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2020-10-15 中國青年網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白腹針尾綠鳩。 錢程 攝

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凰山候鳥遷徙通道。 段建偉 攝

新華社昆明10月14日消息,近日,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引發鳥類專家關注。

「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我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副主任張國鋼介紹,白腹針尾綠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主要分布於寮國、泰國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

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時國彩說,10日,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的工作人員對這隻白腹針尾綠鳩詳細體檢,確認其健康狀況良好後,於18時25分進行了環志放飛。

據了解,鳳凰山鳥類環志站位於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北端,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自1999年開展鳥類環志研究工作以來,共環志放飛鳥類282種、超6萬隻,為我國候鳥科研監測工作提供了大量數據資料。

(原題為《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白腹針尾綠鳩。段建偉 攝新華社昆明10月14日消息,近日,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引發鳥類專家關注。「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我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
  • 一白腹針尾綠鳩出現在無量山,該鳥屬於東南亞,是國內首次記錄到
    近日在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發現一隻白腹針尾綠鳩,該鳥種已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種珍稀的鳥類,同時該鳥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也是國內首次記錄到。,一般體長30-33釐米,白腹針尾綠鳩雄鳥整體呈橄欖綠色,腹部白色,尾羽灰黑色,虹膜的內圈為淺藍色,外圈為紅色,眼睛周圍的裸皮及喙基部呈鮮豔的天藍色等,而白腹針尾綠鳩雌鳥是肩羽無紫紅色斑塊,頸側不沾淺橙黃色,兩者的外形很接近。
  •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2020-10-17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澗發現國內新紀錄鳥種——白腹針尾綠鳩
    10月10日凌晨6點40分左右,一隻綠色鳩鴿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經專家鑑定被確認為白腹針尾綠鳩。它的出現,為我國鳥類名錄增加一個新紀錄鳥種。白腹針尾綠鳩的發現者——前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原香港觀鳥會主席張浩輝告訴記者,他在當天夜間鳥類環志工作結束後,準備關燈時,突然發現鳥網上捕獲到一隻綠色的鳥。
  • 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掌上春城訊 10月12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 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屬中國鳥類新記錄種
    10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 東南亞珍奇鳥種現身雲南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中國僅此一隻
    「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中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本月,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發國內鳥類專家的廣泛關注
  • 日本鰻魚被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6月12日公布的紅色名錄將日本鰻魚列為瀕危物種,在三個瀕危級別中屬於第二等級「不久的將來野生瀕危可能性較大的物種」。據日本共同社6月12日報導,紅色名錄是對生物生存狀況的科學評估,但即使上榜也並不與捕獲或國際交易限制直接掛鈎。然而,紅色名錄是討論根據《華盛頓公約》實施國際交易限制時的重要參考材料。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成熙 綜合報導 2020-07-10 20:36 來源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成熙 綜合報導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
  • 瀕危的稀有動物,第三在野外已滅絕,第二已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稜皮龜體大,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者,頭大,頸、尾短,四肢槳狀,無爪,前肢特別發達。 稜皮龜屬於變溫的爬行動物,遊泳迅速且能力極強,雜食性,每年5-6月之間產卵,一次產卵90-150枚,主要棲息於熱帶海域的中上層,分布於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稜皮龜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華南虎,(廈門虎,南中國虎)。
  • 科普雲南 | 珍稀鳥禽——針尾綠鳩
    針尾綠鳩 攝於雲南德宏 鄭山河 攝針尾綠鳩: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1~41釐米。外形特徵針尾綠鳩雄鳥的頭部、頸部為淡黃草綠色,後頸和上背為橄欖綠色。其餘上體、翅膀上有二道明顯的乳黃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顏色較淡,並綴有亮黃色。尾羽與其他綠鳩類的差異十分明顯,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別延長而尖,末端沾綠色,其餘尾羽的基部為黑色,尖端具有窄的綠色羽緣。下體為淡綠黃色,胸部沾有粉紅橙色。
  • 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2020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涵蓋了其所監測的120000個物種的變化命運。這份最新名錄顯示,目前,有超過32000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 日本鰻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標題:日本鰻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據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樂紹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已將日本鰻魚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呼籲日本等有關各國加強對日本鰻魚的保護,嚴防日本鰻魚滅絕。
  • 雲南發布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18個物種已絕滅
    近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林業局漕澗林場技術人員在野外巡護過程中,發現珍稀瀕危植物「威氏綠絨蒿」。這是大理州境內發現的又一個珍稀瀕危植物。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分類管理?雲南省的經驗是給物種「上戶口」、建健康檔案。繼去年發布省域物種名錄後,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日,雲南省環保廳又發布了全國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目前雲南物種生存狀況怎樣?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三明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發現瀕危灰腹綠錦蛇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近日在開展日常監測時,在餘家坪附近發現一條通身背面翠綠色的蛇,當時一隻針毛鼠跟它不小心邂逅了,嚇得趕緊逃命。遠看以為是竹葉青,仔細一看不像毒蛇竹葉青,其頭部形狀不是三角形,眼後有一條黑色縱紋。查閱相關資料,初步確定為灰腹綠錦蛇,並將圖片發給林業部門的專家。
  • 重慶渝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這一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動物!
    微萬州消息,近日,萬州區林業局在萬州區王二包自然保護地,用紅外線自動相機成功拍攝到林麝的影像資料,是重慶渝東北地區首次發現林麝的活動蹤跡林麝(學名:Moschus berezov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重慶範圍內數量已不足百隻。林麝體型不大,體長不足1米,性情機警,高冷孤僻,多在清晨和傍晚單獨活動,活動隱秘性極強,主要棲於針闊混交林,少量分布在大巴山和金佛山地區,能夠成功拍攝到實屬難得。
  • 三明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發現瀕危灰腹綠錦蛇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近日在開展日常監測時,在餘家坪附近發現一條通身背面翠綠色的蛇,當時一隻針毛鼠跟它不小心邂逅了,嚇得趕緊逃命。灰腹綠錦蛇遠看以為是竹葉青,仔細一看不像毒蛇竹葉青,其頭部形狀不是三角形,眼後有一條黑色縱紋。
  • 藍鷳,一種瀕危物種,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一級
    藍鷳(學名:Lophura swinhoii)又名藍腹鷳、臺灣藍腹鷳、華雞,是一種大型雉類。在若干保護區域內,有較多的族群生存著,但是在非保護區中,族群數量會因棲息地開發及人為獵捕壓力而減少許多全球僅臺灣本島山地有本物種分布。藍鷳是臺灣特有鳥種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名錄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