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鳴蟲,是3大鳴蟲之首(蟈蟈、蛐蛐、油葫蘆),雌蟲前翅很短,不能鳴叫發音;雄蟲前翅有音銼、刮器和發音鏡,只要兩前翅摩擦就可發出鳴聲,優美響亮。那麼,農村以前地裡蟈蟈很多,現在地裡為什麼少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蟈蟈和蟋蟀等的區別及其主要功用
1、蟋蟀和蟈蟈是2種容易讓人混淆的昆蟲。它們出現在相同的時間,有著相同的外表體型和叫聲,但2種昆蟲之間的最大最明顯的區別是它們身體的顏色了,蟈蟈全身鮮綠或黃綠色,蟋蟀黃褐色至黑褐色。
2、蟈蟈別名螽斯等,它的食物很豐富,有植物類、昆蟲類和雜食類,但它的食肉性強於食植性。天然蟈蟈主要以捕食昆蟲及田間害蟲為生,是田間的衛士,是捕捉害蟲的能手。
3、蟋蟀別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等,它是東北、華北、長江下遊和華南等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湖南雙峰有一種叫土狗子的昆蟲,它既不是蟈蟈,也不是蟋蟀,而是一種地下害蟲,它的學名叫螻蛄。
4、蟈蟈既是一種人們捉來進行逗玩和音樂欣賞,又是一種具有一定藥用價值的善鳴的無脊椎動物。如古代有的皇帝玩蟈蟈,如以雄蟲可全體可入藥,捕捉後用白酒噴死,即時曬乾或烘乾,解毒止痛,主治水腫腰膝腫痛等。
二、蟈蟈養殖致富的典型
1、河北易縣農民崔子蔚養蟈蟈帶領鄉親致富。2008年初,他辭掉工作,回鄉搞起了家庭蟈蟈養殖。到2015年,人工繁殖和養殖蟈蟈終獲成功。後來崔子蔚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0餘畝,建起了3棟養殖樓,年產百萬隻蟈蟈。今年他的養殖計劃已經輻射到西陵鎮、大龍華鄉等地千餘戶農民,他的蟈蟈基地目前孵化30餘萬隻。他的第一批蟈蟈以每隻6.5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在崔子蔚的蟈蟈基地,他算了一筆帳,與他合作的千餘農戶,如果每戶出欄1萬隻的話,均價6元,產值就是6萬元。
2、山東省泰安市宮裡鎮,80後黨員王彬對養殖蟈蟈情有獨鍾。王彬現在靠養這種蟲子每年能賺上近20萬,還帶動了附近100多戶村民養殖蟈蟈。王彬表示,如果一個大棚養殖蟈蟈3000隻左右,平均每隻蟈蟈價格是5塊,基本上一個大棚效益就有1萬元左右。
3、河北內丘縣四裡屯農民王桂軍從2000年開始研究養殖蟈蟈,目前已經發展到8個養殖大棚。年出售蟈蟈近100萬隻,培育萌動卵150多萬枚,出售鳴蟲蟈蟈30多萬隻,食用蟈蟈3.5噸,盈利50多萬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蟈蟈養殖繁育基地。形成了蛔蟈養殖、運輸、蟈蟈葫蘆、籠具加工、產品銷售一條龍產業鏈。
三、蟈蟈地裡為什麼少了呢?
1、地裡的蟈蟈大多流向了市場。七月到十月是蟈蟈的銷售旺季,僅廣東南山市場,銷售蟈蟈的店家就有四五家,整個市場一天銷售的蟈蟈至少有上千隻。在清脆的叫聲中,這些小小的鳴蟲正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體型越大,叫聲越特別的蟈蟈價格越高,最貴的可以賣到上千元1隻。現在,不少家長也喜歡給孩子們買蟈蟈作為寵物,在家長們看來,小小的蟈蟈,除了能讓孩子接近自然,還有更多的教育意義。
2、地裡的蟈蟈被除草劑等農藥給殺死了一些。現在地裡的豆子種的也少了,然後又加上常常打農藥殺蟲,如果是要能夠碰到一隻蟈蟈那才叫真的是稀罕了。
我們現在農村的孩子大多也只能是在圖片裡面看到蟈蟈了。你說對嗎?點擊關注幸福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