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提倡讀與自己對路的作品:不喜歡不要強求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昨日,餘秋雨在長沙被粉絲索要籤名。圖/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楊抒懷)

  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曾鵬輝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學者,作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其文化散文集,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中國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重要地位。2006年12月,「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發布,餘秋雨以14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引發廣泛關注。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

  關於4月23日,作家餘秋雨曾經專為這一天寫過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奇怪的日子》。因為,世界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巧的是,莎士比亞還是4月23日(1564年)出生。

  大師去世很多年後,這一天被定為世界讀書日。

  餘秋雨說,「1616年,讓人類驚悚。」這一天,他認為是「比較失落的一天」。這一天大師結伴而去,他總結為,「文化,在它的至高層次上,絕不是江水洋洋,終年不息,而是石破天驚,又猛然收煞。」

  選定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各國毫無爭議。這是除了兩位大師的作品外,他倆贈送給後人的又一個厚禮。

  昨天,4月23日,第17個世界讀書日,前來做客2012年第一期長沙大講堂的餘秋雨對記者說,對這一天準確的描述是:「失落中的欣喜。」

  讀書與處世

  「空間生命要與精神生命呼應起來」

  瀟湘晨報: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一現象在考驗社會的道德底線。你認為公民道德滑坡,可以歸結到讀書少的原因嗎?

  餘秋雨:不能這麼說,這事比較複雜。社會公德是滑坡了,重建比較難。在古代,人們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總有一種力量在看著人們的行為,大家都倡導積德行善。自古以來,我們建立了禮義廉恥的文化結構,「恥」作為文化結構的最後一道閥門,是底線。恥辱沒有了,水都會流光。有人講,中華文化是恥感文化。君子之道,也是以恥作為最後的防線。自己感到羞愧,別人為他而羞愧,這樣的文化氛圍,亟須倡導。

  瀟湘晨報:現在大學生臨近畢業,早些天,有本新書《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在校園中產生了比較大的反響,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學結束後,很多大學生感到兩手空空。你覺得大學生該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餘秋雨:首先,大學生應該對人類歷史上最簡單的基本的人文經典有所了解;第二,對大學所學的專業領域要深入研究,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或者讓自己的一生有一個把手;第三,要增加一些讓自己和別人快樂的審美創造力,如唱歌、書畫等。

  瀟湘晨報:讀書處世一個比較高的境界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餘秋雨:讀萬卷書是畢生的行為,行萬裡路也是畢生的行為。一個人的空間生命與精神生命要呼應起來。一個人的生命很小,但可能掌控了很大的空間,也就是在有限空間中,讓生命的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光有空間生命是不行的,比如有些商人,走了很多路也是徒勞,因為缺少精神生命。精神與空間的結合,這才是有價值的生命。現場達到,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我的很多書都在表達一個觀點,文化的現場性。

  自己的作品

  「最滿意《千年一嘆》,完全是還原現場」

  瀟湘晨報:你在1999年寫了一本《千年一嘆》,穿越了中東等地,那完全是在行走中冒著生命危險寫成的文字。這本書給你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餘秋雨:那是一次特殊的行走,我沒有帶一本書,只帶了行李與地圖。那次的感受很多。一是我看了巴比倫文明、中東文明、埃及文明後,覺得中華文明不容易,因為和它同齡的文明都死亡了,但中華文明活下來了。說個例子,我看了我母親的老姐妹們的墳墓後,覺得我媽媽很不容易。二是我一路上思考了其他文明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瀟湘晨報:你的作品很多,自己最滿意哪一部?

  餘秋雨:我的作品自己都很滿意,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創作,很難有遺憾的作品,我不滿意的就不會推出來。但特別珍貴的,還是《千年一嘆》。有幾個特殊原因:當天就要寫好,恐怖分子就在身旁,沒有書參考,明天還能不能活著……這樣的條件寫出來的文字,比較珍貴。我寫的其他文章我會修改,但《千年一嘆》就沒有修改,哪怕再版時,也沒做多大修改。因為那些文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如果改了,就不是真實狀況。《千年一嘆》我沒有講多少知識性的東西,完全是還原現場。

  讀書的選擇

  「要閱讀那些與生命有同構關係的書」

  瀟湘晨報:你讀書會刻意選擇時間、季節、天氣、環境嗎?或者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嗎?

  餘秋雨:只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在一個非常吵鬧,或者非常豪華、風景特好的地方,我一定讀不好書。風景太好了,會讓我分心,讓我去欣賞、讚美風景了。讀書環境應該是一個安靜、孤獨而且狹小的地方。讀正正規規的書,我最喜歡在自己的書房讀書。書房是我家裡比較小的房間。

  我發現,從泰戈爾到周作人,都提出過季節不同他們會讀不同的書。泰戈爾會在漫長的冬季寫劇本,在如畫的春天寫詩歌。而我只要把窗戶一關,把書一翻開,外面的季節跟我沒有關係,我就進入了書中的季節。

  瀟湘晨報:你主張書不一定讀很多,但一生中一定要讀幾本經典,為什麼?

  餘秋雨:經典的圖書,我們要反覆地閱讀。不是每一本經典,都適合每一個人。我們要尋找與自己的生命有同構關係的圖書,也就是與自己非常對路的作品,能看得下去的圖書。書籍的靈魂與你的生命之間有一根纜繩,通過這根纜繩,你可以靠近偉大。你不喜歡的書,千萬不要強求自己去讀。我喜歡法國的雨果,不喜歡巴爾扎克,不能說巴爾扎克作品不行,只是我與巴爾扎克沒有同構關係。有一次,我去新疆,在機場遇到了部隊作家周濤,他說,從你的文字中判斷,你喜歡雨果。他具體說出了哪篇文章。就這一句話,我與周濤立即抱在一起。說明,我和雨果有同構關係,我和周濤也有同構關係。

  瀟湘晨報:你一直主張親近經典,認為經典會影響人的一輩子。那麼影響了你一輩子的書都有哪些?

  餘秋雨:第一本是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從大學開始就讀了,現在還在讀,這本書至今放在我家很醒目的地方。這本書寫的是人的生命來之不易。人在絕境中可以創造很多燦爛的東西。不要抱怨,不要責怪,如果你還沒有足夠的創造,只能怪你自己沒有努力。而且創造不是為了自己,海倫·凱勒的創造是為人類的尊嚴。作者給我的震撼無與倫比。

  第二本是《心經》,這本書有點宗教意識。讓人明白世界上太多在意的東西,其實可以放棄。這本書用反覆的句子,用聽過後就難以忘記的節奏,讓你牢記。這本書能讓讀者心情平靜,幫助大家擺脫很多錯誤的障礙,讓你成為自在的人。我用書法寫了一遍《心經》,收集在我的新書《秋雨碑書》的最後。順便說一句,在我不識字的時候就接觸了《心經》,祖母天天在念,我不知道她在念什麼,但我記得那個節奏。當你讀到這本書時,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被它說中了。

  第三本是屈原的《離騷》,有趣的詩畫情懷都體現在裡面。

  新時期讀書觀

  「不要否定數位化出版」

  瀟湘晨報:關於藝術類的圖書,現在讀者一般都覺得難以接受,你認為要如何接觸?

  餘秋雨:對於藝術類的圖書,最好直接接觸作品,比如看繪畫的書,還不如直接看畫。看戲劇類的書,還不如看戲。所以我主張大家去劇場看一些好戲。如陳凱歌的電影《趙氏孤兒》,看完電影後,再去看書。一般讀者不要離開作品去看書。藝術作品沒有必讀作品。不是你非常喜歡的,就沒必要去讀。

  其實,對於藝術類的東西,儘管你沒有接觸過,但你的心底有可能潛藏了。文化是一種潛伏狀態。為什麼我們看到好的繪畫、聽到好的音樂,就會興奮,儘管我們還沒有接觸過繪畫與音樂教育。很小時就知道哪些人漂亮,這個課沒教過。這說明,有一大半是先天性的,這是心底的潛藏,是人類天生的高貴潛藏。學書法、學繪畫、學戲劇,學藝術類的東西,就是把自己的潛藏找出來,那是在尋找自己。

  瀟湘晨報:當下,數位化出版對傳統出版的衝擊很大,很多人悲觀地認為,紙質圖書將要消失。你作為知名的多產作家,會不會感到失落?

  餘秋雨:數位化出版為我們提供了海量信息,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要否定這個潮流。在多元文化時代,總是有人堅持紙質閱讀。就像當初,鋼筆出來時,用慣了毛筆的痛哭流涕,怎麼辦啊,書法的美感將要消失。消失了嗎?沒有啊,甚至發揚得更好。有種失落感很好,幹嗎總是要歡天喜地呢?我就非常喜歡讓人產生失落感的線裝書。

  瀟湘晨報:現在國學很受歡迎,很多學者提出,對小孩從小就要灌輸古典文化,如《弟子規》等,你如何看待小孩讀國學?

  餘秋雨:年輕人讀一些古典的書有必要。但我非常希望他們讀一些文學水準高的古典作品。背一點李白、杜甫、屈原的詩,蘇東坡、柳宗元的散文,做人的道理都在這些經典詩文中體現,而且詩文的美麗千年不變,對小孩的審美有好處。我不主張讓小孩去讀古代的一些治國平天下的文章。《弟子規》等書不錯,但在文學上,相比李白的詩歌,不怎麼美。美很重要啊,美不是形式,而是一個整體價值。我出身農村,經歷也較為坎坷,但我現在能從事文化的工作,這與我從小讀過許多古典詩文有關。古典詩文很重要,能維繫你的高貴。不管身處何種汙泥濁水中,看到月亮時會想起李白。但小孩讀古典詩文,量不要太多,要精選。

相關焦點

  • 餘秋雨從小就喜歡讀書,即便困難的時候,也要挨餓走很遠的路看書
    餘秋雨的母親出身上海,在他童年的時候母親幾乎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那時他的母親在村子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在這樣的氛圍下,雖然生活有點苦,但學識文化上餘秋雨一直都沒落下。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
  • 讀餘秋雨《謝家門孔》
    他在60歲的時候對餘秋雨說:「現在,我總算和全國人民一起成熟了。」他確實晚熟。餘秋雨是這麼說的:「他的藝術歷程可以分為兩段,前一段為探尋期,後一段為成熟期。探尋期更多的依附於時代,成熟期更多地依附於人性。」我很喜歡他的這個評價。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前期的沉澱,才能在後期爆發出無盡的能力。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語,「大器晚成」,大約就是來形容謝晉的吧。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上萬人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即使我不會,但是在浙江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在裡面。金庸由此可以看出金庸對餘秋雨評價很高,直接和魯迅相提並論,而謙虛的金庸也將自己置於餘秋雨之後。毋庸置疑,餘秋雨的散文集很好,先後受到白先勇、賈平凹、余光中等文學巨匠的高度評價。但他也並非十全十美,有一次,他在仁者樂山的樂山中讀到了"lè",好傢夥,批評的聲音像雪片一樣飛來,餘秋雨很快被批評聲淹沒了。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許多觀眾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毫無疑問,餘秋雨對今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人才百年難遇,歷史將銘記。--賈平凹人生沒有完美的人,儘管許多文學家都稱讚餘秋雨,但在之前中央電視臺熱播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他卻將「仁者樂山」中的「樂」讀為「lè」,成千上萬的觀眾打電話來批評:這個字讀「yào」。
  • 薦讀·贈書丨餘秋雨精裝版《中國文脈》,包郵送給你
    餘秋雨文學十卷匯集了餘秋雨先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十部作品橫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先生在2019年做了大量修訂。
  • 餘秋雨跌落「神壇」,梁宏達:此人虛偽至極,為何被眾人罵?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的中國當代作家餘秋雨。客觀地講,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如果認為這樣說誇大其詞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種散文文體,使他在當時中國文壇上獨佔鰲頭。但隨後餘秋雨請辭院長的職位,獨自一人從西北高原起,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都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和路兩者關係到底是如何?餘秋雨所說便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雖然耄耋二字確實比較複雜,但是很多人卻認為一個復旦大學的教授是不應該將這兩個字讀錯的,雖然在我看來,在公開授課中讀錯字確實是不太好,但是誰還沒讀錯過幾個字啊!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吧,有一次小朋友看見耗油,但是她不認識這個字,於是就問我這是什麼字,我脫口而出「犛油」,說完之後我自己都尷尬了,為了不教壞小朋友,我連忙給她說剛才是我說錯了,它不是「犛油」,應該是「耗油」。
  • 真實的餘秋雨:住殯儀館旁,穿越世界戰亂地區,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在武俠小說中,金庸排在第一,誰也不敢稱第二。但是,被別人調侃不會寫文章的小說家,不但不生氣,反而自認倒黴,在兩個作家面前,他自己也不會寫文章,這就是「武林盟主」的地位。那麼這兩個金庸自認不如的作家又是誰?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寫出《文化苦旅》的餘秋雨。魯迅大家自然耳熟能詳,然後餘秋雨,也許對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還不太熟悉。
  • 從「門孔」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餘秋雨
    這點,可能比我讀《文化苦旅》來得更親切、深刻。」    撰文/本報記者趙穎慧    「一個玻璃亮眼大家從那裡看到了很多風景」    在《門孔》出版之前,書內單篇《門孔》早已為人熟知,這是關於知名導演謝晉的故事。    下筆時,餘秋雨一度擱筆哽咽;閱讀時,讀者直言數度流淚。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愛好文學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都逃不過餘秋雨,他的散文開創了新的文體,那種加入想像,加入敘事,篇幅巨大長,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還真沒有過。不管餘秋雨後來怎麼樣,他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而餘秋雨本人的爭議非常大,很多人不喜歡,甚至是公開抨擊。其中的原因,餘秋雨自己也曾說,是因為自己名聲大了,寫過的暢銷書太多了。
  • 薦讀·贈書丨餘秋雨溫情回望之作《門孔》
    元精裝《門孔》一本  詳細參與方式見本文末尾  餘秋雨文學十卷匯集了餘秋雨先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十部作品橫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先生在2019年做了大量修訂。
  • 古詩《楓橋夜泊》經常被多人誤讀,餘秋雨表示:死記硬背無意義
    但若要細讀起古詩詞,那就有另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從小到大讀的那麼多古詩詞,我們能全部都理解嗎?如果不能理解,那熟讀這些還有用嗎?文化大儒餘秋雨說,死記硬背無意義,真的是這樣嗎?作家的忠告餘秋雨在採訪時被問到「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古詩詞」時說:「死記硬背無意義,情懷才更重要」。餘秋雨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名詞,他的文化底蘊落到筆下時,使人覺得驚豔無比。
  • 十六年後,再讀《文化苦旅》,我讀懂了餘秋雨的處世哲學
    十六年前,我初讀《文化苦旅》,被那從文字中浩浩湯湯奔騰而來的歷史文化氣息給震撼住了。遺憾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很快就被衝淡了。原因有兩個:一、有一次,我在書店看到了一本叫做《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辯》的書。這本書是批判餘秋雨文中的常識性錯誤的,很厚的一本書。我當時翻看了幾頁,發現《文化苦旅》確實存在不少毛病。
  • 餘秋雨: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余光中將餘秋雨和朱自清、錢鍾書相提並論,足以見得余光中先生對餘秋雨的評價之高。餘秋雨是我國著名散文學家,我們喜歡他的文字,有種深刻通透的空靈。「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葉子黃了,我在樹下等你。
  • 餘秋雨憶《門孔》寫作往事 曾一次次擱筆哽咽
    最近這篇文章也被餘秋雨收集在一本叫《門孔》的散文集中,8月18日在上海書展上首發。餘秋雨說,自己寫書有八百多萬言,但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後來編得越來越誇張,各種各樣的謠言越來越複雜,甚至把我馬上和別人結婚的照片都登出來,這就亂了,請大家不要相信。我和馬蘭像好兄弟一樣,好朋友一樣,關係很好,很密切,我們是好夫妻,謝謝大家的關愛。」餘秋雨透露自己當下主要待在上海,「安安靜靜過日子,不上網、不用手機,大家找我很困難。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沙漠中也會有路,但那是探險者的足跡;珠峰上也有人跡,那是挑戰者的勇氣。  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餘秋雨先生  在尋常的眼光裡,餘秋雨當時的年齡、學識和成就,有著足以讓他人豔羨,和讓他自己均有著向人生和事業幾乎可以預見的更高層面的發展,鮮花和掌聲將如潮水般向他聚攏,似乎是水到渠成和指日可待的事情
  • 餘秋雨人到中年,又踏上嶄新賽道尋求夢想,佩服如此魄力非凡的人
    餘秋雨自己曾在2010年的回憶錄《我等不到了》中表述了他與徐家匯商城的典故。在這當中說道,那時候還叫「上海六百」的徐家匯要從國營企業改制為股份制時,他曾遇到過該公司的一名經理。他問餘秋雨能不能「在這些人改制的艱難時刻參一點兒股」,由於商城的職工基本都是餘秋雨的鐵桿讀者,要是餘能夠用寫書的稿費參一點兒股,肯定能「提高這些人的自信心,穩固他們的情緒。」
  • 佛說:緣分盡了,強求是在為難自己
    「我們總在跌跌撞撞之後才仿佛明白,很多事情是不能強求的。就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兩者都是無法扭轉的趨勢,自然又平常。」我們這匆忙的一生當中,總會碰見許多遺憾,你無法預料將會遇見什麼樣的人,也無法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未來。
  • 餘秋雨到中年,又踏上新的賽道去追求夢想,佩服有這麼大魄力的人
    餘秋雨當年以每股2.9239元的價格購入82.5萬股,出資為241.22萬元。後經過股份制改造轉增股本之後,如今餘秋雨的持股數量為518.6445萬股,目前價值超過8000萬元。所以,餘秋雨當時的投資是「救人急」,根本不知道該股票什麼時候會上市,所以他的這種投資實屬正常。
  • 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
    (記者路豔霞)昨天,作家餘秋雨攜新書《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該書是他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此前,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門孔》在網上曾引起轟動。由這篇文章開始,廣大讀者紛紛尋找餘秋雨緬懷其他文化逝者的文章,於是發現了他筆下的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同時,也讀到了他描述海峽對岸至今健在的文化名人星雲大師、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的一系列篇章。而這些文章此後都被收入了《門孔》一書中。除此之外,餘秋雨與妻子馬蘭的情感歷程自敘《單程孤舟》也收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