半生。他本是一個武可戰場殺敵,文可吟詩作對的大文豪。但是這樣的人在朝廷之中,卻屢屢遭到打壓,我們似乎可以想見他,內心的苦悶與滿腹報國思想無法施展的憂愁,因心中愁苦,辛棄疾便經常喝酒,借酒消愁。
也因為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確實吃不消,再加上夫人經常勸阻,辛棄疾便有了想要解酒的想法。我們都曾知道,在歷史典故中,辛棄疾的妻子曾經為了勸阻他適度飲酒。在他的窗戶上寫滿了勸戒酒的詞句,好不容易等到辛棄疾自己主動的去戒酒。對於他夫人來說,這可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將酒杯擬人化。用自己與酒杯對話的方式,營造了一種非常風趣幽默的氛圍。讓所讀之人,無不捧腹大笑,著實讓人佩服。在這首詞的一開頭,辛棄疾便用「杯汝來前」吆喝酒杯,讓人不覺得好奇,此人到底想要和酒杯說些什麼呢?
接下來,辛棄疾便開始表明他想要說的意思。「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辛棄疾說因為自己近年來,太過於喜好飲酒,以至於身體越發不適,這讓自己覺得十分不自在。因此他要跟酒杯辭別,自己要修身養性,不再飲酒。
如果只是辛棄疾與酒杯單方面的訴說,那麼這首詞,還不顯得那樣的精妙絕倫。於是在後幾句,酒杯也開始說話了。
酒杯與他說道,「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這一句酒杯倒是與辛棄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仿佛也是一個生性,灑脫豪放的人。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就應該像劉伶一樣,有酒就喝,如果喝醉了,那不妨就就地埋了。
劉伶是古代竹林七賢之一,喜好飲酒。他常在出行時,帶著許多的酒,還命令僕人扛著鐵鍬跟隨。他與僕人說「如果我醉死了,便將我就地埋了就好。」
這話一說,世人都覺得他是個灑脫性情中人。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是從兩人對話之中說出來,不免顯得有些冷酷無情。
喜好飲酒的人與酒杯的關係,應該是最知心的朋友。然而這樣的知心好友,卻說出來這樣的話,不免讓人心生感慨,所以辛棄疾才會說道「真少恩哉!」讓人覺得,酒杯所言,實在是太過有些傷人。
在這首詞的後半部分,辛棄疾又開始表明了,飲酒的害處,以此來堅定自己戒酒的決心。其中有幾句非常引人深思,「況怨無小大,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在辛棄疾看來,這幾句不只適合用在喝酒這件事情上,更適合用在世間萬物之中。
世間並沒有什麼絕對的美好和邪惡,再美好的事物,如果你掌控無度,那也會給自己帶來災難。要知道,許多怨恨都是由於超出限度的喜愛造成。
飲酒也一樣,因為過度愛飲酒,難免會對身體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一旦身體損傷,就算再喜歡也不得不戒掉它。
辛棄疾在這首詩的結尾,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於戒酒的決心。不過結尾處,酒杯似乎也聽明白了主人的內心,最後那句「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大有待來日,捲土重來的意思。
古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漢字押韻藝術,和聲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唐詩的凝練,宋詞的意境深遠,曲調悠長,都給了我們極大的心靈享受。
尤其是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所誕生的詞作,百花齊放,將宋詞點綴得更加閃耀。像是李煜的「亡國之詞」;蘇軾的「狂放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愁緒」,都能給替我們訴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各種情感。
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詞傳原價238元,限時特惠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增加自己的書卷氣,成為文藝青年。
一盞茶吧總結:辛棄疾的這篇解酒詞,通篇看下來都十分地詼諧幽默,令品讀的人忍不住從頭笑到尾。笑完之後,我們再細細想想,這首詞中也隱藏了不少深刻的道理,能夠由戒酒這麼一件小事,升華到對人世間美好與邪惡的感慨。不得不誇讚,辛棄疾傲人的才華。
不過,令人捧腹的是,雖然信誓旦旦地寫下了戒酒詞,可沒過多久,辛棄疾就破戒了。他的另一首《沁園春》,就充分呼應了酒杯,最後那句「麾之即去,招則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