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裡常見的昆蟲,蟈蟈竟象徵著多子多福,《詩經》裡這樣解釋

2021-01-09 思辨云云

經常見到一句諺語,說:「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確實如此,螞蚱、蝗蟲等昆蟲的壽命通常只有一年,經歷了春夏的生長與喧鬧,秋天的繁殖季節過後,曾被指「生命力頑強」的螞蚱一個個都將終結生命,離開這個世界。

秋後繁殖期的蝗蟲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螞蚱的「近親」,蟈蟈。自古以來,人們都極其討厭螞蚱和蝗蟲,因為它們對莊稼的破壞力超級大,每鬧蝗災,有它們路過的地方變寸草不生。而蟈蟈則完全不同,蟈蟈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被當作寵物一樣,甚至有專門的飼養售賣者。在當代社會,仍然有飼養蟈蟈作為寵物的,並且開設有養殖場,一直蟈蟈的身價頗高,居然有幾元到幾千元不等。蟈蟈一直都被當作寵物對待,並且它的歷史寓意也頗為獨特,歷來都象徵著「多子多福」。

蟈蟈在商周時期被稱作「螽(zhōng)斯」,因其長相和蝗蟲相似,當時人們將它們視作一物。雖然「螽斯」對莊稼危害極大,經常會跟農民帶來災害,但當時的人民並沒有因此而深惡痛絕,反而為它們吟唱詩歌,視為美好的事物。

螽斯

《詩經·螽斯》先秦 · 佚名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注釋

螽(zhōng)斯:俗稱蟈蟈,跟蝗蟲長相相似,鳴叫聲尖銳清脆,雜食性,兼食部分昆蟲。

詵(shēn)詵:眾多的樣子。振振:盛多的樣子。

薨(hōng)薨:很多蟲飛的聲音。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載了從西周到春秋年間的從民間到帝王的各類詩歌。《螽斯》是「國風」之中比較獨特的一首詩,它描寫的是一種獨特的昆蟲,蟈蟈。全篇採用重疊的修辭,始終抓住主角「螽斯羽」,以「詵詵」、「振振」、「薨薨」、「繩繩」、「揖揖」、「蟄蟄」此六個疊詞,突顯蟈蟈數量眾多,繁殖能力強的特點,以如此多的詞語來形容「螽斯」,充分表達出對其讚美之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評論「詩只平說,難六字煉得甚新。」這六個疊詞,整齊形象又生動,具有很強的韻味和音樂性,並且逐步遞進,表達出多重效果:一是表達多子多福的願望;二是突出對國家昌盛的祝福;三是體現兒孫滿堂的歡快。

人們非常羨慕蟈蟈強大的繁殖能力,將蟈蟈當作「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象徵,在當時生產力匱乏的時代,體現出人們對多子多孫的美好願望。在《詩經》中就能有如此讚揚,對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

《螽斯》

蟈蟈是如何被當作寵物的

在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稱作「螽斯」,這在《詩經·螽斯》中最早記載,並且在當時人們就把「螽斯」當做「繁衍旺盛,多子多孫」的美好象徵。到宋代開始,人們生活富足,提倡及時享樂,蟈蟈具有美好的寓意和嬌小玲瓏的外形,非常適合把玩,於是把蟈蟈當作寵物來養逐漸興起。南宋宰相賈似道,對蟋蟀頗有研究,著有我國首部蛐蛐譜——《促織經》,俗稱「蟋蟀宰相」。

到了明代,飼養蟈蟈從宮廷到民間已經較為普遍,因其外觀靈巧,叫聲清脆,寓意美好而深得人們喜愛。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中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嬰」,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明代的袁宏道在《促織志》裡專門寫了蟈蟈:「有一種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師人謂之聒聒,亦捕養之。」

蟈蟈

到了清代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達官貴人幾乎都有養蟈蟈的愛好,各式各樣的蟈蟈籠子,用手一提,就像遛鳥一樣到茶館喝茶。民間市井中也到處有叫賣聲,熙熙攘攘,頗具風氣。乾隆遊西山,聽到滿山蟈鳴,滿心歡喜,便以蟈蟈作詩。

《榛蟈》啾啾榛蟈抱煙鳴,亙野黃雲入望平,雅似長安銅雀躁,一般農候報西風,蛙生水族蟈生陸,振羽秋從能寒促。蟈氏去蛙因錯注,至今名像混秋官。

鳴蟲大盛之時在清,不但王公顯貴鬥玩蛐蛐、賞玩鳴蟲,連戲劇界名人也好玩蟲,像餘叔巖、譚鑫培、王瑤卿等皆愛好把玩蟈蟈。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也沒有那個時間和耐心去飼養蟈蟈,但這個傳統文化依然存在,在我國仍然有不少人熱衷於養蟈蟈,作為一種閒情雅致,陶冶情操。

蟈蟈籠子

蟈蟈在什麼時候會叫

蟈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鳴叫,是昆蟲「音樂家」中的佼佼者。其鳴聲各異,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轉,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風驟雨,聲調或高或低,聲音或清或啞,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第一種:開心的時候,例如曬太陽或吃到美食時會產生鳴叫。有諺語說:「蟈蟈叫,夏天到。」在中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在民間飼養廣泛,深得愛好者的青睞。

第二種:求偶的時候,會長時間鳴叫,大概兩三分鐘後歇一會,然後再繼續叫。雄蟲往往能連續唱很長時間,並常會有幾頭雄蟲同時高歌,雌蟲聞訊趕來,一般選中歌聲洪亮者作為自己的「戀人」。

第三種:驚嚇或警告的時候,受到驚嚇或遇到危險時,會叫一兩聲,聲音比較急促。當倆雄蟈相遇時,其互相也會鳴叫。

飼養蟈蟈

「蟈蟈」從古至今居然有這麼多奇聞異事,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蟈蟈」的秘聞嗎?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侵刪。

蟈蟈

相關焦點

  • 詩經·周南·螽斯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螽斯詩經·國風·周南·螽斯原文螽斯[1]羽[2]螽斯注釋及注音[1]螽〔zhōng〕斯:俗稱蟈蟈,直翅目昆蟲,身綠色或灰褐色,善跳躍,雄螽斯顫動翅膀能發聲。[2]羽:振翅。[3]詵詵〔shēn shēn〕:眾多貌。[4]宜:合適,適宜。[5]振振:美盛貌,一說仁厚貌。[6]薨薨〔hōng hōng〕:象聲詞,眾蟲齊飛聲。
  • 雅俗共賞叫蟈蟈
    近前觀之,每個籠子裡都養著一隻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的蟈蟈,在裡面蹦蹦跳跳。這小小的尤物讓人一見鍾情,愛不忍釋。蟈蟈是田間常見的鳴蟲,它曾是鄉村的標誌。記得兒時,走進村莊的每個院子,幾乎都可以看見樹上掛著的蟈蟈籠子;置身村莊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帶著金屬音的蟈蟈叫聲,其音響亮渾厚,聲聲相接、陣陣如浪,似美妙的音樂到處迴響飄蕩。
  • 《詩經·螽斯》: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侯報西成
    螽斯在咱們北方又叫蟈蟈,蟈蟈和蛐蛐是有很大差別的,蟈蟈的個頭比較大,顏色多為青綠色,但蛐蛐個頭教小,而且顏色多為黑褐色。更為重要的是蟈蟈作為我國三大鳴蟲之首,其喜愛捕食田間昆蟲、害蟲,更博得農民的喜愛。不僅僅是農民,就是清代皇帝乾隆也曾經寫詩讚稱讚。
  • 詩經裡的吉祥聖物,皇宮內廷的寵兒,北方稱為蟈蟈的音樂家—螽斯
    在夏天的夜裡,總會聽到一些昆蟲的叫聲,大家有沒有見過這個傢伙呢?螽斯,是一種夏天最常見的鳴蟲,說螽斯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但是一說到蟈蟈,大家就明白了,在我國北方,螽斯就被稱為蟈蟈,而在我們老家,他被稱為「青噪雞子」,像蛐蛐之類的我們都稱為「噪雞子」,因為它們比較吵,而蟈蟈又是翠綠色的,所以我們給它起了一個這樣的名字。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詩經·螽斯》,一首祝辭的詩歌,竟是宮廷劇裡螽斯門的典故
    看宮廷劇的人們總能發現劇裡的一宮之名都很特別,而且大部分劇裡都有「螽(zhōng)斯門」,比如《甄嬛傳》裡,太后知皇后並非良善,殘害皇嗣,為了警示她,就讓她在螽斯門罰站。《如懿傳》裡,因關於子嗣的口角,貴妃讓侍女阿箬在螽斯門罰跪;亦或者是妃嬪在螽斯門前求子祝禱。
  • 螽斯:跳進歷史長河的鳴蟲,青城山超大蟈蟈的前世今生
    反正小時候的區分方法就是綠色的統一叫螞蚱,我們那裡叫蟄蜢子,深色能跳會叫的叫蟋蟀,又叫灶蟋蟋,深色不跳不叫跑得賊歡的叫土狗。現在總算知道這種綠色會跳會叫的是蟈蟈,學名螽斯,以鳴叫取勝,與蟋蟀、油葫蘆合稱三大鳴蟲。人們養蟈蟈只是為了聽叫聲,沒有「鬥」的功能,跟油葫蘆一樣都是養來聽音樂的。但與油葫蘆不同的是,螽斯歷史上還是代表繁殖能力的文化象徵。
  • 《螳螂做親》裡的昆蟲世界
    不過《黑貓警長》在電視裡播了很多遍,不看不看,總也瞄過幾眼,記得其中有一集是「螳螂娶親」,新婚之夜,螳螂新娘把新婚的丈夫當點心吃掉了。原來為了物種延續,螳螂新郎真的要做出這樣的犧牲。拍動畫片的戴鐵郎老爺爺可能是想通過片子做一些科普,但很多小孩子卻被生活的真相嚇了一大跳:「我的奶奶吃掉了我的爺爺,我的媽媽吃掉了我的爸爸,現在請你也吃掉我吧……」這樣的臺詞對小孩子來說,多少是驚悚了一點。
  • 蟈蟈和蛐蛐的區別:螽(zhōng)斯寓意多子多福,蛐蛐卻啃食莊稼
    今天看到新聞說,青城山發現了四川最大的蟈蟈,通體碧綠,水靈靈的如同玉雕,十分可愛。人們有時會把蟈蟈和蛐蛐搞混,其實他們從本質上就十分不同。蟈蟈顏值高,是像玉一樣的碧綠色。蛐蛐就很醜,一般都是黑色灰色的。最重要的是,咱們得蟈蟈是祥瑞,是益蟲,專門吃田裡的害蟲。蛐蛐啃食莊稼,是一種害蟲。
  • 蟋蟀蟈蟈是不是同一種昆蟲?
    也有位小讀者是來提出疑問的:「蟋蟀是不是就是蟈蟈?它不是叫得挺好聽的麼,幹嗎要把它捉出來啊?我以前還買過一隻,用小竹籠裝著的,掛在家裡。」  這個問題引起了同事們的一番討論。很顯然,根據大家的生活經驗,蟋蟀和蟈蟈並不是同一種蟲類。不過由此我們也想到,很多蟲子名氣很大,在俗語或歇後語裡經常被提起,但我們很可能對它並不了解,甚至會將它與別的蟲類搞混。
  • 農村以前地裡蟈蟈很多,現在地裡很難看到,為什麼?
    蟈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鳴蟲,是3大鳴蟲之首(蟈蟈、蛐蛐、油葫蘆),雌蟲前翅很短,不能鳴叫發音;雄蟲前翅有音銼、刮器和發音鏡,只要兩前翅摩擦就可發出鳴聲,優美響亮。那麼,農村以前地裡蟈蟈很多,現在地裡為什麼少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 生活重啟|四川南充:拓展思路飼養昆蟲 讓蟈蟈變成增產增收的寶貝
    劉洪和 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說起蟈蟈,大家並不陌生,《詩經》就以「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描述蟈蟈子孫繁多,家族興旺的特徵。在四川南充順慶漁溪鎮三百梯村,多子多孫的蟈蟈,成為當地群眾增產增收的寶貝。
  • 上海常見昆蟲---12蟈蟈
    蟈蟈(學名:Uvarovites inflatus)別名:叫哥哥(南方地區)。直翅目昆蟲,全身鮮綠或綠褐色。頭大,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突出。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
  • 蟈蟈、蝴蝶、螳螂……欣賞一組五道營胡同裡的昆蟲磚雕
    終於又到周五了,今天小編給您分享一組位於五道營胡同的昆蟲磚雕。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如今的五道營胡同雖然不像南鑼鼓巷和菸袋斜街那麼雜亂不堪,但是胡同裡也幾乎早已被各種酒吧店鋪充斥滿了,但十年前這裡還是很安靜的。由於臨近城根兒,這條胡同裡並沒有什麼大型的四合院,院門基本都是普通的隨牆門,但是有一戶人家的門樓上卻有一組非常有意思的昆蟲磚雕。
  • 農村田野這些常見的昆蟲,全部吃過的是大神
    在農村野外的無垠田野裡,有著許多的昆蟲,有的被認定為「害蟲」,有的卻被認為是有益的蟲子,但實際上最大的作用是能吃啊,食用昆蟲不但美味可口,而且營養豐富,隨著環境的改變,有一些昆蟲早已經消失不見,只能成為一種記憶留種腦海之中了。
  • 榴花應節開,石榴寓多子多福,自古為吉祥物,畫家多以此為題材
    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自古石榴為吉祥物,它象徵「家族興旺、多子多福」。初夏時節,石榴花應節而開,如同喜歡紅舞裙的小姑娘,自由自在地在風裡秀她最輕薄絢爛的舞裙,正如「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近現代因石榴寓意之好,「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以石榴為素材創作畫作,並題詩,使詩畫結合,寓意深長,深得人們的喜愛。
  • 《紅樓夢》裡寫到的這些草木蟲魚,原來《詩經》裡早有記載!
    如果曹公沒見過,沒研究過,或沒食用過這些,是根本不可能寫得出這樣的文字來的。其實魯迅先生和曹公提到的許多草木鳥獸蟲魚,早在兩千多前的《詩經》裡就已經存在了。第一個:兕第五回裡說到元春判詞,最後兩句是「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裡的「兕」,甲戌本、蒙府本、戚序本等都作「兔」,己卯本、夢稿本作「兕」,這個「兕」到底是個什麼怪獸呢?《詩經》的《小雅 何草不黃》裡有這樣幾句: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 《詩經》裡的男男女女是怎麼談戀愛的?
    「詩經」由此得名。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儒,也就是漢代的那些經師,就支配了《詩經》的解釋權。漢代的這些經師,包括很有名的鄭玄,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在講詩的時候,不是首先把詩當作詩,而是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當作一種推行禮教的手段,給詩附加了很多解釋,而那些解釋不是這些詩本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