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在歷史上的發展經歷了王國、共和國再到帝國的過程,在羅馬的早期歷史中羅馬城毫無疑問當然是羅馬的都城和根本。羅馬城不僅僅有著元老院眾議員,也是執政官、保民官、檢察官等的駐地。但是隨著羅馬帝國規模的龐大,帝國境內也相繼興起了各個大城市。比如米蘭、拉文納在羅馬帝國中後期就曾作為皇帝的駐地,而羅馬城則相對蕭條了下去。但在東方,有一座可以和羅馬城相媲美的新都城此時也開始興建了起來。
這座新的都城就是君士坦丁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扼黑海門戶,當歐、亞交通要衝。其實這座城市最開始是古希臘人的移民城市,在前660年由希臘人建立,稱為拜佔庭。既然城市的名字叫做「君士坦丁堡」,那肯定和君士坦丁有所關係。君士坦丁在306年在不列顛即現在的英國被部下擁立為帝,他考慮到帝國的東部受到波斯、哥特人的威脅,決定要在東部建造一座新的都城以積蓄人才、屯駐軍隊。雖然此前已有其他皇帝選擇在東方建造了不同的陪都,但君士坦丁考察了幾個城市之後,決定定都拜佔庭。
在324年君士坦丁發布命令營建新都,城內建造了專門的學校和各類機構建築。他本人還親自跑馬勘測,圈定城市界標。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原先的古希臘城市拜佔庭就換了一副新面孔。新的城市規模宏大、豪華壯麗並坐落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岸上。這裡後來也成為了工商業貿易、海運航運的重要港口城市。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君士坦丁滿意地宣告正式定都於新的城市,賜名「新羅馬」。
從狄奧多西二世在位時期開始,人們逐漸稱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意思即是「君士坦丁的城市」以表示對君士坦丁的紀念。這座城市在此之後歷經千年而不朽,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和行政中心。395年1月17日,狄奧多西一世逝世之後羅馬帝國就永久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了。君士坦丁堡自然無可爭議是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都城。作為新帝國的都城,自身的防禦體系還是要建造的嚴密一些。有名的君士坦丁城牆和狄奧多西城牆就是作為拱衛君堡的強大存在。在中世紀,很少有軍隊能直接攻下這座堅固的城市堡壘。
但君堡的另一個名字差不多是從10世紀左右開始的,比如來到此地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就稱呼君堡為「伊斯坦堡」。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土耳其的這座城市的名字。據說,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在城市周邊的農民不懂希臘語,也不知這座城的名字。但常有往來的希臘的傳教士到這裡,當農民們問傳教士從哪來時,教士們也聽不懂就隨口說了句「進城去」。這句話的口音後來就成為了這些農民及流傳開來的「伊斯坦堡」。
君堡伴隨著東羅馬帝國走過了漫長的中世紀,它成為了保護希臘羅馬、基督東正教等文明成果的基石。東羅馬帝國因為四面環敵連年徵戰,最後疆域也不斷萎縮到只剩下了君堡。君堡變成了東羅馬最後的一座城市,與兩千多年羅馬人憑藉羅馬古城的興起遙相呼應。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破城牆之後,東羅馬滅亡。這座城市也開始被「伊斯坦堡」這個名字取代為正式的官方名稱。雖然東羅馬滅亡了,但是這座城市的古老歷史依舊可以令我們遙想當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