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2021-01-08 大白讀史

《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最初人們常以天然的窟窖或簡單累柴木以成圈巢作為居住之用,這樣的寢宿方法一則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則是生產力和基礎手工業的落後所造成的。

隨著原始生產制度被逐漸出現的封建手工業所改變,社會的各部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制陶工藝的不斷改進和革新,以陶土為基本的建築材料出現使得先秦社會出現了更為專業的建築方法和建築材料,新的建築也隨之出現。東周列國紛爭,各國都普遍進行了變法與改革,社會生產力大為提高。西周時期等級觀念不斷被僭越,專門管理建築的官職也隨之出現,這都是加快社會建築發展的關鍵,對秦漢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鹹陽宮

一、東周時期的建築發展

東周是一個社會動亂時代,各諸侯國為了取得霸主地位也不斷的發展自己本封地內的文化和手工業技術,相較於以前,諸侯王和貴族們更注重自己的居所建築,這也使得士大夫階層紛紛法效。東周時期龐大的宮殿建築從單體獨立變成集群發展,據文獻記載各諸侯國競相建造高臺宮室,正所謂「高宮室,美臺榭」。

對於建築來說堅固是最為重要的,東周戰國時代文化的發展也讓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原始的自然崇拜也不斷的上升為信仰之中,在進行建築的過程中這方面的需求不斷的加劇和提升,這兩方面被從制陶工藝中轉化而來的磚瓦結構完美的融合,大量出現的青瓦、板瓦開始隨著度量衡規格和樣式等級的管理。手工業的不斷發展讓半圓的瓦當也開始出現全圓和更精美的花紋,功能性磚瓦的出現更是讓大型建築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齊國瓦當

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多的功能性的磚瓦結構部件,板瓦、筒瓦在整個建築中起到堅固的作用,另外在半圓形的瓦當上,出現了新的裝飾紋理,龍紋、隼鳥以及更加繁複的花紋成為瓦當上的新作。戰國後期專門製成的欄杆磚、排水磚,欄杆磚的燒制更加的複雜,而且把美觀和堅固應用於一身。為了建築可以更加的高大恢弘,單體的建築規模也變得更大,空心磚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進行燒制,可以說戰國時期的技術是奠定磚瓦部件在秦漢時期走向鼎盛並影響後世的關鍵。

二、東周時期磚瓦製造的創新

這一時代的磚瓦製作工藝升級主要在兩方面:

首先,脫胎於陶器的製作工藝,並不斷地進行專業革新。在傳統的制陶生產中逐漸摸索出了專門磚石燒制的工序和技藝,並出現了陶土磚和瓷土磚。兩種瓦磚的使用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這些特性取決於它們在製作中的燒制特效,陶土磚是以天然優質黏土、陶土為主要原材料,石英、長石等為骨料,在800度左右的高溫環境下,高溫燒制,它具有很好的吸水效果同時在-45°左右高寒情況下不會出現凍裂,所以它非常適合作為城郭和建築的外牆以及地面磚的形式出現。

戰國磚窖示意圖

而瓷土磚所需要的燒制溫度更高,與瓷器相同在高溫之中也會出現釉變和瓷化,這樣的瓦磚會擁有更明亮的表面,同時燒制出的紋理不宜變形,與陶器相比它的吸水效果不強,所以更多的可以應用到建築的裝飾部件以及排水系統中。技術工藝的不斷創新,讓秦漢時期的磚瓦裝飾和功能性更加的完善,才能不斷的出現更大更精美的建築群和單體結構。

其次,處於建築的基本要求,人們從開洞類巢住所只能滿足基本的停憩,逐漸出現對堅固、美觀、抗災、衛生、持久等多方面的更多需求,磚瓦我們經常把兩項部件結合在一起稱呼,但是磚與瓦在建築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時間卻不相同。瓦是建築功能中出現較早的一個部件,在很多發掘中可以看出,瓦在一些等級高的建築中取代了茅草作為屋頂出現,這樣不僅僅是可以起到基本的防腐穩定建築的需求,也起到了一定的美觀效果。

戰國時期鋪地磚

而磚的出現相對較晚於瓦,磚對於建築來說承重和堅固的效果泥牆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出現之時多以鋪地,附著於牆壁為主。隨著單體建築的不斷增高、牆體的次序減薄、根據禮制典籍等級中窗門的規定,對建築的外牆要求越來越高,磚開始替代泥木質牆體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

三、東周時期瓦當圖案的藝術分類

東周圓形瓦當的出現讓裝飾變得更具變化紋理疏朗豐富,同時也出現很多模印花紋圖案,模印使瓦當製造的效率大為提高,這是瓦當藝術發展的技術基礎。東周列國的瓦當圖案雖然形態不同、異彩紛呈,但大體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動物紋,二是植物紋, 三是圖案紋。

佔比例最大的是動物紋,動物紋瓦當的種類有饕餮紋 、獸面紋、鹿紋、虎紋、豹紋、獾紋、獸紋 、蛇紋 、蛙紋、蜥蜴紋、魚紋、鳳紋、鶴紋、雁紋、蟾蜍紋等。這反映了當世的動物崇拜,在這一時期,動物既是人類的生活資料(肉食來源),又是人們的生產資料(勞動工具),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人對動物的觀察也最為仔細。

秦文化的鹿紋瓦當

東周瓦當上的動物紋一般均為側面或俯視的圖案,用抽象的藝術造型集中表現該種動物最顯著的特徵。如秦文化的鹿紋瓦當,秦人愛鹿、秦地多鹿,今天常用的成語「指鹿為馬」、「逐鹿中原」皆來源於秦文化中的「鹿」。陝西寶雞雍城遺址出土許多鹿紋瓦當,鹿紋圖案都有著發達誇張的雙角,長度幾及身軀之半。奔跑者氣宇軒昂,頭高高昂起,脖脛長而有力,前後肢細瘦修長作奔馳狀,是其機靈善跑的寫照。比較有特色的是戰國晚期秦國出現了怪獸圖案瓦當,這些靈異神獸的形象不斷得到完善,在西漢產生了「四神獸紋」瓦當。

植物紋瓦當的含義與動物紋相似,也是世人對植物的崇拜。主要流行於齊國,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出土大量的的齊瓦當,齊文化瓦當樹木紋一直是其母題,左右兩側有雙獸紋、箭頭、乳丁、捲雲、三角等紋飾。對樹木的刻畫,採用誇張、變形、概括的藝術手法,使樹木紋造型更加凝練,結構更加疏簡,突顯出一種濃厚的裝飾美感。

齊國樹木紋瓦當

而圖案瓦當則以燕國為代表,燕文化承襲傳統西周文化而來,周初封燕之後的燕文化,既不是周文化的簡單傳播,也不是商文化的直接嬗遞,而是當時社會統治集團在兼併過程中,尊重當地文化並相互交融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化——姬燕文化,所以燕文化瓦當仍然盛行一些西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變形夔紋。

值得注意的是,燕國圖案瓦當的造型分割和比例搭配設計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尤其是戰國晚期至秦代產生、流行的幾何對稱雲紋、文字瓦當皆深受其影響。今已確認秦代文字瓦當有蘄年宮當、羽陽千歲等,當面有界格分割,且文字並非正常寫法,一般做環形、拉長狀,均勻不滿當面,既可以釋讀為文字,也可以作為一種抽象的、優美的圖案來觀賞,後來西漢承襲這種文字瓦當的布局紋樣,又將文字瓦當推向頂峰,開創了另一個瓦當紋樣藝術的高峰。

燕國饕餮紋瓦當

四、結語

東周時期是中國的大混亂、大分裂、大交融時代,在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生產力迅速發展,新的建築形式不斷出現,磚瓦製造業蓬勃發展,為後世「秦磚漢瓦」的繁榮打下了技術基礎。東周的瓦當藝術大體可分為三類:動物紋、植物紋、圖案紋飾,動物紋以秦文化瓦當為代表,植物紋以齊文化為代表,圖案文則以燕文化為代表。

磚瓦是人們生產技術發展的結晶,也是人們對藝術和實用追求的產物,兼具美觀和建築價值的磚瓦結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它們的出現和使用讓榫卯結構,以及不斷深化的封建禮制等級規定得到更深遠的發展和傳承。

相關焦點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由於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築,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築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達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 中國嶺南的特色建築有哪些?
    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嶺南建築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嶺南文化的精髓。千百年來,嶺南建築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嶺南的自然資源,結合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嶺南建築主要主要分為廣府建築、潮汕建築、客家建築和園林建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老建築中品味文化
    作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鄉和華僑之鄉,文昌市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並有著濃厚的南洋風情。若要感受海南文化,文昌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地方。而在這裡,這些文化則在諸多的老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  如果你願意將腳步放慢,將心靈沉澱,你會在文昌的這些老建築中尋到一個時光隧道,通往它們曾經輝煌的黃金時代,傾聽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傳奇。
  • 人文厚重話山化(我說河洛文化)
    偃師市山化鎮是洛陽東部的一個歷史文化重鎮,它處在邙山以南的鄭洛交界處,素有「洛陽東大門」之稱。這裡的名人墓冢和人文典故,彰顯著河洛文化的深沉與厚重;這裡的窯洞民居和廟宇建築,訴說著河洛文化的魅力與特色。
  • 莫洛村嘉絨藏族的文化特色
    莫洛民居亦是嘉絨藏居的典型代表,在整個西部藏區,乃至全國都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堪稱藏式民居建築中的典範。絕大部分民居為四層(也有三層或五層)石木結構建築,底層為畜圈。畜圈出入口與人的居室出入之門分設,互不幹擾。二層為廚房、火塘、雜物房等,火塘內安設三鍋莊。
  • 蒙古族建築文化之阿拉善盟
    蒙古族建築文化之阿拉善盟阿拉善盟(一)阿拉善王府阿拉善王府位於阿拉善盟盟公署所在地巴彥浩特市城北,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巴彥浩特鎮,緊挨延福寺。為阿拉善歷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扎薩克多羅郡王阿寶於清康熙年間(清康熙36年),是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古老建築群體,現存建築分成東、西兩部分,總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王府建築群曾在歷史上顯赫有名,現已開發為佔地6公頃的王陵公園供遊人遊覽。
  • 《東周列國志》,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快來看看它好在哪裡吧
    廉頗負荊請罪,信陵君竊符救趙,勾踐臥薪嘗膽,西施迷惑夫差,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這些《東周列國志》裡的故事,便是從小人書裡了解到的。小學生時期,正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讀東西記得牢,記得快。雖然不一定能夠全部理解書中的內容,但這些東西,都會藏在你的腦海裡,助益你的成長。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讀青少版,高中生或者是古文基礎好一點的初中生,可以讀《東周列國志》原版。
  • 丹巴碉樓——「千碉之國」的建築特色
    丹巴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建制縣時,取丹東、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故名丹巴,是嘉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千碉之國」的美稱。這裡有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中路、梭坡古碉群,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的嘉絨藏族民居,文化底蘊深厚。
  • 2017中國最具特色規劃及建築景觀設計展覽會在京召開
    2017中國最具特色規劃及建築景觀設計展覽會--暨2018中國最具特色規劃及建築景觀設計展覽會啟動儀式2017中國最具特色規劃及建築景觀設計展覽會於11月4-5日在北京·京都信苑飯店舉辦。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地域特徵和現代風貌」的規劃和設計理念,傳承和弘揚中國特色建築文化,增進業界學術交流,調動廣大設計人員的創作積極性,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及人居環境與建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最具特色規劃及建築景觀設計方案」活動,為「美麗中國」的城鄉建設勾繪更具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的發展藍圖。
  • 瀋陽10個特色文化街區:各具風格,美食無數
    而且有消息稱,預計在2019年瀋陽將全面打造10個特色文化街區,成為瀋陽新的旅遊業態。    北市場在最鼎盛的時期,曾擁有各種娛樂場所150餘家,飯店120餘家,以及6家影劇院和一批當鋪、煙館、摔跤場等。是當時最有特色的繁華娛樂區。  這裡有過一段時間的衰敗。
  • 青瓦白牆的徽派建築——中國古代建築之美
    加之徽州盛產木材,民間向有雕刻、繪畫傳統,磚、木、石雕別具一格,又以深井、高宅、大廳為居家特色,因而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建築,被譽為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築。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學意蘊。前有朝山,後倚來龍山,有形為獅象、鬼蛇的山把手水口、河流。該水似玉帶環境的原則。這既為了調節風向、風力與溫度、溼度,形成溫和氣候,同時又與人們一種自衛防禦的心理相吻合。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其文化特徵既包含波斯帝國強盛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又因與阿拉伯文明的融合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特色,引進的西方文化又使波斯文化具有了現代性特徵。  鼎盛時期的古典波斯文化  古典波斯文化肇始於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始建的古波斯帝國和公元3世紀建立的薩珊波斯帝國。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朝建立的才是大一統國家,先秦時期是有眾多國家並存的。只不過,各諸侯國尊崇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而最初階段周國也最為強大。但是,分封諸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周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分封,除了朝代建立之初,在之後立下功勳的臣子也會得到分封。
  • 政協提案 挖掘當地鄉土文化,打造田園風情特色鄉村
    建設宿遷特色的田園風情特色鄉村,要避免盲目跟風,創新不足,生搬硬套。首先要深入挖掘具有宿遷特色的鄉土文化、建築風格、民俗風情,從中提煉精華,去其糟柏,利用現代設計手段加以優化重組,創造外觀符合當地特色,內在科學舒適,經濟實用,真正有宿遷地方特色的鄉村風貌。
  • 中華文明5000年,經歷了5種社會形態,每種形態各具時代特色
    夏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朝代,大約距今4000年左右,這時期的中心是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交界的地區。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還處於蒙昧時期,中國的農耕文明已在這時開始形成。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使我們較多地認識距今3600年殷商時代的歷史。殷商時代,總共持續了600年時間,它代表著青銅時代和甲骨文時代。另外,巫史文化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徵。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井頭山遺址位於餘姚三七市鎮,消息稱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年至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考古現場整理出了10多處生活遺蹟、數百件可登記遺物、海量的貝殼遺存以及動物碎骨、植物種子等其他動植物遺存,對中國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 「每日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戰國時期錢幣
    戰國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錢幣精品都有哪些呢?1、橋足半釿布一級 35000.00。是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是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秦漢時期甘肅的民俗文化
    秦漢時期甘肅的衣食住行和節日慶賀,貫穿著秦人、漢人和當地少數民族的傳統生活習俗,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區域習俗文化,也是甘肅豐厚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陶灶嘉峪關漢墓出土的彩繪切肉壁畫磚這一時期,甘肅飲食文化在秦人、漢人主要食糧,胡羌少數民族主要食肉的基礎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甘肅與中原內地及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
  •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千年墟市 淡水老城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千年墟市 淡水老城 2020-06-18 05: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