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廣東在行動——縣(區)委書記專訪
沿公路驅車直上,躍入眼前的田園風光令人陶醉。不遠處,連綿不絕的鹿境山山下,河流蜿蜒,阡陌縱橫。一旁,一條乾淨的坦途穿過金黃稻田,延伸至一座有著「紅色記憶」村莊,那便是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
「來到這裡,在青山綠水間追憶革命先驅英雄往事,讓我們受到深刻的教育,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來自汕尾城區的陳小姐是第一次來新山村,剛來到就被這裡的紅色史跡所吸引。
近年來,新山村全力推進「紅色村」黨建示範建設,投入資金修繕革命遺址和部分烈士故居,建設紅色紀念館、紅色廣場和紅色文化長街,讓該村成為海陸豐革命地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平均一天到訪遊客超過5000人次。
「新山片區打造紅色文化旅遊,蓮花山片區打造生態康養旅遊,兩條美麗鄉村景觀示範帶深入挖掘紅色、綠色的資源,讓沿線村莊成為一道道風景。近日,汕尾市海豐縣委書記鄭俊雄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海豐縣正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文化傳承體驗區和旅遊休閒康養「後花園」的目標,聚焦「八大美麗」,釋放鄉村振興動能,推動鄉村全域美麗。
載《南方日報》11月18日A09版
南方日報:能否形容一下您心目中的美麗鄉村?
鄭俊雄:在我心目中的美麗鄉村,主要可以概括為:乾淨整潔有序,生態環境優美、產業發展興旺、公共服務均等、鄉風淳樸文明、農民增收致富,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能得到不斷地提升。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海豐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鄭俊雄:我認為海豐建設美麗鄉村首先是做好了黨建引領、紅色扛旗,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走實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形成農民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激發美麗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
其次,海豐資源豐富。海豐是全國十三個革命根據地之一,彭湃的故鄉,擁有332處革命遺址,基本上遍布全縣每一個村;海豐也是首批省級歷史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有白字戲、西秦戲、麒麟舞等國家非遺文化物質遺產;海豐更是中國水鳥之鄉,全國百家深呼吸小鎮,國內擁有國際重要溼地,綠色生態優勢明顯。
去年以來,我們利用紅色革命、歷史文化、綠色生態等資源優勢,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文化傳承體驗區和旅遊休閒康養「後花園」的目標,規劃建設以新山村為核心的「灣區紅色文化體驗景觀示範帶」和以蓮花村為核心的「灣區生態康養休閒景觀示範帶」兩條示範帶,連線成片、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全縣美麗鄉村建設。
兩條美麗鄉村景觀示範帶的打造建設,有效促進了農村興旺、農民增收。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新山、蓮花山兩個片區遊客量達2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億元。預計今年,兩個片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分別從2019年的1.8萬元和1.7萬元增加至2.5萬元和2.2萬元,各村集體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
我們通過建設以上兩條示範帶,為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精品、樹立樣板,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強化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實施推動,深入挖掘紅色、綠色資源,打造一個個盆景,串珠成鏈,讓沿線村莊成為一道道風景。通過在示範帶建設中探索形成這些思路舉措,充分發揮對全縣鄉村的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海豐全域美麗、全面振興。
南方日報:簡單談談您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體行動的一些思考?
鄭俊雄:我認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海豐要立足資源稟賦優勢,聚焦美麗鄉村、美麗農居、美麗通道、美麗田園、美麗產業、美麗動力、美麗民生、美麗黨建,力促廣大農村「髒亂變整潔」「農居變民宿」「村道變綠道」「荒地變田園」「農民變場主」「村民變股東」「陋習變新風」「渙散變引領」,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一線走訪
山區村的美麗蝶變
在位於海豐縣北部7公裡處,粵東沿海第一高峰蓮花山坐落於此,若用無人機從高處俯瞰,山峰周圍的山林組合起來狀如一朵盛開的蓮花隱密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
相比遠處山峰的林寂靜、霧繚繞,蓮花山山腳的蓮花村則熱鬧許多。一輛輛大巴從公路駛進村裡的停車場,一個個遊人在茶藝體驗一條街品味茶香,一間間農家樂充滿著人間煙火氣,這個有1100人常住人口的行政村,通過大力發展種養業和旅遊業,正實現生態產業融合互促。
「剛開始想發展旅遊產業,整治人居環境的時候,許多群眾不理解,大家都在想為什麼平白無故要把我的房子拆了呢?」蓮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溫烏說,蓮花村是典型的山區村,過去的房屋大多是依山而建,既不美觀且有受到泥土滑坡的危險。
為了改善村民居住環境,也為了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委幹部積極做通群眾思想工作,通過先做一批,示範一批的辦法,調動村民修建自家房屋的積極性。如今,蓮花村不僅完成了人居環境整治,更從中打造了一批民宿、農家樂,帶動本地旅遊產業發展。
「現在,家家戶戶有美麗房屋,男女老少都能安居樂業,誰還會說不好呢?」溫烏說,下一步蓮花村將繼續以「生態+產業+文化」為發展思路,緊抓茶業與旅遊業,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進一步描繪幸福鄉村新圖景。
【撰文】韓安東 陳欣欣 彭駿
【作者】 韓安東;陳欣欣;彭駿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