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臉萌們 來去匆匆了無痕
上幾周,一款叫做臉萌的應用在朋友圈裡面異常火爆,但到了這幾天,臉萌似乎消失了。記者了解到,發布於去年12月底的臉萌,其熱門傳播也就是在近兩個月。但是,正如其火爆的速度一樣,其消退和冷卻也相當迅速。
回顧過去,類似於臉萌一樣速熱又速凍的應用有很多,例如曾紅極一時的魔漫相機和瘋狂猜圖等。這類應用被行業稱為「現象級應用」,特徵是,它們都如曇花一現般,僅僅風靡一時便迅速從市場中消退。有行業內人士把它們比喻速凍食品,其中一些應用,由於來去太快,激情過後了無痕,連混個臉熟的機會都沒有。
「速凍應用」吃幾次就膩了
臉萌的火爆,好似是一夜間的,周圍親朋好友微信和微博的頭像全部換成了色彩明亮、五官可愛、文字幽默的統一風格。不僅如此,大家也突然開始熱衷於分享這種卡通風格的圖像,甚至發展成為「幫你做臉萌的人一定是真愛」的地步。
實際上,臉萌是一款快速製作漫畫的應用,它可以讓用戶自行根據人物形象特色組拼臉型、五官、髮型、身材等元素,同時還可添加多種生活場景,或通過更改人物表情、增加對話框、旁白等這樣的場景,以展示個性。
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場景也許似曾相識。之前在另一款頭像應用魔漫相機火爆時,也是突然一夜之間實現了多個社交平臺的迅速傳播。同樣的,還有一款測試型應用瘋狂猜圖,同樣是以快速傳播的特點,在市場裡留下過大量搜索和下載的火爆記錄。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複上演。不出意外地,臉萌和它的前輩們一樣,從速熱淪落到速凍。
對臉萌速熱原因的分析,臉萌的創始人,90後的網際網路創業者郭烈曾在知乎上表示,是他的團隊「在強需求點上投入足夠的資源,不斷打磨後出現的量變到質變。」當時,他也在回答速熱問題的最後表示,「現在都是浮雲,能讓目標用戶長久不離開才是王道。」如今,郭烈的團隊應該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王道」果真不好走。在網際網路市場的基本秩序之下,臉萌最出眾的地方,恰恰也註定了其無法長遠走下去。這也迎合了一條眾所周知的生活常識:速凍食品方便且誘人,但吃多了也會膩,遠不如家常手作的清炒土豆絲和白米飯那麼實在。
「土豪換衣服」太頻繁
業內人士評述,臉萌產品的出發點的選擇和投入的體量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對市場需求與應用的深度挖掘卻尚有所缺乏。例如在談及其針對的市場需求點時,郭烈談到了他們參考的小米數據,即在年輕人中需求最多的是頭像和考試應用。然而這樣的數據只涵蓋了應用的使用廣度,忽視了應用的使用深度,因此,產品使用的重複率低下,是臉萌成為速凍產品的最顯著原因之一。
再從其最吸引人眼球的特點——「傳播快」來看,這樣的快,完全是基於其應用的平臺,即如今已廣泛普及的社交工具。換句話說,臉萌並沒有自己的傳播渠道。這就好比土豪的衣服,微信作為掌控移動社交的土豪,臉萌讓微信一夜間穿上了卡通風格的衣服,而土豪換件衣服當然是十分稀鬆平常的事情。
當然,如果臉萌可以學習另幾款受年輕人歡迎的應用「課程格子」或「超級課程表」,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用戶關係鏈,可能其淪落為速凍食品的日子不會來得這麼快。當然,像課程表應用有著簡單易得的現有用戶關係鏈,而頭像的用戶關係鏈該以怎樣的邏輯搭建,還需市場的進一步探索。
用戶只為圖新鮮
記者隨機採訪了身邊的幾位棄用臉萌頭像的年輕朋友,他們的朋友圈裡還殘留著此前比著拼臉萌的一些分享。小賈就是這樣的一個年輕人,當記者問及其為何不再玩臉萌時,他略顯不屑地告訴記者:「玩兩下就覺得不好玩了,可能是那幾天突然被身邊的朋友帶的,喜歡上了這種卡通的頭像。但過兩天就覺得自己一直玩這個,看上去挺幼稚的。」
據了解,臉萌的團隊也十分重視年輕人的反饋和新需求,尤其是在火熱之後,臉萌幾乎每周都會更新頭像拼接各部分的備選素材。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記者也問了一下身邊的朋友們,幾乎鮮有人知。
小鄭那鮮有的幾個仍然在更新臉萌,玩臉萌的年輕人,她表示自己注意到了臉萌的推陳出新,但無奈她愈發地感覺自己的新鮮感已經過去,新的需求已經不再是不斷增添的素材可以滿足了的。
「不管怎樣,臉萌的風格就在這裡,雖然在後來它有許多無釐頭、無節操的素材創新,但動漫就是動漫,況且這又不是有劇情的動漫,看多了還是會膩。」
記者也在各大社交網絡上搜尋了一番,有部分網民會自發地用臉萌來做創新,例如做屬於自己的臉萌頭像表情包,或是把自己和伴侶的感情故事,用臉萌的自由組合方式描述出來。但基於總量,這樣有興致的用戶還是少數,大多數其他臉萌的用戶也只是點讚迎合,真正自己來挖掘臉萌的潛在價值的還是少數。
還有部分年輕人表示,自己一開始就不想玩臉萌,自己的休閒時間很稀缺,臉萌的玩法也是自己認為比較無聊的那種。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加入臉萌大軍的胡同學表示,作為一個男生,自己實在是不喜歡這種卡通動漫風,他覺得應該有不少年輕人同他一樣,如今年輕人的興趣需求點越來越多元化了。
「臉萌肯定能給我們帶來新鮮感,但年輕人也是新鮮感消退得最快的群體,想長久滿足年輕人的新鮮感,實在是有些奢侈的想法。」
如何避免為平臺做嫁衣
無論是臉萌還是其他所謂「現象級的應用」,在用戶的智慧型手機當中的存活率都非常低。網際網路行業的從業者曾在TED的創意演講大會上發表過總結關於類似速凍應用的演講,在國外的網際網路行業人士看來,這樣的「文化瞬間」有一定的發生基礎,也有一定的發生機遇。然而這個行業的發展又有著太多難以把握的變換性,以及太多從傳統經濟裡延順而來的基本順序,大多數年輕人因為太關注於前一點而沒有清醒地意識到後一點兒失敗了。少數讓人羨慕的成功,也正如臉萌的郭烈所說的,「這是完全不正常的,80%是我走的狗屎運。」嬉皮一般的言語也難掩其對艱難前途的淡淡傷感。
戰國策分析師楊群認為,如今雖然一些年輕創業者憑藉著合適的機遇能夠快速讓大眾所了解,甚至能夠獲得風投的資金支持,但是實際上只是為了其他應用平臺做了嫁衣。「無論是當年的微博還是現在的微信,曾經輝煌的應用不在少數,但是回顧一下可以發現,每一個應用的興起最大的作用,還是推動著社交平臺活躍度的維持及提升,而對於很多應用而言,其本身並沒有在用戶心目中留下太多的位置,連混個『臉熟』的機會都沒有。」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如今平臺開放給予了創業者更多的機會,但是平臺的生態除了給開發者一個露臉的機會外,並沒有給予一個混「臉熟」的機會。「在如今的平臺級應用來看,每一個入口都是其變現的工具,像微信就將入口交給了『自己人』的大眾點評、京東等,其他的小開發者獲得的只是用戶自發的傳播,但是過了新鮮期後,開發者的應用又會被打回原型。」
南方日報記者 葉丹 實習生 孫心悅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