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碟行動
厲行節約 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倡導「光碟」 拒絕浪費
近期
隨著「制止餐飲浪費」的推廣踐行
厲行節約之風深入人心
並且疫情對於糧食的影響
也讓人感到了節約糧食的必要性
從古到今
糧食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障
更關係到國家安全
古人寫詩說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惟有豐年不忘饑饉
珍惜每一粒糧食
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那麼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
糧食壓力只會更大
比如蘇軾堅持
宴請不超過三個肉菜
甚至計算好每天的花銷
這套節儉之法
後來被曾國藩效仿
古人節約糧食
還有禁酒令、下聖旨……
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01
蘇軾「房梁掛錢」
光碟行動 從我做起
來源:網絡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北宋時期的文學家、美食家蘇軾,曾自稱「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其實他在飲食上十分節儉。
在《節飲食說》中,蘇軾給自己定下規矩,「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其中大意是,蘇軾平時吃飯,不過一葷一酒;自己請客或別人請吃飯,也不能超過三個肉菜,否則就不赴宴。蘇軾如此,絕非造作,其用意是:「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這等節儉,自是修養功夫。
後來,蘇軾被貶黃州,他不但自己親自耕種,還實行計劃開支,這就是後來曾國藩都為之效仿的「房梁掛錢」。
據說,蘇軾將錢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分好的錢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小份,作為當日的生活開支,如有結餘,就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
02
雍正為剩飯兩下聖旨
倡導「光碟」拒絕浪費
清代陳枚彩繪本《耕織圖》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是大國,如不能居安思危,難免有後顧之憂。
為了處理剩飯剩菜的問題,雍正專門下過兩道聖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給御膳房下旨:「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其大意是剩飯剩菜不許丟棄,可以給服役下人吃;如果人不吃,就用去餵貓;如果貓不吃,就曬乾後拿去餵鳥,總之不能浪費。雍正還特別警告說,「我會派人不時檢查,誰要是違反,必定治罪。」
或許因為執行的情況並不好,雍正三年後再次就浪費糧食的事發出上諭:「朕從前不時教訓,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一粒亦不可輕棄。即如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餘剩拋棄溝中,不知愛惜。朕屢屢傳過,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此不但仰體朕惜福之意,即爾等亦免暴殄天物。應不時查拿,如有輕棄米谷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如爾等仍前縱容,經朕察出,將爾總管一體重責。」
03
屢下禁酒令節約糧食
光碟行動 從我做起
清代陳枚彩繪本《耕織圖》
明清時期,京城食用的糧食大多從南方經大運河運來,時稱「漕糧」。由於運輸成本高昂,一石糧食往往費銀數兩,而有些八旗兵丁「不知運糧之艱,既得糧米,因暫時有餘,遂賣銀錢,以供幾次飽餐醉飲。及米不繼之時,妻子又皆不免飢餓。」因此,清朝嚴禁賣米與奢費,可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尋常小事而有煩言,康熙則駁斥說,「米者養人之本,為人上者,不留心省察,可乎?」
清朝重視糧食安全與保障,還體現在禁止燒鍋釀酒上。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山海關外發生旱災,而「彼處蒸造燒酒之人將米糧糜費頗多」(民間大肆釀酒而導致糧食浪費),康熙特命戶部侍郎賽弼漢前往奉天,會同將軍、副都統等嚴加禁止。隨後二十餘年,清朝都禁止直隸、湖廣、江西、陝西等南北九省燒鍋釀酒。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特別召見直隸巡撫趙弘燮,再次強調嚴禁燒鍋釀酒,並對失察官員加以重處,其嚴禁燒鍋釀酒的理由有二:一是大量浪費糧食,有悖崇儉禁奢的社會風氣;二是認為此乃小民逐末利的表現,不利於農業生產。直到康熙末年,在糧食問題相對安全後,禁酒令才有所放鬆。
人無儉不立
珍惜糧食
就是尊重勞動、敬畏自然的體現
惜糧就是惜福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為「光碟行動」貢獻力量!
拒絕浪費 健康飲食
來源:光明日報
【來源:文明海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