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是齧齒目、鼠科動物的通稱。一般常見的「鼠」類有老鼠、松鼠、水豚、豪豬、河狸、倉鼠、豚鼠、沙鼠、毛絲鼠等。
齧齒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目,其特徵為上頜和下頜各有兩顆會持續生長的門牙,必須靠咬齧來將其持續磨短,而這正是「齧齒目」這一名稱的由來。齧齒目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一目,約2488個物種,幾乎遍及南極和少數海島以外的世界各地,其種類數量佔哺乳動物物種數量的40%以上。
水豚
攝於深圳野生動物園·水豚館
水豚體型巨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鼠,體長1~1.3米,肩高0.5米左右,體重27~50千克,棲息於植物繁茂的沼澤地,多以家族集群。水豚性情友善,是動物界出了名的好脾氣。
海狸鼠,又稱河狸鼠、狸獺(tǎ)、沼狸,是一種大型的草食性半水生嚙齒類哺乳動物,原產於亞熱帶和溫帶的南美洲。海狸鼠體型大而粗壯,足為黑色,趾間有蹼,便於遊泳,身體為褐色,門牙呈鮮豔的橙紅色,可謂對比鮮明,個性十足。
魔王松鼠善於攀登、跳躍,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耳尖有一束豎起的毛,拖著毛茸茸的長尾巴,十分惹人喜愛。
雖然名字帶有「豬」,但真實身份其實是「鼠」。豪豬是齧齒目動物,它們的背部和尾部都裝備了獨門暗器——棕黑白三色相間的紡錘形棘刺!
分布於加拿大與美國的西部海岸的溼潤針葉林中,在形態上仍保留著一些較原始的特徵,如頭骨上無眶後突,咀嚼肌中顳肌較強大等,是現存最原始的齧齒目成員。
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因有冬眠習性而得名。睡鼠體型小,身體被覆厚而密的軟毛。
分布於東非和南非的乾燥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帶。體型較大,體重可達3~4千克。外形似兔,尾巴長,跳躍能力極強。
注意與山河狸進行區分。河狸分布於歐洲和蒙古以及中我國新疆青河縣,四肢短寬,後肢粗壯有力,後足趾間至爪部有全蹼,適於划水。門齒異常粗大,呈鑿狀,能咬粗大樹木。
分布於美洲,身體肥胖,四肢和尾較短,前肢有利爪。頰有皮囊,用以儲存和運輸土。主要穴居,在地面和地下覓食植物的根和塊莖。
主要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西部的乾旱地區,耳長,後肢發達,長度甚至超過前肢的4倍;尾長,端部具毛穗。
黑線倉鼠尾短,有頰囊,夜行鼠類,除秋季儲糧,白天一般不出洞活動。
耳短而厚,後足較粗大。食性廣泛,適應能力強。
中華鼢[fén]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喜棲於土層深厚、土質鬆軟的荒山緩坡、階地等,不冬眠,晝夜活動,以植物地下莖和塊根等為食。
第1、2後趾有像梳齒一樣的硬毛,使其能夠在峭壁上行走自如,故得名。
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體型較大,喜棲息潮溼水沼,善遊泳,也喜歡在有莊稼的農田活動,因喜食甘蔗而得名。
與豪豬外形相似,但親緣關係不大。刺較短,較細,通常不超過4釐米,爪長,樹棲。
什麼,這個名字不熟悉?那它的「藝名」你肯定知道——龍貓。
毛絲鼠因體被絲狀毛而得名,前肢短小,後肢長而粗壯,善跳躍。
分布於南美洲安地斯山的谷地和低坡,較為罕見。毛粗糙,黑色或褐色,有白斑,尾多毛而粗。
巴塔哥尼亞豚鼠因耳朵較長似兔,又稱「兔豚鼠」,分布於南美洲南部的巴塔哥尼亞草原,四肢非常長,可以在草原上快速奔跑。
因頰齒的表面呈「8」字形而得名,體型較小,尾巴很長。
華美棘鼠又稱白面棘鼠,體多被針狀硬毛或棘刺。適應力很強,能生活在多種環境中。
體型中等偏大,分布於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的安圭拉島、安的列斯群島和聖馬丁斯島(或殘存少量個體)。
以上僅列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鼠」類動物,如果您對其它「鼠」印象深刻,歡迎留言補充。祝大家鼠年都有「鼠」不盡的歡樂,「鼠」不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