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對於後世的詩歌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時《詩經》的內容涵蓋面極廣,記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社會面貌,風土人情、戰爭徭役、祭祖宴會、天象地貌等無所不包,堪稱周代歷史百科全書。
當然,對於大多數普通詩歌愛好者來說,我們並不太了解《詩經》的歷史價值,但對於它的文學價值我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詩經》中的很多名篇佳句,在流傳的過程中口口相傳,很多已經成為了「諺語」一般的存在,就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
相信對於這些名句大家都不陌生,經常在生活中聽到。不過這些名句中有些詩句的意思已然背離的它的原意,就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來說的是袍澤之情,但是在流傳的過程中現在它被廣泛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
還有一些名句,我們對它表達的意思大概能夠明白,但是具體到其中的某個字眼就會產生疑惑,就像「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說的是一天不見便如同隔了很久,但真要問到其中「三秋」的意思,很多人都會覺得是三年,畢竟一年一個秋天,三個秋天就是三年。但實際上,這裡的「三秋」指的是「三季」,也就是三個秋天疊加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是九個月。
所以很多我們自以為了解了意思的《詩經》名句,其實我們的理解並不正確。而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就考到了這麼一道題:
《詩經·七月》名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流火」的含義是?
A.天氣炎熱 B.天氣轉涼 C.天氣寒冷
相信對於這一名句很多人都曾在炎炎夏日的時候,聽身邊的人說起過,人們普遍用它來形容七月的天氣炎熱。即便是沒有聽過,以我們的生活經驗來說,七月份正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一段時間,那麼這道題的答案似乎很容易就能判定是A。那麼真是如此嗎?
但實際上A選項並不正確。因為《詩經》中的「七月」和我們現在公曆的七月並不一樣,公曆並不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而是從西方引入的。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前,我國一直使用的是傳統的農曆(陰曆),辛亥革命爆發次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這才將公曆作為國曆,慢慢人們也就普遍開始使用公曆。
所以《詩經》中的「七月」其實說的是農曆七月,換成公曆的話差不多就是八月份。在這個時節,倘若天氣晴朗,我們在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左右的時候,以30度的視角看著正南方,就能看到一顆很紅的星星,那就是大火星。到了公曆八月以後,大火星就慢慢下落,天氣逐漸轉涼,也就是所謂的「流火」。
至此我們便能得知,詩詞大會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天氣轉涼。而當時現場百人團的詩詞高手有22人答錯了這道題。由此也不難看出,在平時誦讀古詩詞的時候,很多人都有「好讀書,卻不求甚解」的壞習慣。我們習慣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去理解那些不太懂的詩句,但往往忽略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詩句已經背離了它原來的意思。
那如果在生活中,我們再遇到有人在公曆七月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天氣炎熱,有必要去糾正這一問題嗎?其實這也大可不必,因為在流傳的過程中,「七月流火」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這是大家都能理解並接受的,也就是所謂的「約定俗成」,所以單獨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天氣炎熱並不算錯。只是倘若是在《詩經·七月》中,那「流火」的表達的就一定是天氣轉涼,在這裡理解成天氣炎熱就是大錯特錯了。
大家此前知道「七月流火」的原意嗎?你是否也曾在炎炎七月用過這句話來表達天氣炎熱?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