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腹針尾綠鳩出現在無量山,該鳥屬於東南亞,是國內首次記錄到

2020-10-15 六維自然

在大自然中,很多動物會隨著季節而進行遷徙,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等。近日在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發現一隻白腹針尾綠鳩,該鳥種已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種珍稀的鳥類,同時該鳥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也是國內首次記錄到。

白腹針尾綠鳩的棲息地在東南亞叢林中,這次出現在無量山保護區,引發鳥類專家關注,有專家分析: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這是個體鳥,是在遠距離飛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

白腹針尾綠鳩的雄鳥雌鳥區別不大,一般體長30-33釐米,白腹針尾綠鳩雄鳥整體呈橄欖綠色,腹部白色,尾羽灰黑色,虹膜的內圈為淺藍色,外圈為紅色,眼睛周圍的裸皮及喙基部呈鮮豔的天藍色等,而白腹針尾綠鳩雌鳥是肩羽無紫紅色斑塊,頸側不沾淺橙黃色,兩者的外形很接近。

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中幾個國家,寮國、泰國和越南等國家,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白腹針尾綠鳩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種罕見的稀有的鳥類。

無量山保護區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白腹針尾綠鳩的地方,為了保護這種鳥類,在工作人員檢查這隻白腹針尾綠鳩的健康狀況,沒有明顯的外傷,能適應野外環境,工作人員對這隻白腹針尾綠鳩進行了環志放飛

白腹針尾綠鳩出現在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是因為這裡的地理環境非常獨特,南澗縣鳳凰山位於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北端,是我國西南境內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具有鳥類飛行範圍廣、數量大、時間長、種類多、飛行高度低等特點,是鳥類環志和研究的理想場所。


關注六維自然 順其自然認識自然!

相關焦點

  • 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掌上春城訊 10月12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經專家鑑定後,確認其為白腹針尾綠鳩(學名Treron seimundi)雄鳥,為我國的鳥類名錄增加一個新紀錄鳥種,大理南澗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區。,準備關燈時,突然發現鳥網上捕獲到一隻綠色的「鴿子」,很顯然應該是一種綠鳩。
  • 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屬中國鳥類新記錄種
    10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 南澗發現國內新紀錄鳥種——白腹針尾綠鳩
    10月10日凌晨6點40分左右,一隻綠色鳩鴿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經專家鑑定被確認為白腹針尾綠鳩。它的出現,為我國鳥類名錄增加一個新紀錄鳥種。白腹針尾綠鳩的發現者——前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原香港觀鳥會主席張浩輝告訴記者,他在當天夜間鳥類環志工作結束後,準備關燈時,突然發現鳥網上捕獲到一隻綠色的鳥。
  • 東南亞珍奇鳥種現身雲南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中國僅此一隻
    「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中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本月,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引發國內鳥類專家的廣泛關注
  •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白腹針尾綠鳩。段建偉 攝新華社昆明10月14日消息,近日,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引發鳥類專家關注。「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我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
  • 雲南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已被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這是10月10日拍攝的白腹針尾綠鳩。段建偉 攝新華社昆明10月14日消息,近日,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引發鳥類專家關注。「白腹針尾綠鳩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此次在我國境內發現,既可能是個體遠距離飛行,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
  • 雲南無量山發現中國鳥類新記錄種
    中新網昆明10月12日電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網站12日發布消息:10日6時40分許,一隻白腹針尾綠鳩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經鳥類專家鑑定屬白腹針尾綠鳩雄鳥。這是該鳥類在中國首次被記錄到。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
    白腹針尾綠鳩。10月10日凌晨6點40分左右,一隻長相獨特的綠色鳩鴿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經專家鑑定後,確認其為白腹針尾綠鳩(學名Treron seimundi)雄鳥,為我國的鳥類名錄增加一個新紀錄鳥種,大理南澗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區。
  • 科普雲南 | 珍稀鳥禽——針尾綠鳩
    針尾綠鳩 攝於雲南德宏 鄭山河 攝針尾綠鳩: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1~41釐米。外形特徵針尾綠鳩雄鳥的頭部、頸部為淡黃草綠色,後頸和上背為橄欖綠色。其餘上體、翅膀上有二道明顯的乳黃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顏色較淡,並綴有亮黃色。尾羽與其他綠鳩類的差異十分明顯,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別延長而尖,末端沾綠色,其餘尾羽的基部為黑色,尖端具有窄的綠色羽緣。下體為淡綠黃色,胸部沾有粉紅橙色。
  • 南澗無量山首次拍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帶寶寶玩耍畫面
    近日,大理州南澗縣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在巡護監測過程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帶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的珍貴畫面。雄鳥體羽棕褐色,長尾白色具黑色或褐色橫斑,翼上有兩塊白斑,肩近藍色,下背及腰白色帶黑色鱗狀斑,頭紫色,頸有金屬光澤面部裸皮紅色;雌鳥較小,頸後和背部多橄欖褐色鱗狀斑,下體皮黃,尾具褐斑,兩翼斑駁,黑褐色,具兩道近白色橫斑,肩部色淺。主要棲息於海拔500—3000米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以及疏林灌叢、草地和林緣地帶,以漿果、根莖、嫩芽及昆蟲為食。
  • 雲南發現中國鳥類新記錄種;新冠病毒可在手機屏上存活28天丨科技早...
    雲南發現中國鳥類新記錄種;新冠病毒可在手機屏上存活28天丨科技早新聞 2020-10-13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理南澗首次近距離拍到黑頸長尾雉帶寶寶玩耍畫面
    來源:雲南發布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 帶寶寶在大理南澗無量山林間玩耍 這一珍貴畫面被保護區工作人員 首次近距離拍攝到 近日,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過程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的珍貴圖片,黑頸長尾雉帶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非常罕見。 每年的3—7月是黑頸長尾雉的繁殖期,鳥類監測人員在南澗屆山也拍攝到黑頸長尾雉媽媽帶著7個寶寶在林間漫步的圖片。
  • 雲南南澗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過程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的珍貴圖片,黑頸長尾雉帶領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非常罕見每年的3—7月是黑頸長尾雉的繁殖期,鳥類監測人員普朝柱在南澗屆山也拍攝到黑頸長尾雉媽媽帶領7個寶寶在林間漫步的圖片,據介紹,這也是首次在非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黑頸長尾雉活動影像。
  • 雲南南澗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過程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的珍貴圖片,黑頸長尾雉帶領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非常罕見。每年的3—7月是黑頸長尾雉的繁殖期,鳥類監測人員普朝柱在南澗屆山也拍攝到黑頸長尾雉媽媽帶領7個寶寶在林間漫步的圖片,據介紹,這也是首次在非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黑頸長尾雉活動影像。
  • 甌之鳥|文成發現浙江鳥類新記錄——灰喉針尾雨燕
    2017年10月6日,溫州鳥人陳光輝、林建波、王小寧和林鉉童在溫州文成發現浙江新記錄——灰喉針尾雨燕,這也是溫州今年的第二筆浙江省鳥類新記錄。以下是發現者陳光輝和王小寧的觀鳥記錄,與各位鳥友分享。陳光輝觀鳥日記:灰喉針尾雨燕,溫州今年的第二筆浙江省鳥類新記錄。
  • 雲南首次拍到黑頸長尾雉帶領寶寶玩耍的畫面
    近日,雲南省大理市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高國政在自強大山河巡護監測途中,首次用手機近距離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帶領著一群寶寶在林間玩耍的珍貴圖片視頻資料。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又名地花雞,雄鳥體羽棕褐色,長尾白色具黑色或褐色橫斑,翼上有兩塊白斑,肩近藍色,下背及腰白色帶黑色鱗狀斑,頭紫色,頸有金屬光澤面部裸皮紅色;雌鳥較小,頸後和背部多橄欖褐色鱗狀斑,下體皮黃,尾具褐斑
  • 多圖|東莞首次發現厚嘴葦鶯
    每年的秋冬季都是候鳥遷徙的季節,近日,有市民在中堂鎮四鄉村拍到了一隻厚嘴葦鶯。經東莞觀鳥協會確認,該鳥屬於東莞首次發現,為此,厚嘴葦鶯記錄為東莞鳥類名錄第272種。厚嘴葦鶯第一次亮相,但那鼓足勁的叫聲一下子引人注意。
  • 孔雀魚苗針尾問題很嚴重,學會這幾點讓針尾不再出現
    關於小魚針尾這個問題,我今天想聊一聊。因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不去注意這些細節那麼小魚經常針尾的話那麼你將沒有後續的發展。我們就無法再繼續挑選各個方面表現好的魚來做種魚,也就不會出現精品魚來供我們欣賞。關針尾有三個原因,首先講講針尾第一個原因是水溫引起的,很多魚友換水不注意溫差特別大然後導致小魚針尾,特別是冬天,導致小魚大量死亡。換水溫度不能超過原缸水溫正負2℃。
  • 中國境內首次記錄的慄尾姬鶲 系在川大望江校區發現
    闕品甲說,這些數據來源於收集到的408篇(本)論文或者專著,審閱了5899條觀鳥記錄。公開發表的論文、專著是最主要和最可靠的來源,來自於國內外觀鳥愛好者的觀鳥報告、拍攝照片有據可考,公開或非公開渠道的傳播但可經求證的信息,還包括博物館收藏的標本,都是重要的參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