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來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必讀的佛經,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當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章句讀來讓人感覺似是而非,摸不著頭腦。譬如《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中有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類似的對話,多次在經文中出現,而須陀洹、斯陀含兩個名詞,究竟是何意義呢?今天就讓小編蓮荷為您一一揭開。
首先,這兩個名詞,都是聲聞菩提中的果位,果位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世間的學位,再加上阿那含和阿羅漢,就構成了聲聞四果,也稱作沙門四果。佛門中的修行,強調實證實修,佛弟子所修行的程度,必須經由師門的測試,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惠能祖師的開悟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就是為了回答五祖的考題。
前面的文章中,小編依《中阿含經》,說明了初果人須陀洹的證悟,即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在三縛結均斷盡之後,就成就了聲聞初果,佛經中記載,即使根器最鈍者,也只需經歷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出離苦海。
但是,得到聲聞初果,也僅僅算是成道的入門水平而已,因為由初果邁向二果,則要經歷一次蛻變。為何這樣講呢?因為得二果,首先要薄貪嗔痴,即除去貪、嗔、痴、掉悔、疑這五蓋。經云:「使心不安靜之煩惱,能障聖道,故稱蓋。」
首先來說貪,即對世間五欲的貪著,五欲者,財色名食睡。之所以說初果到二果是蛻變,因為五欲中涉及到食與色,古人云:「食色性也。」眾生的貪慾中,以食色為最重,經文中認為,斷除男女欲的學佛人,可在禪定中得初禪境界,進而得到三果阿那含。而嗔、痴在此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論述過,此處也就不再贅述。
再說掉悔,它包括兩方面,即掉和悔。掉,指心躁動不安;悔,於所做之事心懷惱悔。內心躁動不安,就難得清涼自在,不管是念佛還是參禪,心猿意馬,腦中思緒如天馬行空,這與佛門中強調的寂靜清涼的境界,是完全相悖的。而惱悔,就是時刻處在對過去惡事的後悔之中,不思現前的修證。
佛門中有句話,「悔箭入心不可拔」,任何時候的惱悔,都會像遮障眾生出離苦海的大蓋子一樣,把眾生困在三界之中,所以想得斯陀含果,必定要除去掉悔心。
最後是「疑」,除掉疑,並非不讓學佛人懷疑。而是學佛人經過修持,對佛法大意已經瞭然於胸,所以他對於某位高僧大德的境界,譬如大師有無斷我見,有無薄貪嗔痴,已經能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他也對自己的修行境界心中有數,即自己有無斷三縛結,薄貪嗔痴。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圓滿成就了從初果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不過對於薄貪慾中的名與色,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譬如有人說:「有色求出無期,無色路斷人稀。」對此你有何看法呢?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