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鴛鴦為雁形目鴨科鴛鴦屬的鳥類,除擁有獨特的中文名字外,還擁有霸氣的英文名Mandarin duck,意為中國官鴨。目前,鴛鴦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鴛鴦雌、雄鳥顏色各不相同,尤其是繁殖季節,美豔的雄鳥與素雅的雌鳥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對它們的外表不甚了解,完全有可能不把雌鳥當成鴛鴦。雄鳥被公認為鴨類中最美麗的種類。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鴛鴦也是這樣,一旦結婚之後,就連築巢也是由雌鳥承擔。不過,這僅僅是開始。孵卵是在產卵結束後開始的,全部由雌鳥承擔。孵卵期約為28 - 30天。鴛鴦屬早成鳥,孵出後即全身長滿羽毛,眼已睜開,並能行動,一般在巢中停留1-2天後出巢。出巢後隨親鳥開始覓食、遊泳和潛水。不過,雌鳥的辛苦付出,文人墨客是看不見的。還有,繁殖期間,雄鳥經常搞「婚外情」,這些只有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手段才能發現。
西漢:鴛鴦是兄弟也是夫妻
漢朝,人們對於鴛鴦的認識更加深刻。最早將鴛鴦比喻為夫妻的,應該是西漢人司馬相如(前179年一前118年)。他為卓文君作《琴歌》二首,第一首中有「有豔淑女,室邇人遐獨我傷,何緣交頸為鴛鴦」的詩句。可是隨後,蘇武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鴛鴦是兄弟,不是夫妻。蘇武在出使匈奴別兄弟的詩中,首次將鴛鴦比作兄弟,詩中說道「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魏晉:鴛鴦成為兄弟到了
魏晉時期,文人幾乎一邊倒,大家紛紛認可蘇武的觀點,說鴛鴦就是兄弟。嵇康在《贈兄秀才入軍詩》寫道:「鴛鴦於飛,肅肅其羽。朝遊高原,夕宿蘭諸。邕邕和鳴,顧眄儔侶。晚仰慷慨,優遊容與。」這首詩是用鴛鴦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這裡對穩康有必要 介紹下,他以前住在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後遷到譙國的鏈縣(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縱觀嵇康一生的活動範圍,浙江是鴛鴦的越冬區,安徽屬於鴛鴦的遷徙路過區。還有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東部處於一個冷期。嵇康描述的鴛鴦,很有可能是遷徙路過的鴛鴦,或者越冬區的鴛鴦。同是鴛鴦,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有何不一樣呢?差距是很大的。繁殖期的時候,雄鴛鴦求偶,經常和雌鴛鴦待在一起,高調秀恩愛。這個時期,人們看到的鴛鴦是夫妻。以此比喻夫妻的恩愛,是恰如其分的。但是,越冬區的鴛鴦就不同了。越冬或者遷徙停歇的時候,鴛鴦傾向於集群生活,雄鴛鴦羽毛豔麗,辨識度高,所以,很多人會看到雄鴛鴦們在一一起。 這個時候,說它們是兄弟,還有問題嗎?結合嵇康的生活軌跡和鴛鴦的分布,他看到的最有可能是越冬區或者遷徙路過的鴛鴦,把它們比作兄弟,恰如其分。
唐朝:鴛鴦再次成為夫妻
到了唐朝,情況發生第二次逆轉。鴛鴦由兄弟再次成為夫妻。「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美仙。」唐朝詩人盧照鄰在《長安古意》中把一對情侶的情切切、意綿綿刻畫得淋漓盡致。此後, 唐朝的著名詩人也都有描寫駕鴦的詩句。「七十紫鴛鴦,雙雙戲亭幽。」「詩仙」 李白說他看到70隻鴛鴦成雙成對。杜甫作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鴛鴦確實不獨宿,它們會搭夥在一起休息,以防禦天敵。杜牧作有「盡日無雲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蘇庠作有「屬玉雙飛水滿塘,菰蒲深處浴鴛鴦」「鳥語花香三月春,鴛鴦交頸雙雙飛」,等等。詩中的細節描寫和鴛鴦求偶非常相似,其中「相對浴紅衣」「洛鴛鴦」「鴛鴦交頸雙雙飛」在鴛鴦求偶交配的時候,都有體現。鑑於唐朝的文化繁盛,影響力極廣,李白、杜甫說鴛鴦是夫妻,是愛情的象徵,此後的文人,再也沒有人提出異議。就這樣,鴛鴦作為愛情的象徵在唐朝正式確定下來。從此,鴛鴦成為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成為人們心目中永恆愛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