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詩經裡的《螽斯》,這首詩大意是讚揚蝗蟲繁殖能力強,子孫興盛,烏央烏央,一派繁榮。
一首很簡單的小詩歌,甚至覺得有點囉嗦,三段意思一樣。
這首詩有什麼意義?放在古代,應該是有的,古代沒有計劃生育概念,大概自上而下都希望國家人丁興旺的,所以,對蝗蟲的繁殖能力投以羨慕的目光。大概,古代的蝗蟲還沒有鬧成災荒,或者還沒有人吃蝗蟲,或者,蝗蟲還沒有定義為害蟲。
又或者,應該是鬧過災荒的,因為普通情況下,蝗蟲在地裡也就目光所及一兩隻,形不成詩歌中描述的一大片的感覺。
尤其是大旱災年,蝗蟲應該是比較常見的。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可以歌頌蝗蟲嗎?當然可以,這是民間的詩歌,不是官方的。不像現在,有正負能量之分,比如現在的主流媒體,是不會歌頌蝗蟲的。
從生物學角度看,蝗蟲活了這麼久,子孫興盛,族群躲過了大旱,躲過了油鍋,躲過了農藥,依然家丁興旺,這對於蝗蟲來說,不也是值得歌頌的嘛。
還有一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決定權在誰,如果主流媒體讚美蝗蟲,是不是社會上就有很多不思考的無腦人士振臂一呼:我愛蝗蟲!?
2020/12/10 9:22——9點26 個人觀點,僅供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