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白熊實驗」告訴你強迫症該如何擺脫

2021-01-16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在看文章之前,我和大家來一個小互動。

大家閉上眼睛,然後腦子中可以想任何的東西,但是千萬不要想「白熊」,只要你腦子中想到「白熊」就告訴自己千萬要忘記,過十分鐘睜開眼,你能忘記「白熊」嗎?

這個實驗我做過了無數次,結果就是我越不希望想到白熊,這個白熊越會在我腦海中出現。

記得之前看書有位作家和我是一樣的。

「試著給自己定這樣的任務:不要去想一頭北極熊,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你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頭北極熊。」——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記的夏天印象》

強迫症的痛苦

強迫症有多麼痛苦,這個我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

強迫症會慢慢侵蝕患者的認同感,使他們的腦海長時間被不必要的想法佔據,這是精神上的折磨。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嚴重的焦慮、抑鬱和長時間的頭痛困擾著他,甚至有時候就連出門去商店也成了一種「酷刑」。

有時候那些強迫念頭簡直弱爆了,一個人有時候會為了燈掉下來會不會砸死自己而丟掉生活,當你不堪忍受這些苦苦糾纏的念頭,妄圖一死了之之時,想到,我竟然是為了這樣一件幼稚、荒唐、彆扭、微不足道、難以啟齒的事情去死,實在太不像話,簡直是人生汙點了。

強迫症患者就在這種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糾結中失去愛人、事業、甚至生命……

一個人不斷壓抑念頭會怎樣?

為何強迫症患者會糾結自己腦子中的念頭而痛苦不已,難道人類那些強迫思維都是病態?

其實科學家早就對此做過各種各樣的研究,他們認為侵入性思維是大腦處理不確定環境的一種方式。這種處理方式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有助於我們適應多變的環境。當面對未知的情況時,我們的大腦中就會進行「頭腦風暴」,產生許多想法,有的是能解決問題的好主意,有的是行不通的壞主意,有的想法則可能荒誕不經甚至詭異可怖。

但是要知道很多人就會對此而產生抗拒,本來只是一瞬間的「頭腦風暴」而已,結果卻因為強迫症患者苦苦想消除那些念頭搞的念頭像雜草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

就像文章一開頭提到的那個「白熊實驗」,一旦你想要消除頭腦中某個特定思維,這個思維只會無窮無盡佔用你的大腦。

Wegner等人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了「諷刺進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你越是想壓抑某個念頭,它越是可能冒出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曾說: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這就是強迫症產生的一個先決條件,越不想有念頭,念頭越出現,念頭越出現,你越想排斥,這就陷入無窮無盡的死循環中。

怎麼應對這個現象呢?

那麼我們知道了強迫症就是因為你抗拒和壓抑太久了,你需要放棄對它們的壓抑。

可是這個時候很多人又會說,我就是不想和其他人不一樣,我就是不允許我有這些想法,可是臨床大量結果告訴你,有些人抗拒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他們從來都沒有戰勝過那些念頭。

說到底不是你不努力壓抑他們,而是你努力的方向錯了。

最好的辦法就像森田療法所說,順其自然,這個時候你還是會有念頭,但是不管了,隨它去,我該幹嘛幹嘛,久而久之念頭自然就消失了。

大量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不過做到的確需要付出巨大痛苦,這個時候如果自己一個人很難建議韓式尋找一個專業人士幫助。

在很久之前,弗洛伊德就提出過,當人們有一些不願回想的創傷經歷與情緒時,試著傾訴和表達出來,能夠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

後來的一些臨床研究也指出,無論是創傷經歷、成癮、焦慮、抑鬱、過度擔心,還是恐懼症和強迫症,當人們有一些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緒時,不去壓抑而是專注去想,反而會有助於減輕症狀。

但同時,Wegner等研究者也提到,這個過程或許會十分痛苦。嘗試時最好選擇安全的環境,例如諮詢關係中,或是在信任的人的陪同下。

相關焦點

  •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擺脫焦慮,一隻白熊告訴我們該如何做!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就像天邊最美的雲朵春天又來到了花開滿山坡種下希望就會收穫……」看完這個開頭,不知你是否跟我一樣回憶起了那些年被神曲支配的恐懼……經驗告訴我們,每當不小心聽到或者想起這首歌,無論怎樣警告自己,頭腦中都會單曲循環一整天,根本停不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 白熊實驗,給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這句話科學依據
    今天介紹本書《白熊實驗》,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研究的是如何對待我們不想要的想法。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這本《白熊實驗》的英文原版出版後,韋格納就獲得了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威廉·詹姆斯獎。威廉·詹姆斯是美國心理學之父,獲得這個獎項,說明《白熊實驗》是一本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有開創性貢獻的書。
  • 強迫行為是強迫症嗎?怎樣自測有沒有強迫症?如何自測強迫症?
    強迫行為是強迫症嗎 怎樣自測有沒有強迫症 如何自測強迫症東西不放回固定的位置,總覺得不舒服;地板明明很乾淨,卻仍一遍又一遍地擦;明明手不髒,卻忍不住反覆洗手;明知道門窗都關好了,硬是放心不下檢查好幾遍……躺槍了嗎?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許多人以為精神疾病離自己很遠。
  •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你是不是強迫症?自測方法在這…
    但其實,強迫症是一種高度致殘的心理疾病,被稱為「心理癌症」,真實的情況比你想像的可怕多了。 強迫症都有哪些特徵? 你到底是不是強迫症? 快來自測。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全名強迫性精神官能症(OCD),是一種焦慮障礙。症狀主要分為兩大類——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 兒童強迫症是怎樣的?該如何解決?
    兒童強迫症是指兒童期的一種情緒障礙,主要表現為強迫症的觀念和行為,佔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的0.2%~1.2%。平均發病年齡為9-12歲,其中10%是7歲以前甚至更早的幼兒,男孩發病比女孩早兩年。如果家裡有人患有強迫症,孩子更容易患上強迫症,或者患有抽動障礙的孩子更容易合併或以後發展成強迫症。
  • 《溫暖的抱抱》搞笑的背後揭露了——強迫症的痛苦
    強迫症的背後「劊子手」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行為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出現越努力擺脫,卻發現這些想法、感受和行為就越強烈,痛苦也就越強烈,於是就形成了強迫思維。
  • 「厭女症的歷史」之二:強姦
    「厭女症的歷史」之二:強姦 2020-05-22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強迫行為不是強迫症!科學區分是關鍵!
    另外,拔毛症和軀體變形障礙也被歸入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目前,強迫症是患病率僅次於抑鬱障礙、酒精和物質濫用、社交恐怖障礙的常見精神障礙。全球大約存在不同程度的強迫症患者7000萬,其終生患病率約3.0%,男性多於女性,通常於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發病,首發年齡約為20歲,男性一般早於女性(男性6-15歲,女性20-29歲),強迫症與其他焦慮障礙的共病率高達55%以上,社會功能損害嚴重,療效不佳,預後較差,且自殺率較高。什麼樣的強迫行為會構成強迫症?
  • 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容易觸發「白熊效應」,使孩子更「叛逆」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 · 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要求參與者可以隨便想像任何東西,但是不要想像白色的熊。
  • 心理學: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這是一種病態的囤積強迫症
    心理學專家曾說,這是一種病態的囤積強迫症,只有通過不斷囤積新的東西來得到滿足,得到一種虛幻的快感。那麼該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呢,今天深度剖析「斷-舍-離」。,那麼我們該如何杜絕這種情況呢,首先就是在購買所有物品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購買這件物品是因為我需要還是因為未來可能用得上,我現在所擁有的物品裡是否有可以替代它的,如果沒有它會給我的生活帶來不便嗎?
  • 「心理學」朋友的邀約不想赴約?教你7大方法,委婉拒絕邀請
    這次我為大家介紹在心理學上被運用的7大方法,教你如何委婉拒絕邀請,還能令對方沒有不愉快的心情,超實用。這時候你沒有明確回答「去」還是「不去」。而你的表現是:①沉默了幾秒(或十幾秒)。②說「先讓我考慮一下,我看看我的行程表」。③「我不知道我那天有沒有空,需要到那天才知道」。等等,類似的行為。那麼,從心理學角度看,對方已經明白你是在下意識地拒絕了,下次再約你的時候,他就會猶豫是否再約你。
  • 3點實用建議教你快速擺脫失戀陰影
    那麼,今天我將從為什為忘不記前任以及如何從前一段感情中走出來來分析給那些一直不能走出失戀陰影的人們一些實用建議。為什麼我們會忘不記前任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點,一個正常人是不可能刪除自己的記憶的,所以你會記得前任是正常的事。但是如果你一想到他就勾起很多的回憶以及心理感受,你就會時常陷入失去他的痛苦中。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勾起那麼多的回憶呢?
  • 論強迫症,即使「姜子牙」也不如Ta們
    如果「強迫症」有分級,姜子牙絕對算得上重度患者了!「強迫症」的基本操守,每個位置都得整整齊齊~即使在水面划水,它們也把這種「強迫症」的精神展現了出來。論「強迫症」分級,它們無人能敵。只是有時在我們人類,尤其是以「強迫症」自居的小夥伴看來,這畫面引起舒適。
  • 心理學:可以獨自進行的4個心理學小實驗,超有趣,一起來試試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心理學實驗好像都是心理學家們經過嚴格設計,進行調控,還需要有一大堆幫手和志願者才能進行的。但那是為了研究全新的理論。其實一兩個人也可以嘗試很多心理學實驗。比如下面這4個實驗,十分有趣,可以獨自完成。
  • 我做了個「分貝試驗」,發現生活中真正的「安靜」已經不多了
    在看下面這份實際體驗、測試的結果前,你不妨先猜一下:你生活中各個不同場景的平均分貝值大概是多少?實驗結果可能和你的猜測有一定出入。 ,你的感受如何?是否和你想像中的接近? 我們需要什麼水平的「分貝」? 出於同樣的感受和共鳴,也處於對「分貝」的強迫症要求和對「安靜」的極度追求,科沃茲在「沒想到實驗室」做了一組關於「分貝」的測試,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視頻: ▼ 點擊下方觀看一個關於「分貝」的視頻 ▼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這個全國汽車學子都夢寐以求的實驗室,在一個以各種不計成本才達成的只有
  • 影響兒童難治性強迫症治療相關因素大盤點
    評估難治性強迫症的治療的一個方面是,評估影響治療傳遞和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的程度。兒童強迫症治療中特別重要的四個影響因素是:共病抽動障礙;顯著的囤積症狀;對強迫症狀的洞察力水平;父母的接納水平。影響治療結果的相關因素共病抽動障礙強迫症伴抽動作為強迫症的一種特殊標註被加入了 DSM-5,它被定義為「現在或過去曾患抽動障礙」。
  • 什麼是兒童強迫症?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薛敏兒童強迫症是以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兒童期情緒障礙
  • 包括強迫症焦慮症在內幾乎所有神經症,都源自這同一個核心問題
    當你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可能是強迫症的表現,強迫(OCD)是神經官能症的一種,普遍認為心理幹預可以達到預期,之所以廣泛提及,在於強迫症不僅會出現神經症的各種軀體症狀,更在於其思維模式導致的行為模式相較於焦慮症恐懼症等神經症更加突出更加明顯。
  • 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有嚴重缺陷?
    本·布盧姆(Ben Blum)在《Medium》中寫道:實驗的參與者都是男大學生,他們不僅有機地變成了虐待性的警衛。相反,該實驗的帶頭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名譽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鼓勵警衛們表現得「強硬」。此外,布盧姆發現,一些所謂囚犯的爆發不是由監獄的創傷引發。
  • 心理家:白熊效應
    那麼,為了擺脫這個困境,他們需要怎麼做?對了,點燃一顆煙,這樣,他們才能在香菸的刺激下,感受到同等的快樂與放鬆。所以我們經常會在午休或者下班的時間看見很多菸民在下班的途中吸著煙。  別急,先看下下面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反彈效應(又稱,白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