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的男男女女是怎麼談戀愛的?

2020-12-03 澎湃新聞

《詩經》原來不叫「詩經」,在最早的時候,就叫「詩」。這些詩最早有很多,經過多次編輯、刪減,才成為「詩三百」,就是現在流傳的《毛詩》三百零五篇,它是由孔夫子整理、潤色,編出來教授弟子的。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漢朝的官方利用「詩三百」來貫徹它自己的意識形態,就把它稱為「經」——經者,常也,意即永恆不變的道理——就是由官方把它定為講大道理的經典。

「詩經」由此得名。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儒,也就是漢代的那些經師,就支配了《詩經》的解釋權。漢代的這些經師,包括很有名的鄭玄,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在講詩的時候,不是首先把詩當作詩,而是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當作一種推行禮教的手段,給詩附加了很多解釋,而那些解釋不是這些詩本身的內容。

圖片by 呼蔥覓蒜

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宋代。以朱熹為首的宋代儒生們,雖然對漢代的一些解釋做出了修正,但他們仍然沒有跳出利用詩歌來推行教化的框框,因此仍然忽略了詩的本意,尤其是朱熹,他把很多一般的愛情詩都認為是「淫亂之作」。所以,宋儒們的解釋很多也是不可取的。我們現在來講《詩經》,自然不可能沿用從漢代到宋代的那些權威的講法,對那些不屬於詩自身內容的種種解釋,我們要拋棄。而且,如果我要按照那樣講,講出來也是絕頂無味兒的。

我們要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講,就是首先要把《詩經》當作詩,要注意這些作品作為詩歌的特徵,用文學、詩學的新觀念來理解它們、解釋它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樣講,也是開闢了一個闡釋《詩經》的新時代。

——流沙河

(本文節選自《流沙河講詩經》,摘選了《詩經》中一些經典的愛情詩,其中幾首也曾被宋儒稱為「淫奔之詩」,希望通過流沙河先生的解讀,能還其愛情、人倫的本質。)

《關雎》:從選美活動開始的愛情

《關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開篇。老實說,孔夫子的這個選擇,是動了腦筋的,它表現出的文化觀念、詩歌觀念,比我們今天的還要先進。我們今天如果要去編一本詩選,放在前面的肯定是領袖作品,或者是某個著名詩人的作品,你們去看現在編的詩集文集,哪一本不是這樣?而且主題一定是很嚴肅的。孔夫子卻不是這樣。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的,家庭是由夫婦構成的,兩性的結合就是天地間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倫之始」。這就是孔夫子的觀念。是不是比我們還先進呢?

全詩可分為五章,是一個漸次遞進的過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是一種水鳥的叫聲,它叫「雎鳩」,叫聲是「呱呱呱」的,也就是「關關關」的。雎鳩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漁老鴰」,學名「魚鳧」,又叫「鸕鷀」。你們去看漁老鴰捕魚:如果一隻漁老鴰發現了魚,馬上就會「呱呱呱」地呼叫,其他的漁老鴰聽到了,就會撲過來圍獵。這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說的是河邊沙洲上,一群漁老鴰正在圍獵,一片此起彼伏的叫聲。洲者,河中小島也。出現在這片叫聲中的,是「窈窕淑女」,是君子之人求偶的好對象。「逑」是對象、目標,就是object,「好逑」就是佳偶。「窈窕」是個連綿詞,就是「以音求義」之詞,不能分開來講「窈」是什麼,「窕」是什麼。「窈窕」就是「遙迢」,遙迢者,遠也。

「窈窕淑女」是說和那美麗的女子距離很遠。這個距離,指的是感情距離:雖然那個淑女就在江邊,可以見到,但是彼此不認識,無緣靠近,就感覺隔得很遠了。這就像《西廂記》裡張生初見崔鶯鶯的那個唱詞:「隔花陰,人遠天涯近。」—明明和美女只隔一片花陰,因為無法攀識,無從交往,就覺得比天涯還遠了。這種情況就是「窈窕」。漢代的經師們說:「窈窕」是因為淑女住在閨閣之中,很不容易見面。這個解釋,顯然不符合這首詩歌描寫的現場場景。

第二章四句,很值得分析:「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淑女們正在採摘一種叫「荇菜」的水生植物。《詩經》裡對此有專門的解釋,說這種荇菜是「宗廟祭祀之用」。參差者,長短不齊也,就是長長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沒在水中,牽得很長,像藤蔓一樣。「左右流之」的這個「流」,是借來表現採摘動作的動詞,相當於「撈」或者「揪」,表現女子採摘的動作:左手撈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來扭去,極盡女子的體態之美。顯然那個時候的風氣是很開放的:這些漂亮女子在水裡採荇菜,雖然不像今天穿三點式泳衣,但總不會穿得很複雜,不然怎麼方便呢?讀到這裡,這首詩的秘密就現出端倪了:它寫的是古代的一種民俗活動。每年的春末夏初,荇菜成熟的時候,各家各戶的年輕女子都到水裡去採,用來敬鬼神、祖先。她們在採摘的時候,褰裳及腰,亮出玉臂美腿,姿態又是那麼優美,就引得城裡的小夥子——也就是「君子」們,都去河邊看,看誰家的女子漂亮,哪個女子身材好。這就相當於一種含蓄的選美活動。

古今人情不遠,這些事是無師自通的,並不是只有今天的小夥子才會欣賞美女。小夥子看得心有所動,夜晚睡覺都老是在想,既覺得伊人遙遠,又實在割捨不下,這就是「寤寐求之」。「寤寐」是個偏義複詞,本來「寤」是指醒來,「寐」是睡著了,聯用的偏義在「寐」,就是夢中都在思念,都在追求。這個「之」是代詞,指那位讓人心動的女子。

他想到了什麼程度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個「服」字,上古音近pé,和現代的「急迫」的「迫」意思相通。迫者,接近也。「寤寐思服」就是說他在夢中都想和那個女子在一起。悠者,長也。失戀的人覺得夜晚太長,等啊等啊等不到完,就是「悠哉悠哉」。「輾轉」的本義是車輪轉過去又轉過來,就像司機轉方向盤一樣;「反側」是翻過來覆過去,兩個詞連在一起,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夢中似乎相親相近,實際上又不能見面,就像從前一首歌唱的那樣:「夢裡常相親,覺來隔遠道。」

第二天,那個女子還在那裡採荇菜:「參差荇菜,左右採之。」我們的這位君子又去了河邊,這一次終於和那位女子有了交往,還約到了一個什麼地方,一個奏琴,一個敲瑟,這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以音樂做媒介,開始談戀愛了。這個「採」讀音qǐ,「友」讀音yǐ,兩個字在當時的讀音是押韻的。古今談戀愛大約都是這個樣子,聽音樂啊,看電影啊,先從這種似較含蓄的形式開始。

荇菜

最後一章,一對戀人終於結婚,結婚儀式上請了文工團班子,用鐘鼓這些樂器來慶賀,乒桌球乓地熱鬧起來:「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芼」讀音mào,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拔」字,還是描畫那個女子採荇菜的動作,只是因為它現在要換一個韻,所以要換一個動詞。這裡的「樂」要讀nào——音樂讓自己愉悅,就是「樂(lè)」,如果是為他人演奏,就叫nào,「熱鬧」的意思。

綜觀全詩,它就是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從初見、相思到相識、結合的過程。大概這就是孔夫子的理想:在一個社會裡面,青年男女應該通過自由戀愛來彼此認識,組建家庭。從這裡,你能看到上古時代自由戀愛的痕跡,不是什麼包辦婚姻,說明自由戀愛絕不是現在才出現的事物。它被放在《詩經》的第一篇,反映出孔老夫子絕不是那種糊塗、冬烘的人。

《漢廣》:求而不得的愛情

這又是一首「戀愛+結婚」的詩歌,寫的是一個青年樵夫,迷上了漢江上的一個美女,又知道無法追求,感傷詠嘆不已,就有了這首詩。全詩分為三章,每章都用同樣的詠嘆結尾: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圖片by 呼蔥覓蒜

一開始的這個「南」,不是泛指南方,而是指「周南」地區的南方。也就是江漢一帶。喬者,高也。而這個「休」字,一個人旁一個木,謂之「人依木曰休」,本義就是指一個人在一棵大樹下面休息。行人在路上走,如果太陽太大了,走一會兒就要乘涼。喬木樹幹太高,樹冠面積又小,並不遮陰,不適合在下面乘涼,所以說「南有喬木,不可休思」。這個「思」是虛詞,近似於《楚辭》中的「兮」,全詩的「思」都是如此。

後面的「漢有遊女」,不是「遊玩」之「遊」,而是「遊泳」的「遊」,簡化字搞成了同一個字,逼得我們要說明一下。「不可求思」,就是感嘆那個女子很難接近,不可求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那個女子太漂亮了,又無法接近,讓他想到了嘉陵江的女神。古人認為山是雄性,水是雌性,因此幾乎每一條河都有一個女神(只有黃河的河伯例外,是男性),漢水當然也有它的女神。第一章這四句,是以比興發感嘆:喬木雖然高,但是不能遮陰;仙女雖然漂亮,但是無法接近。

接下來,這個青年男子就不斷感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廣者,水面寬闊也;永者,水流之遠也;「泳」就是「遊泳」;「方」是木筏,竹筏稱為「筏」,木筏稱為「排」,排又叫「方」。他是在感嘆:漢水這樣寬闊,我要想遊到江中去追她,實在太難;女神在順水漂遊,而江流又是那樣長,流向長江,流向東海,不知哪裡才是盡頭,就算我遊泳技術很好,比如說拿過遊泳金牌,可以遊到江中去,也不可能跟著她遊那麼遠;就算我扎一個木筏去追,恐怕還沒有追到她,「方」就已經散了。總而言之,女神雖然很漂亮,但是可望而不可即。

追又追不上,求又求不到,而那個女子是早晚要嫁人的,青年男子想到這裡,不免有點酸楚,轉而用另外的方式表達感情:「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前兩句是一種比喻:雜樹林裡有各種柴火,但是我只去砍那個「楚」。實際上他是在說:世上女子雖然那樣多,但我就喜歡這一個。由於這個表達既形象又貼切,所以就流傳下來了,我們現在說某人是「翹楚」,就是從這裡來的。後面兩句讓我們看到這個青年樵夫是個文明人,雖然沒有人教他「八榮八恥」,但他也曉得「發乎情止乎禮」。他明白自己不可能和那個漂亮女子在一起了,就想到了人家總是要出嫁的,我既然追不上,那就把馬餵好,把我砍下來的這些好柴馱去,就當是送給她的一份賀禮吧:「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這首詩也對人有教育:你不要看他只是一個砍柴的,他品德高尚,是個君子,簡直是個「gentleman」。不像現在有的人,追不到人家就用刀去戳,愛不成了就要把人家弄死,還說是「有多愛就有多恨」,簡直野蠻!不過,雖然這位樵夫紳士克制了自己,以送禮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但還是有些傷感,所以前面的感慨又出現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複詠嘆,就見出了這份感情的深沉。

最後一章,是在重複第二章的場景和感嘆,只是換了兩個字,一是把「楚」換成了「蔞」,就是蔞蒿;二是把「馬」換成了「駒」。意思都是一樣的。然後又是重複感嘆:「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個反覆出現的感嘆,是這首詩的絕妙處,它所表達的那種恍然若失的感情,你要慢慢吟誦它,才能體會出來。明代有人說:「《易》之妙,妙在象;《孟》之妙,妙在辯;《莊》之妙,妙在思;《詩》之妙,妙在情。」這首詩就是通過這樣的一詠三嘆,把那種一看就忘不了,要追又追不上,戀戀不捨卻又克制守禮,這麼一種委婉的感情,非常微妙地表達出來,真是值得我們慢慢吟誦、細細體會。

《摽有梅》:剩男剩女的心思

「摽有梅」是什麼意思?自古以來研究《詩經》的人,都沒有講清楚,本人有一點看法,自以為是講得通的,也算是我對《詩經》研究的一點點貢獻。

首先,詩題中這個「摽」字,很多專家都說是「落」的意思,恐怕不對。這個字應該讀pāo,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拋繡球」的「拋」。只是「拋」字出現以後,就把它頂替了。「梅」是黃梅果。「有」字在這裡的意思,不同於「有無」的「有」,而是擁有、領有、佔有之意,其實這就是「有」字的本義。請看這個篆文的「有」字。上面是一隻手,下面是一塊肉,這就是「有」。這是個會意字,我們一下就能明白,它就是「擁有」。很有意思的是,在埃及古文字中,表達「擁有」也是一個與之非常相似的符號,是一個人拿著肉往懷裡揣。可見從遠古時代起,人們的思維就有其共通性。

經過分析,我們就知道:「摽有梅」就是把自己擁有的黃梅果拋出去。這是在做什麼呢?

這是古代的一種風俗,是女子向自己心儀的男子示愛的一種方式,相當於後來的拋繡球。夏天來了,水果成熟,年輕女子要上樹去摘,如果這個時候她看到了自己喜歡的男子,就把摘下的水果拋去打他。這樣的事,在南北朝時代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說是西晉的詩人潘嶽長得很漂亮,每次在洛陽城坐著小車出去,遍街的女子都向他丟水果,他回來已經載了滿滿一車,夠吃一個月!因為潘嶽字安仁,所以我們後來說到美男子就會說「貌若潘安」,就是出自這個故事。這也是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是女子選男子。這種風俗直到舊社會都還保留著,在我們成都是五月端午「打李子」,就是把李子拿來拋打。

上面算是解題。下面我們來讀這首詩: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有這麼一個女子,她摘了一筐黃梅果,就開始拋給喜歡的男子,希望能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或者還希望能快點兒就搞定,把婚期約好。結果拋了半天,那邊的男子好像沒有反應——這就是詩歌第一章的意思。「實」是梅子的果實;「其實七兮」,就是一筐梅果只剩百分之七十,已經拋掉百分之三十了。「求我庶士」是一個倒裝句,就是「我所追求的青年男子」。「迨其吉兮」有兩種理解:一是說希望在這裡可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男子;一是說還需要等到一個好的時機。因為從前結婚一定要在吉日,要挑一個吉祥的日子,就像現在年輕人結婚,都要選個節假日、紀念日之類。

但是好像男子那邊沒有什麼反應,那個女子就接著拋,梅子越拋越少,她也就越來越著急了,可能她是個大齡女青年,起初還在說我要等一個吉祥的日子,一著起急來就說哎呀,管他的呢,就是今天也可以嘛!這就是第二章的意思:「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黃梅果只剩百分之三十,已經拋出去百分之七十了;「迨其今兮」這個「今」,就是今天,意思是說,今天就可以算個好日子,只要我們好上了,黃昏就可以舉行婚禮了。因為從前婚禮都是在黃昏舉行的。

沒想到拋到最後,就剩幾個梅子了,還是沒有男子對她有意思。這個女子也不曉得是太著急了,不管不顧,還是有點賭氣了,總之她最後乾脆搬起筐子,「呼隆」一聲全部倒出去,等於把剩下的黃梅果全部撒給那些青年男子,碰到哪個就是哪個—哪個看得起我,我就嫁給他,時間也不講究了,這就是第三章的意思:「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也許這位詩人是在開玩笑,有點兒取笑那個大齡女子的意思,因為這個形象太不好看了嘛。這個「謂」指語言表達,就是開口說話——只要你回答一聲「行」,我就跟你走,馬上就可以成婚。

圖片by 呼蔥覓蒜

讀到這裡,我們不免有點吃驚:這不是野合嗎?原來古代還可以這樣開放!有些人就覺得這種事不可理解,比如宋儒說這首詩是「淫奔之詩」,他大概沒當過大齡青年,不理解人家的困難。其實《周禮》上就有規定:男子過了三十,女子過了二十,「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周朝還沒有「姘」字,這個「奔」就是「姘」,就是說暮春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對象的大齡男女,如果他們臨時相遇,對上眼了,人家願意做什麼,政府都不要去禁止他們。這確實是古代社會的真相。所以,在這種枝葉濃密的果樹林裡,有野合之事也不足為怪,不必擔心革命群眾要去抓什麼「現行」。當然,這肯定也不是普遍現象。

實際上,按照我的看法,這種男女交往依然是美好的、純潔的,絕不是淫亂。你們注意,人家是只要兩情相悅就行,既沒有買賣關係,也不是權錢交易,有何不可?而且這裡是女子在選男子,不是男性強迫女性,還有點男女平等的意思呢!

《野有死麕》:「動作文明點嘛」

這首詩,也是在講一個愛情故事。三章遞進,一章比一章有趣: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第一章講的是一位青年獵人,分到了一塊獐子肉(「麕」就是獐子),趕緊用白茅把它包起來。白茅就是絲茅草,它的顏色很乾淨,所以叫白茅,過去就拿它當包裝。包起來做什麼用呢?他想到了「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就是有個正在想談戀愛的青年女子,他準備去追人家。這個「懷春」,鄭玄解釋說是女子想在春季結婚,這是一種掩飾性的說法,不合常識。其實,「懷春」就是思春,女子到了適婚年齡,想要找對象、談戀愛,就叫「懷春」。「吉士」指這個青年獵人自己;「誘之」就是要去追求她。看來這個青年獵人想低成本成就好事,一塊獐子肉就想把人家追到手。

我小時候的那位老師,是一個前清秀才,他把這個「誘」字讀tòu,解釋說這個字就是「逗弄」的「逗」,我想他是有道理的。因為「包」就是「兜」的意思,大家可以仔細體會。

第二章的「林有樸樕,野有死鹿」有兩種解釋:一是說野外又打死了一頭鹿,這個獵人又分到一塊肉;一是說這裡不是指鹿肉,而是兩張鹿皮。這個說法可能更有道理。因為古代男子追求女子,要去下聘(就是訂婚),是要送禮的,禮物中要有一件「儷皮」,就是兩張鹿皮。鹿皮是很值錢的,作為聘禮要成雙地給女家送去,以示鄭重,要求建立關係。當然兩種說法都成立,就是這個青年獵人要拿東西去做聘禮。「樸樕」,泛指各種小樹,也就是灌木叢。這個青年獵人很有心計,送禮之前,他先做好了地形偵察,看中了樹林裡面有一處灌木叢,他是有「戰略安排」的,什麼安排?我們下面就會明白。「白茅純束」就是用白顏色的絲茅草把那兩張鹿皮(或者是一塊鹿肉)捆起來。捆起來做什麼?他還是在想那個女子——「有女如玉」,就是說那個女子非常漂亮,膚色像玉一樣。這個「玉」要讀成rú。

接下來第三章,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麼相中了那一處灌木叢:「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三句是那個女子在說話。「舒而」就是「慢嘞」,是女子叫那個獵人「你慢點嘞」。「脫」要讀tuì,行為得體之謂也;「脫脫兮」就是「動作文明點嘛」。

有這兩句話,我們就知道這件事情是發生在那個灌木叢裡面,所以前面一段的「林有樸樕」絕對不是多餘的。這個「感」要讀hàn,「撼動」的「撼」,撼者,動搖也;「帨」讀音shuì,它是什麼呢?《周禮》上有說明:那時的成年女子要帶「帨巾」,就是一塊手帕,是掛在左胸前的。它有什麼用呢?搞衛生:抹桌子、撣灰塵都可以。舊社會館子裡面的堂倌,左肩上都搭著一塊帕子,叫「隨手」,那個「隨手」就是這個「帨」,本來該叫「帨手」,好隨時取下來的意思。這個女子對青年獵人說「無感我帨兮」,就是「你不要動我的帨巾」——原來是他的手都碰到女子的左胸了,女子又不好直接說,只能說「你不要動我的手帕嘛」,這和後面的「無使尨也吠」,都是很含蓄的提醒:你不要動作太大了,不要弄得遠處那家人的莽子狗汪汪地叫起來。言外之意是:那樣一來就什麼都做不成了。「尨」讀音máng,指藏獒一類的大毛狗,至今民間還把一些狗叫「莽子」,也就是這個「尨」。這個字出現得很少,很容易錯成簡寫的「龍」。

圖片by 呼蔥覓蒜

這首詩很有戲劇性:青年獵人是實用主義,打到一塊肉就趕快去討好自己的意中人;第二次去下聘禮,就把人家喊到樹林裡面的灌木叢裡去了。而這個女子是講禮的,有所矜持,勸告他不能亂來——這完全是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情畫,非常真實。如果孔老夫子都像鄭玄、朱熹一樣,認為這樣的詩是在搞精神汙染,我們就沒有機會領略這些詩歌的趣味了。

本文節選自

《流沙河講詩經》

作者: 流沙河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編輯 | 李牧謠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
    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詩經,是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其最大的成就是在詩歌創作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面向生活,反映現實,顯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詩經裡出現的150多種植物,是研究植物文化起源的瑰寶,其所採用賦
  • 談戀愛怎麼找話題聊天
    談戀愛的兩人因為對對方有好感才能在一起,這個時候兩人都沒有太了解對方,在確立了關係的時候,身份也有了些變化,聊天也沒有話題就變得很尷尬。那在談戀愛的時候該怎麼找話題聊天呢?談戀愛就避免不了聊天。可沒有話題有該怎麼聊天呢?
  • 詩經楚辭起名:200個詩經楚辭裡的美名,男孩霸氣,女孩唯美
    俗話說:「女詩經,男楚辭」,說的是一種起名的方式。《詩經》浪漫唯美,極具音韻之美,適合作為女孩起名的參考;《楚辭》豪放大氣,充滿歷史內涵,適合作為男孩起名的參考。江南易林認為《詩經》裡不缺「泛彼柏舟,亦泛其流」的瀟灑自在的詩句,《楚辭》裡也不少「懷蘭英兮把瓊若」的浪漫唯美的句子,寶寶取名不必局限於女詩經,男楚辭。江南易林從詩經楚辭中精選了200個霸氣的男孩名字,和唯美的女孩名,下面就和江南易林一起來賞析吧。
  • 詩經起名:200個詩經裡又萌又暖、字字唯美的好名字!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三百多篇詩歌。《詩經》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琅琅上口的詩句讓人耳熟能詳,天趣盎然的曲調像一首天籟之音娓娓動聽。那麼詩經如何取名呢?看這200個詩經裡又萌又暖、 字字唯美的好名字吧!
  • 獨一無二的好聽女孩名,詩經楚辭裡的好聽女孩名字怎麼取?
    #寶寶起名#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富裕,寶寶取名已經不僅僅止步於美好寓意和簡單樸素了,如今父母取名字一定要注意名字的獨特韻味和氣質內涵,因為這是影響寶寶的成長環境的關鍵,也是別人對寶寶的第一印象,下面小編來講解一下獨一無二的詩經楚辭好聽女孩名怎麼取
  • 《詩經》裡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
    《詩經》也名《詩三百》,成書在春秋中葉,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高深難懂,它充滿生活氣息,它質樸地將人間的喜怒哀樂都融進了詩歌裡。《詩經》中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詩經》中最美的句子·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處:詩經·周南·關雎賞析:一對雎鳩鳥,在河中央的小沙洲上,交互合唱。
  • 《詩經》裡的伯勞鳥
    螢火蟲開始出現了,《詩經》裡的小鳥——伯勞也開始鳴啾起來。勞燕分飛的勞字,指的便是它。伯勞在古籍中有多個名字。《易緯.通卦驗》解釋伯勞,夏至感應陰氣而開始鳴叫,冬至而止。伯勞也叫鵙(jú音 橘)。《禮記.月令》上說:仲夏之月,鵙始鳴。《詩.豳風.七月》有歌曰:「七月鳴鵙」。說的是:伯勞在七月仍在鳴叫。
  • 《紅樓夢》裡寫到的這些草木蟲魚,原來《詩經》裡早有記載!
    其實魯迅先生和曹公提到的許多草木鳥獸蟲魚,早在兩千多前的《詩經》裡就已經存在了。年少的時候我們讀詩經,只記住了它的愛情詩,它韻律的優美,卻沒曾注意到,詩經也是先人生活的真實記錄,裡面提到了許多大自然的動植物,它們都是有靈性的自然生長的萬物。我們不妨以紅樓夢為例,來對照詩經,看看那些有靈的萬物。
  • 它是來自詩經裡的古老植物,臭名昭著,生命力頑強
    到現在為止,我所見到的椿樹有三種,一種是葉子聞起來有著濃鬱芳香的椿樹,就是人們最熟悉的、通常所說的香椿樹,另一種是葉子聞起來幾乎沒有什麼特別味道的椿樹,這種椿樹在春天裡會開出細密的散發出淡淡芳香的黃色小花,我們老家就叫它椿樹,還有一種就是葉子聞起來有著臭臭的味道的椿樹,老家的人們叫它臭椿。
  • 《詩經》裡的植物都長什麼樣? 探索家
    歷代研究《詩經》的學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詩經》中的動植物進行注釋,比如,戰國時期的毛亨,在其著作《毛詩故訓傳》中就對《詩經》提到的幾乎所有的動植物都進行了註解;三國時期吳人陸璣,其代表作就是一本專門註解《詩經》中的動植物的著作——《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宋代的蔡卞,著有《毛詩名物解》;等等。
  • 《詩經》裡最美的20段詩句,美到靈魂裡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譯: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在河灘。美麗賢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侶。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譯:初生蘆葦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
  • 《詩經》裡的藥與美食之「梅子熟了」
    如果說《約客》中的梅子只是一個時令的代稱,那麼《詩經》中的《摽有梅》所表達的內涵就豐富多了。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摽biào:墜落。有:語助詞。
  • 這種植物可以做成麻繩,長在農村裡,《詩經》出現過它的身影
    這種植物可以做成麻繩,長在農村裡,《詩經》中出現過它的身影,它就是薴麻。這是一種野草,成片成片地長在山坡上,開出淡白色的花,顏色暗淡,像是蒙了一層灰塵。農民伯伯認識它——薴麻。這種植物可以做成麻繩,也很有歷史價值哦,在早期的歷史文化裡,它可以被做成夏布,用梭子經過簡單紡織,成為人穿在身上的衣服,在古文化十分燦爛的時代,留下《詩經》這一文化巨作,在《詩經》裡,有句: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以唔歌。為什麼說它千年不腐呢?
  • 《詩經》裡的飛鳥今天還能看到嗎?
    相信很多人在吟誦《詩經》名句時,心中不免提問。自然攝影師張海華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但他坦言自己在求學期間,並未讀過多少《詩經》裡的篇什。直到2016年,多年沉迷自然攝影和寫作的他,忽然冒出個點子,想寫一篇關於「古詩中的鳥兒」的文章。計劃中,文章不要太長,剛好可以在報紙副刊上發一個整版。在構思過程中,他繼而發現,光《詩經》就提到了那麼多鳥!
  • 詩經楚辭起名:詩經中靈動的女孩名字,楚辭裡有典故的男孩名字!
    《詩經》的美,不落俗套,至今在流行玄幻劇和仙俠劇,譬如《花千骨》裡面的主人公的名字既古典又新潮,最有名的莫過於「花千骨」、「殺阡陌」這些名字,因為電視劇的影響力,傳播效果也非常好,其實在《詩經》裡也有此類的名字。那麼有哪些呢?江南易林分享的名字除了看起來美外,還會結合寓意,字形,字音,避免名人的名字等因素。再分享給大家。
  • 詩經裡的《螽斯》在讚美蝗蟲?
    今天讀了詩經裡的《螽斯》,這首詩大意是讚揚蝗蟲繁殖能力強,子孫興盛,烏央烏央,一派繁榮。一首很簡單的小詩歌,甚至覺得有點囉嗦,三段意思一樣。這首詩有什麼意義?又或者,應該是鬧過災荒的,因為普通情況下,蝗蟲在地裡也就目光所及一兩隻,形不成詩歌中描述的一大片的感覺。尤其是大旱災年,蝗蟲應該是比較常見的。那麼在這種背景下,可以歌頌蝗蟲嗎?當然可以,這是民間的詩歌,不是官方的。不像現在,有正負能量之分,比如現在的主流媒體,是不會歌頌蝗蟲的。
  • 詩經裡一日三秋的相思,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怎麼解釋?讀完我笑了
    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一書中,便有多首歌頌愛情的詩歌。如《卷耳》中的「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是描寫妻子在採摘蒼耳嫩苗時,因為思念丈夫無心工作,懊惱地將竹筐扔在了大路上的場景;也有《靜女》中的「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是形容有情人約會時,女孩故意躲起來,急得男孩抓耳撓腮的模樣。
  • 詩經專欄:撒嬌抱怨的一首狡童,聞一多讀法怎麼如此不同?
    《詩經》裡的《狡童》,毫無疑問是一首愛情詩,姑娘家嗔怪小情郎,簡單可愛又帶著直率的酸味,放到今天也非常好理解,女友粉們喊話愛豆:小哥哥你再不出行程讓我們狗,我就爬牆去別家了呢~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 科學網—《詩經》裡的黃鳥究竟是啥鳥
    張叔勇攝   ■張叔勇 前些日子陪孩子學習《詩經》,特地選了不少自己拍攝的圖片用來製作圖文詩詞卡以幫助加深記憶。 黃鳥是《詩經》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一種鳥,分別見於《周南·葛覃》《邶風·凱風》《秦風·黃鳥》《小雅·黃鳥》和《小雅·綿蠻》,看來是那個時代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的鳥類之一。 那麼《詩經》中的黃鳥究竟指的是什麼鳥呢?查閱了一下相關文獻資料得知,歷代對於黃鳥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黃鸝」說,另外一種是 「黃雀」說。
  • 原來詩經裡的「呦呦鹿鳴」如此動聽
    原來詩經裡的「呦呦鹿鳴」如此動聽!詩經中「鹿鳴呦呦」的場景讓人神往,現實中你聽過鹿鳴嗎?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華南梅花鹿在每年的10-11月為發情期,公鹿會把尿液撒於潮溼的泥巴裡打滾,讓身體滾上泥巴,夾帶著濃濃的荷爾蒙氣味,並時不時發出鳴叫來告誡其它競爭對手,以示存在。你聽過梅花鹿的叫聲嗎?原來詩經裡的「呦呦鹿鳴」如此動聽!浙江新聞客戶端 1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