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服刑「中途之家」:讓服刑人員重新樹立自信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他看到大廳裡的機構介紹牌上寫著一句話:歌德說,不管應懲罰人,還是關愛人,必定把人當人看。

  社區服刑「中途之家」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霍思伊

  2012年夏季,正是酷暑,王勇額頭上淌著汗,白汗衫領口處已經浸了一圈圈水漬。他顧不上擦,匆匆忙忙地跑到隔壁去買衣服。工作人員說了,身份證上的證件照要求上身穿深色的,他現在穿的不行。

  買了新的手機號,換上了新買的黑色T恤,王勇從派出所走出來的時候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從昨天到現在,他一直處於懵懂又迷茫的狀態。身份證住址欄上還寫著他十年前的地址,如今這個地址早就不存在。

  雖然只是過了十餘年,對王勇而言,從入獄到出獄,卻仿佛已經過了大半輩子,而北京也早就不是他印象中的北京。2001年的北京,還沒有五環路,四環也沒有完全通。十年後,王勇透過車窗向外看,五環路上車水馬龍,繁華仿佛夢境。

  沒有家人,沒有房子,沒有收入來源,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著陌生的人群,五十多歲的王勇覺得很迷茫。他在內心問自己:已經這個歲數了,社會上有沒有人願意接收我?

  2001年,王勇因為搶劫罪入獄,被判15年,減刑4年零4個月,於2012年下半年出獄。因為屬於刑滿釋放卻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生活來源的「三無人員」,原所在街道司法所幹警將其接出監獄後,他遞交了過渡安置申請。

  2012年8月,王勇走入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開始了為期半年的過渡安置階段。

  走進寬敞明亮的大廳,他看到大廳裡的機構介紹牌上寫著一句話:歌德說,不管應懲罰人,還是關愛人,必定把人當人看。

社區服刑人員臨摹京劇臉譜。圖|受訪者提供

  「學員」

  像王勇這樣的「三無人員」還有很多。

  作為國內首家為社區服刑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提供過渡式管理和安置服務的機構,截至2017年3月,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已經為106名「三無人員」提供了三至六個月的過渡性食宿安置,協助辦理了落戶、低保、申請廉租房及補貼。

  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副主任李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機構的設立,是在吸收外國經驗基礎上進行本土化創新,其背景是北京奧運期間面臨的巨大安保壓力。

  2008年奧運前夕,朝陽區作為眾多奧運比賽場館和大使館的聚集地,安保壓力劇增。而在此期間如何有效管理社區服刑人員,降低他們的再犯罪風險,成了朝陽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此時,歐美等發達國家所採取的「中途之家」(halfway house)模式,進入了朝陽區司法局的視線。以美國為例,「中途之家」又被稱為「社區矯正中心」,通常由非政府組織運行,其資金支持來源於政府基金或民間捐贈,主要針對部分符合條件的社區服刑人員和提前從監獄釋放的假釋人員。

  作為以回歸社會為終極目標的過渡性機構,加入「中途之家」的人必須要遵守相應的規則,參加特定的項目,並且積極尋找工作。

  經過多方考察,朝陽區司法局認為可以成立中國式的「中途之家」。

  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於2007年12月25日破土動工, 於2008年7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佔地7.5畝,建築面積4020平方米。主要職能是為朝陽區社區矯正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提供法制教育、心理輔導、社會適應輔導、就業輔導、過渡性安置等服務。

  李博說,在「中途之家」前加了「陽光」二字,是為了讓這一機構更易被公眾理解和認同。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簡稱「兩院兩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決定在北京等6個省(市)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

  《通知》稱,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條件的罪犯,在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志願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並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通知》指出,社區矯正的對象是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經過監管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具體適用範圍主要包括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暫予監外執行、被裁定假釋,以及被剝奪政治權利並在社會上服刑等五種罪犯。

  2012年5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檢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市司法局聯合發布《北京市社區矯正實施細則》,將五類人員縮小為四類,不再將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納入社區矯正的適用範圍。

  以2003年為開端,中國的社區矯正體系開始逐漸建立。隨後,北京各區縣紛紛成立了陽光社區矯正服務中心,其性質為司法局下屬的民間非營利組織。

  與陽光社區矯正服務中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性質不同,陽光中途之家是朝陽區司法局下屬的正科級事業單位,其成立後承擔了前者的部分職能。一般會配備2至3名幹警參與管理,以增加其執法的權威性。

  李博指出,陽光中途之家的政府背景是其本土化的重要特徵。歐美等國的中途之家大多為非政府組織,而在中國,其官方機構的性質,會減少公眾對於上述人員在社區服刑的恐慌。

  李博說,矯正工作要剛柔並濟,「剛性是要求矯正人員遵守規章制度,柔性是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她反覆地提到四個詞:平等,愛,尊重和包容。「這些都要通過點滴之處滲透給他們,讓他們找到自己身上的發光點,重新樹立自信,認為自己也是有價值的。」

  比如,他們從不稱呼服刑人員為「服刑人員」,而是統一叫「學員」,也不會稱呼王勇們為「三無人員」,而是叫他們老王、老李和老張。

  最初,工作人員和服刑人員在不同的餐廳吃飯。很快,工作人員意識到服刑人員對此有些「敏感」,於是及時調整,開始和「學員」在一個食堂吃飯,夥食都是一樣的標準。

  被抽調到中途之家的幹警苗敬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工作人員吃得好不好不是關鍵,關鍵是不能讓服刑人員覺得受到了歧視,要讓他們感覺到一種平等的尊重。」

資料圖:四川省雷馬屏監獄舉辦「陽光·新翼」即將刑釋人員就業招聘會,有效解決服刑人員刑釋後的就業問題,使其儘快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創新生活,促進社會穩定。安源 攝

  教育

  下午一點五十分,午休時間過後,課前一支歌準時開唱。

  「多少追夢的身影,奔跑著擁抱希望,一路同行的人們,心中暖洋洋,陽光路上,無限風光……」幹警唱著「陽光路上,無限風光」,學員們也跟著唱。

  上午的拘謹開始消融。自從早上九點半報到後,一連串的開班動員、法律講座、紀律講評,讓學員們繃緊了心裡的弦。幹警苗敬增在臺上說:「今明兩天,你們學習的情況和表現將會被記錄在案,算作你們日常的考核。」

  學員們意識到,自己仍然是服刑人員,社區服刑也是服刑。度過這兩天的分類教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就只剩下一個解矯前教育,然後才是徹底自由。

  據李博介紹,每一個社區服刑人員,都需要在刑期開始的前三個月內,接受一次初始教育,在臨近解除矯正期的前兩個月內,接受一次解矯前教育。中間階段再接受一次中期教育。

  初始教育為期四天,主要內容是強調規矩意識,講解社區矯正的基本規則和要求,幫助對社區矯正有些懵懂的新學員們迅速了解情況。

  幹警苗敬增說,以前每次初始教育結束後,都會給學員們頒髮結業證,舉行結業式。結業式雖不隆重,卻很溫馨,中途之家會把這四天發生的點滴製作成視頻播放,每個學員都會把培訓期間的收穫和感想寫成書面的心得體會上交,由中途之家從中選出1至2個代表分享自己的故事。

  苗敬增還記得,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學員們闡述自己給家人帶來的傷害時臉上的表情,痛苦、迷茫、羞恥、愧疚。傷害背後的故事各種各樣,但學員們的內心卻有著某種共鳴。

  2014年,北京市司法局要求將新接收的社區服刑人員統一安排,在位於大興區的北京社區服刑人員集中教育中心集中進行初始教育。自此,初始教育職能被統一收歸市司法局,各區縣陽光中途之家主要負責中期教育和解矯前教育。

  中期教育是在社區服刑人員進入「疲倦期」或「鬆懈期」時,給他們緊緊弦。解矯前教育,則是由陽光中途之家聯合公、檢、法三家,對學員們進行有針對性的警示教育,總結梳理其矯正期間的表現,實現矯正與安置幫教的銜接。

  除了上述以時間軸為核心的分期教育以外,陽光中途之家還會針對女性、未成年和非京籍等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分類教育,並且推行按罪錯分類教育體系。

  上面齊唱《陽光路上》的情形,就發生在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一期以「侵犯人身權利類」罪犯為主要對象的分類教育課堂上。

  課前一支歌結束後,下午的課程就開始了。先是心理健康講座,然後是考前輔導,考試內容一如既往是《社區矯正實施細則》。作為規範社區矯正人員的指南和具體要求,《實施細則》是每次分類教育的必考內容,目的是讓學員們在背誦規則的同時牢記身份,重拾規矩意識。

  在現有的社區矯正體系中,由各街鄉司法所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日常管理。除了每周一次電話匯報以外,社區服刑人員還要每月到司法所當面匯報,每三個月提交一份矯正小結,書面反映自己的矯正情況。

  晚上七點,學員們準時開始收看《新聞聯播》,隨後觀看由陽光中途之家自製的視頻《整理內務》,有時也會觀看《感動中國》。

  女性分類教育則主要開展一些婦女權益類課程和講座,如女子防身術、防止性侵和家庭暴力等。據李博介紹,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多為過失犯罪,有的因情,有的為家,很少為錢,也有一些因為缺乏法律知識而被矇騙犯罪。

  未成年分類教育的內容則以法制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為主。每逢重大節假日前夕,陽光中途之家也會針對可能出京回老家的非京籍社區服刑人員,開展與公共安全和交通安全有關的教育。

  截至今年3月,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共舉辦各類初始、集中、解矯前和分類教育培訓共235期,培訓人數達到4840人。

  陽光中途之家還與18家職業培訓學校合作,由這些學校定期推送專業目錄,經過篩選後下放到各街鄉。職業培訓並非強制,各街鄉會在了解社區服刑人員意願的基礎上,提供相關服務。

  比較熱門的專業和技能包括面點製作、廚師、美容美髮、電工、電焊,以及機械操作。女性一般傾向於選擇美容美髮、麵點製作和插花。

  至今,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已經聯合技能培訓學校開展技能培訓565人次,通過就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推介等,為3045人次提供了就業服務,其中73人獲得中級職業資格證書。

資料圖:四川省雷馬屏監獄舉辦「陽光·新翼」即將刑釋人員就業招聘會。為即將刑滿的服刑人員舉辦就業招聘會能有效解決服刑人員刑釋後的就業問題,使其儘快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創新生活,促進社會穩定。安源 攝

  融合

  王勇想找個開車的工作。他的駕駛技術很好,年紀大了,也做不來體力活。

  從監獄出來後,王勇才發現生活的殘酷,不是光憑著「努力」二字就可以輕易克服。

  剛開始,他不會坐公交,買了手機不會用,也不懂字母,每次都磕磕絆絆地比劃著用「手寫」體發簡訊。原有的駕駛證作廢了,他花了500元重考,進行激活。有了駕駛證,他開始努力找司機的工作。從報紙上、網上,以及廢棄牆上的小廣告裡。

  抄好了電話打過去。

  對方問:多大了?

  他說:五十好幾。

  「不好意思,我們不用那麼大的。」啪!對方掛了電話。

  王勇開始撥打下一個。就這樣在希望和失望中不斷徘徊,冷水被潑得多了,他也習慣了。不找工作的時候,他就在房間裡畫圖,既消磨時光,也不用出去亂花錢。王勇一直對小型機械感興趣,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做木工活,後來當兵期間接觸了專業的機械,也學會了畫圖。

  他設計了一個小型立體泊車設備。與北京市較為普遍的大型連體泊車設備不同,他的立體車位可以停放四輛車,容積率大,靈活小巧。中途之家的工作人員提起王勇,都說他踏實、認真,不搞虛的。

  王勇努力讓自己融入社會。他常和幹警們聊天,從他們口中獲得關於社會的各種訊息。漸漸地,他學會了使用QQ和微信,也能看懂導航。他開始擴大找工作的範圍。

  他很感謝中途之家的工作人員,他們教他如何使用手機,如何導航查地圖,在他對北京龐大而複雜的交通系統一頭霧水的時候,幫他寫好每一輛可以坐的公交和站名,並畫下具體的路線。

  除了駕駛技術不錯外,王勇還曾在監獄裡考了個廚師證。後來聯繫上一個食堂,對方同意用他,可以給他上五險一金。但王勇有顧慮,因為上保險就意味著沒有資格享受低保和廉租房,而自己租房壓力太大,於是這份工作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經過諸多波折,在進入陽光中途之家後的第四個月裡,王勇終於找到了一份代駕工作,門檻低,不限年齡,只要會開車就行。一晚上可以賺300元左右,白天大約是200~300元,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賺一萬多,而且時間比較自由,王勇非常滿足。

  談及在中途之家的半年生活,王勇感觸最深的是兩個字:孤獨。

  他說,與監獄相比,這裡雖然自在,但感覺太空了,「以前監獄的時候十多人一個房間,現在只有我一個。」他最不適應的是完全靠自己生活,坐車、吃飯都要花錢,「以前在裡面什麼都不用考慮,省心。」

  更深的孤獨感來自社會現實和人情冷暖。他請人幫忙,對方說你要請我吃飯,他找人借錢,對方問可以獲得什麼好處。「談什麼事都講利益。」

  他向兩個以前關係不錯的人借幾百塊錢應急,對方說:剛交完房租,身上沒錢。

  王勇知道, 他們不是真沒有,是不想借,「怕我還不起。」

  2016年8月,王勇拿到了廉租房的鑰匙。生活穩定了,他開始考慮重新組建家庭,卻發現難度很大。

  「我跟人見面,她問有車嗎,開什麼車?有房嗎,多大房?我就很尷尬,沒法說實話。只能說搖號呢,搖了三年還沒搖到。」

  為了鍛鍊口才,性格內向的他主動提出回中途之家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故事。

  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心理諮詢師孟衛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僅社會上的歧視容易給社區服刑人員造成心理陰影,他們有時候也會下意識地給自己貼標籤。而心理諮詢師和中途之家的工作人員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引導他們實現自我摘帽,消除自卑。

  「如果你沒辦法改變別人的想法,只能改變自己。」

  據李博介紹,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每月都會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參加「愛心活動」,如製作手工皂,送去敬老院和福利院,和老人孩子們一起栽種芽苗菜等。每次活動,她能看到這些學員的另一面,「他們會變得更加柔軟。」

  孟衛國做團體心理輔導時,總喜歡讓學員們圍成一個圈,他就坐在他們中間。這是在告訴他們:他和他們之間是平等的,他沒有把他們當作服刑人員,而是朋友。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提出了異議。有學員指出,他們都穿著標誌服刑人員身份的綠色馬甲,而老師沒穿,不公平。孟衛國笑笑,說如果有人願意的話,可以脫掉,當場就有很多人脫掉。

  「馬甲穿與脫的過程,就是一種自我改變的過程。穿上就好像在強調自己是社區服刑人員,於是大家都希望脫掉。脫的過程,反映出大家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與朝陽區類似,自2014年後,懷柔區陽光中途之家也引入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對每個新接收的社區服刑人員進行一對一談話教育,逐一開展個體心理測評與輔導,並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街鄉司法所,為他們的日常管理提供基礎。

  張宇因敲詐勒索罪被判緩刑,在懷柔區接受為期一年的社區矯正。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剛被法院判決社區矯正的時候心裡很壓抑,當時的心理測評結果顯示他有較嚴重的抑鬱傾向。經過一段時間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他也努力自己調節,現在感覺比以前好多了。

  張宇平時大多數時間待在家裡,但仍經常感受到左鄰右舍異樣的眼光。陽光中途之家的工作人員勸他,人生長著呢,相較過去,未來更重要。

  《中國新聞周刊》問心理諮詢師孟衛國,對於社區服刑人員和「三無人員」來說,如何才能使他們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這些挫折,他說了三個字:活下去。

資料圖:四川省雷馬屏監獄舉辦「陽光·新翼」即將刑釋人員就業招聘會。為即將刑滿的服刑人員舉辦就業招聘會能有效解決服刑人員刑釋後的就業問題,使其儘快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創新生活,促進社會穩定。安源 攝

  困境

  每月,孟衛國都會接到通知,去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進行心理輔導。但他也承認,輔導大多是一次性的,由於他本人並非中途之家的工作人員,因此很難提供長線的心理諮詢服務。

  李博指出,目前,朝陽區陽光中途之家社區矯正工作所面臨的難點,是如何整合分散的社會資源,使得社會力量對社區矯正的支持和幫扶更加專業化和系統化。

  她說,現在的情況是,心理老師分別來自七八個不同的機構,他們之間互相都是補位的角色,「甚至年末的時候,想要請各位老師來中途之家梳理一下一整年的工作情況,時間都經常湊不上。」

  與孟衛國的顧慮一致,李博也希望能有某個心理諮詢師作為中途之家長期而穩固的合作對象,而不是經常更換。

  她希望由專業的機構牽頭,將這些零散的社會機構整合成一個統一的、組織性更強的機構。這一機構下面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分別提供相應的服務。但對陽光中途之家而言,它的合作對象只指向這個龐大的統一機構,無論是年底評估,還是系統性研究成果的共享,都只針對這個整合組織。

  孟衛國指出,目前的問題是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應該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可以持久地為「兩類人員」提供長期的技術、資金支持,以及更加精細化、針對性更強的服務。

  懷柔區的情況與朝陽區有所不同。由於地處邊郊,農村土地較多,且人口密度小,新接收的社區服刑人員人數少。每次分期教育的參與人數大約在5至10人左右,很少超過15人。

  一位不願具名的懷柔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們希望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矯正中來,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疏導心理情緒、糾正行為偏差、修復與家庭和社會關係、引導就學就業等社會化專業服務。但如何實現社區矯正專業力量與社會力量的融合,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這位工作人員指出,之所以對輕刑犯實施社區矯正,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避免這部分人員在監獄服刑受到「交叉感染」。「所以,一直以來,懷柔區都力推小班教學,既有利於增強教育的互動性,又能有效避免『感染』」。

  他擔心,如果一下子步子邁得太大,引入社會力量後使社區服刑人員相互接觸的機會增多,這些服刑人員可能會相互「感染」。而農村不比城市,其「熟人社會」的特徵加深了他們的這種擔憂。

  而在執法實踐層面,社區矯正工作也面臨很多困難。

  依據「兩院兩部」發布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管理、組織實施社區矯正工作。然而上述工作人員指出,司法行政機關沒有刑罰執行權,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缺乏強制力,其職能定位和工作性質都不明確。

  由於工作性質不明確,社區矯正人員對執行工作心理上無法形成認同,職業榮譽感淡薄。「除了苦就是累,還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相較其他的司法行政工作,社區矯正最易被追責。」

  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依據「兩院兩部」《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工作銜接配合管理意見》,如果社區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由司法行政機關提請收監,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隨後由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及時將罪犯送交監獄或者看守所,公安機關予以協助。

  然而,上述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與公安機關和監獄的銜接過程中,目前仍存在「提請收監後卻收監難的情況」。

  例如,社區服刑人員王某有吸毒史,又患有動脈血管瘤和愛滋病,緩刑期間多次盜竊,當地的司法行政機關因此提請收監,但看守所因不具備羈押條件無法對其接收,因而無法完成由看守所轉移到監獄的程序。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於家裡和所在村都拒絕接收王某,他就在幾個地區流動居住,但每到一個地方,當地有關部門就會鼓動其所在的村居委會將其轟走。

  另一位社區服刑人員張某,因在矯正期內違背有關規定而被撤銷緩刑,提請收監,由於有關部門之間的銜接不暢,直到矯正期已滿,他仍未被收監。此時,在矯正期已結束的情況下,是否有正當的法律依據繼續對其執行收監?目前,對於此類情況的相關規定,仍然是一個空白。

  還另有一位社區服刑人員,因逃債而在社區矯正期內脫逃,下落不明。當地司法行政機關提請收監後,請求公安機關協助追逃。但依據公安機關相關規定,王某的情況不符合「網上追逃」的條件,故不能列入在逃人員資料庫。

  針對這些特殊人群,有關部門每年都會召開「特殊人群專項組會議」,然而每次討論的結果都是「繼續協調收監」。

  無奈之下,當地司法行政機關只能對這類特殊人群持續保持關注,比如定期走訪,了解其生活狀況和慣常行為,並及時通報給有關部門,卻沒有措施也沒有手段對其進行監管。★

  (為保護採訪對象隱私,文中王勇、張宇均為化名)

  本文首發刊載於《中國新聞周刊》總第800期

相關焦點

  • 陽光中途之家 服務服刑人員
    本報訊 集就業指導、心理諮詢、公益勞動等於一身的通州區陽光中途之家建成並即將投入使用,服務社區服刑人員或「兩類人員」。陽光中途之家以「陽光之家、幫困解難、心理導航、幸福起點」為服務宗旨,於今年3月20日開建,佔地9.7畝,共880平方米、39間屋,前期已投資400萬元,目前已基本完工。
  • 北京豐臺「陽光中途之家」運行 為服刑人員服務
    中廣網北京8月2日消息(記者李文蕊 通訊員齊瑩爽)日前,北京市豐臺區陽光中途之家正式建成並投入運行,今年第三期新接收社區服刑人員集中初始教育隨即展開。  陽光中途之家是專門對社區服刑人員和刑釋解教人員提供臨時安置、技能培訓、集中教育、公益勞動和心理輔導等教育安置服務,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高適應社會能力的承擔公益職能的事業機構。建立陽光中途之家,是豐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加強兩類人員的教育、管理和幫扶工作,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
  • 助服刑人員融入社會 重慶年內實現「中途之家」全覆蓋
    華龍網8月6日22時45分訊(記者 陳俊帆)通過在「中途之家」進行社區矯正,讓社區服刑人員適應並順利融入社會,目前這種方式正在全市實施中。今(6)日,記者從「全市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及中途之家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目前,重慶38個區縣已有34個區縣正式設立中途之家,16個區縣已建成並投入運行,年內將實現「中途之家」全覆蓋。    重慶共建立60餘個教育基地 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7.1萬人    「社區矯正」是一種對罪行較輕或確有悔改表現罪犯實施的非監禁活動。
  • 北京:「陽光中途之家」助社區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
    中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一些服刑人員由於長期的監獄生活,與外界沒有接觸,難免出獄後會不適應,產生新的問題,如何鋪就刑滿釋放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的回家之路。北京等地進行了深入探索。記者今天上午實地探訪北京「陽光中途之家」,揭秘刑滿釋放人員回家前的「中途島」生活。
  • 要加快「中途之家」建設步伐
    本報訊 記者吳曉鋒 重慶市司法局近日召開社區矯正教育管理暨「中途之家」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學普出席會議並講話。  據介紹,截至今年7月底,重慶市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7.1萬人,累計解除社區服刑人員5.7萬人,在冊1.4萬人。
  • 南充打造全省首家「陽光中途之家」 探索新型社區矯正管理
    「陽光中途之家「設立了專門的心理諮詢室。  四川新聞網南充8月7日訊(記者 劉佩佩 攝影報導)今日下午3點,「法治四川行」記者團來到了南充市打造的全省首家「陽光中途之家」。它是一家社區矯正機構,位於南充市高坪區南江鄉天雲寺村。2012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
  • 有針對性改造特殊服刑人員
    看著漸漸走遠的周某,曾經因周某咳血不止而同車陪護連夜將其轉至合肥救治的民警許爭鳴,心裡不禁一陣酸楚:那次因為他陪護具有傳染性的病重服刑人員來合肥就醫,女兒拒絕了他探望外孫的要求。然而,每每看到監區裡90餘名像周某這樣的服刑人員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樂觀地走出監獄,許爭鳴都會感到一種欣慰。
  • 唐山:路南司法局社區矯正陽光中途之家揭牌
    路南區司法局社區矯正陽光中途之家揭牌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近日,路南區司法局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基地、社區矯正陽光中途之家在路南區鑫聚烽汽車修理廠正式揭牌建立。  路南區司法局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基地、社區矯正陽光中途之家為全區社區服刑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提供多項幫扶工作,主要有免費開展修車、洗車技能培訓;對於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業可就的「三無」刑滿釋放人員,給予過渡性安置,並根據其工作情況適當支付工作報酬。  (徐研娜 錢琨)
  • 城口:「中途之家」即將完工 年底可投入使用
    人民網重慶8月19日電 昨日,筆者從城口縣司法局獲悉,該縣「中途之家」建設已進入辦公布局、裝修階段,今年年底可完成建設並投入運行。   中途之家,是對社區服刑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進行管理、教育、服務,集食宿、教育、培訓、救助為一體的過渡性安置基地,不僅有效促進社區服刑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儘快融入社會,還能進一步杜絕和減少重新犯罪,是加強對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教育是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
  • 重慶年內將建10個「中途之家」 幫扶刑釋解教人員
    「中途之家」是指對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人員進行過渡性安置,以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順利回歸社會的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機構。重慶市當日召開「中途之家建設推進會」時發布上述消息。  重慶市副市長何挺說,目前重慶市已經有江津、巴南、綦江、榮昌、雲陽5個區縣已建成並運行「中途之家」,為當地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人員提供了就業培訓、心理輔導、臨時救助等服務,幫助他們順利融入社會。  何挺稱,對中途之家的建設,中央有明確要求。
  • 女犯參觀「陽光中途之家」
    本報訊 昨天,北京市女子監獄的24名即將出獄或獲得假釋的罪犯集體乘車,來到了朝陽司法局的「陽光中途之家」,為她們即將獲得刑滿釋放回歸社會提前預熱。路上還順便隔著車窗,參觀了鳥巢、水立方以及亞洲最大的火車站——北京南站。
  • 家圓!看39名服刑人員與親人一起過...
    家圓!看39名服刑人員與親人一起過...家圓!看39名服刑人員與親人一起過中秋(580)》清朗天空感受法治新生態中秋,對於你而言意味著什麼?是團圓、是溫情?或是祝願祝福?而對於那些身處高牆之內的人呢?在很多人的想像中,高牆監獄,那是冰冷冷酷,充滿著悔恨與革新的地方,可在中秋前夕,當走進福建省榕城監獄的那一刻,許多的情景,並非跟我們的想像一樣。
  • 中途之家 浪子回頭的驛站
    N欄目主持 蘇燕梅 黃孔瑜 實習記者 萬慶慶 通訊員 陳子彧 中途之家:對外全稱是福州市曙光教育服務中心,是面向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人員的公益性教育服務機構,2011年11月份建成並投入使用,位於臺江蒼霞新城。這裡有宿舍、食堂,有多功能教育、心理健康室和文體活動室,還有三個工作人員和需要幫助的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人員住在一起。
  • 【法治西城建設系列報導】讓中途之路「灑滿陽光」
    西城區陽光中途之家自2011年成立以來,充分發揮陽光中途之家服務社區矯正的平臺作用,不斷推動西城區社區矯正工作的深入開展,在教育矯正、社區服務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測量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 自2013年8月開始,西城區陽光中途之家正式建立了「社區服刑人員首接心理測量機制」。
  • 【頭條】福建省榕城監獄組織服刑人員與家屬共度中秋
    吃著民警送來的月餅甜到心裡頭六監區監區長陳添喜介紹說,本次參與親情幫教的39名服刑人員,他們中大多數人服刑表現較好,我們以此作為獎勵,也鞭策其他服刑人員更好地改造;還有部分服刑人員近期家中發生變故,為他們創造當面溝通的機會,讓他們安心改造;以及部分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服刑人員,民警主動聯繫其家屬,邀請他們來監獄參與幫教。
  • 安徽服刑人員患愛滋病C肝,搶救中獄警被噴血吃了一個多月藥
    「因為患病,每到春夏時節,我會習慣性地恐懼,是你們讓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久前,剛剛從安徽省白湖監獄管理分局沐集監區結核病康復分監區刑滿釋放的服刑人員周某,臨走時對在服刑期間精心照顧他的監獄民警一一鞠躬致謝。
  • 【頭條】為愛回家,福建35名服刑人員中秋離監探親...
    中秋期間,福建全省監獄啟動第二批「為愛回家」服刑人員離監探親活動,3天期滿,被特許離監探親的35名服刑人員或提前回監或準時回監,無一人脫逃,無一人犯錯,無一起監管事故和治安案件。帶7000元勞動獎勵給父親治病9月23日,服刑人員劉輝在福州監獄獄政科長張學武和監區長薛振華的叮嚀囑咐後,向他們深深鞠了一躬,大步走出了福州監獄的大門。
  • 河北省九部門聯合出臺「陽光中途之家」建設方案
    長城網10月12日訊(記者 李全 寧曉雪)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要求,有效發揮社會經濟組織在幫教社區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人員(下稱「兩類人員」)中的作用,近日,河北省司法廳聯合省綜治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 本網組圖:福建榕城監獄服刑人員與家屬在獄中共度中秋
    服刑人員品嘗自製的月餅。謝帝謠 攝 分別之際,服刑人員與家人相擁依依不捨。謝帝謠 攝  「情暖中秋 高牆內外催自新」系列報導之三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22日電(高媛媛)9月20日,福建省榕城監獄舉行「明月寄相思,獄園暖人心」系列親情幫教活動,讓39名服刑人員與家屬零距離接觸,提前共度中秋佳節。  十幾米長的桌上,擺滿了月餅、水果、飲料,所有服刑人員與親屬圍桌而坐,緊握對方的手,撫摸著手背。
  • 滬服刑者今日離監探親 想幫爸爸捶背給媽媽洗腳
    考核標準非常嚴格,須每日電話匯報當前,離監探親是指按照法律規定準予符合一定條件的服刑人員暫時離開監獄、探望親屬的一項管理措施,是監獄對服刑人員積極改造行為的肯定和獎勵,也是現代獄政文明和人性化管理的具體體現。2018年春節期間,上海監獄按照司法部統一部署開展服刑人員離監探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