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把「樂」讀成「lè」,上萬人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2021-01-12 小愛說史記

在北京有一些年輕人開玩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即使我不會,但是在浙江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在裡面。金庸

由此可以看出金庸對餘秋雨評價很高,直接和魯迅相提並論,而謙虛的金庸也將自己置於餘秋雨之後。毋庸置疑,餘秋雨的散文集很好,先後受到白先勇、賈平凹、余光中等文學巨匠的高度評價。

但他也並非十全十美,有一次,他在仁者樂山的樂山中讀到了"lè",好傢夥,批評的聲音像雪片一樣飛來,餘秋雨很快被批評聲淹沒了。聽說有數萬人打電話來批評,說這個詞讀作yào。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單詞的讀音,以及它的來龍去脈。

2006年5月2日,餘秋雨作為質量評判員,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對各位選手進行點評。餘秋雨注釋時引用了「仁者樂山」這句古語,但在餘秋雨中將樂讀為「lè」。

這樣的話,事情就變大了,根據金文明教授的不完全統計,上萬人打電話到節目組批評餘秋雨讀錯了字,這個「樂」應該讀在這裡的「yào」。按道理說,讀錯一個字,道歉不就完事了嗎,結果餘秋雨還偏著整套理論證明是正確的。

餘秋雨認為,兩千多年前孔子的確說過「yào」,但兩千多年來,讀音一直在變,如果拘泥於傳統,那就別說讀音,連字都不能變;如果不拘泥於傳統,那就跟光一樣。

這個理論被很多人買單了,畢竟你生活在現代,當然是要講現代的。但這種說法激怒了金文明,「咬文嚼字」不僅是金文明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人生信條,他認為事情應該怎樣就怎樣,含糊不清。

「樂」現代音標為lè,而古代音標為yào。官學《廣韻》、朱熹《論語集注》等書均有記載樂音的古音為yào。現代將樂讀為「lè」,這句話也是對的,私下裡愛怎麼「lè」就怎麼「lè」。但你引用古語時,要注意古音,樂在這個古語句子裡讀"yào",如果你知道那就應該使用古音,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直接認錯。永遠不可能你讀錯,別人批評你,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

在這一點上,當代學術界的觀點是一致的,這裡的「樂」讀作「yào」,而餘秋雨的辯護在金文明的眼中則是「龜腳墊硬」。那時候,事情鬧得很大,金文明還在期刊《咬文嚼字》上發表學術論文《秋雨「樂」了,大家都笑了。

有趣的是,金文明不但撕掉了餘秋雨的書,還翻閱餘秋雨的書,逐字校對,最終發現了130多處文史差錯,並出版了《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百例考辨》。有人認為金文明屬於雞蛋裡挑骨頭,但筆者認為,這是不能這樣說的,我們對待文學作品要嚴謹,不能總是一句「差不多」就敷衍過去。錯誤就是錯誤,我們應該加以糾正,不必過分狡辯和遮掩。

餘秋雨最開始也是正面回應了金文明提到的錯誤,但對於金文明提出的一些細節問題,他表示無法贊同。餘秋雨認為:年輕人喜歡文史知識不錯,但大量非專業的年輕人沒有必要過分沉迷於浩瀚無邊、真偽難辨的古代文史細節之中。這對於個人和中國文化來說,都是一種不幸。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引起了爭議,那就是學術究竟是要迎合大眾,還是要繼續曲高和寡?長時間以來,餘秋雨的散文集都被批評為「媚俗」,這其實是學術界的一種歧視,因為這種「媚俗」也可以說是貼合大眾的。要是沒有文史學者,有一件事他們很難理解,幾位學術大亨可能會在一個單詞的讀音上吵上幾天甚至幾十天,更嚴重的還可能從個人的爭論演變為學術的討伐。

假如依照金文明的人生信條,那麼年輕人讀一本《三國志》可能要花上一輩子,甚至幾輩子。「吃」字,這對於學術界的領袖們來說是常事,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卻過於苛刻。

簡體字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吧,為什麼要簡化呢?簡約難道不是為了減少文字的複雜性,讓更多人參與嗎?在中國,學術的發展應該貼近大眾,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文學的美好,這就是文學的意義所在。而且餘秋雨的作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大眾需要一部接地氣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他的作品填補了這一空白,因而深受大眾歡迎,成為長年暢銷的文學作品。

作為《文化苦旅》的忠實讀者,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評價這本書,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少)閱讀的啟蒙書,啟蒙的是我們的文化精神,這本身就是一場文化的苦旅。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這本書還是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是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很多人說如果一生中只讀一本書,那麼《文化苦旅》是我的首選。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你會在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景。

它不僅是我們的枕邊書,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良藥。

這本經典之作只要48元。

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許多觀眾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毫無疑問,餘秋雨對今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人才百年難遇,歷史將銘記。--賈平凹人生沒有完美的人,儘管許多文學家都稱讚餘秋雨,但在之前中央電視臺熱播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他卻將「仁者樂山」中的「樂」讀為「lè」,成千上萬的觀眾打電話來批評:這個字讀「yào」。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雖然耄耋二字確實比較複雜,但是很多人卻認為一個復旦大學的教授是不應該將這兩個字讀錯的,雖然在我看來,在公開授課中讀錯字確實是不太好,但是誰還沒讀錯過幾個字啊!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吧,有一次小朋友看見耗油,但是她不認識這個字,於是就問我這是什麼字,我脫口而出「犛油」,說完之後我自己都尷尬了,為了不教壞小朋友,我連忙給她說剛才是我說錯了,它不是「犛油」,應該是「耗油」。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表示,過去一直念「lè」,是因為看電視劇才知道讀「yuè」。也有網友稱,竟然念錯了十多年,記得上學時老師教的是「lè」呀。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王國欽表示,「樂」是一個多音字((lè、yuè、yào 等)。讀 lè 為快樂、愉悅之意;讀 yào 為喜好、欣賞之意;讀 yuè 為音樂、樂曲之意。
  • 說文解字|四川省有一個樂山縣,這個「樂」怎麼讀,到底是何意?
    「樂」字的讀音總共有五種,比如河北的樂(lào)亭縣,四川省有一個樂山縣,樂山縣設置比較晚,這個不讀lào,那麼樂山縣的「樂」怎麼讀,到底是何意呢?一、說文解字:「樂」字的五種讀音和含義樂字的讀音有五:yùe,lè,yào,liáo,lào。
  • 《清平樂》熱播,「樂」字到底讀lè還是yuè?很多人讀錯了十年!
    最近,王凱的新劇《清平樂》開播了, 這是一部講述宋仁宗一生的古裝劇。 新鮮出爐(4月7號上線,夠不夠新鮮?) 就又雙叒叕火了!(yòu shuāng ruò zhuó) 4天時間內, 不僅在微博、朋友圈刷屏,在豆瓣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 讀餘秋雨《謝家門孔》
    提起謝家,在沒讀這篇文章之前,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魏晉時期的謝家,那可真談的上是當時的名門。我本以為,餘秋雨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寫關於那個時代謝家的興衰,然而並不是。他寫得是現代的謝晉。謝晉,何許人也?他1923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
  • 普通話中的「街」字到底怎麼讀,為何全國各地都有人讀成「該」?
    在南方的廣東省,將「街」字讀作「該」也非常普遍。在華中的湖北省,也有同樣的情況,因為筆者的老家就在湖北的一個村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北方地區還是南方地區亦或是中部地區,方言中都有將「街」字讀作「該」的現象。換言之,全國各地都有將「街」讀作「該」的習慣,這與方言自成一派的特性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說這一讀法就是普通話。
  • 樂清的「樂」,到底該怎麼讀?背後大有學問!
    : 除了讀樂(lè)和悅(yuè);還有讀耀(yào),如在《論語 雍也》中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此外,河北還有一個縣名酪(lào)亭。 如《舊唐書·地理志》寫為「城」字;而李吉甫、樂史等所著的輿地書,韓愈撰寫的《溫州刺史路應神道碑》,孟浩然吟詠永嘉之行的詩篇,都一致地寫成「成」字。甚至有同一本志書在溫州條下為「樂成」,而下文卻是「樂城」,出現前後文不統一的情況。
  • 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淦字什麼梗怎麼讀正確發音介紹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淦最新資訊 > 正文 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淦字什麼梗怎麼讀正確發音介紹
  • 也談《清平樂》中「樂」的讀音
    『樂』,這裡讀yuè」。小孩子學知識講究刨根問底,碰到問題都要弄個明明白白,因此這個「清平樂」的讀法,還真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討論了。「清平樂」的本事結合「本事」來探討創作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批評方法之一,唐人孟棨《本事詩序目》中說,「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
  • 第五十四期 「樂」│中華寫字課堂每日一字視頻版│一年級語文下冊 課文6《樹和喜鵲》
    笑:這事太可~了。其它字義● 樂(樂)yuè  ㄩㄝˋ聲音,和諧成調的:音~。聲~。~池。~音(有一定頻率,和諧悅耳的聲音)。~歌(❶音樂與歌曲;❷有音樂伴奏的歌曲)。~正(周代樂官之長)。~府(原是中國漢代朝廷的音樂官署,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亦稱作「樂府」)。姓。其它字義● 樂(樂)yào  ㄧㄠˋ ◎ 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 餘秋雨提倡讀與自己對路的作品:不喜歡不要強求
    2006年12月,「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發布,餘秋雨以14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引發廣泛關注。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  關於4月23日,作家餘秋雨曾經專為這一天寫過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奇怪的日子》。因為,世界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
  • 不是打擊您,有些字的讀音,您真的可能讀不準,讀不對
    鵠,就是天鵝前幾天看電視,有個著名的演員讀錯了字,他把「粗獷」的「獷」字讀成了「曠」——這個字您一定知道讀「廣」,對不對?其實有些字不僅演員、播音員會讀錯,連大學教授也有糗的時候。比方去年北大校長林建華先生,就把「鴻鵠(hú)之志」讀成了「鴻hào之志」了!其實悅華認為,在生活中,讀錯幾個字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漢語太博大精深了,要百分百不出錯,幾乎沒人能做到。不信?咱們試試——不是打擊您,有些字的讀音,您真的可能讀不準,讀不對!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
  • 「莘塍」的「莘」字該怎麼讀?
    近日,瑞網議事廳編號7998的網友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莘塍」的「莘」字到底該怎麼讀?  這位網友認為,「莘塍」的「莘」字應該讀「shēn」。他說,「莘」字在普通話裡有「shēn」與「xīn」兩種讀法。而瑞安方言並沒將這個字如同普通話般演化為兩種讀音。  「莘塍的得名,據說是在唐貞觀年間,先民圍塗農墾,煎鹽開蕩,塍堤交錯,故名莘塍。
  • 一讀就錯的68個姓氏,紀曉嵐的「紀」原來讀三聲「jǐ」
    本 文 約 2153 字 閱 讀 需 要 5 min 我國有很多姓氏,看起來都是常見的字,一寫就會,可是一讀,就不是那個樣子了,往往讀錯,讓人啼笑皆非。
  • 為什麼明明認識的字,還會讀錯?
    語文是最基礎也是最值得鑽研的科目,語文的發展令越來越多平常少見的漢字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但仍有不少明明認識卻容易讀錯的字讓人們在知道它的真實讀音後大跌眼鏡。飲鴆止渴是書本上常會出現的成語,將其讀錯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 餘秋雨跌落「神壇」,梁宏達:此人虛偽至極,為何被眾人罵?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的中國當代作家餘秋雨。客觀地講,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如果認為這樣說誇大其詞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種散文文體,使他在當時中國文壇上獨佔鰲頭。但隨後餘秋雨請辭院長的職位,獨自一人從西北高原起,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都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和路兩者關係到底是如何?餘秋雨所說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 普通話讀b、p、f的字在日語中原來是這樣讀的,你知道嗎?
    日本引進漢字音的時候就注意按照當時漢字的讀音習慣來讀,也就是模仿當時中國人漢字的讀音,下面我們從歷史音變的角度來分析,漢字音在日語中是如何變化的,歷史縱向比較。按照中古時期漢字聲母列表,中古並母字[b]為濁音,發音與日語的b一樣,但漢語普通話已經不存在這樣的讀音了,我們看到日語吳音都讀為ば行漢音讀為は行,顯得非常整齊規律,我們也可以由吳音與漢音聲母讀法不同看到唐朝時期的漢語發音已經與南北朝時期的漢語音產生差別了
  • 薦讀·贈書丨餘秋雨精裝版《中國文脈》,包郵送給你
    餘秋雨文學十卷匯集了餘秋雨先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十部作品橫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先生在2019年做了大量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