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心律失常是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由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Georg Schmidt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首次表明,夜間呼吸頻率可以幫助一個重要的預測:它是一個除顫器是否有助於延長心律失常患者生命的指標。
心臟猝死是西方工業化國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可以預防。它能自動檢測到危及生命的心律,並發出電信號來阻止心律失常。指南建議對左心室泵功能明顯減弱的患者植入ICDs。根據《德國心臟外科報告》,2018年德國植入了超過4.2萬個除顫器。
然而,植入icd的有效性有時是值得懷疑的。德國心臟基金會最新的心臟手術報告也指出,除顫器治療的好處並不像之前所認為的那樣明確。此外,它們往往被植入過程中和植入後出現的相對常見的併發症所抵消。
夜間呼吸頻率的預測價值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證明,迄今為止很少關注的心臟病患者的夜間呼吸率可以幫助預測ICD治療的成功。2014年5月至2018年9月,他們在44個歐洲心臟中心對1971名心臟病患者進行了監測。其中1363例患者接受ICD治療,對照組接受保守治療。不同的治療方案是由ICD治療在參與歐洲中心的不同可用性決定的。因此,本研究是非隨機的。然而,由此造成的失真通過複雜的統計分析得到了補償。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eClinicalMedicine》上,這是由著名雜誌《柳葉刀》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
在兩組中,科學家們根據心電圖測量了午夜到早上6點之間的平均夜間呼吸頻率。ICD患者比對照組有31.3%的生存優勢。同時,一個重要的連結被認為較低的夜間呼吸速率和降低死亡率之間:ICD患者率低於18呼吸每分鐘有一個50%的生存優勢,與對照組相比,而那些更高的夜間呼吸速率獲得通過除顫器沒有生存優勢。
迄今為止被心臟病學家忽視的生物信號
「在心臟病學領域,呼吸頻率作為一種生物信號一直被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該研究的最後一位作者、TUM大學Klinikum rechts der Isar醫院生物信號處理工作組的負責人Georg Schmidt教授說。「我們的結論現在將更多地關注這個參數,」施密特教授說。他指出,這項研究證明了呼吸頻率對治療效果的預測價值。「尤其是在病情不確定的情況下,檢查病人的呼吸頻率可以幫助決定正確的治療方案。」
隨機研究需要
在這種背景下,同時擔任TUM倫理委員會主席的施密特認為,相對於現有的指南,以隨機研究為目標是合理的。
這將涉及將在我們的研究中觀察到的沒有從ICD中獲益的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植入ICD,另一組接受保守治療。如果一項隨機研究表明,夜間呼吸頻率較高的心臟病患者並不能從ICD植入中獲益,他們未來可能會避免這種侵入性治療。」
該研究的最後一位作者Georg Schmidt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