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譽滿京都的北大校花
馬珏於191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她的父親馬裕藻是北大教授。
由於父親曾去日本留學,思想也較為開放,他建議馬珏就讀北大政治系,還對她寄予厚望,想讓她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女公使。
當年,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流行選校花,馬珏所在的北大雖並未跟隨這一潮流,但是就讀北大政治系的馬珏還是成為了全校公認的校花。
除此之外,由於她的名聲太大,使得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校花都黯然失色了。
那麼馬珏究竟有多美呢?
馬裕藻的一位朋友曾稱讚馬珏「像大理石雕出的那麼美。」
那時北京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馬裕藻對北大有啥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漂亮的女兒。
被公認為校花的馬珏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封情書。
她與林徽因、陸小曼、楊絳、王映霞、張兆和、嚴幼韻、湯國梨、保志寧、沈懷球並稱「民國十大校花」。
02 與魯迅先生的深厚淵源
由於魯迅先生當時也在北大任教,和馬裕藻是同事,兩人性格又十分相投,所以當時他們二人來往甚是密切,魯迅經常去馬家做客。
後來,年僅15歲的馬珏寫下了《初次見魯迅先生》一文,魯迅看到這篇刊文後十分開心,還誇讚馬珏寫得好。
後來,魯迅先生一去馬家便會問起馬珏,如果馬珏在家裡,就會和她交談幾句。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二人一直保持通信,魯迅先生也本著「誨人不倦」的宗旨為馬珏指引道路。
在《魯迅日記》中提到馬珏的地方竟有五十三處之多,可見魯迅對馬珏的喜愛。
魯迅在給妻子的信中也曾數次提到馬珏,還很擔心馬珏的病。
就連馬珏的號「仲服」也是魯迅先生所取。
除此之外,魯迅還時常送書給馬珏,直到馬珏結婚後,為了避嫌,他才沒有再繼續送。
03 下嫁海關職員,終獲真摯愛情
當時美貌與智慧並重的馬珏備受追捧,當大家得知她所嫁的對象竟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海關職員時,紛紛表示出乎預料。
馬珏的丈夫楊觀保和馬珏的弟弟十分要好,因而也經常出入馬家,久而久之便和馬珏熟悉了。
他個性有趣、興趣廣泛,也堪稱是個有才之人。
他對馬珏十分痴心,為了見馬珏,六年時間,他每個星期都坐火車往返於天津和北京之間,六年始終如一。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來他的一片痴心終於感動了馬珏,二人於1933年喜結連理,那時,馬珏大學還沒有畢業。
在五十多載的婚姻歷程裡,他們攜手度過了許多風風雨雨。
楊觀保為了馬珏,割捨了很多東西。
一是抗日戰爭初始之時,楊觀保本來可以去重慶,但是為了妻兒,他堅持在淪陷區守了八年;
二是1949年之際,他本來可以跟隨國民黨去臺灣,但因為馬珏無法離開大陸,也放棄了;
三是本來有機會去北京做翻譯工作,但是為了照顧馬珏,他繼續留在了山東棗莊。
文化大革命期間,楊觀保被捕入獄,但是馬珏堅強地學會了操持各種家務,用自己的肩膀撐起了整個家。
1988年楊觀保逝世,從那以後,馬珏的生命便陷入了深切的回憶中。
她在給兒女的信中說:「最苦的是憂鬱引起的孤獨、寂寞,思念爸爸一生對我的好處。」
從1988年到1994年病逝,馬珏用了六年的時間思念楊觀保。正應了那句「他追了她六年,她念了他六年。」
莎士比亞說:「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
很多人都覺得風華絕代的她當年嫁給楊觀保很委屈,但其實不然,因為楊觀保對她的愛和忠誠已經使她受益終身。
(Ps: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本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