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美國《國家地理》新書
《珍稀動物全書》
在國內出版。
當下的疫情,
直接讓我們認識到
野生動物與我們人類
的相互依存關係
以及食用野生動物的惡果。
宅在家裡,
我們有必要一起回望,
12000種珍稀動物的
珍貴影像!
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彼此命運相互聯繫。地球上科學家命名的物種約200萬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了近10萬個物種,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一面臨著滅絕的威脅,單哺乳動物就有200種被列為極度瀕危。
基於這種現狀,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起了「影像方舟」項目,該項目歷時15年,跨越全球包括中國等40多個國家,旨在記錄生活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大約12000種動物,以喚起人們的關注,來幫助和拯救這些身陷危機的物種。《珍稀動物全書:美國國家地理「影像方舟」》一書就是「影像方舟」項目的成果。
珍貴的影像 鮮活的動物百科
《珍稀動物全書》首次披露了12000種動物的生命狀態,精選300種代表性動物,涵蓋了哺乳、靈長、爬行、兩棲、昆蟲、魚類、鳥類等各個門類,從滅絕、瀕危、易危到近危,按照瀕危程度來展開,並講述了造成這些瀕危物種的各種原因:獵捕、餓死、病死、誤殺、販賣、棲息地喪失、乾旱、人類開發的爭奪、全球變暖,等等。
書中配有珍貴影像照片,介紹了珍稀動物的體形、習性、生存狀態、保育等情況,其中包括大熊貓、華南虎等中國珍稀動物。對有些物種來說,這是它們首次也是最後的影像。
這也是一部鮮活的動物百科,充分展現了各種奇異物種,以及它們非凡的生命能力:可以變性的蘇眉魚,長得像沙皮狗的蛙,能活100歲的淺色鱘,吃仙人掌的「瓜豬」,能嗅出地下1米深處食物的亞洲黑熊,誰都不敢惹的毒蛙,長得像蚯蚓的兩棲動物蚓螈,等等。
臺灣雲豹,又名龜文豹。上世紀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因森林的砍伐,對其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數量直線下降。1972年始,寶島不再有此豹。
棕蜘蛛猴,極危
在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棕蜘蛛猴對於本土植物的種子傳播至關重要:至少有148種草木和果樹依賴於這些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來傳播種子。
山魈,易危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子,它們臉上紅藍色的皮膚以及鮮豔的臀部都極具辨識度。在它們的故鄉——非洲的赤道地區,山魈的肉被人們當作美食,相應的捕獵活動令它們的數目逐年減少。
阿託莎豹蛺蝶,未評估,可能已滅絕
一如大多數蝴蝶,阿託莎豹蛺蝶幼蟲的食譜非常單一:堇菜類植物。當棲息地南加州山嶽中的堇菜在人類開發的步履下逐漸消失之後,阿託莎豹蛺蝶也從此消失匿跡了。1959年採集的一件標本,是這種蝴蝶最後一次現身於世。
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納比雷2018年死於捷克動物園,被製成了標本,宣告又一物種的滅絕。
蘇眉魚,瀕危
蘇眉魚以海星、海兔和各種軟體動物為食,體重可達180千克。一些蘇眉魚能夠進行性別的轉換,幼年時的雌性可能在成年時變成了雄性。
墨西哥蚓螈,易危
儘管看起來像條巨型蚯蚓,但這確實是一種兩棲動物,只是它的四肢已經退化消失了。墨西哥蚓螈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鬆軟的泥土裡,默默等著蚯蚓或其他蟲子的靠近。
每一個物種都能幫人類解答如何在地球上生活
人類需要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源、豐富的食物,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命必需品其實強烈依賴於運轉良好的生態系統,而在這一複雜系統中,動物扮演著重要角色,失去任何一種,都會對這個生命支持系統造成威脅。
昆蟲傳粉可以讓人類收穫水果和蔬菜。沒有了蛇,老鼠就會泛濫成災。人類食用野生動物,破壞棲息地,壓縮它們的生存空間,也使得野生動物侵入人類活動空間,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直接或者間接進入人體,威脅人類的健康。
而且在更深層次上,無論是猿猴還是螞蟻,每一個物種都是一份答案,它幫我們解答,如何才能在地球上生活。一個物種的基因組,就是一本解答指南。但有很多物種在我們還沒有搞清它們的生命圖譜前,就已經從地球滅絕了。當這個物種滅亡時,這份解答也隨即丟失。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