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薄貪嗔痴,從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2021-01-10 蓮荷居士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來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必讀的佛經,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當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章句讀來讓人感覺似是而非,摸不著頭腦。譬如《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中有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類似的對話,多次在經文中出現,而須陀洹、斯陀含兩個名詞,究竟是何意義呢?今天就讓小編蓮荷為您一一揭開。

首先,這兩個名詞,都是聲聞菩提中的果位,果位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世間的學位,再加上阿那含和阿羅漢,就構成了聲聞四果,也稱作沙門四果。佛門中的修行,強調實證實修,佛弟子所修行的程度,必須經由師門的測試,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惠能祖師的開悟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就是為了回答五祖的考題。

前面的文章中,小編依《中阿含經》,說明了初果人須陀洹的證悟,即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在三縛結均斷盡之後,就成就了聲聞初果,佛經中記載,即使根器最鈍者,也只需經歷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出離苦海。

但是,得到聲聞初果,也僅僅算是成道的入門水平而已,因為由初果邁向二果,則要經歷一次蛻變。為何這樣講呢?因為得二果,首先要薄貪嗔痴,即除去貪、嗔、痴、掉悔、疑這五蓋。經云:「使心不安靜之煩惱,能障聖道,故稱蓋。」

首先來說貪,即對世間五欲的貪著,五欲者,財色名食睡。之所以說初果到二果是蛻變,因為五欲中涉及到食與色,古人云:「食色性也。」眾生的貪慾中,以食色為最重,經文中認為,斷除男女欲的學佛人,可在禪定中得初禪境界,進而得到三果阿那含。而嗔、痴在此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論述過,此處也就不再贅述。

再說掉悔,它包括兩方面,即掉和悔。掉,指心躁動不安;悔,於所做之事心懷惱悔。內心躁動不安,就難得清涼自在,不管是念佛還是參禪,心猿意馬,腦中思緒如天馬行空,這與佛門中強調的寂靜清涼的境界,是完全相悖的。而惱悔,就是時刻處在對過去惡事的後悔之中,不思現前的修證。

佛門中有句話,「悔箭入心不可拔」,任何時候的惱悔,都會像遮障眾生出離苦海的大蓋子一樣,把眾生困在三界之中,所以想得斯陀含果,必定要除去掉悔心。

最後是「疑」,除掉疑,並非不讓學佛人懷疑。而是學佛人經過修持,對佛法大意已經瞭然於胸,所以他對於某位高僧大德的境界,譬如大師有無斷我見,有無薄貪嗔痴,已經能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他也對自己的修行境界心中有數,即自己有無斷三縛結,薄貪嗔痴。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圓滿成就了從初果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不過對於薄貪慾中的名與色,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譬如有人說:「有色求出無期,無色路斷人稀。」對此你有何看法呢?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單身三毒:貪嗔痴
    我記得十幾歲時看武俠劇《風雲》,裡面有劍貪、劍嗔、劍痴,這三個人深受貪嗔痴三毒之害;比之於單身,我們多少人單身的原因,也是因為自己的貪、嗔、痴。貪、嗔、痴為三毒,是佛教用語。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痴是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實相。單身之貪圖攝於塔公貪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各種欲望,這是單身的一大原因。首先,貪戀的是這個聲色犬馬的世界。
  • 誦讀《金剛經》裡的「須陀洹」和「阿羅漢」都什麼意思?
    誦讀《金剛經》裡的「須陀洹」和「阿羅漢」都什麼意思?《金剛經》裡有講到四果你知道哪四果嗎?佛學知識,經書不僅要誦讀,而且很多人更想知道其中有哪些含義。而佛家的經書中,因為是梵文的翻譯,有些內容我們無法理解。
  •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好了,題外話到此結束,咱們繼續來學《金剛經》,這一篇分享的是第九品「一相無相分」。這裡的「一相」指的是般若實相,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這個「其體最堅,其相最明,其用最利」宛如金剛玉的東西,也是我們這部經從始貫終反覆提及的東西,但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實相是個具體什麼物質,它本身是無色又無相的,這就是一相無相。
  •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
    佛說受持讀誦《金剛經》,乃至為他人解說四句偈,此人得福德很多。我們知道《金剛經》在我們國家是很流行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禪宗六祖慧能的原因吧。慧能大師不識字,但是在五祖給他講《金剛經》的要義時,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師就開悟了,大徹大悟了。
  • 道教與佛教在四禪八定都能修得神通,阿那含與神仙誰更歷害?
    佛陀在講證四沙門果法門貪嗔痴與戒定慧貪嗔痴是見思惑的核心。其它結使都是其在周圍不斷延伸所織出的一張網。它們如屏障般擋住我們的視線,讓我們不能了知生命真相,從而使們我不斷沉淪與痛苦。當我們中脈不通時,便表現出貪嗔痴,暢通時則是戒定慧。而打通中脈並開發智慧唯有禪定,否則別無它法。
  • 從貪嗔痴的對治得到的清淨心,在修行四禪八定,才能得正定
    五蓋是貪慾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些和我們根本煩惱可以做個對照,我們的根本煩惱是「貪、欲、瞋、恚、愚痴還有我慢、疑心」。應該怎樣對治這「五蓋」呢?用不淨想對治貪慾,用慈悲想對治嗔恚,用光明想對治昏沉睡眠,因為我們的昏沉睡眠就好像無明黑暗一般,用止息想對治掉舉惡作,用緣起想對治疑蓋,疑就是「痴」根。
  • 金剛經:聲聞緣覺二乘行者的四果是什麼?知道的人可以破煩惱妄執
    佛祖在《金剛經》中為眾生破除了對佛法二相的執著,宣講了般若乃三世諸佛之母后,繼續為眾生從勝義諦的立場,去駁斥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妄念,使眾生都能可以得到般若實相而不會任著其心。網圖大體而立,小乘四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什麼是須陀洹呢?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佛教:貪,嗔,疑,愚——四大業障不除,念佛往生無望
    這四個案例分別代表了貪,嗔,疑,愚四種情況,這也是學佛,尤其是念佛法門的四大業障。此四大業障不除,只靠念佛就想往生,那完全是鏡中花,水中月,一片虛幻罷了。01貪世俗感情先說貪,這裡的貪範圍很大,並不只是金錢名利,美食美酒,也包括人世間的一切感情。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身上都有這5大特徵,看看你佔幾個?
    「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命苦福薄之人,身上都有這5大特徵,看看你佔幾個?一、貪心人一定要懂得知足,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欲望無度,總想得到所有,那是痴心妄想,不是好事,會帶給人無盡的煩惱和痛苦。人們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貪得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掉入欲望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 貪嗔痴三毒帶給我們的禍患,以及對治方法
    貪、嗔、痴三個字,合在一起,被稱為三毒,名詞是出自佛教,情緒則屬於全人類,乃至一切煩惱眾生。之所以叫三毒,因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思想或者情緒,能迷惑、毒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造作出種種罪業。《大智度論》裡說:「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涅槃經》裡說:「毒中之毒無過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