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如何調控孵化過程中四大要素—溫度、溼度、通風和翻蛋
胚胎的正常發育主要依靠蛋內的營養物質和適宜的外界條件。因此,在孵化過程中應根據胚胎發育規律,嚴格掌握好溫度、溼度、通風、翻蛋四大因素,為胚胎創造良好的發育條件。
(1)種蛋孵化與出維溫度控制溫度是孵化的最重要條件,孵化溫度掌握的適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孵化效果。孵化溫度偏高,胚胎發育快,胚胎死亡率高,出殼時間可能提前,雛鳥弱,成活率低。孵化溫度偏低時,胚胎發育緩慢,破殼難,弱雛、溼雛多最適宜的孵化溫度:採用階梯孵化方法時(每周入孵一次),孵化機內溫度一般控制在36.40~36.6℃,以36.5℃為宜,並且在整個孵化期內溫度變化不能超過0.5℃。採用一次入孵多枚種蛋的變溫孵化方法(一次入孵,同期落盤、出雛的孵化方法)時,應根據胚胎發育和一次入孵的特點,孵化機溫度的設計大體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前期溫度為36.5℃,中期溫度為36.3℃,後期溫度35.5℃。出雛時,出雛機最適宜的溫度與孵化機內溫度相同或略0.3~0.5℃。
(2)種蛋孵化與出雛溼度控制孵化機內的相對溼度也是種蛋孵化成敗的條件之一,孵化溼度偏低時,蛋內水分蒸發快,種蛋失重超過正常規律,胚胎與蛋膜發生粘連,出雛困難。孵化溼度偏高時,影響蛋內水分正常蒸發,引起胚胎死亡,特別是孵化後期,常出現雛鳥水腫,雛鳥與蛋膜粘連,出殼困難。即使出殼,也是溼雛,很難成活。孵化機內溼度一般控制在相對溼度20%~25%,出雛機內相對溼度約30%,有利於胚胎的正常發育,出雛效果好。
我國南方地區,在梅雨季節,潮溼悶熱,相對溼度在90%以上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常引起孵化機、出雛機內溼度調節困難,從而影響孵化效果。常出現雛鳥水腫、卵黃吸收不良等「弱雛」或胚胎悶死在殼內。鑑於上述情況,可以考慮在孵化廳,隔出一間進氣室。將外界空氣先輸入到進氣室,進行除溼(安裝抽溼機)、消毒,進氣室的溼度降到40%~50%時,再通過進氣口輸入到孵化機、出雛機內可以解決孵化機、出雛機調節溼度難的問題。
(3)種蛋孵化、出雛與通風換氣的重要性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通過蛋殼上的氣孔不斷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隨著胚齡的增加,其需氧量也增加。通風換氣可使空氣保持新鮮,有利於胚胎正常發育。一般要求孵化機內氧氣含量在25%左右,二氧化碳為0.5%左右,當二氧化碳含量在1%以上時,胚胎發育遲緩,死亡率高。通風換氣與孵化機、出雛機內溫度、溼度關係密切,通風不良,空氣汙濁,流動不暢,溫、溼度隨之也高。通風量大且速度快時,孵化機、出雛機內溫、溼度難以保證正常。因此,通風換氣的原則是在保證孵化機、出雛機內正常溫度、溼度的前提下,通風換氣充分。
(4)翻蛋的必要性種蛋孵化期間每2小時翻蛋一次,翻蛋角度控制在90°。翻蛋有助於胚胎運動,促使胚胎受熱均勻,防止與殼膜粘連,改善胚胎血液循環,有助於胚胎獲取營養。
(5)照蛋的主要作用照蛋不是孵化條件,卻是孵化工作中的主要內容,通過照蛋,剔除未受精蛋,觀察胚胎發育狀況。
(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