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馬的歷史:君士坦丁堡的興建與發展,精羅狂喜!

2021-01-20 娛樂卡爾

古羅馬在歷史上的發展經歷了王國、共和國再到帝國的過程,在羅馬的早期歷史中羅馬城毫無疑問當然是羅馬的都城和根本。羅馬城不僅僅有著元老院眾議員,也是執政官、保民官、檢察官等的駐地。但是隨著羅馬帝國規模的龐大,帝國境內也相繼興起了各個大城市。比如米蘭、拉文納在羅馬帝國中後期就曾作為皇帝的駐地,而羅馬城則相對蕭條了下去。但在東方,有一座可以和羅馬城相媲美的新都城此時也開始興建了起來。

這座新的都城就是君士坦丁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扼黑海門戶,當歐、亞交通要衝。其實這座城市最開始是古希臘人的移民城市,在前660年由希臘人建立,稱為拜佔庭。既然城市的名字叫做「君士坦丁堡」,那肯定和君士坦丁有所關係。君士坦丁在306年在不列顛即現在的英國被部下擁立為帝,他考慮到帝國的東部受到波斯、哥特人的威脅,決定要在東部建造一座新的都城以積蓄人才、屯駐軍隊。雖然此前已有其他皇帝選擇在東方建造了不同的陪都,但君士坦丁考察了幾個城市之後,決定定都拜佔庭。

在324年君士坦丁發布命令營建新都,城內建造了專門的學校和各類機構建築。他本人還親自跑馬勘測,圈定城市界標。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原先的古希臘城市拜佔庭就換了一副新面孔。新的城市規模宏大、豪華壯麗並坐落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岸上。這裡後來也成為了工商業貿易、海運航運的重要港口城市。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君士坦丁滿意地宣告正式定都於新的城市,賜名「新羅馬」。

從狄奧多西二世在位時期開始,人們逐漸稱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意思即是「君士坦丁的城市」以表示對君士坦丁的紀念。這座城市在此之後歷經千年而不朽,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和行政中心。395年1月17日,狄奧多西一世逝世之後羅馬帝國就永久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了。君士坦丁堡自然無可爭議是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都城。作為新帝國的都城,自身的防禦體系還是要建造的嚴密一些。有名的君士坦丁城牆和狄奧多西城牆就是作為拱衛君堡的強大存在。在中世紀,很少有軍隊能直接攻下這座堅固的城市堡壘。

但君堡的另一個名字差不多是從10世紀左右開始的,比如來到此地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就稱呼君堡為「伊斯坦堡」。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土耳其的這座城市的名字。據說,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在城市周邊的農民不懂希臘語,也不知這座城的名字。但常有往來的希臘的傳教士到這裡,當農民們問傳教士從哪來時,教士們也聽不懂就隨口說了句「進城去」。這句話的口音後來就成為了這些農民及流傳開來的「伊斯坦堡」。

君堡伴隨著東羅馬帝國走過了漫長的中世紀,它成為了保護希臘羅馬、基督東正教等文明成果的基石。東羅馬帝國因為四面環敵連年徵戰,最後疆域也不斷萎縮到只剩下了君堡。君堡變成了東羅馬最後的一座城市,與兩千多年羅馬人憑藉羅馬古城的興起遙相呼應。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破城牆之後,東羅馬滅亡。這座城市也開始被「伊斯坦堡」這個名字取代為正式的官方名稱。雖然東羅馬滅亡了,但是這座城市的古老歷史依舊可以令我們遙想當年的輝煌。

相關焦點

  • 獻給上帝的禮物,中世紀最偉大的城市——「新羅馬」探秘
    "新羅馬"復原圖「新羅馬」進程皇帝認定的新都建立在拜佔庭城的舊址上,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岸,東望小亞細亞,南面馬爾馬拉海,將東西兩翼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牢牢鎖住。這座"新羅馬"不僅同樣擁有羅馬的七丘、臺伯河和元老院,還有宏偉程度前無古人的大皇宮、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大競技場。
  • 區區一扇小門,令君士坦丁堡淪陷,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發生過一場耗時多日的激戰,在船堅炮利的奧斯曼帝國持續兩個月的強勢進攻之下,有著堅固城防的君士坦丁堡沒有失守,卻由於一時疏忽,城牆上偏僻的一道沒有關閉的小門,成為東羅馬帝國終結的關鍵因素。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到了當時人稱拜佔庭的地方,這裡是由希臘人所建的移民城市,已經有著將近一千年的歷史,從此開始了它輝煌的新千年。
  • 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你這道這麼多羅馬都是怎麼來的嗎?
    羅馬帝國——從特洛伊木馬到羅馬 羅慕洛斯就是羅馬的開國君主,為了紀念母狼救了兩個小娃娃這事兒,羅馬人把母狼給兩個嬰兒餵奶的圖案作為羅馬的標誌,母狼也成為了古羅馬的圖騰。這一匹羅馬先後經歷了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395年)三個階段。其間,不乏愷撒、屋大維這樣的千古君王,也少不了卡利古拉、尼祿這樣的暴君昏君。西羅馬,東羅馬——羅馬帝國分封制的產物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死前他把長子阿卡迪烏斯封於東羅馬帝國,次子霍諾留斯封於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又分裂了。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是東羅馬帝國的末日,也象徵中世紀的結束
    東羅馬也被稱為拜佔庭。中世紀時拜佔庭帝國也曾經輝煌一時,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東西方的商人到這裡來交易,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這裡不僅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且還收集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珍品。許多學者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逃到了拜佔庭帝國,因此這裡也延續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
  • 莫斯科為何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中心是如何轉移到俄羅斯的?
    但擁有龐大信徒數量的基督教,在發展過程中因信徒對教義的理解認識不同以及其他一些矛盾,先後經歷了兩次分裂。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發生在11世紀,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而導致東西方之間交流變少。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會對領導權的爭奪,最終分成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主的東正教和以羅馬教皇為主的天主教。
  •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歷史悠久的雅典。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文明就已經在雅典地區出現,後來古希臘城邦之中,希臘最為繁榮,而且有著發達的海上貿易和強大的海軍。雅典的民主制度也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搖籃,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徵服後,雅典的地位一落千丈。
  • 護城河、狄奧多西城牆、金角灣:君士坦丁堡何以屹立千年
    君士坦丁堡也不像羅馬城那樣,附近有一條河流或有大量泉水來提供日常用水,所以水渠必須要通過複雜地帶延伸到很遠的地方,而它們的能力卻常常不足。在被圍攻期間,一旦水渠被切斷,只有水池來提供有限供水;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就像717年那樣,因準確預判了馬斯拉馬·本·阿卜杜勒-馬利克(Maslama bin Abdul-Malik)的聖戰軍對君士坦丁堡罕見的、長時間的圍攻,城中的人被部分疏散了。
  • 歷史上唯一一次天主教與東正教的短暫合併
    這一合併在歷史上僅僅發生過這麼一次,而且十分短暫。米海爾的初衷是,反正自己因為此前篡位並刺瞎前朝小皇帝,已被東正教大牧首開除了教籍,那麼合併到西方教皇那裡,自己再從教皇那裡得到新的教籍也不錯。最關鍵的是,像威尼斯等這些西方世俗政權,歷史上一直不太服從教皇的統治,而且還經常跳出來與教皇對著幹。
  • 庫魯斯二世感恩戴德,兌現諾言,拜佔庭和羅馬獲得了難得的和平
    叫這個名字是為了尊重本地的主流希臘文化,因為君士坦丁堡修建的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座希臘的城市,名叫拜佔庭。我們遵史學慣例這樣叫,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肯定不爽,他們當然要堅持自己是羅馬人。查士丁尼一世和狄奧多拉沒生出孩子來,侄子侄女侄孫之類的倒是一堆,繼承人就在其中了吧。最讓老楊恨的是,這麼多侄子,他們偏偏挑了一個叫查士丁的!大家看清楚,他跟查士丁尼一世的叔叔同名,叫查士丁。
  • 易手前後羅馬的財政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易手後沒有重大收購?
    羅馬才能"正常地"繼續發展。當時羅馬的困局其實亦相當明顯,當中包括了: 1. 2019-20賽季有三分之一比賽面臨沒有電視收入的損失 2. 無法確定新賽季的季票銷售日期 3. 比賽日收入的損失 4. 而且還有最致命的連續兩年未能晉級歐冠。
  • 「第三羅馬」-俄羅斯國家的東正教化之路
    這個被羅馬人識做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同等的所謂「蠻族」是如何和為何要走向東正教化之路呢?今天撈徐帶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段塵封的歷史故事要從基輔羅斯的第一位女大公奧莉加(?-公元 969 年)說起,她是基輔羅斯時期伊戈爾大公的妻子,斯維亞託斯拉夫大公母親,從 945年至約 962 年當政。
  • 發掘出一批羅馬時期磚塊 既有清晰的貓腳印
    英國考古人員近日在林肯郡一項道路建築工程範圍,發掘出一批有1900年歷史的羅馬時期磚塊,令人驚奇的是,磚塊上竟有一個清晰的貓腳印,考古學家認為這有助了解英國人在羅馬時期的生活狀況。發掘出貓腳印磚塊的施工地盤,位於林肯郡林肯市華盛頓伯勒(Washingborough)。
  • 東正教慶祝復活節,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及莫斯科宗主教發表文告祝賀...
    東正教慶祝復活節,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及莫斯科宗主教發表文告祝賀勉勵信徒東正教於4月19日慶祝復活節,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和莫斯科的宗主教分別發表祝賀文告,以基督的復活勉勵信徒懷抱希望,以團結的心神一同面對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