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沼中的自救:6-7世紀的羅馬-拜佔庭軍隊改革

2021-01-11 History心發現

引言

6世紀可以說是東羅馬「蛻變」為拜佔庭的過渡時期,查士丁尼大帝最後一次嘗試收復帝國西部的領土,但很快,除了義大利南方及西西里僅存的幾個據點,其餘努力都付諸厥如。同時,帝國東方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巴爾幹地區的威脅來自新生的半開化民族,從匈人到阿瓦爾人,從斯拉夫人到突厥人,移民潮洶湧而至,前赴後繼;兩河區域則是老對手波斯人,從帕提亞到薩珊,帝國的東方強鄰從未放棄過對羅馬人土地的野心。東羅馬-拜佔庭的地形是如此「開放」,四面環敵,帝國幾乎沒有一處土地是安全的。在這種局面下,帝國軍隊的壓力可想而知,而軍隊的訓練、紀律、裝備及後勤也是重中之重,莫裡斯一世出身行伍,由東部總司令之職繼承提比略二世登基為羅馬皇帝,無論帝國的大戰略、戰略,或者戰術上,他都瞭然於胸,而他所著的《戰略》一書無疑是了解當時東羅馬-拜佔庭軍隊的必讀書目。

拜佔庭-羅馬帝國四面受敵,疆域也日益促狹

深刻危機

不久之前,查士丁尼大帝剛剛為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收復了包括阿非利加、西西里和義大利在內的西方領土,看起來,那個武德充沛,威震四海的羅馬帝國又回來了。然而,看似輝煌的戰績背後,並不意味著羅馬軍隊恢復了以往的強大戰鬥力,相反,除了北非和南義大利的少數據點,新徵服的土地很快再度且永遠的淪陷於蠻族之手。重又蜷縮回東部的帝國卻要長期為這一好大喜功的行為買單,到了莫裡斯一世時期,國家因為巨大的財務支出而入不敷出,軍隊的軍餉也屢遭拖欠,最終,皇帝本人也因為武裝討薪隊而喪命。

莫裡斯發行的金幣,最後因為缺錢而被殺

除了國庫虧空,查士丁尼用以重新徵服的軍隊質量並不如其表面戰績看起來那樣「輝煌」。首先是步兵實力的大不如前,羅馬人引以為豪的三線列步兵戰術早就因為士兵素質、訓練、士氣的大幅衰落而不可挽回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古希臘模式的密集方陣,與其說是出於某種戰術目的,還不如說是為了報團取暖不得已而為之。步兵墮落到如此的程度,以至於納爾賽斯寧可讓倫巴第槍騎兵下馬組成方陣,也不願使用步兵。另一位查士丁尼的大將貝利撒留也同樣不敢信任步兵,在北非對付汪達爾人時,貝利撒留全程使用騎兵壓制對手,步兵則呆在壕溝裡寸步不動。

貝利撒留的精銳私兵

其次,公民勇武精神的喪失,導致帝國軍隊中充斥著蠻勇的蠻族士兵。在西方,蠻族將領手握廢立皇帝的大權,並最終葬送了西部帝國。在東方,情況雖未如此緊急,但也足夠引起警惕,蠻族軍隊往往獨立成軍,有專屬的番號。且不論桀驁不馴的蠻族軍隊經常掀起叛亂,僅從戰術上考慮,蠻族軍隊儘管更為勇敢,但不服管教,往往沿用自己部落的習慣戰法,不能和其他帝國軍隊進行必要的配合,戰友間缺乏默契,在戰場上是極為致命的。

軍隊私有化的問題也十分尖銳,貝利撒留開往北非的7000人大部是由他自己出資組建的「私兵」,也有人說,貝利撒留可以「僅憑私兵推翻哥特王國」。納爾賽斯在義大利的情況也不遑多讓,其親兵構成了帝國遠徵軍中最精銳的力量。這些私兵對皇帝和帝國毫無忠誠,只追隨負責招募發餉的將軍。此外,羅馬長期的邊防軍傳統也因為國庫的空荒變得毫無作用,帝國的邊防幾乎完全依賴野戰軍的機動作戰。

太監名將納爾賽斯

「不是為了追求勝利,而是為了避免失敗」

莫裡斯(從578年任近衛軍長官到593年被殺)就是面對著這樣的局面:軍隊士氣低落,國庫空竭;將領權重,國家虛弱。在近衛軍長官任上,他即奉提比略二世皇帝之命開始改革軍隊。鑑於查士丁尼時期的教訓以及羅馬軍隊事實上的孱弱,莫裡斯始終遵循著「毫無理由地動員大批軍隊只能帶來混亂和財政災難」的原則,在總體戰略上始終保持高度的謹慎。他更希望通過戰場之外的陰謀詭計和談判技巧解決問題,如果一定要兵戎相見,莫裡斯也不贊成和對方正面會戰,而喜歡使用伏擊、奇襲、迂迴、攻擊補給線等方式來達成目的。同時,莫裡斯也深刻認識到了上述問題,改革的第一步即從制度入手。

制度改革

首先要釐清部隊由上至下的指揮系統。

全軍統帥是將軍(Strategos),緊接著是副將(Hypostrategos)。一支軍團一般擁有3-5個師,一個師下轄3個團,團長(Moirarch)又稱為公爵或千夫長,護民管(Tribune)或伯爵(Comes)充任團裡的營、隊(戰隊和營同級)。在全軍所有百夫長中,仍照例設置一名首席百夫長(Ilarch),百夫長之下有什長和伍長。一個營一般有300人,一個團有7-10個營,人數在2-3000人。這樣,3個團組成的師一般人數不少於6000人,一支軍團分為左中右三個師。因此,一支滿編的軍團擁有18000-25000人,在那個時代,一支20000人規模且訓練有素的軍隊,是幾乎無敵的存在。(此外,每營還設有測繪組、偵查組,宿營組和醫療組)。

羅馬軍隊是第一支使用醫療兵的軍隊

為了解決將領私兵泛濫的問題,莫裡斯特別規定,軍隊中百夫長以上軍官全部由政府直接任命,士兵們在加入軍隊時需要向在位的皇帝宣誓效忠,而他們的軍餉也由國庫支出。這樣一來無異於釜底抽薪,消滅了私兵得以大量存在的物質基礎。

針對蠻族兵單獨部落獨立成軍,桀驁不馴的問題,莫裡斯將各個蠻族部隊打亂。也就是說,一支蠻族騎兵師之前完全由一個部族組成,指揮官是原來的部落酋長,作戰戰術也遵循原部落習慣。莫裡斯改革後,仍然存在所謂的蠻族騎兵師,不過其構成已大為不同,一個騎兵師中,可能同時由哥特人、倫巴第人和阿瓦爾人共同組成,指揮官則由羅馬人擔任,戰術訓練也遵循羅馬正規軍的常例進行。這樣一來,蠻族軍隊的部落意識逐漸被統一的羅馬認同取代,酋長也不再能依託部落煽動叛亂。莫裡斯還將蠻族騎兵分散到各本土騎兵師中,這樣既可加強蠻族的訓練,反過來蠻族的武勇也能激勵不怎麼熱衷於作戰的羅馬人的戰意。

拜佔庭僱傭軍

同時,一些冠以部落名番號的部隊也和該部落不存在直接聯繫,比如,既然帝國永遠失去了西班牙,伊比利亞人也不再有機會出現在伊比利亞騎兵師中。

通過上述制度改革,莫裡斯成功的解決了帝國軍隊中最大的2個問題。如果說他重新組建了屬於羅馬的國家軍隊都毫不為過。大框架搭建完畢,接著就是考驗細節處理的能力了。

正面戰線

莫裡斯強調伏擊和迂迴,用巧不用強,這在其戰術思維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即使是兩軍正式對壘的正面交鋒,一樣非常強調迂迴及預備隊的運用。他將正面部隊分為兩線,第一線實力更強,和第二線保持一箭射程的距離。同時,在左右兩翼外側敵軍很難發現處布置3-4個戰隊規模的伏擊部隊:「即使敵軍數量更多,我軍也絕不能將所有部隊集中在正面」,「哪怕敵軍人數更少,純正面交戰都十分危險」,他將部隊按功能詳細分為防禦、攻擊、迂迴、伏擊及後衛。莫裡斯又一次體現了他的謹小慎微,而羅馬軍隊則早就失去了極盛期捨我其誰的霸氣。

拜佔庭騎兵師作戰戰線

遠程&騎射部隊

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莫裡斯並不羞於加強遠程部隊。時人對當時羅馬軍隊的「娘化」也頗有微詞:「他們不過是一群弓箭手罷了」,跟歷史上「手持盾牌與敵人進行白刃戰的軍團步兵」不可同日而語。好在莫裡斯務實不務虛,對於非議和諷刺不屑一顧,仍按照自己的判斷,著力於對士兵投射能力的訓練。他規定,所有士兵需要同時訓練站立姿態射箭以及騎馬射箭。騎兵有時需要同時配備騎槍和弓箭。

能打能射能衝的拜佔庭重騎兵

由於步兵素質的下滑,騎兵已然成為帝國軍隊中最重要最具決定性的力量。東羅馬人並非不知道騎兵衝鋒的威力,不過,長期和東方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作戰的經驗讓他們同樣非常重視騎射,在一支騎兵中隊裡,僅有第一排的什長和第二排的伍長使用騎槍和盾牌專職衝鋒,從第三排開始,則無需裝備騎槍,只帶弓箭既可,因為「弓箭手若是在左臂上佩戴盾牌,則很難有效射殺敵人」。而且,之所以不安排更多持騎槍衝鋒騎兵的縱深,是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後排騎兵無法對前排提供任何幫助。。。且第(三)四排的騎槍無法伸到第一排前方」。因此,拜佔庭人使用了衝鋒投射兩用重騎兵,這些馬弓手「身著胸甲,腿上有及膝的脛甲。。。騎術高超,能在戰馬全速奔跑時發射。。。甚至能毫不費力的穿透盾牌和胸甲」。早在554年的卡西利奴姆戰役中,納爾賽斯已使用馬弓手火力壓製法蘭克步兵,當對方秩序混亂時,能射能打的馬弓手及時發起決定性的衝鋒,徹底殲滅了數萬法蘭克人。

模擬的拜佔庭兩層騎兵線

步兵

儘管遠不復當年之勇,對於拜佔庭這樣一個大帝國而言,完全沒有步兵是不可想像的。況且,在有些場合,更適合步兵而非騎兵作戰。重步兵仍需要進行一對一格鬥訓練,同時需要掌握投擲標槍和飛鏢的技能。

拜佔庭軍中的重步兵仍不可或缺

當步騎混合作戰時,步兵師處於外線保護騎兵師,也就是擔任騎兵師的側衛。

步兵師和騎兵師交替分布,最外側是步兵師

在諸如卡帕多西亞山地,巴爾幹密林的環境下,輕步兵的作用凸顯無疑,「使用步兵,尤其是輕裝部隊與其短兵相接。。。都能使斯拉夫人陷入困境。。。尤其應在軍中編入輕裝部隊和標槍手」。此外,步兵「不僅在關口要塞等地是必須兵種,對於在崎嶇地形和河流沿岸作戰也十分重要」。

巴爾幹地形多山,多河,多沼澤,適合輕步兵作戰

對敵人的看法

當時拜佔庭的主要敵人有東方的老冤家薩珊波斯人,羅馬人認為波斯人狡詐、虛偽、奴性強,也因為奴性強而樂於服從,愛國心重。作戰有章法,進軍齊整,足以和羅馬軍隊相比擬。這樣的評價和古典時代的頗為類似,奴性強始終是希臘-羅馬人對東方世界的成見,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的戰前動員中也說到「他們作戰是因為有人強迫他們這麼做,而非出自他們的本意」。近千年後,東羅馬帝國幾乎發展為東方式的專制國家,卻仍以此作為東方強鄰的標籤。

薩珊重騎兵所向披靡

對於阿瓦爾人和突厥人,一言以蔽之:「不擅長任何戰鬥以外的人類活動」。無論是匈人還是突厥人,他們的野蠻令羅馬人印象深刻。遊牧民族作戰時軍容不整,軍令不嚴,且毫無誠信,稍予利誘就可期待他們的叛變。

不同於對波斯人的評價,金髮的法蘭克人則是「視自由高過一切」的民族。他們至今似乎都保留著這一傳統。

小結

相對於天朝上國只有西北一道和「境外勢力」對接,開放型地形的東羅馬帝國始終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沉重壓力。在帝國漫長的歲月中,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的興起和衰落。然而,帝國本身也因為不斷的新的入侵而日益削弱,同時,由於缺乏穩定的後方保存火種,帝國政府的決策容錯率非常之小,任何一個錯誤的決策,都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後果。失去的土地就算一時光復,也經不起源源不斷,前赴後繼的入侵。在這樣的環境下,帝國之所以還能支撐長達千年之久,正是因為有莫裡斯一世這樣的軍人存在,他們精力旺盛,愛國心切,為了帝國的存續,不辭辛勞的在各個相隔千裡的前線之間奔波,從亞美尼亞到阿非利加,從大馬士革到西爾米烏姆。然而,個人的奮鬥是無法逆轉歷史進程的,儘管莫裡斯的改革為東羅馬-拜佔庭人帶來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國家軍隊,其設立的總督制也最終在希拉克略手中固定為軍區制,且在位期間有效遏制了波斯人,斯拉夫人的肆虐。但對處於四戰之地的拜佔庭帝國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數十年後,當希拉克略的軍區制因長時間的波斯戰爭而元氣大傷之際,阿拉伯神秘先知的大軍橫掃中東、北非,兵鋒一度直指君士坦丁堡,離查士丁尼收復西部領土不過百餘年,遭受重壓的拜佔庭人只能期待馬其頓王朝的再度復興了。

拜佔庭帝國在馬其頓王朝迎來了短暫的中興

相關焦點

  • 庫魯斯二世感恩戴德,兌現諾言,拜佔庭和羅馬獲得了難得的和平
    這一輪來的是日耳曼倫巴底人,也是一直在歐洲中部亂跑,沒個安頓的地方,6世紀初,在現在捷克這個位置暫時安身,並嘗試著越過阿爾卑斯山,向義大利北部活動。蠻族不怕,怕就怕基因變異出一個天才或者蓋世英雄。最近風水轉到倫巴底人這裡了,他們出了個部落頭領叫阿爾伯因。如果同志們熟悉中國歷史,應該知道,咱們北方那個拓跋鮮卑有一個叫柔然的民族。說到遊牧部落,同志們千萬別暈,他們竄來跑去居無定所,顯得非常混亂。
  • 拜佔庭帝國是中世紀歐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
    如4世紀的埃及土地約中使用用「第個稅收年的第某年」表明年代代,查y士丁尼的《法學總論》序言落款年代則記為「查土丁尼皇帝第三執政官期間」,等等。這種情況在拜佔庭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9-10世紀才出現類似於我國古代史書中通用的幹支紀年和皇帝年號紀年法。
  • 拜佔庭希臘人與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該書譯稿從策劃到正式出版歷時30餘年,譯者徐家玲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前往希臘進修拜佔庭史的學者。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授權發布書摘節選。 《拜佔庭帝國史》,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著,徐家玲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出版。
  • 佔卜和佔星給拜佔庭留下了什麼廣泛的經驗
    當時拜佔庭帝國的封臣卡利姆多(kalimne)與梅戈勒赫斯是封臣與僱傭兵,他們得到了相對應地武力配置,而且與諸領主也有出入,所以很難駐守在宗教、首都和河流沿岸以防止地方勢力和政治動蕩,必須要部署在其他領土以吸引更多的軍隊來接管「非長矛」騎兵、切斷首都與地方勢力間的聯繫以保證信息的暢通。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十字軍東徵穆斯林,卻洗劫了拜佔庭
    隨著帝國一分為二,以羅馬為根據地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總部的東方教會也逐漸分道揚鑣。西方教會也就是天主教的首領被稱為教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教皇」,而東方教會也就是東正教的首領被稱為牧首,其中當時最有威望的牧首就是君士坦丁堡牧首。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蠻族的侵襲下滅亡,但西方教會並沒有隨著帝國的滅亡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們吸收了入侵的蠻族,讓這些人先後歸信了羅馬教會。
  • 「第三羅馬」-俄羅斯國家的東正教化之路
    公元 955 年奧莉加出行希臘,在察裡格勒會見了當時的皇帝君斯坦丁·巴格良諾羅德內伊(按照拜佔庭皇帝體系表,應為君士坦丁七世,是利奧六世和佐伊皇后之子,912 年至 959 年在位)。那麼奧莉加又是為何要與拜佔庭帝國合作呢,弗拉基米爾大公為何要強迫基輔羅斯人接受基督洗禮呢?其實,這與早期基輔羅斯國家紛繁複雜的民族關係和大公權力的弱小不無關係。這一點從公元 944 年伊戈爾出徵希臘的軍隊組成即可以看出一二。出徵希臘的軍隊中包含有瓦蘭人、羅斯人、波利安人、斯拉夫人、克裡維奇人和特維爾人、佩切涅格人。
  • 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枚紐扣:拜佔庭與聖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他集結軍隊進攻由自封「奧古斯都」的馬克森提烏斯所守衛的羅馬城,雙方都投入了10萬人參與戰鬥,最終在通向羅馬城的米爾維安大橋上給予後者以重創。拉斐爾及其弟子 《米爾維安大橋之戰》1520年拉斐爾及其弟子《米爾維安大橋之戰》局部比弗朗西斯卡晚一個世紀的文藝復興盛期大師——拉斐爾也參與創作過類似的系列題材。
  • 烏爾班二世是羅馬教皇中世紀四大拉丁神父之一
    烏爾班二世上臺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支持的對立教皇克萊門特三世仍然佔據著羅馬。烏爾班重申反對世俗王權任命神職,提出主教應由神職人員和教徒選舉產生。1089年,在西西里王國諾曼軍隊的保護下,他初次進入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再次絕罰對立教皇及其後臺德皇亨利四世。但因羅馬的主要地區仍被克萊門特控制著,他只好退出羅馬城,流浪多年。
  • 「拜佔庭之矛」貝利撒留的戎馬一生,徵戰沙場無數,終成一代戰神
    公元6世紀,在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東羅馬帝國迎來了第一個輝煌時期。這期間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發展,尤其是軍事上,東羅馬軍隊東徵西討,幾次著名戰役成功將原本是羅馬帝國丟失的領土也奪了回來。東羅馬軍隊之所以能再次強盛,與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的領導密不可分,他就是帝國大將、人稱"最後的羅馬人"的貝利撒留。
  • 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
    基督教在全球的「聖城」中,當然是包含耶路撒冷的,但耶路撒冷並不屬於「三大聖城」。因為從很早的時候,基督教中心就離開了中東。耶路撒冷,基督教的誕生之地在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之前,基督教的三大聖城分別是義大利羅馬、土耳其伊斯坦堡(1453年,拜佔庭被奧斯曼軍隊攻陷)和俄羅斯莫斯科。基督教傳入歐洲,最早就是從希臘和羅馬開始的。
  • 新羅馬的歷史:君士坦丁堡的興建與發展,精羅狂喜!
    古羅馬在歷史上的發展經歷了王國、共和國再到帝國的過程,在羅馬的早期歷史中羅馬城毫無疑問當然是羅馬的都城和根本。羅馬城不僅僅有著元老院眾議員,也是執政官、保民官、檢察官等的駐地。但是隨著羅馬帝國規模的龐大,帝國境內也相繼興起了各個大城市。
  • 世紀大對決32 11世紀:大宋盛世,塞爾柱雄霸中東,維京締造北海帝國
    11世紀的歐亞大陸也是一個弱強國時代,相比於其他世紀,這個世紀的強國星光黯淡或曇花一現,整個歐亞大陸勉強算得上的強國主要就三個。在中東地區,11世紀中葉,塞爾柱帝國在阿拉伯群雄混戰的亂世局面中脫穎而出,控制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
  • 拜佔庭帝國千年興衰史,你需要了解這14本書丨書單
    今天,文獻君向大家推薦14本關於拜佔庭帝國的圖書,更有「拜佔庭帝國三部曲」6折限時特惠活動喲~1.全書作為三卷之中的最後一卷,從第二卷末尾的曼齊刻爾特之戰講起,敘述了這場戰敗的致命後果,拜佔庭帝國失去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國力大不如前,日益衰落,以至於在一個多世紀之後完全無法阻擋第四次十字軍的襲擊。隨後便是五十六年拉丁人的統治,直至米哈伊爾八世將其終結,勝利收復首都。最後兩個世紀,帝國已經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背景,在絕望的圍城戰中,君士坦丁堡居民戰鬥到了最後一刻,而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英勇地戰死。
  • 世界歷史上最精銳十大軍隊,第六蒙古鐵騎,第一竟是盛世王朝
    第九名:拜佔庭甲胃騎兵甲冑騎兵是東羅馬帝國的兵種,拜佔庭特色兵種,又譯為拜佔庭聖騎兵,騎士與馬同著甲冑,刀槍不入,騎陣洶洶,具有極大的衝擊力和破壞力,對步兵陣營具有極大的殺傷力。第八名:羅馬軍團羅馬軍團為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時期的正規軍隊,以其高效的適應性及機動性徵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區。從一個小城邦發展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這的程中都能看到羅馬軍團的影子,可以說羅馬軍團始終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羅馬軍團在改革之前都是推行義務兵役制,武器裝備全靠自備,所以就憑財產多寡評定兵種。
  • 第4次十字軍東徵:目標為何是同為基督教國家的「拜佔庭帝國」?
    自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以來,之前發動的三次十字軍東徵都極大地幫助了拜佔庭帝國。尤其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將塞爾柱人從小亞細亞沿海擊退到內陸,拯救了風雨飄搖中的拜佔庭帝國。十字軍騎士們十分惶恐,立即派使者火速前往羅馬,向英諾森三世解釋他們也是逼不得已。丹多洛倒是無所謂,因為他又接了一單大生意:宮廷政變中被趕下臺的前拜佔庭皇帝伊薩克二世之子阿萊克修斯(後來的阿萊克修斯四世)請求攻打君士坦丁堡,幫助其父復位,報酬是二十萬馬克和為十字軍提供一萬軍隊來支持聖戰。
  • 羅馬、波斯的玻璃製造技術「完美」,佛寺為何卻用伊斯蘭玻璃器?
    據《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簡報》記載,在從法門寺唐代地宮中出現的「刻花琉璃盤、素麵琉璃器」等罕見的「伊斯蘭早期琉璃器」,大概是在「公元九世紀初中葉(公元800年-公元860年)」所製造出來的。那麼,在擁有高超玻璃吹制和模吹印花技術的拜佔庭帝國(羅馬最後的帝國),和極其擅長對玻璃切割雕刻的薩珊波斯帝國兩珠玉在前的情況下,為什麼佛寺要使用伊斯蘭的玻璃器,而不是羅馬、波斯的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兩件事,一是伊斯蘭教的發展之路,一是伊斯蘭玻璃技藝的由來。
  • 俄國人為何驕傲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我們很少提及,其實在俄國的王權、教權鬥爭中,曾經也發生過劇烈而震蕩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所造成的後果,一點也不比西歐遜色。更貼近東方人的東正教主要就是由俄國人傳承下來的,他們也因此驕傲地自稱「第三羅馬」。 二、羅斯國家複雜的信仰環境 俄羅斯人的祖先斯拉夫人是一群狂熱的多神信仰者。
  • 世界史:羅馬徵服之前的比提尼亞
    在這一過程中,希臘人時常與當地人之間爆發激烈衝突,此後才在這一地區站穩腳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比提尼亞被呂底亞國王克洛索斯統治(呂底亞的首府位於門德累斯河畔的薩迪斯,彼時統治著小亞細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公元前546年,阿契美尼德朝的波斯帝國君主居魯士一世出並擊敗了克諾索斯,比提尼亞又轉而臣服于波斯帝國。
  • 縱橫中世紀8 11世紀:維京丹麥帝國盛極一時,拜佔庭締造最後的輝煌
    拜佔庭屠戮保加利亞締造最後的輝煌10至11世紀,拜佔庭帝國和保加利亞帝國這對宿敵之間的仇恨越來越大了。10世紀初,西蒙大帝在位時期,保加利亞帝國的疆域版圖進一步擴大,佔領了塞爾維亞大部、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以及色雷斯的部分地區,且依舊迫使著拜佔庭帝國向其納貢,這成了保加利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不過,927年,西蒙大帝去世之後,保加利亞帝國便走向了衰弱,接連喪失了塞爾維亞、馬其頓、色雷斯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