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愛水,不少人認為有水的地方有靈氣,近期永定河迎來生態補水,氣勢磅礴的放水景觀吸引了大量市民圍觀。不少人甚至開始「撒歡兒」:面對滔滔不絕的奔騰河水,有人越過公園警戒線近距離戲水;靠近高壓線的地方,有人扎堆兒釣魚;還有數十人冒險下河捕魚,場面十分危險,令人擔心。
蓮石湖公園 跨越警戒線河邊戲水
蓮石湖位於石景山、門頭溝和豐臺河西交界之地,是在原永定河河灘上修建而成。5月10日,記者從南門進入來到永定河東岸的蓮石湖公園內,沿著公園主路往前走,可以看到岸邊的一側道路已經拉上了層層警戒線,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保安在值守。在最開始的一段岸邊,遊客們還能自覺遵守秩序,但到了一處靠近「天鵝島」景區名為「親水園路」的地方,不少遊客紛紛越過警戒線走進河道。
「以前底下都是可以走的,現在因為補水,河面加寬,水位上漲,這裡都被淹了。」一位遊客說。遠遠望去,步道的一部分已被河水淹沒,河面上有不少蘆葦,在此還可以遠眺永定塔,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遊客拍照。還有一些小朋友正在河邊戲水,有玩水槍的,有拿著樹枝沾水玩耍的,家長就站在旁邊遠遠地看著。
「大家別再往下走了,趕緊上岸。」一名保安拿著擴音喇叭不斷對越過警戒線的遊客進行規勸。但是,往往勸完了這一撥,那邊馬上又聚集了一撥。這名保安忙活了半個多小時後,警戒線範圍內的遊客才基本被勸離。
記者繼續往前走,越過警戒線的現象依然還有不少,一個路口的警戒線甚至都被扯斷了。一些帶著孩子的家長拿著漁網、水桶等工具,走近河道撈魚;還有的甚至在河邊綠蔭下鋪上毯子睡起了覺。公園一名工作人員說,雖然設置了警戒線,但總有些不自覺的遊客。對於這些遊客,他們只能加大巡查力度,不斷進行規勸。
園博園橋 違法停車扎堆兒釣魚
自永定河生態補水以來,豐臺區園博園橋下的永定河河道水位上漲明顯。有市民反映,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看到很多釣魚愛好者在橋上釣魚,並且有多輛私家車違停。5月9日下午2點,記者來到現場進行探訪。
當日,在大橋北側,100米多長的護欄旁已經聚集了四五十人,一字碼開的魚竿「陣容強大」。一名剛剛趕來的中年男子一邊觀望下竿位置,一邊和旁邊的幾名年輕人聊起了天。「下午幾點來的?」男子問。年輕人回復道:「剛來不到半個小時。」男子繼續問:「今天釣了不少吧?」年輕人指了指旁邊桶裡的七八條魚說:「沒前兩天釣得多。」
說罷,只見該男子從摩託車後座拿出釣竿,放上魚餌,釣線向下甩出二三十米長,一直伸到河水裡。隨後,他又拿出另一根釣竿,將其固定在了護欄上。「這是海竿,甩得遠,還省力,鈴響了就說明有魚兒上鉤了。」男子解釋道。記者發現,這些垂釣者中使用多竿的情況比較普遍,其中有兩人的面前支起了十餘根魚竿,把橋上的人行便道佔得嚴嚴實實。「走都沒法走。」一位路人抱怨說。
因為垂釣者眾多,橋上的非機動車道幾乎都被佔據,上面密密麻麻停放著二三十輛私家車,還有一些市民為了圍觀,也將機動車臨時停在了一邊,這讓不少自行車、電動車只能駛上機動車道。在道路一側,還遍布著不少垂釣者遺撒的魚餌、被隨意丟棄的菸頭。一位環衛工人騎著三輪車無法通過,他只能挨個去詢問車主,請求挪車。
記者又繞行來到了大橋南側,這裡的人數雖沒有北側多,但也有十餘人。其中一位老人的水桶裡已經裝著二三十條小魚,「這些魚叫小白條兒,再多釣兩條,晚上就能吃一頓了。」老人說,橋下以前沒有多少水,最近因為永定河生態補水,魚才多了起來,「我也就圖個樂子。我這釣得不算多,前幾天看見有人撒網,一下子就撈了好幾十條。」
對於園博園橋上有市民垂釣的現象,豐臺區永定河管理所工作人員表示,補水期間他們已安排安保人員多次對橋上釣魚人員進行勸離,但因園博園橋屬市政道路,並不屬於其河道管理範圍,安保人員只能對釣魚人員進行勸說,待安保人員離開後,釣魚人員又回來繼續釣魚,管理難度較大。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加大對橋上釣魚人員的勸離頻次和力度,並與屬地政府、城管、交管部門聯合執法,保證市民出行及此次河道生態補水的安全。
盧溝橋北河岸東側 數十人冒險下水撈魚
5月9日下午5點左右,記者來到盧溝橋北的永定河東側河畔探訪。景觀步道的一側已經拉起了警戒線,並且還有「河道調水,請勿入內」「生態補水期間,請遠離河道」等警示標語,圍欄上還新設置了鐵質隔離網,遊客只能在此俯瞰河面。不過,陸續有市民拿著漁網、鋼叉來到景觀步道,其中幾人越過最南側的警戒線,換起了皮褲。3名保安就坐在旁邊玩著手機,並沒有前去制止。
「他們這是準備下水撈魚,穿的都是專業的涉水褲。」一名男子告訴記者,這些人準備從鐵路橋旁邊的豁口爬下去,「從鐵路橋爬下去還是挺危險的,前面有階梯也能下去。」記者又順著該男子所指的方向,來到一處小房子,上面寫有「水文測驗通道」的標識,旁邊有一個上了鎖的小門,掛著「危險 嚴禁跨越」的黃色警示牌,前面有一道警戒線,還有一名保安在此看守。
「能不能從這裡下去?」記者問。「可以,他們都是從這兒下的。」保安說。「可是門是鎖著的,怎麼下去呢?」記者又問。「爬過去唄,我又沒有鑰匙,還指望我給你開門啊?」保安說。於是,跟著攜帶各種工具的人群,記者也下到河道一探究竟。
「我這個漁網昨天剛從網上買的,花了我100多。」一名男子說道。「我的魚叉今天下午剛焊的,就圖一樂嘛,能叉到最好,叉不到拉倒。」兩名男子邊走邊聊。幾名男子在旁邊的草叢裡換起了連身皮衣,穿上了皮靴,甚至還有人準備了探照燈。
走到河邊的步道上,這裡已經幾乎與河面齊平了。在這裡,一撥人坐在河邊釣起了魚,另一撥人則繼續向鐵路橋下走去。陸續有人穿著皮衣皮褲開始下水,還有人根本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捲起褲角也跟著下了水。河壩處,水流湍急,有些人走得踉踉蹌蹌,讓人看著不由得為他們捏了把汗。
慢慢地,河裡的人越來越多,記者大致數了一下,足有六七十人。這幾十人分散站位,組成了好幾道「防線」,前面幾道是拿著魚叉的,中間一道防線,幾個人拉著一張漁網,在他們的身後,還有人拉著小漁網。河水沒過了大多數人的小腿,河中央較深處的水已經深達腰部。
記者通過查詢得知,這座鐵路橋上通行的列車是京廣線。現場不時有火車呼嘯而過,橋上的高壓線距離河面也很近,雖然有「高壓危險」的警示牌,但不少人依然背著長長的魚叉、漁網在橋下來回穿梭。
「我老公昨天撈了條40多斤的大青魚。」一名女士向圍觀者說。「那算什麼,我朋友上午撈了條57斤的胖頭魚。」一名男子拿出手機,向大家展示他錄製的視頻,視頻中一條大魚被掛在中間,兩人用魚叉抬著。記者離開時,捕魚的、釣魚的,再加上圍觀的市民,已經有近百人,幾名保安都已經下班,沒見工作人員前來制止。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孫延安 文並攝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