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是一個未知卻生機勃勃的世界:估計深海有1300萬到3000萬之間的物種尚待被發現。深海也是一個脆弱且亟待拯救的世界:一條深海魚,往往160年才能長成40釐米;過去10年,由於人類捕撈過度,深海鯊魚8—9成已經消失……
十字蛸
未知物種
克萊爾·露芙安
日前,《深海奇珍》的策展人克萊爾·露芙安,詳細向讀者揭開深海神奇的面紗和其當下面臨的危機。克萊爾·露芙安介紹,廣州《深海奇珍》展覽中,帶來了43件由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標本製作專家精心製作保存在濃度為2%福馬林中的深海生物標本,一共有12種大型深海生物標本、13種中型深海生物標本和18種小型深海生物標本。帶著數千條有毒發光觸手的煙火管水母;遇到險情身體即刻膨脹成圓球的大眼魷魚;長著大紅耳朵好像外星人的章魚;圓乎乎的十字蛸貌似小豬;最為奇怪的是霍氏鮟鱇魚,其雄性體長僅有十幾釐米,要終生依附體長1.2米的妻子身上吃軟飯。
《深海奇珍》中兩個方面堪稱世界之最。首先,去過各個大洋6500米、甚至7000米的深度,收集的深海生物展品真正是世界頂級,獨一無二的,其中一些生物是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從小小的浮遊魚類(生活在中層水域)到大型標本如黑鯊和大西洋銀鮫。其次,這些生物的展示方式非常有創意,此前從未有人用過。此次展覽的照片除了南極洲和北冰洋的深海,全球其他範圍的深海生物均是收集的目標,如此一共有了7000 張照片可供選擇,所有照片都在深海拍攝,且來源多種多樣,如:在中洋脊、在深海平原、在海底峽谷附近、在海山、在中層水域等等。
《深海奇珍》展覽就是要喚起人們對深海的認知。深海物種是長壽的,生長緩慢,它們在其生命周期晚期才達到性成熟,且繁殖後代的數量較少。這種天性決定了它們容易受到過度開發的破壞。科學家擔憂,如果拖網作業持續,可能在不久的未來,讓需要萬年才成形的珊瑚礁,在瞬間內被數噸巨網夷為平地。不久聯合國方面可能出臺限制拖網作業的倡議。時下,全球各地不時有鯨、海豚集體擱淺自殺的案例,其中原因為何?
科學家們相信,人類海洋活動頻繁,發出的聲吶給鯨、海豚等深海生物傳遞了錯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