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動物馴養?
將動物們從野外捉回來,關在籠子裡,照顧它們日常溫飽,就是動物馴養?
其實不是,所謂動物馴養:是為了使某種動物在圈養中通過有選擇的交配,使其與野生祖先有所不同,以便更好的為人類服務的一種行為。
簡單來說,馴化就是把野生動物改變成對人類有用的東西。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亞歐大陸的馬被馴化了,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非洲的斑馬卻沒有被馴化,它們依舊悠閒漫步在非洲草原之上。亞歐大陸的豬成功被馴化了,成為了餐桌上的日常佳餚;而美洲西端的真正的野豬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同樣是動物,有些能夠被馴養,而有些註定野生?
是人類的馴養技術不到位?還是動物之間的差異所致?人類的本質是利己主義者,所以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從符合人類利益的角度出發。
動物能否被成功馴化,關鍵在於以下5點。
01. 目標動物的日常食物。
既然馴化動物是為了讓它們更好的服務於人類,那麼太過挑食,難以滿足和養活的物種,如樹袋熊這種就不會列在考慮範圍之內。
所以說,那些不挑食、好養活,最好是吃素的動物就好的選擇。
02. 目標動物的生長速度。
這個因素關係到人類的投入和產出比,我相信,沒有一個牧場主願意花10年的時間等待他的牧群成長。所以這個要求就把大象、猩猩這種生長速度較慢的給排除了。
03. 目標動物的繁殖習性。
剛剛已經提到了,馴化後的動物往往與它們的祖先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就意味著馴化一種動物需要經過多代培養。如果某類動物,在被人類圈養中,它就會拒絕或者喪失繁殖下一代的欲望,這種動物也是不可能被成功馴化的。
04. 目標動物的性情。
這關係到人類的生命安全,我們都知道,體型巨大的動物能夠殺人,要是某一動物不管體型驚人,性情還兇惡、捉摸不定的話,這類動物也是註定野生的。你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訓化灰熊,或是鱷魚嗎?
05. 目標動物容易受驚的傾向。
不同的動物面對來自外界的威脅時,都會作出本能的反應,有些會變得神經緊張,動作敏捷,並立即逃走,有些則反應遲緩,甚至一動不動。顯而易見的,容易受驚的那種難以圈養,自然也就難以馴化。就像大多數的鹿和羚羊,如果把它們關在圍欄裡,它們不是被嚇死,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這種寧為玉碎的選擇,也就註定了它們不再被馴化的名單上。
參考文獻:
《槍炮、病毒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