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朱健銘生於1962年,是餘杭區中醫院的檢驗科主任,長期從事細菌耐藥機制的研究。
朱健銘
讓餘杭出現在世界最權威的基因庫中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起,朱健銘似乎立志與病毒成為冤家,成為病毒的剋星,後來幾乎成了他一生的追求。這位原籍浙江金華武義,1982年來到餘杭區中醫院,一直做著檢驗工作的資深醫技人員,其常態是在實驗室做一些關於細菌關於病毒的科學研究,然後做苦思冥想狀,在煙霧繚繞中收穫一些奇思妙想或新的突破,再做成論文,接下來便是論文發表或論文獲獎的連連喜訊了。
以朱健銘的人生經歷看,並非出身醫生世家,也並非曾經輝煌的學業、或是上過醫療名校,那麼他後來了不起的發展和驕人的成績,究竟源於何處?這也是一種惱人的糾結。其實,想想也並不複雜。一個人的成長,大致與以下因素有關:讀書的經歷,或謂學術背景,人生或工作經歷,天性秉賦,還有便是努力程度了。
朱健銘最初的有關醫療的學歷,是中專。這在「一塊門板壓下來,壓住了十個人,一查,其中九個是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今天,這樣的中專學歷,可能連應聘醫院導醫的資格都沒有。不過三十多年過去了,當朱健銘兩鬢染霜的今天,他已經站在了這一門學術的最前沿了。他痴迷於關於細菌、病毒的研究,這個細菌病毒肆意張揚的顯微鏡下世界,成為他最大的迷戀。在省內首次分離出布洛克蘭沙門菌、國內首次分離出侵蝕艾肯氏菌,使他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細菌研究領域的新星。從金華衛生學校醫學檢驗專業開始,到成為餘杭區中醫院檢驗科的一名醫技人員,朱健銘所有的身份資料介紹,記錄著他不俗的人生奮鬥軌跡,區中醫院檢驗科主任、市醫學檢驗分會副主任委員、省中西醫院結合學會檢驗分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這些都是他身上的光環,但更重要的是這數十年來,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軌跡。
朱健銘的研究成就,有天賦、有努力、還有中醫院一以貫之的關注與支持。關於這點,朱健銘也是心存感恩。
這些年來,在他不懈的專研下,研究成果斐然: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19個細菌新的耐藥基因,被美國國立生物信息中心收錄;他完成了泛耐藥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全基因組測序,全基因組和質粒序列均已被美國國立生物信息中心收錄;他的論文《多藥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噬菌體原/噬菌體、整合子、轉座子、插入序列及質粒遺傳標記分析》,入選「2014年中國精品科技期利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他的論文「Emergence of noverl variants of gyrA, parC, qnrS genes in multi-drug resistant Klebsiella caused pneumonia」被PubMed收錄,PMID:23648253【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20年前,朱健銘發現人類的許多死因皆為細菌感染。不規範用藥、濫用抗生素等產生耐藥性的現狀,這使朱健銘的研究方向開始轉向細菌耐藥機制,院內感染防控與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上。抗菌藥是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藥物。數十年來,挽救了千百萬生命,為人類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抗菌藥物在農業、水產業、畜牧養殖業,以及醫療界的濫用,導致耐藥菌比例越來越大,耐藥程度也越來越高,使所有藥物都無效的「超級細菌」也在世界各地陸續出現。面對這樣的現狀,朱健銘認識到,消滅「超級細菌」的關鍵,是深入研究細菌的耐藥機制與規律。於是,「YuHang(餘杭)」的英文字母第一次出現在了世界最權威的基因庫中,這是朱健銘的驕傲,也是區中醫院的驕傲,更是中國生物研究的驕傲。
朱健銘所從事的細菌病毒耐藥基因研究,關乎人類健康,可謂善莫大焉。
原標題:《科技人物 | 朱健銘 :讓餘杭出現在世界最權威的基因庫中》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