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制定的中國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和治療共識如下:
一、定義: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fiolml dyspepsia,FD)是一組以反覆發作的餐後飽脹、早飽、厭食、噯氣、噁心、嘔吐、上腹痛、上腹燒灼感或反酸為主要表現而經各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的一組常見臨床症候群。既往臨床上還稱之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特發性消化不良或原發性消化不良。羅馬Ⅲ標準對FD的診斷更加明確及細化:指經排除器質性疾病,反覆發生的上腹痛、燒灼感、餐後飽脹或早飽達半年以上,且近2個月有症狀。
在我國。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以消化不良為主訴的成人患者約佔普通內科門診的11%、佔消化專科門診的53%。我國兒科患者中FD的發病率尚無規範統計,但已經成為兒科消化門診常見的就診原因。由於許多兒科臨床醫生對FD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不能及時做出正確診斷與治療,延緩患兒身心康復,影響學習與生活質量。因此,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和《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認為有必要制定我國兒童FD的專家共識,以統一認識,指導臨床。根據我國兒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中國成人FD共識以及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標準,參考新近發表的相關文獻,提出了中國兒童FD的共識意見。
二、診斷
1、對消化不良症狀的評估:臨床症狀包括上腹痛、腹脹、早飽、暖氣、厭食、燒心、反酸、噁心和嘔吐。症狀可反覆發作,也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症狀;可以某一症狀為主,也可多個症狀疊加。症狀的評估為是否進行相關檢查以及後續治療的選擇提供重要依據。對於消化不良患兒,需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體格檢查。要了解症狀的嚴重程度與出現頻率,其與進餐、排便的關係,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報警症狀:消瘦、貧血、夜間痛醒、持續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對有報警症狀者要及時行相關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疾病。
2、輔助檢查:對初診的消化不良患兒應在採集病史與體檢基礎上,有針對性選擇輔助檢查:
①血常規;
②糞便隱血試驗;
③上消化道內彩胃腸鋇餐檢查
④肝膽胰腺B超;
⑤肝腎功能;
⑥空腹血糖;
⑦甲狀腺功能;
⑧胸部x線檢查。
其中①~④為第一線檢查,⑤~⑧為可選擇性檢查。多數根據第一線檢查即可基本確定FD的診斷。對經驗治療或常規治療無效的FD患兒可行幽門螺桿菌(Hp)等檢查。
3、胃功能檢查:對症狀嚴重或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的FD患兒,可進行胃電圖、胃排空、胃腸道壓力檢測等胃腸功能性檢查,對其胃動力及感知功能進行評估,指導調整治療方案。
4、兒童FD診斷標準:有消化不良症狀至少2個月,每周至少出現1次,並符合以下3項條件:
①持續或反覆發作的上腹部(臍上)疼痛或不適、早飽、噯氣、噁心、嘔吐、反酸。
②症狀在排便後不能緩解,或症狀發作與排便頻率或糞便性狀的改變無關(即除外腸易激症候群)。
③無炎症性、解剖學、代謝性或腫瘤性疾病的證據可以解釋患兒的症狀。
此外,在FD的診斷中要注意與胃食管反流、腸易激症候群的鑑別。對於主訴表達清楚的年長兒童(≥4歲),可以參考羅馬Ⅲ標準,並根據主要症狀的不同將FD分為餐後不適症候群(表現為餐後飽脹或早飽)和上腹痛症候群(表現為上腹痛或燒灼感)兩個亞型。
三、治療
FD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胃酸分泌異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對於臨床表現各不相同的FD患兒,依據其可能存在的發病機制進行整體治療,選擇個體化方案,旨在迅速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1、一般治療:幫助患兒的家長認識、理解病情,指導其改善患兒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和習慣,去除與症狀相關的可能發病因素,提高緩解症狀的能力。
2、藥物治療:根據患兒的臨床表現及其與進餐的關係,可選用促動力藥、抗酸藥和抑酸藥,一般療程2—4周。具體選藥原則詳見兒童FD的診治流程。治療無效者可適當延長療程,並可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後再進行治療。有Hp感染者,需行Hp的根除治療。
(1)促動力藥:目前常用促進胃排空的藥物主要有:
多巴胺受體拮抗劑:
甲氧氯普胺:具有較強中樞止吐作用,可增強胃動力。但因其可導致椎體外系反應,故不宜用於嬰幼兒和長期大劑量使用。
多潘立酮:選擇性外周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不透過血腦屏障,無椎體外系不良反應,能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促進胃排空,明顯改善FD患兒餐後飽脹、早飽等症狀舊。但長期使用可引起血泌乳素升高,個別患者出現乳房脹痛或泌乳現象。
5羥色胺4(5-HT)受體激動劑:
枸櫞酸莫沙必利,可明顯改善FD患者早飽症狀。
(2)抗酸及抑酸藥:已廣泛應用於消化不良的治療。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酸劑有鋁碳酸鎂、複方氫氧化鋁、碳酸鈣口服混懸液等,可以緩解症狀。抑酸藥包括H2受體拮抗劑(H2RA),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這類藥對於緩解腹痛、反酸、燒心等症狀有較明顯的作用。
(3)根除Hp(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雖然Hp與FD的發病和症狀間的關係尚不確定,但臨床上對於伴Hp感染的FD患兒仍建議進行根除Hp的治療。有研究表明對於Hp陽性的FD患者,用奧美拉唑及抗生素根除Hp治療後可使部分患者症狀得到長期改善。比單一使用奧美拉唑療效好。
3、精神心理調整:FD發病的心理因素已越來越受到重視。醫生應該具備足夠的同情心、耐心。給予一定的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或心理幹預,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慰劑,大部分症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而對抑酸和促動力治療無效、且伴有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可以請心理科醫生協助診治,適當給予抗焦慮、抗抑鬱藥,可改善症狀。
四、診治流程
參考國際及國內成人FD診治流程,結合目前兒科臨床實際特點與研究進展。制定了我國兒童FD的診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