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殊同
導語:有人會問:同一個爹,同一個起點、資源下的兩家公司為何會走出兩種不同的路呢?
黃金時代的影視市場與暫不景氣的實業相比,猶如站在鎂光燈下的明星,光環加身,備受關注,因而,除了華誼、光線、博納等傳統的影視巨頭,發展最為迅猛的網際網路公司們也開始紛紛祭出打造泛文娛產業鏈的大旗爭相湧入。相較早發力的樂視、阿里,入局較晚的騰訊在2015年2月5日也意氣風發一口氣註冊了一對「雙胞胎」影視公司——騰訊影業及企鵝影視,可謂雄心壯志,滿滿馬踏江山之勢。
只是,沸騰的野望在觸及冰冷的現實之後總會快速的冷卻,一如在喜慶、熱鬧的賀歲檔那個倍顯落寞的騰訊影業之《少年》;而與之形成最強烈對比的不是其他的電影,而是當下正熱播具有超高人氣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這部來自其兄弟公司企鵝影視的網劇,成功為其贏得了「靠譜」的口碑。雖然,電影和電視劇的差異顯然,但,同樣的野心、一般高的起點、等同的規模,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在不一樣的成長下,終會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少年》失利,《鬼吹燈》被贊,這對雙胞胎真的不一樣了
騰訊影業在2016年的賀歲檔推出了成立伊始的首秀之作——《少年》,正常情況下,這部騰訊影業或者說騰訊主控的電影,應該來勢浩蕩,去時也應一路凱歌才對,可是,現實往往意外多於驚喜。
在同檔上映的《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等賀歲片中,錯估局勢,想以小博大的《少年》可謂讓騰訊影業得到慘痛的教訓。這部有眾多中青年卡司(主演: 歐豪 / 張譯 / 餘男 / 郭曉東 / 劉天佐 / 郭姝彤 / 周一圍/ 王烈 / 陳梓童 / 劉陸 / 辛芷蕾 / 曹可凡)護航的影片恐怕將成為騰訊影業作品史上一抹難以拭去的敗筆。
據某票房資料庫顯示,《少年》共上映32天僅收近1700萬的票房,這個成績之慘澹就不用說了,排片率最高僅7.8%,百度指數也是一路下走。
騰訊影業首部主控電影的失利,反射出其在甄選影片、選擇合作團隊、宣發等方面的不成熟,而失分的點恰恰也是作為影視公司所應具備的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因素。
而反觀和騰訊影業同期成立的企鵝影視,憑藉一部《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讓其一躍成為自製網劇領域的後起之秀。
在自2016年12月19日播出後,雖然採取的是網友皆為之吐槽的周播制,但每逢更新都會迎來播放高潮,目前在騰訊視頻已達27億的播放量,在微博的閱讀量為9.9億,討論量超200萬。而《少年》在微博的閱讀量僅為2555.6萬,討論量為3萬。
其實,在自製劇方面,企鵝影視的出產作品遠不止一部《鬼吹燈》,還有《名流》、《蝸牛》等熱播劇:
雖然兩兄弟的主攻市場不同,但是,相同的實力,再加上運作一部成功作品的共同基因,騰訊影業的首戰失利在顯示自身外強中乾的同時,也造就了兩者的新起點,而這或為兩兄弟以後的發展帶來更大、更未知的變數。
是互補,也是各自成長,競爭中誰被淘汰?
騰訊在影視市場的布局一直被業內稱之為「雙保險」,成立兩家影視公司,不同的方向,不論是雙贏還是一方得勢,騰訊都可謂在影視市場站穩了腳跟,更何況,影、視難分家,兩者的基本因子都是相同。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在成立之初,馬化騰曾表示,騰訊十分鼓勵內部競爭,同時也強調,兩者是基於騰訊整體大戰略所做出的布局,互補大於競爭。
只是,一件事情的走勢正因為風險的不可控才有所謂的驚喜或失望,而企鵝影視和騰訊影業的同質化和差異化相互交叉,一路成長而來,互補之下競跑相隨,一旦優劣必現,合併還是淘汰或終難避免。
下面,讓讀娛君為大家介紹一下兩家公司的同與不同。
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的相同點:
1.同時期成立,規模、資源等同。
2.兩者皆是圍繞大IP展開攻勢:騰訊影業在遊戲、動漫、文學的投資都是各個領域的熱門,而對於企鵝影業來說,不但是強大的IP作品,籤約大咖也是不遺餘力——如《花千骨》的製片人唐麗君,《琅琊榜》的製片人侯鴻亮,《橘子紅了》的導演李少紅,《宮》的編劇於正,《暗黑者》系列的白一驄,以及著名編劇嚴歌苓等。
雖然兩者招數和落腳點本質相同,但正如下圖所示,不同的部門往往有著不同的背景和操作團隊:
騰訊影業以影漫遊的IP聯動為核心,下設黑體工作室、進化娛樂工作室及大夢工作室,獨立開展影片創作工作,同時組建了宣發、網際網路產品研發及商務合作以及平臺智能業務等部門。
而企鵝影視主要於網絡劇、電影投資、藝人經紀三大核心業務上發力。電影方面,擬每年將參投10到15部電影;在網絡劇方面,2016年一次性公布了《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九州天空城》《擇天記》等8部自製網絡劇計劃;另外,還在積極進行藝人經紀方面的籌劃。
只是,在讀娛君看來,兩者之所以圈劃不同的戰場,或源於兩部門之前業務的相互「打架」。早在2014年6月上海電影節期間,騰訊視頻就宣布牽手電影產業推出「為虎添翼」戰略,積極參與到電影製作公司投資、生產、發行、運營、宣傳等全產業鏈環節。同年9月,騰訊互娛也宣布成立以優質IP為核心的影視業務平臺「騰訊電影+」,正式布局電影業務。並公布了《鬥戰神》、《QQ飛車》、《天天酷跑》、《洛克王國》、《屍兄》、《QQ炫舞》和《藏寶圖》等首批明星IP電影計劃。
雖然,企鵝影視曾在2015年9月以「破殼」為主題的發布會上也表示,騰訊視頻參與電影項目是做參投,近期不做主控開發。在讀娛君看來,通過純投資積累經驗之後,主控電影項目提上日程只是早晚的事,都頗具野心的兩兄弟看似互補的局勢也會隨著彼此業務的更多重疊而走向競爭,屆時,孰優孰劣,誰輸誰贏,面臨的終是一方被吃掉的結局。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騰訊在影視業務設置的這種「雙跑道」模式並不新鮮,其很可能想複製現在的手機QQ和微信聯手一統通訊江山的模式。只是,相較其在社交領域難以撼動的地位,騰訊在影視市場除了巨大的流量壁壘,要在影視產業拿出幾部奠定江山的頭部內容或還需要做更多的功課。
用網際網路+打造騰訊影視帝國,內功也得修
騰訊在影視產業的野心毫不掩飾,雖然入局晚,但雄厚的實力讓其在快速的整合資源後直追樂視影業、阿里影業,其在成立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的同時,也開始布局網際網路影視金融——微影時代,並宣稱用網際網路+打造屬於騰訊的影視帝國。
當下,網際網路對影視產業的影響已深入骨髓,網劇時代的來臨就是其在發展過程催生的行業變局,而在電影產業更是深深烙上了網際網路的印記:
1.大量網際網路資金的流入。在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崛起之後,爭相控股影視行業的優質資源,在很多傳統影視公司的股東表裡都能發現網際網路公司的身影,甚至後來紛紛成立自己的影業公司。
2.網際網路的發展為影視行業優化產業鏈,從線下到線上,無論在院線、宣發還是衍生品的上下遊都擁有比傳統影視公司更大的話語權。例如,萬達在院線的霸主地位、阿里的影視衍生產業鏈及騰訊自帶巨大流量的傳播壁壘等。
雖然,在影視產業的發展路途中,網際網路的利好毋庸置疑,但是,依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也會帶來虛假繁榮,一如《葉問3》牽出的虛假票房事件,矛頭直指中國電影市場連續三年40%多的票房增長其實是注水的,而2016年才是真實的中國電影市場。
當然,對於騰訊而言,如何夯實自身的實力才是重中之重。在擁有了資本、IP聯動、渠道的優勢之下,相較於傳統的影視公司而言,過於稚嫩的主控能力或是目前其重大的硬傷,而《少年》的失敗就是有力的佐證。
騰訊影業的CEO程武曾在「新探索·共生長」成立一周年發布會上說「我們什麼樣,我們的電影什麼樣」。如果真如其所言,那麼,稚嫩的《少年》反射的正是騰訊影業的不成熟。同時,其還表示,相比依託於騰訊視頻有巨大內容壓力的企鵝影業(後更改為企鵝影視),騰訊影業則沒有這一壓力。彼時的話放在當下來看,或許騰訊影業被自己的過於自信遮住了雙眼。
對於一名外來者,內力的修煉無疑是最難,這需要更多的積累、學習、摸索。就在近日,小米影業的敗走正是提醒了那些網際網路影業公司,在整個內容市場的大體格局已定的情勢下,自身具備的哪些優勢能夠讓其在不確定性頗高的電影市場搶到一塊蛋糕。
在讀娛君看來,網際網路公司在進軍影視產業的道路上,栽跟頭的不僅是騰訊、小米,還有阿里影業,當這些巨頭們都開始被市場敲打、教訓,那麼如聚美優品、58同城這樣無明顯優勢的網際網路公司進軍影視市場會不會又是另一場的飛蛾撲火。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