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2223,閱讀約5分鐘
君權與互權之爭,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屢見不鮮。有時相互的權力超過了君權,結果就是權貴當道。有時君權超過相對權力,即君權威嚴。前者以唐代長孫無忌為代表,後者以康永乾幾代皇帝為代表。明代著名權臣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權力很大,死後卻因為挑釁君權而遭到鞭打。
張居正雖是權臣,但也是能臣,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最突出的改革是實行的「一鞭法」。「一鞭法」的主要措施是以州縣為基礎,統一所有賦稅,包括正稅,附加稅,貢品,中央和地方所需的各種經費以及所有徭役,「合二為一」,始終是一筆收入。而且,為了實行一項變法,對全國所有的土地進行重新清算和丈量,從而損害了吞併大量土地的地主階級和貴族的利益。
但最重要的是,張居正還壓制皇權。張居正被任命為首任輔佐的朝代是明朝萬曆年間。當時萬曆剛剛即位,年紀很小。其母為了保護王位,拉攏權臣,選擇張居正為首任輔佐。張居正剛開始與李太后,萬曆相處融洽。《明史》記載張居正的話:處女母與天子以心姐妹待臣,實與臣異。可見雙方相處融洽。以李太后,萬曆為代表的君權與張居正的權力並不衝突。兩個權力屬於和諧共處階段。
但是,在他開始改革之後一切都變了,因為他在推行改革的同時,也減少了王室的開支,於是就產生了君權與互權的矛盾。比如李太后老家修墓,李太后向朝廷要錢,國家給了2.2萬元。結果李太后太少,要求更多。但張居正卻說:聖母和皇帝將破例。此臣等人大驚,不敢善用。傅孝不犯法,須以禮為之。善雖無盡,必以義斬之。名門之家,不患不富,不識節。富貴而隨禮,富貴才能長久。
也就是說,每次你和皇上要破例的時候,我都很害怕,很擔心,因為你和皇上的所作所為是違背禮制的,是違背天家貴族的。他們最怕的就是你不懂得節儉,這樣會導致亡國。這是直接把太后和皇帝擺上了出軌不孝火的架子。而且還是在訓斥的口吻中,萬曆還年輕,張居正又是他的老師,按照宋明理學的說法,如果張居正教訓他,他也勉強能講得通。然而,李太后雖然年輕,卻佔據了禮制的大系統。他是太后。皇帝不得不向她行禮,打招呼。張居正斥責當朝太后為朝臣。即使他的初心是好的,但他的話太重了,沒有注意上天。
還有一次,李太后要修房子。張居正說,你現在住的房子很好,不用急著裝修。萬曆病時,李太后要祈求上帝。張居正也攔住他說,禁止聖祖開壇。如果開壇,更會驚動先人。直接說李太后有欺師滅祖之嫌,這樣的腔調,這樣的行為,就算李太后為了萬曆皇位勉強忍了下來,但身居高位者卻被臣下斥責嫌棄。他們心裡怎麼會沒有氣呢?張居正死後,李太后搬進自己拒絕重建的宮殿,就是對張居正不滿的最好說明。可見張居正對李太后所代表的君權漠視!。
張居正對萬曆也不客氣。畢竟佔據了老師的大節日。萬曆四年十二月,朱翊鈞欲換新衣。張居正說:過節取暖者數十人。受凍的人中有幾十人。直接教訓萬曆說,「皇帝,你省一件衣服,民間幾十人就能穿上保暖的衣服;你浪費一件衣服,民間幾十人就會被凍住!」紛紛斥責萬曆浪費民財,意思是萬曆排名沒心沒肺,這也是對君權的挑釁!。
然而,在他死後,萬曆雖然為了他連韓都攔了,卻給了上珠國「文忠」的稱號。在中國古代,諡號被尊為「文忠」,代表了統治者對其貢獻的肯定,不愧為最文官。然而,四天後,萬曆對他的肅清運動開始了。張居正生前任命的潘生,被齊明炎彈劾。萬曆讓潘生整整齊齊地做官。不僅如此,官員們進一步直接彈劾張居正。萬曆一改前幾天傷心的態度,下令將聖旨徹底削官,奪去之前所賜的印章和四代詔書,並以起訴書昭示天下,說是斬棺殺死,姑姑免了。其弟為居夷之帥,其子為秀思秀之帥。都在一個煙霧繚繞的地方。
削其官職,爵位,諡號,強奪玉璽,四代御命,充公家室。張居正的弟弟和兒子都被送到了蠻荒之地。他的家人不是餓死就是流放。之後,萬曆迫於官員的輿論壓力,停止了對張居正的進一步迫害。不過萬曆還打算直接把剛死的張居正拉出來鞭屍!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被剝奪稱號,已經是莫大的恥辱。萬曆為何連鞭屍都要鞭打?因為張居正的去世,當時以他為首的相權群龍無首,相權分散在官員之間,正是權力交接的時刻。
對張居正的謾罵,是對對方權力的壓迫,是對官員的威懾,是以萬曆為代表的君權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抗。所以萬曆之所以選擇如此草率,如此無情的手段辱罵張居正,是因為他不想權力繼續下移!但萬曆在清算張居正的過程中,也不忘罷免他任命的一大批官員。他甚至加大了對李太后行宮修繕的監督力度,張居正生前對此予以拒絕。李太后的態度也從張居正生前聽取建議轉變為高高興興地搬進新宮!。
李太后遷入新宮,顯示了李太后對張氏清算運動的沉默,縱容甚至支持。她是在為萬曆向官員解釋他們奪權的態度和決心。回顧萬曆一次的權力交換,是以張居正為代表的權力向萬曆為代表的君權的轉移。張居正生前因挑釁君權而差點挨鞭子,這也符合中國封建王朝的大趨勢。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