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打造天藍山綠水清美麗灣區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打造天藍山綠水清美麗灣區

  生態文明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推進,一幅天藍、山綠、水清的美麗灣區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圖為深圳鹽田。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關鍵詞

  綠色

  「建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定位之一。

  7月5日,《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以及《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兩份文件用專節部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美麗灣區建設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施意見》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攜手港澳加強汙染聯防聯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珠三角森林城市建設不斷拓展,綠色生態水網越織越密,藍天白雲與清新空氣相伴,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推進,一幅天藍、山綠、水清的美麗灣區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黃敘浩 張子俊 劉倩 黃進

  築牢生態防護屏障

  2020年大灣區內地森林覆蓋率達52%

  粵港澳大灣區背山面海、三江匯流,地理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守護好這裡的青山綠水,是大灣區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此,《實施意見》將「築牢生態防護屏障」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

  走進肇慶四會市羅源鎮,這裡四面環山,山林雋秀,五大水庫如綠寶石般鑲嵌在群山之中,村落中苗木花卉、水產蔬果等特色農業發展欣欣向榮,讓人感受到優良生態環境帶來的勃勃生機。

  在粵港澳大灣區,森林小鎮建設作為《實施意見》中提到的「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的重要抓手,正將生態防護屏障築牢到鎮村的「最後一公裡」。

  去年底,珠三角地區9市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實現了「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雛形初現,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設構建了生態安全新格局。

  「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200個森林小鎮,珠三角地區50%以上建制鎮將達到森林小鎮評價指標標準。」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說。

  根據《實施意見》,在「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加速提質的同時,我省還要加強珠三角周邊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深入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到2020年,大灣區內地森林覆蓋率達到52%。

  不僅森林生態屏障在大灣區延綿,綠色生態水網也在大灣區「越織越密」。

  寬闊的東平河畔,佛山最大的城市中心溼地公園——濱江溼地公園呈帶狀沿河而建,這片由長約8公裡的濱河片區改造成的城市公園林蔭密布、繁花盛開。碧水長流廣場、浪花平臺等景觀應接不暇,緊鄰溼地,未來的佛山CBD——佛山新城棟棟高樓正在崛起。這條佛山新城東平河綠道,目前仍在不斷完善,力爭打造成綠道的另一個升級版——碧道。

  作為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廣東萬裡碧道工程已明確總長度180.09公裡的「1+10」個省級試點,其中大灣區碧道試點作為重點建設的「1」,分布於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江門、肇慶8市,長度97.79公裡,佔省級試點長度的一半以上。

  《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推進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建立溼地保護分級體系,加快建設一批溼地公園,健全河長制湖長制,強化與港澳水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合作,打造區域水生態文明建設合作典範。」

  省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的重要抓手,萬裡碧道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打造為「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處。

  一方迷人的「水鳥天堂」也即將形成。就《實施意見》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水鳥生態廊道」的部署,省林業局表示,將組織編制和落實相關區域規劃,推進山體、水體、生態廊道的整體聯接,提供更多的棲息地給珍稀野生水鳥「安家落戶」。

  加強環保和治理

  提升重要江河水質 消除劣V類斷面

  綠色發展不僅需要守護好山好水好生態,也需要主動推進環境綜合治理,打好藍天保衛戰與碧水攻堅戰。

  一聲開工令下,機器轟鳴,吊臂此起彼伏。5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面開工建設。該工程將把清澈的西江水東引,為廣州南沙及上百公裡外的珠江東岸城市「解渴」。

  西水東送的背後,是廣東保護水資源、治理水環境的持續努力。

  《實施意見》對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作出了系統部署,提出實施東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網區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重要江河水質提升工程,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三年行動計劃》則明確,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灣區內地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去年以來,廣東開展水源地保護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建立問題清單,逐一整治銷號,去年底如期完成925個地級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今年,廣東又啟動縣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

  同時,廣東繼續攻堅治水短板。去年底,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布1號令,要求攻堅深圳河口等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各級河長湖長高位推動治水,目前廣東已設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37871名、湖長476名,加上村民小組設立的河段長兼巡河員,總人數超過15萬名。

  一座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快馬加鞭,如江河衛士般守護著大灣區的綠色家園。2018年全省新增生活汙水處理能力159.2萬噸,新建成配套管網將近8000公裡,連續兩年刷新紀錄。

  「今年以來全省國考斷面的水質同比好轉。」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1—5月,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為73.2%,縣級、地級以上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實現100%達標。全省劣Ⅴ類國考斷面從9個降至6個。在原來為劣V類水體的深圳河口,隨著水環境改善,如今70公頃天然紅樹林枝繁葉茂,水鳥在溼地覓食棲息已頗為常見。

  《實施意見》還提出,完善粵港澳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治合作機制,採取硬措施整治大氣汙染。打開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控網絡,23個站點顯示著表徵空氣優良的一片黃綠色。

  這個從2005年開始運行,並在2014年監測範圍從粵港擴展至粵港澳三地的監控網絡,是粵港澳以環境信息共享推動聯防聯控的成果。

  2006年至2018年期間,監測網絡測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的年平均值分別下降了81%、28%及36%,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在2014年9月才納入監測網絡的PM2.5年平均值相比2015年下降了13%。

  「這反映近年粵港澳聯合或獨立推行的減排措施,包括要求發電廠安裝脫硫設施、制定及收緊車輛的排放標準,淘汰較汙染工業設施等,已對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空氣品質帶來改善。」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專家分析。

  2019年1—5月,廣東珠三角9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5.7%,同比上升5.7個百分點,其中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藍天白雲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亮麗名片。

  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變革生產生活方式 粵一半電能來自清潔能源

  生態文明成果要為粵港澳大灣區群眾共享,更要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實施意見》提出,建設綠色發展體系,變革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一輛輛綠色牌照的新能源車在路面穿梭。「相比原來節約了很大一部分油費,這為改善空氣品質出了一份力。」今年剛換新能源車的謝先生表示,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不少城市,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加速形成,令綠色出行成為時尚。

  《實施意見》提出「大力推進公交電動化和其他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用,加快充電設施網絡建設。」2018年,全省新增純電動公交車17456輛,公交電動化率達到81%,繼深圳之後,廣州、珠海也實現公交100%電動化。

  新能源汽車加速推廣,燃油汽車排放標準也再度收嚴。今年7月1日起,廣東提前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預計半年可減少蒸發類碳氫化合物(HC)約2萬噸;到2030年,單年蒸發排放的減排效益預計能夠達到34萬噸以上,將有效改善珠三角空氣品質。

  不僅交通出行,產業和能源供應上也積極「調結構」。《實施意見》提出,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加快落後產能退出,完成「散亂汙」工業企業(場所)綜合整治。

  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全省排查「散亂汙」工業企業(場所)10.7萬家,完成整治約5.6萬家。全省陸續關停156.5萬千瓦燃機機組,高汙染燃料禁燃區面積達到2.1萬平方公裡。《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我省還將繼續開展造紙、印染、製革等高汙染行業清潔化改造。推進粵港清潔生產夥伴計劃,推動佛山南海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範區環保產業園、肇慶環保科技城等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建設。

  與此同時,廣東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為大灣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新動能。

  在廣東沿海,一個個大風車矗立海上帶來源源不斷的電能;在珠海高欄港海邊,滿載LNG的巨輪正在靠岸;在橫琴島上,一個高可靠性配電網和智能配電網已經搭建成形……一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正在構建當中,2018年,廣東近1/2電能來自清潔能源。

  創新的市場機制也將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實施意見》提出,推動建立大灣區綠色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低碳城市、城鎮試點示範。

  省生態環境廳介紹,在粵港澳三地持續推動下,粵港認證機構已籤署《關於共同合作開展碳標籤的諒解備忘錄》,兩地碳標籤互認機製取得階段性進展。截至去年,全省碳排放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配額9374萬噸,成交金額18.60億元,成為國內首個配額現貨交易額突破15億元的試點碳市場。

  接下來還將推進廣州、深圳、中山等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支持佛山禪城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和中山小欖北區近零碳排放社區建設,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試點項目。一個綠色低碳、生態優美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速形成。

  聚焦

  各項生態文明建設預期指標

  ●到2020年,大灣區內地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PM2.5濃度年平均值不超過34微克/立方米。

  ●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灣區內地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到2020年,大灣區內地城市汙水處理率達95%。

  ●到2020年,大灣區內地森林覆蓋率達到52%。

  推進舉措亮點

  ●築牢生態防護屏障:

  推進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建立溼地保護分級體系,加快建設一批溼地公園,健全河長制湖長制,強化與港澳水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合作,打造區域水生態文明建設合作典範。

  ●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深圳河、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淡水河、石馬河、東莞運河等流域綜合整治,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消除珠三角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實現重點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粵港澳大灣區環境科學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創新中心。

  環保機制創新

  ●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嚴格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懲戒。

  ●建立完善粵港澳環保交流合作機制與平臺,協調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

  ●實施最嚴格的環保法規標準、環境準入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汙染「黑名單」和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

  來源:《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圖表:彭靂

  ■聲音

  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構建起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要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採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波

  南方電網將全力服務、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適應能源結構清潔化的趨勢,以數位化、智能化、物聯網等技術推動傳統電網改造升級,實現分布式能源和即插即用負荷的智能調控,推動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孟振平

  與世界其他著名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廣闊的鄉村腹地,從環境提升到鄉村振興,都需要綠色金融的創新支持。藉助綠色金融等工具,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嘗試探索城市與鄉村、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的模式。

  ——暨南大學綠色與低碳發展研究院院長傅京燕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紅樹林溼地為南飛的候鳥提供了休憩地與食物來源,對候鳥的遷徙保護非常重要。保護森林、溼地等生態保障系統,是大灣區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的重要舉措之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所長徐大平

  天然氣正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LNG逐漸成為最活躍的天然氣供應形式。《實施意見》提出,擴大油氣管道覆蓋面,提高油氣儲備和供應能力。中海油將通過開發建設一系列大型油氣田,深挖南海油氣資源潛力,完善海上輸氣大動脈管網,加快大灣區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中海油董事長楊華

  廣東要針對不同生態環境功能區的系統問題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海)各要素典型地區,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複試點,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管理體系和評價監管機制,形成完整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體系,為高品質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李永潔

  粵港澳城市群不僅屬於城際之間的地域共同體,也屬於生態環境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應實現目標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標準協同,要構建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和深度的合作網絡,推動「協同共治」。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大磊

  ■案例

  西電東送通道加快建設

  去年減少耗煤6525萬噸,呵護大灣區碧水藍天

  走進南方電網廣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記者看到巨大的調度大屏上,實時反映著電網運行狀態,輸電線路星羅棋布,天生橋、龍灘等重要水電站輸送廣東的電量在實時跳躍著。這裡是廣東電網的「關鍵大腦」。

  「明年8月,昆柳龍直流工程廣東端將形成送電能力。」南方電網計劃部工作人員樊揚透露,2018年南方電網西電東送全年輸送清潔能源超1900億度,相當於近50臺百萬級火電機組全年發電量,減少廣東耗煤6525萬噸。

  目前,西電東送的大通道仍在加快建設,到2021年工程全部建成投產後,將增加800萬千瓦的通道送電能力,直接將雲南清潔水電輸送到廣東,每年可減少粵港澳大灣區煤炭消耗6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1600萬噸。

  不僅清潔電能繼續保護著大灣區的碧水藍天。當下,多條LNG輸氣管線熱火朝天的鋪設當中,一個高效安全的天然氣網絡正在地底「編織」。未來,來自海上和陸上的天然氣將沿著這些管道,注入到大灣區快速發展的「血脈」之中。

  在深圳大鵬灣,深圳LNG外輸管線施工現場,一輛輛工程車正從雷公山隧道有序進出,工人們冒著雨緊鑼密鼓地在施工。

  「這裡是LNG外輸管線的起點,隧道預計今年底建成,將與附近兩個天然氣管道調控點接通。」深圳LNG外輸項目部副經理武海峰介紹,該項目起於深圳大鵬新區,沿線經過惠州、東莞等地,最終與西氣東輸二線廣深支幹線相連。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構建大灣區優質能源供給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加快非化石能源利用。」中國海油南海東部石油管理局副局長閻洪濤介紹說,下一步主要任務是增儲量、提產量,大力加強開拓海上勘探開發,油氣並舉的同時向氣田勘探傾斜,為大灣區提供更多清潔能源,為綠色大灣區建設提供助力。

(責編:牛攀、胡葦杭)

相關焦點

  • 從髒亂差到示範村——廣東「三清三拆」打造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
    新華社廣州8月24日電 題:從髒亂差到示範村——廣東「三清三拆」打造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新華社記者吳濤曾經髒亂差到村裡年輕人都不敢帶女朋友回村的廣東省清遠市九龍鎮活石水村,通過「三清三拆」等整治
  • 南莊這條村獲評「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9月25日晚上,「尋找鄉村振興排頭兵——首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發布會在江門舉行。會上,首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誕生。其中,南莊鎮紫南村獲評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為佛山唯一入選的鄉村。
  • 廣東建築_清大總裁班
    廣東建築,清大總裁班,本中心有投融資、網際網路金融、房地產經營、職業經理人,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生產運營、資本運作等精品課程,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來參觀,考察,學習。廣東建築, 十一世紀是一個社會分工更深入、更廣泛、更細微的世紀。
  • 乘勢而上 起而行之 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美麗——潮州市委書記、市...
    近日,潮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雅林,市委副書記、市長何曉軍在接受深圳報業集團「續寫『春天的故事』·走筆南粵權威訪談」全媒體專訪組專訪時表示,潮州將緊緊把握總書記賦予廣東的總定位總目標,把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與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最大政治,抓住總書記視察廣東、視察潮州這一最大機遇,圍繞「把潮州建設得更加美麗」這一最大任務
  • 新增就業崗位約6000個 廣東材料谷加快清遠「入珠融灣」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孫綺曼 圖/受訪者供圖1月12日,廣東材料谷·佛岡產業園舉行封頂儀式。據悉,廣東材料谷·佛岡產業園位於廣佛(佛岡)產業園核心門戶位置,作為清遠市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於2020年9月動工,預計2021年底正式竣工投產。
  • ...把握用好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加快廣清一體化和入珠融...
    一是優先推進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打造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大力提升清遠與廣州的通達能力,全面縮短與大灣區主要城市的時空距離。加快推進廣清城軌二期、廣清地鐵的規劃建設,確保廣清城軌北延省職教城段今年6月前動工建設。修編清遠市骨架公路網中長期規劃,加快廣連高速、佛清從高速、汕湛高速惠清段、韶賀高速建設。推進北江千噸級航道通江達海,加快融入大灣區臨港產業體系。
  • 「上海灣區」又有新動作→
    」城市品牌又有新動作,研究和發展上海灣區海洋文化有了實質性進展。」城市品牌,打開金山濱海地區的更大「想像空間」,打造長三角「黃金海岸」,努力提升金山地區發展的辨識度和影響力。上海灣區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的建成啟用,將通過恢復重建大金山天后宮、傾情打造臺商之家、成立上海海事大學金山嘴海洋文化研究基地、上海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址、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基地等有力舉措,助力金山打好「海洋牌」「文化牌」,努力將上海灣區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海洋文化研究和繁榮的新高地。
  • 珠實集團投資打造的南平靜修小鎮榮獲「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近日,由廣東省委農村辦公室、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評選活動發布會暨廣東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論壇在佛山市三水區舉行,南平靜修小鎮榮獲「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 第三屆灣區港航發展論壇即將舉行丨航運界
    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研究院攜同廣東海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灣區航運界網)舉辦「雙循環、新格局第三屆灣區港航發展」論壇,並為「粵港澳港口航運聯盟」揭牌。本次活動旨在共同促進灣區經濟建設和港航協同發展。歡迎更多優質的港航企業加入聯盟,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樞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與航運業的蓬勃發展。
  • 汕尾市海豐縣委書記鄭俊雄:釋放鄉村振興動能,推動鄉村全域美麗
    ■美麗鄉村,廣東在行動——縣(區)委書記專訪 沿公路驅車直上,躍入眼前的田園風光令人陶醉。不遠處,連綿不絕的鹿境山山下,河流蜿蜒,阡陌縱橫。一旁,一條乾淨的坦途穿過金黃稻田,延伸至一座有著「紅色記憶」村莊,那便是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
  • 灣區孵化器,七月
    7月15日,拼便宜正式遷入灣區數字公園。成立三年來,拼便宜從最初的八人團隊發展到全國八百人團隊,如今已經擁有了灣區數字公園內的獨立辦公大樓,灣區孵化器一步步見證著他們的成長。7月17日,熊貓速匯在灣區孵化器輕時咖啡舉辦了周年慶派對,慶祝公司正式成立兩周年。
  • 勇敢走出去 接軌大上海丨上海市北高新集團「牽手」台州市北部灣區
    8月17日,上海市北高新集團——台州市北部灣區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上海市靜安區舉行。希望北部灣區積極學習市北高新在創新園區建設、高端產業培育、產城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借力市北高新的平臺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實現產業布局一體化、空間布局一體化、高效服務一體化、科技創新一體化,更好推動兩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聯動、共同發展。於勇代表靜安區委區政府對李躍旗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灣區周末好去處】2018中秋慶典、灣區寵物活動日、金門公園歌劇節、舊金山城市「清理日」
    《灣區周末好去處》每周四晚5時在美國中文電臺(舊金山地區AM1450)播出,主播馨瑤在這裡給您講講這個周末舊金山灣區哪裡好玩!敬請收聽。       點擊收聽【灣區周末好去處】在這個周末,帶著家裡心愛的寵物來參與灣區寵物節日吧。這是一個歡迎所有寵物的節日。
  • 江門市圖書館獲「品讀灣區」9+2城市閱讀之旅活動「優秀組織獎」
    為增強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文化交往,深入推動人文灣區的文化建設,緊扣我省「全面小康 書香芬芳」年度閱讀主題,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公共圖書館聯合開展「品讀灣區」9+2城市閱讀之旅活動。
  • 東莞城市圖片展首次走進歐洲 向世界講述灣區故事
    此次圖片展通過70多幅中外攝影師的精彩作品,向世界展現東莞的城市之美和製造之美,講述東莞這座灣區都市追求品質、擁抱世界的精彩故事。這是東莞首次主動走進歐洲舉辦城市圖片展,其中法國站將於12月9日—13日在巴黎展出,德國站將於12月11日—15日在烏波塔爾展出。
  • 深圳羅湖區「灣區樞紐,萬象羅湖」LOGO設計大賽啟動
    為更好地展現城區新定位、新形象,打造高品質城區品牌,12月1日,深圳市羅湖區開展「灣區樞紐,萬象羅湖」LOGO全民VI設計大賽,面向全國公開徵集設計方案。  據了解,「灣區樞紐」是指羅湖立足於城區緊密的交通網絡,發揮口岸、高鐵、地鐵聯動優勢,打造連通廣深港、輻射珠三角、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
  • 魯君四:格力海岸構築唐家灣灣區人居樣本
    也正因為如此,濃鬱海洋風情所奠定的灣區,在全球人居歷史中總是格外引人矚目。珠海唐家灣,位臨南中國絕美海域。「與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國海第一灣」的稱謂如影隨形。風起雲湧的晚清,從唐家灣走出的眾人曾在近代歷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百年過去,唐家灣仍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氣質在珠海市乃至整個珠三角地區獨領風騷。」魯君四表示,在這樣—塊天賦美地,中國灣區雛形漸成。
  • 16個版面聚焦「灣區樞紐、萬象羅湖」!一個全新羅湖正在生長
    16個版面聚焦「灣區樞紐、萬象羅湖」!不僅如此,羅湖重新定義了自己▽▽「灣區樞紐、萬象羅湖」立足於城區緊密的交通網絡,打造連通廣深港、輻射珠三角、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
  • 谷歌、蘋果們扎堆的舊金山灣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虎嗅網
    灣區的崛起舊金山灣區是基於舊金山灣和臨近地區自然發展起來的,雖然後期有一定的整體建設,但整體而言是非政策規劃建設的灣區城市群。因此,對於灣區具體的邊界劃分有種不同的說法。在此之後陸續還有數座主要跨海大橋將灣區各個區域都緊密聯繫了起來,打造了獨特的橋梁網絡。為灣區內公路交通布局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建聯通的舊金山灣區,在二戰期間迎來了重要發展加速期。珍珠港事件後,灣區成為面對太平洋戰場的重要軍事區域。1942年起,舊金山灣區內陸續建立了各大造船廠,僅在東灣,Henry J.
  • 全球罕見灣區三軸跨海,中山敏捷錦繡海灣城成超級板塊|樓市資本論
    從世界各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來看,沿海灣區城市群是發展條件最好、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總量中的60%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樓市資本論發現,舉世矚目的灣區內正在發生著巨大變革,灣區兩岸連接度超常緊密,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