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苗針尾問題很嚴重,學會這幾點讓針尾不再出現

2020-12-04 CY水族圈

關於小魚針尾這個問題,我今天想聊一聊。因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不去注意這些細節那麼小魚經常針尾的話那麼你將沒有後續的發展。我們就無法再繼續挑選各個方面表現好的魚來做種魚,也就不會出現精品魚來供我們欣賞。

關針尾有三個原因,首先講講針尾第一個原因是水溫引起的,很多魚友換水不注意溫差特別大然後導致小魚針尾,特別是冬天,導致小魚大量死亡。換水溫度不能超過原缸水溫正負2℃。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早晚溫差大,特別是在室外飼養或者開窗的情況下,我們屋裡的溫差就會大,所以最終導致了水體的溫度波動大,那麼我們就必須重視一下這個問題了,可以使用加熱棒,空調,暖氣或者其他的一些可以讓魚缸水溫恆定的器材。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換水時的水流太大導致水質變化大,所以儘量使用滴流的方式來換水,既可以保證水溫的變化又可以讓小魚更好地適應換水的過程。

所以總的來說就是控制溫差。通常一周內的小魚我是不換水的。

那麼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母魚生小魚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羊水流在缸裡,這會讓魚缸裡迅速滋生很多的細菌,小魚一旦被細菌感染了也是死路一條。所以在母魚快要生小魚的時候我會把母魚單獨放在一個缸裡,等母魚生完小魚以後再把母魚撈回原缸,小魚單獨撈到另一缸裡面沒有多餘的魚缸也可以用保溫箱水桶水盆等等容器代替。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小魚的成活率,為我們之後挑選優秀的種魚奠定基礎。

那麼我們怎麼判斷母魚快要生了呢?

下期再講!

喜歡的請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雀魚苗容易針尾,而其他卵胎生觀賞魚的魚苗卻很少見?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一位魚友提出的問題確實很獨到,問養魚老道為什麼孔雀魚的魚苗就很容易出現針尾的問題,而其他卵胎生觀賞魚的魚苗,比如紅箭、瑪麗、皮球、牡丹、月光等等,它們生出來的小魚苗出現針尾的可能性就比較少呢?
  • 不是魚苗愛針尾,原因就是下列問題
    養魚老道瀏覽了今天的諸多評論,牽扯問題最多的竟然是孔雀魚苗總是養不活,不斷遭遇針尾等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有些大咖的解釋為遺傳基因,這方面因素確實會有,但是那個現象應該出現在,部分雜交過重、近親繁殖過重的高檔孔雀魚身上,至於一些普通的孔雀魚品種是不應該的。我們遇到問題不能把自己的管理不善歸結於魚兒的基因問題上。
  • 孔雀魚苗的針尾問題會有哪些因素造成,真的是遺傳嗎?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飼養過孔雀魚的魚友或許會發現一個現象,假如說我們購買的孔雀魚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有的孔雀魚入缸之後,就會迅速的一頭扎到缸底,然後一動也不敢動,尾巴也是全部耷拉下來,如果這種情況在一兩天之內得不到好轉,那麼這隻孔雀魚能夠活下來的概率就不大
  • 孔雀魚最怕針尾病,但對此真的束手無策嗎?學會4點健康養魚
    魚友們養孔雀魚過程中幾乎都是同樣的情況:一個魚缸或是隔離的繁殖盒裡,只要有一條患針尾病的小孔雀魚,那麼跟著很快就會出現第二條、第三條……直到全部。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魚友就誤認為是針尾病傳染,實則不是。這裡要指出魚友們的第二個認知誤區:針尾病會傳染嗎?不會!
  • 孔雀魚針尾原因及防治措施,把這到位,就坐等孔雀魚爆缸
    最常見就是母魚在隔離盒裡面生下小魚之後,直接把小魚留在隔離盒裡面去飼養,導致小魚非常容易得針尾。針對這個問題,咱們《養魚說》也接到很多魚友的反饋,那麼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針尾的問題。首先,孔雀魚針尾其實有兩種主要的原因。另一種原因是遺傳的,也就是針尾它是有一定的概率遺傳給小孔雀魚,一般就是由針尾的大魚生下小魚之後。
  • 關於孔雀魚幼魚針尾那些事
    我們來講講應季的東西~孔雀魚幼魚針尾、縮尾的問題。圖片有孔雀嶼聽自然提供    春秋兩季是各類細菌大爆發的季節,面對突發的種種現象很多童鞋們會覺得手足無措,但不要氣餒,今天咱們就先說說孔雀魚幼魚針尾的防和治!魚苗針尾一般的表現有精神不振,前期會縮尾,隨著病情加重尾巴一點一點縮小,到最後呈現了尾巴變成一條線的情況。
  • 孔雀魚常見病預防與治療----針尾
    說起針尾,很多魚友都是深惡痛絕,不知道有多少魚因為這個病團滅了,而且這個病防不勝防,今天就來聊聊這個針尾,以及一些預防和治療的經驗吧
  • 針尾的判斷與治療
    1 針尾判斷 針尾按照程度可以分為: 輕度針尾——尾巴邊緣稍微往中間縮,不太明顯。 中毒針尾——尾巴縮成和身體一樣寬。 重度針尾——尾巴像一根針一樣。 輕度針尾,下鹽,最快第二天就好;中度針尾,隔離,下鹽,觀察狀態;重度針尾,小概率治好,隔離下鹽,觀察。
  • 小孔雀魚苗為什麼容易發生針尾的問題,如何防止?
    最近,許多魚友提出了小孔雀魚苗針尾的問題。有的魚友直接把責任推到了魚兒的基因問題上,對於這一點養魚老道可不敢苟同。還是那句老話,大部分魚兒的疾病都是我們人為因素造成的,我們可不要去推卸責任啊。小孔雀魚針尾,最關鍵的仍然是小魚的體質問題,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和營養,我們談什麼都是多餘。魚苗起水以後,儘量的以活食餵養,首先的選擇就是孵化豐年蝦或者撈取魚蟲,如果做不到這兩樣。
  • 孔雀魚針尾的病因判斷與治療
    答魚友問,針尾的治病原因與治療方法。 1 溫差過大 針尾的80%原因都是因為魚缸晝夜溫差過大。小魚在超過2-3度的水裡,體質弱的就容易導致針尾。
  • 孔雀魚針尾咋回事?餘月分享四大原因及應對,你若掌握可以避免
    最近幾天,不論是直播,還是評論區,亦或是私信,網友問得最多的,就是孔雀魚發生針尾,問我是什麼原因?怎麼辦?引起孔雀魚針尾的原因很多,我不能妄下結論,我們要弄清楚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針尾,才能有效地應對,最主要的是預防。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做法,僅供各位朋友參考。
  • 做到這幾點,你的孔雀魚苗也可以長得很漂亮
    夏天了,又到了可以暢快養熱帶魚的時候,雖是暢快但有個問題困擾著很多朋友。和魚友聊天中發現,很多人都會被一件事困擾,而養過孔雀魚的人基本都遇到過這個問題,尤其是在新手期的時候,往往自己盡心盡力,全情投入的照顧它們,結果卻總是讓人失望的。
  • 南澗發現國內新紀錄鳥種——白腹針尾綠鳩
    10月10日凌晨6點40分左右,一隻綠色鳩鴿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經專家鑑定被確認為白腹針尾綠鳩。它的出現,為我國鳥類名錄增加一個新紀錄鳥種。白腹針尾綠鳩的發現者——前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原香港觀鳥會主席張浩輝告訴記者,他在當天夜間鳥類環志工作結束後,準備關燈時,突然發現鳥網上捕獲到一隻綠色的鳥。
  • 一白腹針尾綠鳩出現在無量山,該鳥屬於東南亞,是國內首次記錄到
    近日在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就發現一隻白腹針尾綠鳩,該鳥種已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種珍稀的鳥類,同時該鳥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也是國內首次記錄到。,這次出現在無量山保護區,引發鳥類專家關注,有專家分析: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這是個體鳥,是在遠距離飛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該種群因氣候、棲息地環境變化等因素整體北移的結果,還需要持續跟蹤觀測。
  • 科普雲南 | 珍稀鳥禽——針尾綠鳩
    針尾綠鳩 攝於雲南德宏 鄭山河 攝針尾綠鳩: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1~41釐米。外形特徵針尾綠鳩雄鳥的頭部、頸部為淡黃草綠色,後頸和上背為橄欖綠色。其餘上體、翅膀上有二道明顯的乳黃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顏色較淡,並綴有亮黃色。尾羽與其他綠鳩類的差異十分明顯,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別延長而尖,末端沾綠色,其餘尾羽的基部為黑色,尖端具有窄的綠色羽緣。下體為淡綠黃色,胸部沾有粉紅橙色。
  • 堅強的針尾鴨是什麼鳥? 它們是怎樣選擇配偶的?
    堅強的針尾鴨是什麼鳥? 它們是怎樣選擇配偶的?時間:2015-11-07 18:02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堅強的針尾鴨是什麼鳥? 它們是怎樣選擇配偶的? 針尾鴨不為人們所熟知,它是諸多野鴨中的一種。各種野鴨通常喜歡混群聚集在一起,而針尾鴨就常常混跡於這些野鴨群中。
  • 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
    掌上春城訊 10月12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 剛出生的孔雀魚苗,和半個月大的蝶尾苗養在一起,會被吃掉嗎?
    可是就在把它們倒入陶瓷缸以後,我又發現了藍色妖姬的竹節草中似乎有孔雀魚苗在遊動,一開始並不多,只有個八九條,估計是都被大魚給吃了,但是我也得把它們給撈出來啊。這八九條孔雀苗的個體還算可以,至少也應該有個一周左右了,無奈之下只能把它們和蝶尾苗暫時放在了一起。
  • 這樣做可以提高孔雀魚苗的成活率
    第二種情況——針尾小魚苗的尾鰭逐漸縮在一起,遊動的時候像蛇一樣晃動頭,漸漸失去活力。針尾雖然不會快速死亡,但是如果不及時治療,團滅基本上是逃不過的。不只是幼苗會針尾,各階段都會得這個病。造成針尾的常見原因是水質不潔和水溫的劇烈波動,知道了原因那麼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加強換水,換水的時候注意水流不要太急,儘可能緩慢,減少水溫波動。及時清理魚缸中的糞便和殘餌,病情太嚴重的魚苗也要儘早分隔出去。(針尾有傳染性,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但是針尾治癒率比較低,很多存活下來的魚苗,成長後期也會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 孔雀魚苗長白毛、被水泵吸附或者爛尾巴,都會與一個原因有關
    同問:我30釐米的魚缸,魚苗也是一直死,用的瀑布式外掛過濾,之前吸魚,現在堵住了各個口不吸魚了,還是狀態不佳,水溫一直維持在25度左右,水幾天就渾一次,放了硝化細菌也沒用,現在還有幾條魚苗針尾了,怕是也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