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鳥類,你肯定認識不到一半,出了麻雀烏鴉你還知道啥

2021-01-08 騰訊網

雞形目

斑尾榛雞

斑尾榛雞,為中國特有品種,只產於中國甘肅、青海、四川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鱗芽、葉和雲杉種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葉、嫩枝梢為食。亦捕食小毛蟲、偽步行蟲、金花蟲等。分布區狹窄,加上人為和天敵的破壞,數量日少,處於瀕危狀態。

雉鶉

雉鶉,體長44-54釐米。上體大都褐色,頭頂與兩側深灰,頭頂與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縱紋。飛羽暗褐色,羽緣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對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側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為深黑色,羽端純白。頦、喉、前頸至尾下覆羽紅慄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縱紋,腹羽雜以淡黃和棕色。棲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針葉林、灌叢及裸巖地帶。以植物根、莖為食。中國的特產屬,分布於甘肅、青海、西藏東部、四川和雲南西北部。為留鳥。

四川雉鶉

四川雉鶉,體長為29-50釐米,與雉鶉非常相似,皮黃色,喉裸皮猩紅色。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3500-4500米左右的針葉林、高山杜鵑灌叢和林線以上的巖石苔原地帶,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緣地帶活動。主要以植物的根、葉、芽和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少量昆蟲,已經記錄到的食物種類為20多種。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卵3-7枚。孵卵由雌鳥承擔。是中國特產,沒有亞種分化,分布西藏、四川、雲南、青海。

大石雞

大石雞,是雞形目雉科中等體型的鳥類,雄鳥體長32-40cm,體重445-710g;雌鳥體長23-45cm,體重442-615g。極似石雞但體型略大而多黃色。下臉部、頦及喉上的白色塊外緣有一黑線如石雞,但另有一特徵性慄色線。尾下覆羽多沾黃。眼周裸皮緋紅。棲於蒿屬、錦雞兒屬和針茅屬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黃土丘陵的陽坡、高原上雨水衝刷的黃土溝壑及巖石裸出被以稀疏薔薇科植物灌叢的石山溝谷的陽坡。為廣食性鳥,成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花、果實、種子、葉子、根莖和嫩芽等。動物性食物很少,主要為各類昆蟲。是中國特有種。

四川山鷓鴣

四川山鷓鴣,體長30釐米,是中等體型色彩濃豔的山鷓鴣。頭頂褐,眉紋白,胸部具寬闊的慄色環帶及喉近白為本種特徵。眼周裸皮紅色,耳羽黃棕色。雄鳥額白,頭頂棕慄,上體以暗綠色為主,具較寬的黑色橫斑和不規則的細紋。雌鳥的額基和眉紋黑色,具淺黃色縱紋,頭頂和枕部橄欖褐色。上體橄欖褐色,胸棕灰色。腹白色。兩脅灰色。棲息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林下植被豐富的地帶較為常見。常單獨或組成5—6隻的小群活動。平常時期:四川山鷓鴣在領域內發出各種鳴聲。鳴聲酷似「HO-WO, HO-WO」,受驚時邊跑邊發出「SHEER,SHEER」「KA-KA-KA-KA」的鳴叫。是中國的特產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幾個縣境內。

白額山鷓鴣

白額山鷓鴣,體長約30釐米,體重253-320克。雄鳥上體橄欖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有黑點斑;額及前頭部白色,頭頂後部棕色,有白眉紋;翼羽暗褐色,尾羽與背同色;頦、喉鏽紅,下喉有黑橫帶間以白、慄色;胸以下近灰。嘴黑、腳紅。雌鳥羽色似雄但頭頂、頸、喉的羽色均較暗淡,留鳥。棲息於海拔500-1700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及竹林內,尤以溪邊潮溼陰鬱的叢林內較多。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兼食昆蟲和小動物。中國特有物種。分布於中國的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廣東北部以及廣西東部和中部。

臺灣山鷓鴣

臺灣山鷓鴣,雄鳥的體長為36釐米,體重311克;雌鳥體長25米,體重212克。體羽與海南山鷓鴣相似,額暗灰色,頭頂橄欖褐色,頭側黑色而雜有白色羽毛。眼周慄褐色,外緣黑色。上體大致為橄欖褐色,具黑色橫斑。頦、頰、耳羽等都是白色,連成一條寬帶。喉部鮮紅色。頸部有黑色鱗狀斑組成的寬闊橫帶。胸和兩脅暗灰色,兩脅有白色縱紋。腹部白色。嘴黑色,腿、腳紅色。是中國臺灣島特有的珍稀物種,主要以植物種子以及樹枝,樹葉,昆蟲為食物。分布區域窄狹,只限於中國臺灣島。

海南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全長約為23-30釐米,體重200-260克。它是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眼先、額、眉紋、頰、頭側以及頦、喉均為黑色且連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頸及頸側基部淡橙紅具黑斑;黑色眉紋上方散著白點,形成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後頸。見於海拔900-1200米僅存的幾片山地常綠林中。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芽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和蝸牛等動物性食物。天敵是青鼬與猛禽。全球性易危種,極為罕見。是中國特產雉類,僅分布於海南省。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為雉科竹雞屬的鳥類,俗名華南竹鷓鴣、泥滑滑、山茵子、竹鷓鴣、普通竹雞。灰胸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下體前部為慄棕色,漸後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蹠和趾呈黃褐色。上體黃橄欖褐色。眼淡褐色;嘴褐色。雄鳥腳上有距。分布在臺灣以及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北達陝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緣、東達福建,主要棲息於山區、平原、灌叢、竹林以及草叢。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中國南方特有種。引種至日本。

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別名角雞、吐綬鳥,全長約50(雌)~65(雄)釐米。雄鳥上體慄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慄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有翠藍色及朱紅色組成的豔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於發情時向雌鳥展示。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鳥,主要分布於浙江,在福建、廣東、湖南、江西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類植物的果實。截止2013年,中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護地為浙江省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屬雞形目雉科,大型鳥類。體長約70-80釐米,體重約3600克。 [1] 雄鳥羽毛由10種不同的顏色的錦繡所組成,在林中漫舞徜徉時,象彩虹一樣燦爛奪目。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也集成8-9隻至10餘只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於山脊地帶,晚上棲於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主要以植物的嫩葉、花蕾、嫩枝、幼芽、嫩莖、細根、球莖、果實和種子等為食。每年4-5月繁殖。是中國的特產種類,分布於四川、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甘肅東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帶。被世界列為世界性易危物種。

藍鷳

藍鷳(xián),又名藍腹鷳、臺灣藍腹鷳、華雞,是一種大型雉類。雄鳥全長72~81公分,羽色深藍,有白色短羽冠,上背、中央尾羽為銀白色;肩羽暗紫紅色;雌鳥體型較小,身長在55~60公分之間,羽色大致為灰褐色規則斑紋。藍鷳是臺灣特有鳥種;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或混生林中,行動謹慎,常常悄然無聲地活動,不易見到。以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也吃一些無脊椎動物。

白馬雞

白馬雞,共有四個亞種。是大型雞類,體長80-100釐米。通體大都白色,頭側緋紅色;頭頂具黑色短羽,耳羽簇白色,呈短角狀。胸淡灰色或白色,飛羽灰褐色,尾羽特長,大都輝綠藍色,末端沾紫色光澤,羽枝大都分離,披散而下垂。黃昏時棲於枝上發出響亮粗獷的「嘎、嘎、嘎」叫聲,遠處可聞。棲息於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帶,有時也上到林線上林緣疏林灌叢中活動,以小群活動,覓食於林間草地。不喜飛行,受驚擾時扎入附近灌叢。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葉、幼芽、根、花蕾、果實和種子為食。 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開始逐漸分散成小群和配對,一雌一雄制。每窩產卵7-15枚。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活動和警戒。雛鳥早成性,出殼後不久即隨親鳥離巢活動,是中國特產鳥類。

藍馬雞

藍馬雞,是珍稀名貴的禽類,羽毛美麗,可作裝飾用,頭側緋紅,耳羽簇白色、突出於頸部頂上,通體藍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而翹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馬尾,故名藍馬雞。喜歡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區,棲息於海拔較高的2000-3000米的叢密雲杉、橡樹林內,山柳、臘梅灌木叢間,秋後隨著雪線下移,而遷到有水的山谷或開闊的灌叢草原。喜歡10-30隻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曉開始活動,到樹林中間覓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邊吃邊叫,此起彼伏,其聲粗而洪亮;中午便隱匿於灌木叢中,很少出來活動,直到傍晚才又活躍起來;夜間結群於枝葉茂盛的樹上,它不飛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樹枝,一直跳到接近頂端的樹枝上為止。藍馬雞是重要的經濟動物之一,兩對原羽是珍貴的裝飾品。

褐馬雞

褐馬雞,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體高約60釐米,體長1-1.2米,體重5千克,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豔紅色,尾巴高高豎起。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褐馬雞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僅見於中國山西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河北西北部、陝西黃龍山和北京東靈山。1987年調查野生種群僅有數百隻,根據2009年文獻報導,中國現存的野生褐馬雞數量在17900左右。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頸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大型雞類,體長81釐米,體型大小和雉雞相似。雄鳥頭灰褐色,頸白色,臉鮮紅色,其上後緣有一顯著白紋,上背、胸和兩翅慄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條寬闊的白色帶,極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寬闊慄斑。雌鳥體羽大都棕褐色,上體滿雜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狀斑;喉和前頸黑色,腹棕白色,外側尾羽大都慄色。雜食性,主要以植物葉、莖、芽、花、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該雉分布於北緯25-31°之間,為典型的東陽果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種類。

白冠長尾雉

白冠長尾雉,屬於雞形目,雉科,是一種森林益鳥,喜在常綠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喬木林中棲息、隱蔽和覓食,取食鱗翅目的幼蟲、蟲卵,對抑制森林蟲害,維護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優雅的體形、豔麗獨特的羽色,極具觀賞價值。長尾雉尾羽稱為「雉翎」。白冠長尾雉是中國的特產珍禽,分布在中國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區,是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黑長尾雉

黑長尾雉,大型雞類,體長53~88釐米。雄較雌大。雄鳥通體紫藍色,臉鮮紅色,翅上有一條顯著的白色翅斑,尾甚長,黑色,具顯著的白色橫斑,腳綠褐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臉紅色,背和翅滿布棕褐色斑紋和灰白色羽緣,腳綠褐色,尾棕慄色,具黑色橫斑。相似種藍鷳腳鮮紅色,雄鳥上背和中央尾羽白色,頭具白色冠羽;雌鳥上下體均無白斑,腹具「V」字形暗褐色斑,腳亦為鮮紅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容易辨識。長棲於下針葉林及混交林地帶的密林,或竹林及陰坡灌叢。性謹慎而膽小。告警時wok~wok~wok地高叫。繁殖季節雄鳥發出尖厲哨音。

紅腹錦雞

紅腹錦雞,又名金雞,中型雞類,體長59-110釐米。尾特長,約38-42釐米。雄鳥羽色華麗,頭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上體除上背濃綠色外,其餘為金黃色,後頸被有橙棕色而綴有黑邊的扇狀羽,形成披肩狀。下體深紅色,尾羽黑褐色,滿綴以桂黃色斑點。雌鳥頭頂和後頸黑褐色,其餘體羽棕黃色,滿綴以黑褐色蟲蠢狀斑和橫斑。腳黃色。野外特徵極明顯,全身羽毛顏色互相襯託,赤橙黃綠青藍紫具全,光彩奪目,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類。棲息於海拔500-2500米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成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有時集群多達30餘只,春、夏季亦見單獨或成對活動的。性機警,膽怯怕人。聽覺和視覺敏銳,稍有聲響,立刻逃遁。常常在林中邊走邊覓食,早晚亦到林緣和耕地中覓食。主要以植物的葉、芽、花、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小麥、大豆、玉米、四季豆等農作物。此外也吃甲蟲、蠕蟲、雙翅目和鱗翅目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中國特有鳥種,該物種分布的核心區域在中國甘肅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是珍稀瀕危雉類之一,雄鳥體長50-67釐米,體重456-710克;雌鳥體長33-52釐米,體重460-500克。雄鳥頭上常具羽冠;臉部多少裸出;體羽鬆軟;一般呈褐或灰褐色,散布以皮黃色細點,兩翅及尾還具金屬光澤的眼狀斑;尾有20-24枚尾羽,中央尾羽較最外側的約長一倍,因而呈凸尾狀;兩翅的次級飛羽幾乎與初級飛羽同長;第一枚初級飛羽較第二枚短甚,第2枚較第10枚為短,第7枚稍微最長:跗蹠長而強,較中趾連爪為長;雄鳥具距,通常2個,有時1或3個。雌鳥體形較小;羽色型較簡較鈍,眼狀斑較少;跗蹠及尾較短:無距。棲於1500米的山林及竹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若受驚擾,即行遁去。很少高飛到樹端,而鑽入稠密的枝椏間。夜間棲息在樹枝上。食物幾乎都是昆蟲和蠕蟲。為中國特有種,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鸛形目

朱䴉

朱䴉,古稱朱鷺、紅朱鷺,朱䴉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由雙親孵化及育雛,孵化期約30天,40天離巢,性成熟為3歲,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我國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市洋縣秦嶺南麓僅有7隻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0多隻(2014年),其中野外種群數量突破1500多隻,朱䴉的分布地域已經從陝西南部擴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鴞形目

四川林鴞

四川林鴞,體大的灰褐色鴞鳥。無耳羽簇,面龐灰色,眼褐色。看似一隻體大的灰林鴞,但下體縱紋較簡單。極似異域分布的長尾林鴞。但體羽顏色上有差異,通常顏色更深。虹膜-褐色;嘴-黃色;腳-被羽,具灰色及褐色橫帶。叫聲類同於長尾林鴞。

夜鷹目

中亞夜鷹

中亞夜鷹,是夜鷹科夜鷹屬的一種鳥,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夜鷹。中亞夜鷹棲息在寒冷的沙漠,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雀形目

鵯科

臺灣鵯

臺灣鵯,又名烏頭翁,屬雀形目鵯科,是中國臺灣15種特有鳥類中最易見到的之一,也是中國臺灣特有種。臺灣鵯是旅居於上海的英國人史坦因(F.Styan)在一個極為偶然的機會下發現的。雖然在某些地區相當普遍,此鳥種仍被列為易危,因棲地的破壞和同屬鳥種白頭翁雜交造成數量減少,此兩鳥種分布在某些地區重疊,且有白頭翁因宗教因素被放生至烏頭翁棲地。為中國臺灣省臺東縣縣鳥。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上海鳥類中的「四大金剛」,你都見過,卻不一定認識哦!
    你是否知道上海鳥類「四大金剛」? 天氣轉暖,小布帶你來好好認識一下它們! 鳥類小知識:為什麼麻雀只會跳著走路? 因為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麻雀的下膝關節退化了,導致脛(jìng )骨和跗(fū )骨之間的關節不能彎曲,所以在地面上只能跳著走路了。
  • 「國鳥」候選人、鳥中貴族,這些珍稀鳥類特有種,你還不認識?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你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鳥類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國家,不僅因為中國鳥類總種數佔全球的1/8, 更因為有著豐富的中國鳥類特有種。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那些珍稀的鳥類特有種。
  • 中國的國鳥是啥?99%的中國人都不知道,看完終於明白了……
    中國的國鳥是啥? 你的答案是什麼? 但話說回來 你知道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嗎
  • 「鴉雀無聲」是指烏鴉和麻雀?錯了,其實鴉雀是一種瀕危珍禽
    我們常說「鴉雀無聲」,很多人認為是指烏鴉和麻雀沒有聲音,然而,實際上,「鴉鵲」是一種獨特的動物,它們性情活潑,喜歡嘰嘰喳喳鳴叫,通常結成幾隻或者十幾隻的小群體在蘆葦安妮或者灌木叢中覓食昆蟲,而每次覓食都會有一隻鴉雀站在高處放哨,一旦發現有老鷹或者人類等的到來就高聲鳴叫,向同伴示警,然後一群鴉雀便一起嘰嘰喳喳鳴叫著飛向蘆葦深處。
  • 4種「 絕跡」烏鴉你看見了嗎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帶個望遠鏡或高精度相機,你就可以開始自己的「發現之旅」了!4月1日,成都首屆觀鳥比賽將在崇州白塔湖周邊舉行。來自成都本土和國內外的13支參賽隊將在規定的24小時內比試一下誰能觀察到最多的鳥類個數和種類。  現在,成都市區棲息的野生鳥類有247種,與20年前相關調查比較,增加了22種新的記錄鳥種,卻有4種烏鴉難覓行蹤。
  • 鴿子、麻雀和烏鴉在哪裡睡覺?
    在現代的城市環境中,我們無法去想像沒有鴿子、麻雀和烏鴉的生活。在白天,這些鳥似乎無處不在,它們站在樹枝和電線上,或者小心翼翼爬到你的腳下,為爭搶每一塊麵包屑。換句話說,鳥類已成為城市背景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到了晚上,它們去哪裡了?
  • 中國的國鳥是啥?99%的中國人都不知道,看完終於明白了
    但如果說什麼鳥類代表中國  你的答案是什麼?    但話說回來  你知道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嗎?>這樣是肯定當不了國鳥的  丹頂鶴以65%的優勢殺出重圍    你心目中國鳥是?
  • 你能相信,我被一隻烏鴉刷屏了?|遠讀重洋
    或許烏鴉知道,刺蝟如果爬得太慢,就容易被馬路上的車輛壓死。烏鴉出嘴相助,只是純粹地「熱心公益」而已。看到這樣的一隻鳥,你是不是覺得它已經成精了?其實,對鳥類來說,剛才發生的事其實根本不算什麼。鳥類「成精」的案例多了去了,個個都能驚掉我們的下巴。為什麼這麼說呢?
  • 「天下烏鴉一般黑」嗎——我國特有的白色烏鴉,白尾地鴉!
    在中國遙遠的西北部有一片荒涼的沙漠,叫做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中有一條孤獨的路貫穿南北。在路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可愛的「精靈」,白尾地鴉。它告訴人們一個真相。隨著認識的深入,原來的諺語有時是不準確的,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白尾烏鴉的出現讓流傳了幾千年的諺語感到尷尬。其實,不能怪我們祖先的粗心大意,因為這種烏鴉比較少見,很少能見到。
  • 「天下烏鴉一般黑」嗎——我國特有的白色烏鴉,白尾地鴉
    在中國遙遠的西北部有一片荒涼的沙漠,叫做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中有一條孤獨的路貫穿南北。在路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可愛的「精靈」,白尾地鴉。它告訴人們一個真相。隨著認識的深入,原來的諺語有時是不準確的,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白尾烏鴉的出現讓流傳了幾千年的諺語感到尷尬。其實,不能怪我們祖先的粗心大意,因為這種烏鴉比較少見,很少能見到。
  • 烏鴉是最聰明的鳥類?不一定,通過鏡子測試的鳥類只有喜鵲
    有意思的是,雖然喜鵲跟烏鴉是親戚(都屬於鴉科Corvidae),但二者在口碑上可以說是呈兩極分化的狀態,一邊是報喜鳥,一邊是掃把星。民間百姓對於烏鴉的認知除了它們挺孝順(成語「烏鴉反哺」)之外,基本就沒啥好話了——烏鴉開口壞事臨頭、天下烏鴉一般黑、粉刷烏鴉白不堅,就連說話不好聽的人都被稱為烏鴉嘴。
  • 農村對這些鳥類的誤解,除了麻雀和喜鵲,最大受害者是「它」?
    農村對這些鳥類的誤解,除了麻雀和喜鵲,最大受害者是「它」?到了當今社會,想在城市近距離看到一隻鳥是真的很難很難的。但是農村就不一樣,那些保留的樹木和土壤,都是鳥類最愛的天堂。如果一個城裡人第一次去農村,那麼他就一定會對農村那些鳥類感興趣。
  • 科學家發現烏鴉有意識,不愧是最聰明鳥類
    相信每個人小的時候,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說的是烏鴉看見一個只裝了半瓶的水,於是填滿了石頭喝到水的事。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個童話故事。很少有人會想到,即使烏鴉沒有聰明到這個地步,它仍然是最聰明的鳥類。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如果人類真的滅絕了,烏鴉可能是世界上最聰明、能夠統治地球的生物。
  • 重慶小區的「四大金剛」 除了麻雀你還認識其它的嗎
    04-01 15:48:06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春天來了,在你的窗邊,是否會聽到鳥兒甜美的叫聲。本周是愛鳥周,重慶鳥類專家、重慶觀鳥會總幹事張喬勇介紹,在重慶的居民小區裡,都住有「四大金剛」,除了麻雀大家都熟知外,其他3種分別為白頭鵯、白頰噪鶥、珠頸斑鳩。金剛一 白頭鵯
  • 鳥類中最聰明的那位烏鴉,真的有高級意識嗎?
    烏鴉家族的成員,被稱之為鴉科動物,被認為是地球上最聰明的鳥類。有人說它們能夠使用工具,搞惡作劇,甚至會為家族成員舉行葬禮。「頭大」的烏鴉我們印象中烏鴉跟聰明有關的事應該就是《伊索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故事了,故事相信大家都熟悉我就不講了。寓言故事終究是虛構的,那我們現實中的烏鴉是怎麼樣的呢?
  • 農村俗語:「烏鴉沙沙叫,農婦雙腳跳」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這麼一句俗語:「烏鴉沙沙叫,農婦雙腳跳」。說句實在話,這句俗語對於我來說是晦澀難懂的,因為烏鴉與農婦沒有任何關係啊!怎麼烏鴉一叫喚,農婦就要跳腳呢?為了弄懂這句俗語的意思,我向一位老農討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非常簡單,其意思就是說一旦聽到烏鴉沙啞的叫聲,農婦就會跳腳罵娘了。「什麼?一旦聽到烏鴉沙啞的叫聲,農婦就要跳腳罵娘了?農婦為什麼要罵娘?」對於老農的說法,我感到迷惑不解。
  • 中國文化裡的典型鳥類:喜鵲,即是文化的象徵,也是「地頭蛇」
    中國有很多故事都和喜鵲報喜有聯繫,所以喜鵲又被親切地稱為報喜鳥。喜鵲的大名,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但我們不得不說一個事實:一半以上的人其實並沒有見過喜鵲,很多人也不會分辨喜鵲和烏鴉。喜鵲的「報喜鳥」民間傳說是如何由來的?它們真的如我們所想,是一種和「吉祥」相關的鳥兒嗎?真實的喜鵲,到底是怎樣的?
  • 農村最常見的幾種鳥,你認識幾個呢?
    在農村總有很多新鮮的東西值得大家去發現,就好比鳥類,麻雀就是在農村最常見的一種鳥。農村的野雞長得十分漂亮,麥收季節會看到很多,但是它跑的很快不容易捉到。在農村如果這種鳥在家門口叫就是家裡有喜事啦。燕子是農村常見的的鳥類了,而且它是吃蟲子的,如果有燕子在屋簷下築巢是很美好的事情。我們經常會看到在農村有這樣一種鳥,有尖尖的嘴巴,專吃樹幹上的蟲子,這就是啄木鳥。都說天下的烏鴉一般黑,看了才知道烏鴉是真的黑啊。這種鳥的叫聲很好聽,在秋收季節總能聽到它們的聲音,就是布穀鳥啦。
  • 城市博物|長沙小區常見的十種鳥,你認識它們?(上)
    在陽臺上停留的小鳥我們認識多少呢?值此湖南省第39屆愛鳥周之際,心近自然工作室帶領大家一起認識認識我們小區裡常見的10種飛羽精靈,你準備好了?記錄中心數據顯示筆者從2020年1月1日-2020年4月1日,這段時間內,記錄最多十種鳥依次為麻雀、白頭鵯、白鶺鴒、珠頸斑鳩、烏鶇、北紅尾鴝、白頰噪鶥、遠東山雀、小鸊鷉和山斑鳩。
  • 中國特有的山雀
    山雀科家族的成員,體型略小於麻雀;嘴短,呈錐形;築巢於樹洞或巖隙間及牆洞中。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及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