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說東周之大義滅親:老子殺了為虎作倀的兒子

2020-12-03 寫乎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尤磊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駐馬店市作協會員。喜歷史人文。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小編註:大義滅親釋義

(1)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成語詞典)

(2)指為了維護公理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其接受應得的法律制裁。(國語辭典)

(衛國其實很小)

州籲與石厚拉著鄭國的旱稻,一路興高採烈,三軍齊唱凱歌,只說是主公賢明,大勝鄭國。

回都好久了,也不見臣下致賀,州籲又坐不住了,看來,國人還是不服啊。

州籲這人其實也不算糊塗。年輕的時候吧,仗著君父寵愛,頗做了幾樁擺不上檯面的事。如今登上高位,方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的道理。若要人敬必先己敬,若要人服必先己德,講道德肯定是不行了,殺君奪位那是最大的不道德。怎麼辦呢?他很鬱悶,於是把狗頭軍師石厚叫來了。

好辦!石厚這玩意兒慣於大包大攬,特別是在州籲面前。不是我誇口,我們老石家在衛國公族中也算根深蒂固了吧。我老爸在你老爸做君主時那是上卿,一人之下對吧。如今,下臣與主公也是這種關係。只是......

(以下為一組春秋戰國服飾)

哎哎,說這幹嗎?州籲慌忙打斷他的話頭,他怕石厚說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昏話。你就說咱下一步怎麼做?

還說我老爸,在你老爸面前那是說過你的壞話的,就是我,為了和你共謀大業,他也關過我的禁閉,可是我依然崇拜我老爸,不止是我,咱們衛國上下有不崇拜我老爸的嗎?有嗎?石厚眼珠子環視了一圈,他想發現一些羨慕忌妒恨的眼神,以便滿足一下虛榮心,結果發現宮中就他二人,這讓他很鬱悶。

你老爸不聽我老爸的話,結果我老爸就告老了。現在主公只需把我老爸起復起來就行了,你想啊,我老爸都擁護你了,那還不就代表整個衛國都擁護你了。

這就叫大言不慚,就算石碏德高望重,但是這話能說嗎?好在他倆乃一丘之貉,州籲如今已是火燒眉毛,也顧不得計較了。

你老爸那脾氣我還能不知道,就是一石頭,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他會出來幫我?

這倒是。要不這樣,主公您發道君令,再給我玉璧四雙、象牙四根,我回去請他老人家。有您的君令,加上這些東西,或許他會給些面子。

那也不需要這麼多東西吧。

你不給我點辛苦錢?他倒是不隱瞞。

不出所料,那道君令石碏一眼都沒瞅。東西打了五折,也被拒絕了,都進了石厚的腰包。

您老人家至少也給出個主意......

若是周王肯下道詔命,那不就名正言順了。

對呀,石厚一拍腦門,我怎麼就沒想到呢。只是,怎麼樣才能得到周王首肯呢?

如今,陳侯在周王面前很有面子,你和那個州籲一塊兒到陳國去,多帶些東西,請陳侯出面說和,興許這事就成了。

怎麼就是陳國?要說有面子,那齊、魯、宋、虢哪個沒陳國面子大。石厚也顧不得想這些,他得立馬向主公報告好消息了。

州籲也挺高興,若得周王蓋個章,正式封建,我這個國君就合法了。回頭我再開個新聞發布會,把各國使節都請來,把周王的詔命宣示一下,那地位還不就穩如泰山了。

說幹就幹,二人將國庫中值錢的東西收拾了兩車,帶幾個隨從,直奔陳都宛丘(河南淮陽縣)而去。

在陳國太廟,待財物交割完畢,陳桓公大喝一聲:拿下!早有一班武士衝出,將二人反剪雙手,跺跪於桓公面前。

這是什麼個意思,我是來給你送禮的,合著我拿錢請你殺我。

陳桓公將一紮竹簡扔在二人面前。

外臣石碏百拜陳賢侯殿下:鄙國天降災殃,不幸有殺君之禍。此雖州籲所為,實臣之逆子助紂為虐。老夫年邁,力不能制,負罪先公。今二賊入朝上國,實出老臣之謀。幸上國拘執正罪,以正君臣綱紀,實乃鄙國之幸,天下之幸也!

二人心裡清楚,這正是老石碏親筆所書。看來,在他二人動身之前,石碏已派快馬將書信交於陳侯了。

州籲啊州籲,你家桓公實乃我陳國外甥,你殺之奪位已是人神共憤。鄭國東門,央求出兵的是你,帶頭逃跑的還是你,這不忽悠人嗎。如今二罪歸一,你還想活命嗎!說著,陳桓公示意武士,他是要當場問斬,也好震懾一下陳國的反動派。

公子佗拉了拉他的衣袖:兄侯,石厚乃石碏親子,不知他意如何,還是請衛國前來議罪,省得後來兩國交涉。

那就這麼著吧,押至天牢嚴加看管,待衛使到來再梟他狗頭!

那州籲殺人時動作嫻熟,如今死到臨頭,早已癱成一堆爛泥。

衛國朝堂此時也是一片喧嚷。

州籲自是死罪難逃,若他活著回來,滿朝公卿大夫還焉有命在?對於石厚眾人卻拿不定主意,幾個大夫不忍石碏老來喪子,紛紛說石厚是州籲帶壞的,可免死罪。

石碏正色道:州籲篡逆,石厚幫兇,二人同罪,都殺了吧,足為亂臣賊子戒!

就這樣,衛國朝堂在石碏的主持之下,總算達成了一致意見:

其一、在衛、陳邊界執行州籲死刑,由右宰醜前往行刑;其二、由石碏家臣獳羊肩將石厚在陳國就地正法。

「右宰」是衛國官名,先秦之時,文武不分,所以這個叫「醜」的右宰既是朝中大夫,也是領軍的將軍。

行刑的時候,州籲大叫道:你是寡人臣子,怎敢以臣殺君?

右宰醜眼珠一瞪:我只知道衛國有個叫州籲的人殺了他的君主!

獳羊肩在石厚這裡也遇到了麻煩。

石厚道:我是家君,你乃我家家臣,沒有我父命令,你豈敢殺我。

石厚說的沒錯,那時候等級森嚴,家臣對家君效忠、大夫對諸侯效忠、諸侯對天子效忠,家臣可以不聽天子與諸侯的,但是必須聽從家君的。

獳羊肩冷笑一聲,掣出了石碏的手簡:正是你爹要我殺你啊!

就這樣,老石碏為了正義,將他的親生兒子也殺了。《左傳》評道:石碏,純臣也,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公元前719年十二月,衛人從邢國迎回公子晉,是為衛宣公。宣公重為桓公發喪,以石碏為國老,世世為卿。從此,陳、衛愈加親睦。

因為秦、晉、楚等邊緣大國此時正處於艱苦創業之時,無暇他顧,春秋早期歷史的主角絕對屬於中原國家。晉國與王室同姓,形象上還要好一些。秦、楚與蠻夷雜處,又兼異姓,雖是正式封建,但也被中原國家視同蠻夷,很是看不起。中原國家中,齊、魯、宋、衛、鄭、陳、蔡相對強大,因此,這些國家之間的關係,在春秋早期外交史上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

一般來說,為打消鄭國囂張氣焰,宋、衛、陳、蔡結為同盟,魯國騎牆,鄭國和齊國約為兄弟。去年十二月,鄭莊公與齊僖公盟於石門(濟南市長清區西南),重申舊好,兩國更加溫暖地抱在了一起。

按照諡法,克敵服遠曰「桓」,比如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但是諡號也有為尊者諱的一面,比如後來荒淫無道的漢桓帝劉志。陳桓公鮑幫助石碏大義滅親為他個人形象增色不少,但在東周初期,他的目光短淺、昏聵顢頇也是屈指可數的。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天天講——為虎作倀
    為什麼要讀成語成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成語的背後涉及很多歷史典故,把成語的含義跟背後的典故結合起來,讓孩子在掌握詞語的同時,還能了解成語背後的文化以及成語典故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 我們熟悉的經典成語:「大義滅親」,原來是來自這裡
    「大義滅親」的原文是在古書「《左傳隱公四年》」裡有記載的,即: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故事開始,話說在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弒兄篡國,不知為何就興師伐鄭,最後是眾叛親離啊,鬧得人心不附。於是為了改變這種自己的孤獨困境,來和石碏的兒子石厚商量對策。
  • 成語故事品鑑《為虎作倀》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正字通·聽雨記》,這是一本字書,明代張自烈著,共12卷,收字三萬多,常有穿鑿附會之說。倀鬼自己被老虎吃了,反而去當爪牙,幫助老虎吃人,真是愚蠢至極。成語「為虎作倀」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比喻替壞人幹壞事,或給壞人當幫兇。
  • 成語「為虎作倀」中的「倀」是啥意思?有什麼典故?你可能想不到
    「為虎作倀」這個成語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比較常見、常用的成語,貶義詞,比喻幫助壞人作惡、幹壞事的幫兇,比如古裝劇中,某某富家紈絝強搶民女,其僕人幫著主子搶人、打人,這樣的群體就是幫兇。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見到為虎作倀之事。知道了成語的釋義,那你知道這裡面的「倀」是什麼意思嗎?有什麼典故和來歷嗎?傳說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當時有個叫馬拯的讀書人,他聽說衡山的祝融峰有一個「伏虎長老」,於是想去拜訪一下。
  • 成語「為虎作倀」由來唐穆宗時期,為什麼古人認為有倀鬼作怪?
    被獵人拉上樹,獵人說山間有虎,不如先在樹上住一宿。半夜時,馬拯被一陣嘈雜之聲驚醒,一看樹下竟有十幾個人男女老幼,但聽到樹下有人說:「快來看,這裡有個陷阱,這是誰想謀害咱們大王啊,趕快把他拆了吧!」於是他們七手八腳地把獵人的陷阱拆了繼續趕路去了。馬拯感到匪夷所思,便叫醒獵人把剛才的情況說了一遍。獵人說:「那些都是倀鬼,就是被老虎吃了的人。專門為老虎探路的,他們說的大王就是老虎,看來老虎要來了。」
  • 驚掉下巴……這貓咪是要大義滅親呀,把自己兒子炒了
    搞笑段子:LZ妹子,家裡未婚男的多,長輩都急…十一爺爺把大家召集吃飯,說過年誰帶個女盆友回家就給兩千紅包,重點是後半句--沒帶的…過年給老子搬個小凳子坐門口吃飯去這貓咪是要大義滅親呀,把自己兒子炒了讓你瞎嘚瑟,把人家的擋風玻璃坐碎了吧搞笑段子:公司晚上聚餐,三位同事想搞下惡作劇,商量一位帶上番茄沙拉,趁大家喝酒時倒桌上,裝作嘔吐物,另外兩位當醬吃,結果晚上那哥們酒力不佳真吐了,另外兩位爭先恐後的搶著吃,大家全吐下了,哥們笑了,其中一哥們說咋味道有點奇怪?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稱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時期,他曾在周朝洛陽擔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
  • 有多少人知道,為虎作倀的「倀」是什麼,為何如此招人恨
    中國的成語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數不清的典故和傳說。有一些成語大家用起來都非常熟練,卻不見得人人都完全了解它。例如,「助紂為虐」和「為虎作倀」經常被連用,指代為壞人做事的幫兇。前者簡單,後一個「為虎作倀」的倀到底是什麼,大概有些人不太清楚。
  • 《東周列國志》,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快來看看它好在哪裡吧
    讀《東周列國志》,你可以了解到那些主要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知道許多成語典故的由來。你可以知道誰是臥薪嘗膽的那個君主,趙氏孤兒講的是哪個國家哪個家族的故事,二桃殺三士是什麼來歷,田單用什麼陣法擊退了燕軍的進攻,孫臏和龐涓這對師兄弟之間有什麼仇什麼怨,宋襄公是怎樣假仁假義的……二,讀《東周列國志》,可以讓人變得更明事理,學習到人生的智慧。
  • 王莽篡位後,為何要殺光了自己的兒子?
    王莽並沒有殺光自己的兒子,但是主要的幾個兒子的確是死於他自己的手上,而王莽殺子也不代表著沒有給自己的皇位留後路,因為王莽還藏了兩個庶子在民間,可謂是老謀深算,只不過被劉秀的勢力打入了長安,有多少繼承人也已無用,實在不能力挽狂瀾。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俗話也有大義滅親。而新朝皇帝王莽,卻是這兩個矛盾的綜合。
  • 出自古朝歌的116個成語
    在中國,邯鄲是著名的成語之鄉。其實,鶴壁市的淇縣(古稱朝歌)也是出成語的地方,也同樣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鄉」。作為成語之鄉的邯鄲,與之有關並且影響較大的成語也無非幾十個,而出自朝歌的成語典故則有數百個,筆者所收集到的就有116個。   為什麼朝歌產生這麼多成語典故,因為朝歌是商朝紂王時期的都城,它還是383年的衛國國都。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最初人們常以天然的窟窖或簡單累柴木以成圈巢作為居住之用,這樣的寢宿方法一則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則是生產力和基礎手工業的落後所造成的。隨著原始生產制度被逐漸出現的封建手工業所改變,社會的各部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制陶工藝的不斷改進和革新,以陶土為基本的建築材料出現使得先秦社會出現了更為專業的建築方法和建築材料,新的建築也隨之出現。
  • 小升初語文成語專項練習之寫人成語
    描寫人的成語   1.描寫人物神態的成語   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 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眉開眼笑 愁眉苦臉 愁眉緊鎖 目瞪口呆 垂頭喪氣 嬉皮笑臉   2.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   一身正氣 臨危不懼 光明磊落
  • 老子的一篇短文,只有短短41個字,卻流傳了一個成語
    老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流傳後世的《道德經》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老子認為道是一種充塞於天地間渾然一體的實物,雖然無聲無形,卻是萬物之源。如今很多盛行的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物極必反、禍福相依、自知之明等等。
  • 奄奄一息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惠王親往問疾,見痤病勢已重,奄奄一息。」近義詞有:氣息奄奄、岌岌可危、命在旦夕,反義詞有:生龍活虎、生氣勃勃、朝氣勃勃,奄奄一息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奄奄一息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奄奄一息(yǎn yǎn yī xī)成語釋義: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息:呼吸時進出的氣。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氣。引申為事物即將消亡或毀滅。
  • 民法典版成語新說之「鳩佔鵲巢」
    民法典版成語新說之「鳩佔鵲巢」 2020-06-06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貓:你拿把剪刀,這是想救老子,還是想殺老子
    我說我們家住在監獄,這下你們總該相信了吧 貓:你拿把剪刀,這是想救老子,還是想殺老子 大王叫我來巡山,我看哪個不服
  • 出處、點撥、精彩實例、實戰分析,教你學、用成語「出口成章」
    出口成章成語解釋: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成語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西周末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侵襲,遷都洛陽,史稱東周。這些飽受離亂之苦的東周人民懷念西周的繁榮昌盛,懷念昔日的京都人士,懷念他們亮黃黃的狐皮袍子,不曾改的容貌,說出話來像文章的言語,這個成語由此而來。成語點撥:這個成語常用於褒義,用來稱讚那些在很短的時間內,文採出眾,思維開闊,出口能成文,口才好的人。
  • 老子到底是不是姓「老」?
    今天是我們的第一講,講一個在歷史必修三上第一個站出來的先賢——老子。很多人認為應該把孔子放在第一位,甚至民國以來也有不少史學家費盡心思來論證老子是不存在的。一家之言我們不管,高中教材把他放在第一位,說明至少官方認為他存在,並且在孔子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