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出了查士丁尼這樣一位千古一帝,後來的史學家認為,這時的東羅馬帝國已經非常獨立而且強勢地存在了,為了讓這個帝國跟之前的羅馬帝國分得更清楚,從此時起,我們應該叫它為拜佔庭帝國。叫這個名字是為了尊重本地的主流希臘文化,因為君士坦丁堡修建的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座希臘的城市,名叫拜佔庭。我們遵史學慣例這樣叫,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肯定不爽,他們當然要堅持自己是羅馬人。查士丁尼一世和狄奧多拉沒生出孩子來,侄子侄女侄孫之類的倒是一堆,繼承人就在其中了吧。最讓老楊恨的是,這麼多侄子,他們偏偏挑了一個叫查士丁的!大家看清楚,他跟查士丁尼一世的叔叔同名,叫查士丁。寫歐洲歷史,這種同名的帝王更迭最讓人傷心,別說同志們有時看不明白,老楊自己都不太能寫明白!真希望穿越回去,告訴歐洲人,學習日本人那樣取名字,什麼龜田、犬狼之類的,多麼容易識別啊。

恨沒用啊,老楊也幹預不了拜佔庭的皇帝登基。這夥計當時是查士丁二世,而以後會有一個君主是查士丁尼二世!暈死!查士丁二世應該是狄奧多拉的侄子,雖然名字討厭,人卻是不錯的。他接手了一個被嚴重透支的朝廷,查士丁尼一世為了打仗,跟老百姓借了不少錢,大約還打了白條子。查士丁二世登基後,他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橢圓競技場,新皇帝招來了一隊挑夫,背著成袋的黃金,就地還債,兌現白條,那些債主早就對這些錢失去希望了,居然又能收回來,其欣喜可想而知了。查士丁二世承諾給所有人一個公正而仁慈的政府,他努力想做到,不幸,這樣一位仁君並不適合這個亂鬨鬨的內政外交形勢。國內的問題當然不是送幾袋黃金幫著還債就能解決的,而國外更麻煩,守住查士丁尼一世耗盡國庫打下來的地盤,要比打下他們艱難多了,因為周圍的蠻族沒有滅絕啊。前文說到納爾塞斯最後成功收復了義大利,他便作為行省的首腦留在義大利了。

君士坦丁堡有羅馬的傳統,就是喜歡傳謠言,納爾塞斯封疆大吏駐守古羅馬的中心這麼多年,大家都在猜這夥計斂了多少錢。那些政敵們更是議論紛紛,說是因為納爾塞斯的不得人心,義大利又要發生叛亂了。查士丁二世不是查士丁尼一世,跟這位公公沒啥感情,這些消息肯定不會空穴來風,很自然就把納爾塞斯調回來了。納爾塞斯先幹掉東哥特後趕走法蘭克人,在義大利一帶威名鼎盛,他一走,周圍的日耳曼人又不信邪了。這一輪來的是日耳曼倫巴底人,也是一直在歐洲中部亂跑,沒個安頓的地方,6世紀初,在現在捷克這個位置暫時安身,並嘗試著越過阿爾卑斯山,向義大利北部活動。蠻族不怕,怕就怕基因變異出一個天才或者蓋世英雄。最近風水轉到倫巴底人這裡了,他們出了個部落頭領叫阿爾伯因。如果同志們熟悉中國歷史,應該知道,咱們北方那個拓跋鮮卑有一個叫柔然的民族。說到遊牧部落,同志們千萬別暈,他們竄來跑去居無定所,顯得非常混亂。柔然本來也是縱橫漠北,非常神氣。他們收編了一個部族,讓這個部族專門給自己家打鐵,起個名字叫人家「鍛奴」,這些鍛奴也不是普通流匪,人家大號叫突厥。

後來突厥出息了,自立門戶,開始跟主子翻臉。都知道柔然被北魏打得夠嗆,看過電影《花木蘭》吧,胡軍說:魏人是羊,柔然是狼!後來羊村派出了美羊羊,趕跑了灰太狼,美羊羊打完仗就到新加坡生孩子去了(什麼跟什麼啊)!突厥趁柔然頹廢,痛下殺手,最後幹掉了他們,柔然沒死絕的那部分人進入歐洲。他們是匈奴後,再次讓歐洲顫抖的匪幫。這幫柔然移民在歐洲被叫作阿瓦爾人,同志們記住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跟拜佔庭帝國頗多糾纏。(這段歷史因為人種部族眾多,同志們如果搞不清楚就索性跳過不看,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啊,這些個竄到歐洲的匪幫或者黑社會都是被咱們老祖宗趕走的,所以這份混亂咱們都有點責任。)阿爾伯因取得了阿瓦爾人的支持,將自己一個鄰居部落幹掉,實力大增。不光吞併了人家的部落,還把這個部落原來的酋長殺掉,用他的頭骨當酒杯,每逢飯局,必拿出來顯擺。傳說他攻打這個部落的原因是看中了酋長的女兒,如今酋長都成了酒杯,女兒自然也被他霸佔了。就是借著這樣大勝的威風,倫巴底人攻入了義大利,先是包圍並攻佔了米蘭,然後經過3年苦戰,佔領了帕維亞,將這裡定為國都,在拜佔庭皇廷無奈的目光中建立了倫巴底國。開國君主阿爾伯因並沒有好下場,為了慶祝勝利,他擺流水席請客,又把頭骨拿出來喝酒,還逼著老婆一起喝,他忘了,這個杯子現在是他嶽父!倫巴底國的開國皇后忍無可忍,找個情夫把阿爾伯因殺掉了。

義大利東部和北部又血淋淋地從拜佔庭帝國身體上剝落,查士丁二世不知道怎麼反應,他也沒法反應。從他開始,拜佔庭的君主顧不上西邊了,他們要忙著對付波斯。蔫巴人突然發飆會讓人刮目相看,大家都覺得查士丁二世很懦弱,沒想到他做了一件大事,他撕毀了查士丁尼一世跟波斯籤訂的合同,不願意給波斯進貢了!查士丁二世也不是愣頭青,不會因為頭腦發熱給自己找麻煩的。他敢這麼幹,第一是他窮得支持不住,實在是負擔太重了;第二就是他和波斯背後的西突厥勾連上了,人家答應,打架時聯手,兩面夾擊。公元572年,拜佔庭和波斯開打,戰爭目標是爭奪亞美尼亞。一動手,查士丁二世就發現上當了,西突厥這幫傢伙貌似沒有真心幫忙啊,拜佔庭純粹就是單打獨鬥!戰事膠著,查士丁二世不得不承認,光有一顆仁慈的心,是罩不住整個帝國的,幹不了辭職吧,換能幹的上來幹。查士丁二世連個兒子也沒有啊,好在皇后索菲亞推薦了一位高大英俊的美男子——提必留。根據之前的羅馬歷史,提必留這個名字做羅馬皇帝,很不讓老百姓愉快。所以登基後,皇上改了個名字叫君士坦丁,那就是二世了,是為君士坦丁二世。這段時間,世界上最折磨人的工作就是在拜佔庭做皇帝,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幹,因為每天都要面對新刺激。君士坦丁二世除了繼續跟波斯膠著,又有新仇家來犯了,這次來的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的目標是進佔拜佔庭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這部分地盤。

君士坦丁二世顯然也是扛不住這個局面,所以在皇帝位子上勉強支持了4年,就歇菜了。臨死前,他招來與波斯作戰的一個軍團司令叫莫裡斯的,將女兒和王國打包送給他,讓他以駙馬爺的身份繼承大統,這是莫裡斯一世。莫裡斯之前一直在波斯前線作戰,登基之後,與波斯的戰爭也就是政治的重點。從查士丁二世動手開始,拜佔庭基本上就是輸得多贏得少,到莫裡斯手裡,局面有了一些改善。運氣好最重要,莫裡斯在位期間,波斯內部出了問題,讓莫裡斯坐收了一次漁利。公元590年,波斯的荷姆茲四世被罷黜,他的長子庫魯斯二世被叛亂者擁立,這小子出手毒辣,用燒紅的鐵刺將父親的眼睛刺瞎,然後登基。不過有個擁立時的將領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達到,舉旗造反,決定幹掉波斯王自立。庫魯斯二世倉皇逃出皇宮,他非常清楚地分析了一下形勢,波斯周邊可以投靠的地方不少,但是能幫他打回波斯拿回王位的,只有拜佔庭帝國。波斯人找羅馬人幫忙,這事新鮮啊,莫裡斯當然知道,這可是個趁火打劫、坐地開價的絕好機會。

所以對于波斯人的到來,莫裡斯表達了極大的善意,他滿腔義憤地大罵波斯亂黨,明確表示一定會替庫魯斯主持公道。而庫魯斯二世既然淪落到這裡,當然知道自己是砧板上的一塊肉,要切肉片還是剁丸子全看莫裡斯的心情,他主動提出:如果成功,他會交還歷史上波斯侵佔的拜佔庭帝國所有的領土,並籤訂一個永久和平的協議。莫裡斯笑呵呵地接受,並讓他把眼下正在爭奪的亞美尼亞也加上。很快,一支齊整的拜佔庭大軍就渡過了底格裡斯河。不是說拉鋸戰拜佔庭大軍佔不到什麼便宜嗎,怎麼這次這麼容易就過河了呢?這是波斯人的道德觀幫忙,篡位在哪種文化裡都是反派,波斯人正懊悔呢,王室正統沒死絕啊,怎麼隨便什麼人說自己是皇帝我們就認了呢?現在看到庫魯斯回來,波斯人馬上改正錯誤,加入拜佔庭大軍,羅馬軍隊加上人民戰爭,不久庫魯斯二世就再次登基了。傳說莫裡斯將閨女嫁給了他,在他復位之後,還讓1000名羅馬士兵留在波斯王宮,保護女婿的安全。庫魯斯二世感恩戴德,兌現諾言,拜佔庭和羅馬獲得了難得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