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患者夜間呼吸頻率有助於預測ICD治療的成功與否

2021-01-18 騰訊網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心律失常是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由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Georg Schmidt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首次表明,夜間呼吸頻率可以幫助一個重要的預測:它是一個除顫器是否有助於延長心律失常患者生命的指標。

心臟猝死是西方工業化國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可以預防。它能自動檢測到危及生命的心律,並發出電信號來阻止心律失常。指南建議對左心室泵功能明顯減弱的患者植入ICDs。根據《德國心臟外科報告》,2018年德國植入了超過4.2萬個除顫器。

然而,植入icd的有效性有時是值得懷疑的。德國心臟基金會最新的心臟手術報告也指出,除顫器治療的好處並不像之前所認為的那樣明確。此外,它們往往被植入過程中和植入後出現的相對常見的併發症所抵消。

夜間呼吸頻率的預測價值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證明,迄今為止很少關注的心臟病患者的夜間呼吸率可以幫助預測ICD治療的成功。2014年5月至2018年9月,他們在44個歐洲心臟中心對1971名心臟病患者進行了監測。其中1363例患者接受ICD治療,對照組接受保守治療。不同的治療方案是由ICD治療在參與歐洲中心的不同可用性決定的。因此,本研究是非隨機的。然而,由此造成的失真通過複雜的統計分析得到了補償。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eClinicalMedicine》上,這是由著名雜誌《柳葉刀》出版的開放獲取期刊。

在兩組中,科學家們根據心電圖測量了午夜到早上6點之間的平均夜間呼吸頻率。ICD患者比對照組有31.3%的生存優勢。同時,一個重要的連結被認為較低的夜間呼吸速率和降低死亡率之間:ICD患者率低於18呼吸每分鐘有一個50%的生存優勢,與對照組相比,而那些更高的夜間呼吸速率獲得通過除顫器沒有生存優勢。

迄今為止被心臟病學家忽視的生物信號

「在心臟病學領域,呼吸頻率作為一種生物信號一直被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該研究的最後一位作者、TUM大學Klinikum rechts der Isar醫院生物信號處理工作組的負責人Georg Schmidt教授說。「我們的結論現在將更多地關注這個參數,」施密特教授說。他指出,這項研究證明了呼吸頻率對治療效果的預測價值。「尤其是在病情不確定的情況下,檢查病人的呼吸頻率可以幫助決定正確的治療方案。」

隨機研究需要

在這種背景下,同時擔任TUM倫理委員會主席的施密特認為,相對於現有的指南,以隨機研究為目標是合理的。

這將涉及將在我們的研究中觀察到的沒有從ICD中獲益的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植入ICD,另一組接受保守治療。如果一項隨機研究表明,夜間呼吸頻率較高的心臟病患者並不能從ICD植入中獲益,他們未來可能會避免這種侵入性治療。」

該研究的最後一位作者Georg Schmidt教授

相關焦點

  • 夜間平均呼吸頻率<18次/分者,植入ICD才有獲益?柳葉刀子刊歐洲多...
    對於左室射血分數≤35%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目前指南建議植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來預防心臟性猝死。但是,對於惡性心律失常風險較低或非心律失常性死亡風險高(例如泵衰竭)的患者來說,植入ICD並沒有什麼益處。
  • NT-proBNP可預測肥厚心肌病患者猝死風險!阜外醫院宋雷等Heart雜誌...
    在臨床上,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主要用來評估心衰患者預後和指導治療。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NT-proBNP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評估和治療中也有重要作用。2019年,阜外醫院宋雷、袁晉青等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NT-proBNP可用來對冠脈三支病變患者進行危險分層,指導治療決策的制定。
  • 新生兒凍至「呼吸心臟停止」成功治癒……
    泰安一複雜先心病危重患兒成功被救治>>>>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上演科幻大片患者得了不治之症,利用低溫將人體冷凍起來,待科技發展到有治療手段的時候手術治療,手術後「滿血復活」,聽起來像科幻小說裡才會有的事情
  • 心衰是心臟疾病末期,臨床表現以呼吸困難為主,但還要做檢查確定
    首先第一種就是勞力性呼吸困難,也是左心衰出現最主要的標誌,因為大量運動進而導致體內的回心血量增加,但是左心無法有效地將這些血液供應到肺部,從而產生了肺淤血。而當大量的血液無法供應到肺部的時候,就有可能會誘發患者出現相應的呼吸困難的症狀。
  • 美最新醫療技術:可使停止呼吸24小時患者再復活
    美國醫師表示,尖端醫學研究將使死亡不久的患者死而復生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美國資深醫師薩姆-帕尼亞(Sam Parnia)博士稱,先進的醫療技術不久將使死者「死而復生」,使停止呼吸的患者死亡24小時之後仍能復活。
  • 中國老年患者圍術期麻醉管理指導意見(2017)
    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4(表2)是老年患者圍術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Goldman心臟風險指數(表3和表4)是預測老年患者圍術期心臟事件的經典評估指標。
  • 心臟怦怦跳 這是怎麼了?
    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小心臟在怦怦亂跳,可能伴或不伴有呼吸困難、眩暈無力、胸悶透不過氣……你遇見的可能是心律失常。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郭軍介紹,導致心慌的最常見原因是心律失常,有的心律失常不能大意,當出現心跳明顯加快、心臟跳動紊亂、暈眩、呼吸困難、心絞痛甚至近乎暈厥等症狀時,應特別警惕,立即到醫院接受正規救治。
  • 呼吸困難怎麼辦 四個方法解決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相信大家看名稱就可以知道是指呼吸費力以及感覺空氣不足。那呼吸困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呼吸困難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想知道的朋友就趕緊來看一下吧。3、長期家庭氧療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很嚴重的患者,則需要長期機械能家庭氧療的方法進行補氧,什麼時候缺氧就什麼時候補氧。
  • 【產麻新譚】超聲測量頸動脈校正血流時間和峰流速變異用於預測剖...
    產科麻醉中常用的椎管內麻醉可顯著影響產婦的血流動力學,增加產婦低血壓和胎兒心臟異常的風險。此外,妊娠合併高血壓,腎臟或心臟疾病對母體的容量管理。都是挑戰。因此,合理的液體治療是圍手術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準確評估孕期母體的容量狀態仍是一個難題和挑戰。近年來,超聲評價容量狀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你的心臟幾歲了?這款英國線上心臟年齡測試給你答案
    一部分癔症患者表現為分離性症狀,另一部分則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軀體症狀,其症狀和體徵不符合神經系統生理解剖特點,缺乏相應的器質性損害病理基礎。以英國一位40多歲女性心臟病患者為例,她曾在發病初期感受到呼吸困難、精神恍惚,社區醫生把她的病因歸咎於「焦慮症」,並建議她接受精神錯亂治療。最後她的心臟病一拖再拖,直到做了血液測試,才發現心肌肌鈣蛋白異常,心肌梗死的危機迫在眉睫。
  • 肥胖患者肺癌術後疼痛的敏感性增加
    雖然肥胖不是肺癌的明確危險因素(Rivera等,2015),但由於兩者較高的基線頻率,肺癌和肥胖並存是常見的(Faeh等,2018)。在大約15-2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手術治療是可行的(Skrzypski等,2014,Jones等,2015)。對於大多數肺癌患者,可以通過及時的診斷檢查和外科護理進行手術治療(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2019)。
  •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是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症狀明顯,早洩就醫
    導語: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這意味著在夜間睡眠的7個小時內,嘴和鼻子中的氣流停止超過10秒並超過30次,或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是指平均睡眠呼吸暫停+每小時的呼吸不足次數
  • 《放射學實踐》:RSNA2019心臟CT和MRI
    Coco等認為AFD患者應該在心臟出現早期損害時儘早治療且初始T1-mapping能可靠且準確地檢測在肥厚表型表達前的早期心臟受累情況。纖維化在FCD的疾病進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基底段下側壁為常見受累節段,可引起心律不齊、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Dragonetti等發現,CMR可用於監測FCD,並有助於識別心臟受累的不同形式。
  • 傷害心臟、或導致早亡 你還把「打呼嚕」不當回事嗎?
    四、沒有打鼾並不意味著你是清醒的  雖然大聲打鼾是睡眠呼吸暫停的一個症狀,但是一個安靜的夜晚並不意味著你沒有睡眠呼吸暫停。你不打鼾並不意味著你沒有睡眠呼吸暫停。如果你累了,睡眠質量不好,就堅持要求做睡眠檢測,即使你看起來根本不像典型的睡眠呼吸暫停患者。
  • 聊城一患者心跳驟停,醫院多學科聯合成功搶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國曉寧通訊員高秀芬王昕10月14日,一名患者在高唐縣人民醫院就診過程中突發心跳驟停,值班工作人員立即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急診應急團隊迅速將患者轉入急診搶救室進行搶救,並組織重症醫學科、心血管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介入科等科室進行多學科會診
  • 我的心臟怦怦跳,慌得很……這是怎麼了?
    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心臟在怦怦亂跳,還時不時伴有呼吸困難 和平中醫醫院內二科周繼和主任介紹,導致心慌的最常見原因是心律失常,有的心律失常不能大意,當出現心跳明顯加快、心臟跳動紊亂、暈眩、呼吸困難、心絞痛甚至近乎暈厥等症狀時,應高度警惕,立即到醫院接受正規救治。
  • 76歲高齡患者重獲「心」生 5毫米切口更換心臟「閥門」,南通網...
    陳老伯的心臟平穩地跳動著,纏繞他5年的心絞痛、胸悶氣喘已不見了蹤跡。就在3天前,由市一院心內科主任盧輝和帶領的心血管內科團隊,為患有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陳老伯成功完成了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兩個小時不到,手術團隊就成功為陳老伯置換了新的瓣膜,讓他重獲「心」生。
  • 心臟衰竭的臨床表現及其治療方法
    心肌受到嚴重的傷害,令心臟無法正常地泵出足夠的血液來供應身體各個器官活動及代謝的需求,心臟因此漸漸變得肥大,失去心臟功能,這樣叫做心臟衰竭。左心衰竭是心衰中最主要的類型,疲乏,無力,呼吸困難,是左心衰中最常見和最嚴重的症狀。
  • 抑制心臟重構,從根本逆轉心衰
    關注心衰患者,關注心臟重構 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嚴重的終末階段,死亡率高,約50%患者在診斷5年後死亡。生活質量極受影響。心臟重構是心衰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病理過程,包括心室擴張、室壁相對變薄等在內的重構變化會導致室壁應力增高,進一步促進心功能失代償,因此逆轉心臟重構是治療心衰的重要舉措之一。
  • 湖北一患者手術後停止呼吸 醫院稱家屬不該送診
    東方網7月1日消息: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土橋壩女市民周燕在恩施州中心醫院做腦部腫瘤切除手術後,已停止自主呼吸超過了72小時,搶救與否或者宣布患者死亡,院方目前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該院神經外科負責人甚至告訴家屬不該將周燕送到該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