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老北京有三大商業街,西單、王府井大街;以及前門的大柵欄西街,原名:觀音寺街;
相比起西單、王府井,觀音寺街沒有寬敞的馬路,沒有高聳的商廈,但卻能提供吃喝玩樂一條龍服務;
當年,觀音寺街見證了一大票商業名牌的興衰發展,以及數位名流的往事雲煙;
電影片場一樣的街道
大柵欄街東街,穿過媒市街,就來到遍布民國氣息的觀音寺街。街道並不很寬,有心的遊客立刻就會注意到黑色鐵藝門楣上鐫刻著「觀音寺街」四個由右向左書寫的大字。看得出,儘管門楣有些簇新得扎眼,但依然在刻意靠近這條老街曾經的舊日風採。
6月的北京正午,陽光已經有了那麼點毒辣。藍天白雲明亮的光線照得四下裡一片明晃晃的,這個時間真不太適合拍點什麼。儘管疫情還沒有讓首都徹底從緊張的氣氛中跳脫出來,但施工的機車和忙碌的工人已經告訴你一個信息:你眼下正在閒逛的這條街道正在進行著變化。之後跟當地的住戶聊天得知,觀音寺街正在面臨騰退的節骨眼兒上。
這不禁令我有了些緊張:騰退之後的改建,如果修舊如舊、保留原貌;抑或成為北京又一個文化打卡之地。假如大張旗鼓整治出一個全新的觀音寺街,那還不如保留原狀。
畢竟兩邊的建築,有一半以上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式;這一點甚至讓我暗暗的吃驚:在如此繁華的地界兒,能看到如此之多的民國時期風格的建築,著實使人喜出望外。
整條街的建築形態都顯得十分緊湊,2、3層的小樓房是標配。建築外牆的色彩清淡靜雅,一些點睛之筆的裝飾會讓遊客暗自驚喜。即便清末北京4大百貨商場之一的青雲閣,門臉也就只有3米寬。
如此精緻的建築,仿佛到了某個民國風格的影視城;街上往來都是穿著長袍馬褂旗袍學生裝的群眾演員。
只有兩三處,在原有的門面之外搭上紅紅綠綠的架子。估計是近些年開張的店家,將大紅大紫的南方餐飲門面風格移植到觀音寺街上,看著就那麼的扎眼。倒是希望這一次的整治能將這些「害群之馬」清理出去。
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北京檔案館保存著一幅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繪製的觀音寺街藍圖。圖中詳細的標註了觀音寺街的地理位置:東口緊鄰大柵欄,西口是一個y字形路口,分別連接著李鐵拐斜街和櫻桃斜街。
整條街長度約330米,寬7米,曾經品牌爭輝、店鋪林立。觀音寺街北側是一條以會館、書局、報社而聞名老北京文化胡同:楊梅竹斜街。南側,則是當年北京著名的娛樂中心——」八大胡同「。或許正是由於特殊的地緣優勢,註定了觀音寺街生意的火爆以及來往之人皆是「往來無白丁」。
《魯迅日記》上記載,魯迅先生在北京第一次咖啡就是在觀音寺街,1913年5月28日,「下午同許季上往觀音寺街晉和祥飲加非」。
當年魯迅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借住在西城區南半截胡同7號的紹興會館。閒暇無事時經常步行前往琉璃廠淘貨;然後經一尺大街,走楊梅竹斜街,一路東行就到了清末北京4大百貨商場之首:青雲閣的後門。上樓便是茶座,歇腳、會友、品茗、理髮、購物等可以一勺燴。消遣一番之後,再從正門出去,到東邊不遠處的東昇平浴池(今改為東昇平賓館)洗澡。這幾乎成為魯迅先生的逛街套餐。
曾在一篇文章讀到,魯迅先生借住紹興會館的時候,是他在北京最愜意的8年,其間曾經來往觀音寺街400多次(這些數據的來源,或許是考據自魯迅先生不厭其煩的日記)。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往來實力雄厚的各界名流;使得觀音寺街成為商家必爭之地: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百代;慈禧太后曾品嘗過的「八大堂」之一:惠豐堂;物美價廉的化妝品品牌:先施;北京茶葉老字號:張一元;北京亨得利鐘錶店總店;北京蛋糕點心老字號:稻香村……。
觀音寺街的觀音寺
觀音寺街的觀音寺,位於街道的最西頭。該寺的記載不是很多,只知道始建於明代。早年間曾佔地有一畝四分多地,共有大殿十一間,群房上下共計四十三間;在後閣供奉一尊木質大悲觀音像。清朝乾隆甲申年(1764年)以及道光、光緒、民國時期曾多次進行了重修。
觀音寺的山門坐西朝東,正對著觀音寺街,與李鐵拐斜街和櫻桃斜街形成一個三岔口。中國人一直都有在商業街區建寺修廟的習慣,由於觀音寺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周邊拜佛上香之人數量龐大,因此寺廟的香火一直興旺。
據說當年觀音寺的廟會由於規模較大,成為前門這邊的一個盛景。有需求自然就有消費,觀音寺廟會的盛大,為觀音寺商業街的形成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二十年(1931年)觀音寺的廟產登記中如此記載:觀音寺的門牌52號,佔地為前面南北寬三丈多,後面南北寬六丈多,東西長二十多丈,殿宇房屋共計58間。
新中國成立後,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寺廟的香火日益敗落、和尚也紛紛離開。最終,當年的觀音寺逐漸蛻變成為名符其實的大雜院。好在寺廟的基礎建築雖歷經滄桑,仍保留了以前主要的遺存。路過時,向幾位坐在寺門口聊天的大爺詢問;觀音寺幾年前就已經完成了清退和修繕工作,可惜疫情期間不對外開放,只好疫情之後再來一探究竟了。
在這,蔡鍔初識小鳳仙
現如今,觀音寺街33號依然是當年生意興隆的「青雲閣」正門。一座二層青磚小樓的老牌匾是晚清內閣中書、著名書法家何維樸於宣統元年題寫的,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門外的一對長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風流流連於此,鬧市尋幽處我輩儒雅後輩英雄忘返期間。
一座並不起眼的小樓,竟然是清末民初北京的四大商場之首。其他三家是西單的勸業場、王府井的東安市場,還有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樓。
當年蔡鍔將軍就是在青雲閣裡的普珍園結識了小鳳仙。此後二人頻頻在此約會,從而演繹出了一段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
戲劇家許姬傳在《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中記載:1951年,梅蘭芳率團到瀋陽演出時收到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四十年前,寫信的人受人之邀,曾與梅蘭芳在福興居同桌吃過一頓飯。信的結尾寫到「現已多年不見,甚為懷念。。。。。。如不棄時,賜唔一談,是為至盼。
寫信的人正是小鳳仙,是後來嫁給了鐵路工人的小鳳仙。曾經滄海的小鳳仙,這個時候只剩下對於四十年前的一面之緣的記憶。
據說,梅蘭芳也回了封信,並寄了些錢給小鳳仙……,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