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國際研究發現長期空氣汙染與「不良出生結局」有關

2021-01-0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在醫學上,「出生結局」的定義一般包含母親懷孕後胚胎發生的各種結局,包括自然流產、人工流產、死胎死產、活產等,而將除活產的結局外定義為「不良出生結局」。

1月6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微信公眾號發表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副所長、研究員徐東群關於空氣汙染對健康影響的科普文章。文章指出,雖然總的來說空氣汙染對癌症的發生風險是比較低的,但針對肺癌來說,由於大氣汙染物尤其是顆粒物中常常含有苯並(a)芘(BaP)、砷等致癌物,具有較高的風險。此外,國際上的研究還發現長期的空氣汙染還與低出生體重、早產、出生缺陷等「不良出生結局」有關。

本文作者: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副所長 研究員 徐東群

空氣汙染,又稱為大氣汙染,是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當排放的物質越來越多,遠遠超過大氣的自淨能力時,就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當大氣中汙染物質的數量、濃度和持續時間,達到有害程度,危害到了人類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時,就形成了大氣汙染。

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儘管在氣象學上「霧」和「霾」均有明確的定義,但因其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現,不容易區分,所以經常統稱為「霧霾天氣」。

一、與「霧霾天氣」有關的幾個概念

「氣溶膠」,它是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為氣體分散體系,這裡所述的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大小為0.001~100微米。天空中的雲、霧、霾等都是氣溶膠的具體實例。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液體小質點」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裡的天氣現象。

「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5公裡及以下的空氣混濁現象。這裡的幹塵粒就是上面提到的「固體小質點」。

「霧霾」現象,一般情況下,當能見度在1-10公裡時可能既有固體小質點(即霾的貢獻),也可能有液體小質點(即輕霧的貢獻),且不易區分,所以就被稱為「霧霾」現象。

「顆粒物」,在描述空氣品質時,通常用顆粒物表述氣溶膠中的塵粒,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括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超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細顆粒物(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超細顆粒物(PM0.1)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0.1微米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因粒徑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可以觀察到。

二、霧和霾的特徵及形成原因

霧主要是近地面空氣因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霾的形成需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水平方向靜風現象的增多,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稀釋;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層,導致汙染物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

由此可知,霾天氣下的空氣汙染程度明顯高於正常天氣,其中顆粒物的汙染程度最為顯著。氣象與汙染這兩個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利的氣象條件可以使汙染物在大氣中不斷累積,使汙染加重;反過來,汙染物濃度的增加也可以改變城市中溫度和風的分布,使城市氣象發生變化。

霧霾天氣的主要特徵是能見度降低。顆粒物具有消光作用,是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重度霧霾是一種極端天氣,主要由空氣中的細顆粒濃度過高導致,同時也會伴有氣態汙染物(SO2、NOx等)濃度的急劇增加,是一種嚴重的空氣汙染現象。

三、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

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分為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

急性危害

主要是由大氣(特指室外環境空氣)汙染物的濃度在短期內急劇增高(如重度霧霾),人群大量吸入汙染物造成的急性危害,

主要表現為呼吸道和眼部刺激症狀、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咽喉痛、頭疼、嘔吐、心功能障礙、肺功能衰竭,誘發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等。

慢性危害主要包括:

(1)長期刺激作用導致的眼和呼吸系統慢性炎症,如結膜炎、咽喉炎、氣管炎等,嚴重的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進而可導致肺心病。

(2)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在大氣汙染嚴重的地區,居民唾液溶菌酶和分泌型IgA的含量均明顯下降,其他免疫指標也有所下降。

(3)加重慢性心腦血管疾病。

(4)加重變態反應或過敏性疾病,大氣中某些汙染物如具有致敏作用,可加重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5)增加發生肺癌的風險

,國際癌症研究所(IARC)已經將空氣汙染物包括其中的顆粒物列為A類致癌物,國際上發表的綜述性文章認為

,雖然總的來說空氣汙染對癌症的發生風險是比較低的,但針對肺癌來說,由於大氣汙染物尤其是顆粒物中常常含有苯並(a)芘(BaP)、砷等致癌物,具有較高的風險。

此外,

國際上的研究還發現長期的空氣汙染還與低出生體重、早產、出生缺陷等不良出生結局有關。

另外,空氣汙染不僅可直接影響健康,它還可以通過長期間接效應,如通過影響太陽輻射和微小氣候、產生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形成酸雨等而影響我們的健康。

四、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

由於霧霾天氣下細顆粒物濃度較高,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更受關注,這裡專門談談顆粒物的健康影響。

首先,顆粒物的粒徑決定了顆粒物能否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以及沉積部位和滯留情況。

粒徑大於10微米的顆粒物不易進入呼吸道;粒徑為5-10微米的顆粒物多沉積在上呼吸道;粒徑為2.5-5微米的顆粒物多沉積在細支氣管和肺泡;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75%在肺泡內沉積。

PM2.5與PM10相比,因其易於滯留在終末細支氣管和肺泡、且某些組分還可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因而同一來源的PM2.5比PM10對健康影響更大。

其次,顆粒物對健康影響與顆粒物的組成成分密切相關。

細顆粒物的主要成分包括:含碳顆粒(包括元素碳和有機碳,元素碳主要產生於高溫燃燒過程,有機碳則主要來自相對低溫過程的不完全燃燒產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重金屬等。細顆粒物在空氣懸浮過程中還會進一步吸附空氣中存在的有機和金屬等化學成分、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成分。顆粒物的有機成份可作為佐劑誘發哮喘或加劇變態反應性鼻炎的症狀;顆粒物的多環芳烴含量與顆粒物的致癌活性相關;含有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顆粒物可能引起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吸附有害氣體的顆粒物可以刺激或腐蝕肺泡壁,長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禦功能受到損害;顆粒物上的某些金屬成分還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氣中的某些汙染物轉化為毒性更大的二次汙染物。如以顆粒物為載體的SO2,可被顆粒物的金屬氧化物催化為腐蝕性更強的SO3,從而加重對肺部的損害。此外某些顆粒物的成份十分複雜,顆粒物中的多種化學成份可能還對健康具有聯合毒作用。

第三,顆粒物的健康影響還與其濃度相關。

以PM2.5為例,當成分相同時,PM2.5的濃度越高,引起的健康危害越大;當成分不同時,有毒有害成分越多則健康危害越大。

五、霧霾天氣期間的應對、防護措施

霧霾天氣時,室外空氣品質差,公眾應減少戶外活動,特別是老人、兒童、孕婦及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儘量減少出行;如果必須出門,要採取帶口罩等防護措施。注意選擇防護性好的口罩,戴口罩的方式也要正確。孕婦佩戴防護口罩,應注意結合自身條件,選擇舒適性比較好的產品,如配有呼氣閥的防護口罩,降低呼氣阻力和悶熱感。佩戴前應向專業醫師諮詢,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適合。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體狀況各異,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後,會造成不適感,甚至會加重原有病情,這些人應向醫生諮詢,尋求他們的專業指導。兒童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而且其臉型小,一般口罩難以達到密合的效果。因此建議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適合兒童佩戴的防護口罩。外出回來後應及時清冼面部及鼻腔,並養成每天主動咳嗽清理氣管內有害物質的習慣。

霧霾天氣時,還要減少室內汙染,應儘量關閉門窗,減少室外顆粒物進入室內,避免在室內吸菸,減少高溫下煎、炒、炸等烹調活動,進行溼式清掃,有條件的使用空氣淨化器。

任何空氣淨化裝置對汙染物的淨化都是有針對性的,不同原理的空氣淨化技術都有一定的優點,但也存在局限性。家庭選購空氣淨化裝置時,首先要確定淨化目的,即淨化何種汙染物,如果針對霧霾的主要汙染物PM2.5,要選擇對PM2.5有效的淨化器,才可以降低霧霾對室內汙染程度,淨化效果用淨化器的潔淨空氣量(CADR)表示。CADR低於或接近於衛生要求的房屋空氣自然交換率(每人每小時新風量30立方米)的空氣淨化器不具有實際使用價值;CADR最好大於每小時90立方米。空氣淨化器要達到淨化效果,必須根據房間面積和淨化器的功率和淨化效率,開啟一定的時間,才能降低室內霧霾顆粒物的汙染程度。另外,淨化材料也是有使用壽命的,應根據汙染程度和使用時間及時更換,避免造成二次汙染。

人群密集場所(如辦公、學校、公共場所等)使用空氣淨化產器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空氣淨化器(除換氣機外)只是淨化部分空氣汙染物,一般不具備淨化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的作用,因此,當室內人員多,在室內停留時間較長時,應定時通風換氣,應根據衛生要求(每人每小時新風量30立方米),結合室內人員數量和室內空間自然換氣率綜合考慮通風時間間隔,必要時通過溫度、二氧化碳監測確定通風時間間隔。不管室內什麼室內場所,都不能忽視通風換氣,否則可能造成憋氣,嚴重的可能缺氧。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夏季出生的狗狗,竟然更容易罹患心臟病!空氣汙染成為罪魁禍首
    但原來,狗狗出生的月份,竟然也會影響狗狗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你家狗狗在7月或8月出生的話,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可能會更高。此前,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在《Scientific Reports》學術期刊中所發表論文,他們表示夏天出生的狗狗,罹患心臟疾病的比例最高,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空氣汙染。
  • 康麗萊知識解讀:室內空氣汙染對人體的危害
    對於室內空氣汙染對人的危害眾說紛紜,各種專著和文獻都在討論,這裡我們還是以本領域權重較高的專家,環境毒理學大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毒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襲著革先生的意見為主,結合國家汙染物環境健康風險名錄的相關說明來簡單的總結一下。
  • 英媒:空氣汙染導致全球人均減壽兩年
    研究發現,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的很多地區,人均壽命縮短了6年。  這項研究將關於長期暴露於顆粒物中導致壽命縮短的調查與非常詳細的汙染地圖結合起來。有毒空氣的影響超過了吸菸以及愛滋病。  領導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麥可·格林斯通說:「儘管人們可以戒菸,可以採取措施預防疾病,但從個人層面來看,人們在面對自己呼吸的空氣時幾乎無能為力。
  • 研究表明,空氣汙染正在影響飛蛾聞花的方式
    但隨著空氣汙染的加劇,一些授粉者很難突破臭氧層,聞到花的目標。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臭氧含量高的情況下,菸草天蛾不會被花香所吸引。然而,這些昆蟲能夠了解到,受臭氧影響的氣味仍然可以產生花蜜。
  • 專家:空氣汙染將導致大規模移民
    全球變暖和空氣汙染並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停下腳步,世界上每1.3秒鐘就有一個人迫於氣候危機而移民,但是目前許多氣候移民者在法律上仍處於灰色地帶。專家預測,未來十年預計將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因為全球變暖而移民。Buildings are shrouded in haze in Bangkok, Thailand December 15, 2020.
  • 阜外醫院袁晉青團隊研究ESC最新科學報告:發現與預後有關的血脂...
    在新近召開的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 2020)上,阜外醫院袁晉青、宋雷、趙雪燕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獲邀參加ESC Late-Breaking Science報告。研究參與者黎嘉雯碩士以線上會議形式向參會者介紹了有關研究內容。
  • 全球抗疫觀察227:全球確診破四千萬 印度空氣汙染或致疫情更嚴重
    亞洲方面,印度空氣汙染或致疫情更嚴重,韓國將重啟板門店旅遊。 在非洲,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各國糧價上漲、失業增加,令人擔憂低收入社區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問題。近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在10個非洲國家對2400人進行了一項調查。94%的受訪者表示,自疫情暴發以來,當地市場的食品及其他基本用品價格出現上漲;8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收入或收益出現縮減;僅有7%的受訪者表示有足夠積蓄來應對長期危機。
  • 中科大研究發現珊瑚骨骼記錄戰爭汞汙染
    記者6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博士孫若愚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成果以「中國南海北部二百年的珊瑚骨骼記錄了中國近代戰爭汞汙染」為題,近日發表在地學環境領域國際頂尖雜誌《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專家闢謠艾灸煙汙染爆表:對人體影響小
    專家闢謠艾灸煙汙染爆表  艾灸產生PM2.5對人體影響小 不必過度擔心  近日,一條有關艾灸的帖子在朋友圈瘋傳。「艾灸煙導致PM2.5爆表,請不要汙染你和孩子的空氣」。該帖表示,實驗者通過檢測儀測量宣稱,艾煙汙染數值爆表。對此,環保專家表示,便攜設備測量並不準確,艾灸產生PM2.5對人體影響也非常小,不必過度擔心。
  • 國際性研究:全球氣候變暖 將致數億兒童營養不良
    近年來,氣候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項國際性研究揭示了氣候問題對兒童帶來的新影響。據外媒報導,由美國佛蒙特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與與貧窮、衛生設施不足和教育不良等傳統問題相比,氣溫升高對兒童飲食及營養發育帶來的危害相等甚至更大。
  • 室內空氣汙染加劇身體機能退化 老人對新風系統更需要
    一方面是由於老人因為年齡大了身體機能減弱,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也與我們生存的環境有關,特別是室內環境,人體進入老年期,各項身體機能在下降,比較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誘發各種疾病。  室內空氣汙染對老人的危害有多大?  1、老人由於免疫力較弱,室內空氣汙染常常會誘發哮喘,肺功能減弱等呼吸系統疾病。
  • 專家發現一種蟲子,半天吃掉一個塑膠袋,白色汙染能否得到解決?
    否則地球將會承受不住如此之多的白色垃圾,就連許多海域、海溝裡都會頻繁出現各種塑膠袋,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不是一般大,不過,在這方面,許多專家們也確實有一些發現。專家發現以塑料為食的醋蟲對於每天都在大量進行生產的白色垃圾,有專家發現了一類塑料為食的食物,或許大量飼養這些蟲子很可能會改善人類的白色垃圾環境,因為塑膠袋的降解時間確實太長了,這類蟲子其實就是名為醋蟲的昆蟲,其實它們是一類有害昆蟲,主要出現於許多蜂巢中,有的專家們則對醋蟲的各方面起了興趣,尤其是其能否解決白色垃圾這方面。
  • 船舶港口已成大氣汙染重要來源之一,專家建議編制排放物清單
    長期從事移動源汙染防治研究、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項目主管、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馬冬日前表示,船舶航運業的快速發展,在給貿易運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區域空氣品質改善帶來巨大壓力。他介紹,研究結果顯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長江等沿海沿江地區,船舶港口排放已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 塘蝨長出斑斕翅 魚類專家稱可能與環境汙染有關
    塘蝨長出斑斕翅 魚類專家稱可能與環境汙染有關
  • 飲用水永久性化學品汙染成全球性問題,中國團隊提供最新研究
    這篇文章回顧了20年前全氟辛酸(PFOA)在飲用水中的首次發現,彼時在西維吉尼亞州的帕克斯堡,一名養牛戶對化學產品製造商杜邦提起訴訟,該訴訟引發PFOA汙染飲用水被發現。作為本案和解協議的一部分,杜邦同意資助一個由流行病學家組成的獨立小組,研究飲用受PFOA汙染的水對當地居民的影響。那麼,本世紀初以來發生了什麼?問題解決了嗎?
  • 研究:高劑量農藥環境或致畸,胎兒不良出生可能性能上升9%
    研究:高劑量農藥環境或致畸,胎兒不良出生可能性能上升9%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7-08-31 14:07
  • 專家稱兒童性早熟與肥胖有關(組圖)
    迄今為止,現有的研究還沒有為肉、奶產品中激素的殘留對健康的危害提供確實的證據,但要作出外源激素和人體健康無關的結論,同樣需要大規模的對照研究。但是,至今國內外都沒有進行過有關發育期女孩性早熟與食物中的激素有關的大規模研究。  據王康回憶,嬰兒時的王靜宜只吃了半年母乳,後因為母親身體的原因改吃進口奶粉。
  • 長期在高汙染環境下工作感到頭暈憋氣 白血病「盯上」木工油漆工
    本報訊 哈爾濱消息: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每年住院治療白血病的患者中,農民工及其子女佔了40%,這些患白血病的農民工多是長期在高汙染環境下工作的,其子女有些也因接觸汙染環境而患病。有關專家說,從事裝修、家具製作等行業的農民工已成為室內汙染高危群體。
  • 從出生日期竟能看出壽命長短
    春季出生:腸胃疾病學習障礙症多發性硬化症 美國研究發現,春天出生的人更易患腸胃疾病和學習障礙症。英國研究人員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也分析得出,四月出生的人平均智商較低,而且這個月份出生的人群中身體不健康者比例較高。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然而,研究者的敏感性分析發現:米諾地爾,另一種用於治療脫髮的藥效學不同於非那雄胺的藥物,沒有發現任何自殺率的異常報告。該研究結果表明,與非那雄胺使用相關的自殺傾向和心理不良事件可能歸因於年輕脫髮患者用藥的獨特特點。總之,通過使用經過驗證的藥物警戒方法,發現了與非那雄胺使用相關的自殺信號顯著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