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市場營銷策略的制定。只要是與經營有關的活動都與營銷有關。營銷的成功與否與企業的生存利益息息相關,它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營銷的策略和表現方式有很多種,藉助成功的營銷策略,不少廠商賺得盆滿缽滿。
提到各種營銷方法,想必大家對有獎營銷都不會感到陌生。所謂有獎銷售,顧名思義在銷售活動中輔助於相應的獎勵措施,直接刺激消費增加。
有獎營銷非常普遍,就現在的飲料市場來說,每到夏季就又是一個旺季了,如何更有效地佔領市場,完成既定的銷售目標呢?很多廠家採用有獎銷售這一方案,比如康師傅、統一的紅茶綠茶等,都有很高的中獎比例,來增加人們對該品牌的購買次數以及對品牌的依賴。
以前,我國在飲料後,第一件事不是拿過來直接喝,而是看看瓶蓋是否中獎。對於消費者來說,瓶蓋的「再來一瓶」總是有那麼大的吸引力。知得一提的是,飲料的中獎機率很高,買一瓶免費喝好幾瓶的情況很多。
與此同時,飲料市場通過向消費者提供這樣的「潛在未知」和「驚喜」,飲料銷量不斷上升,飲料廠家也賺得盆滿缽滿。
以前的時候,幾乎各大飲料廠商都開始「再來一瓶」的模式促銷,可以說確實給不少人帶出了優惠,而且廠商的銷量也提高了不少,按理說使用這種策略是雙贏的,為啥現在很少有廠商再用了呢?
如今許多製造商不再使用這種營銷方式,因此,許多人仍然懷念蓋子變成「再來一瓶」的時光。
說起再來一瓶這個活動,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康師傅這個牌子。1998年,整個飲料市場對於康師傅來說可以說是背腹受敵。雖然康師傅在茶飲料市場上佔有很大的份額,但其他一些飲料公司並沒有停止對茶飲料市場的覬覦和侵佔。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可口可樂推出了不同的產品,並開始聘請名人為其代言。2008年3月,可口可樂佔據了15%的市場份額。不僅如此,康師傅的其他競爭對手也開始選擇在這個時候聯手,聯盟推出茶飲料產品,搶佔市場份額。
在這樣的危機下,康師傅只能選擇破釜沉舟。2009年2月,康師傅正式推出大規模的「再來一瓶」促銷策略。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康師傅成功地培養了一種市場心理,即買茶飲料沒有「再來一瓶」的活動是不合理的!當時,康師傅的所有茶系列都有20%的中獎率,也就是說每五瓶飲料中就有一瓶中獎。
這種新型營銷策略,不僅挽救了康師傅的危機,也挽救了康師傅從其他企業多年的攻陷困境中解脫出來。在那一年,康師傅贈出去的飲料超過15億瓶!康師傅成功地坐上了茶飲料的龍頭地位,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格局。
不得不說,「再來一瓶」的力量確實強大,通過薄利多銷的原則,「激發」大家的「賭徒心態」,促進市場消費的繁榮。這種「互動營銷」的口碑傳播是非常有效的。最好的廣告形式是消費者宣傳,而不是名人代言或電視廣告。
然而,近年來,人們發現「多買一瓶」的促銷噱頭已經被掃碼收紅包等活動所取代。這是為啥?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康師傅用「再來一瓶」來奪取市場份額的同時,也被這把雙刃劍刺傷了自己。用這種模式促銷確實增加了銷量,不過也帶來了產量荒……20%的中獎率,免費送出的飲料也很多。
不僅如此,再來一瓶這種銷售策略最終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促銷行業出現了「蛀蟲」,極大地影響了生產企業的利潤,最終不得不停止。
隨著越來越多的影響擴散,尤其是飲料行業接受了這個想法,競爭壓力不斷加大。正常來說,每個廠商都會提前計劃出產量,通過數據計算出中獎的飲料數量。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冰紅茶計劃一年賣出5000萬瓶,按照20%的中獎率計算,應該多生產1000萬瓶,最終收回的瓶蓋也是1000萬個。但想像雖然美好,現實卻很殘酷,因為年底收回的蓋子往往是預想的數倍!
由於瓶蓋在技術上並不複雜,許多投機者看到了一個機會,他們可以以非常低的價格複製假瓶蓋。這類快消品的銷量在千萬級,所以投機者可以從中賺取千萬的利潤,甚至還有部分代理和超市聯合直接購買假的兌獎瓶蓋,合起夥來坑飲料廠家!所有的損失都由飲料廠家承擔。因此,這也讓各大飲料廠家頭痛不已,於是慢慢廢除了「再來一瓶」這種模式,改用掃碼中獎等不易造假的方式來開展促銷活動。
雖然再來一瓶活動已經慢慢消失了,但是人們依舊相當懷念以前的日子。那麼問題來了,你運氣最好的時候,一口氣中過幾瓶飲料?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輝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