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2021-01-10 騰訊網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彼時萬曆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10年間進行銳意改革,創造了「萬曆中興」,可以說「為明續命一百年」。

創造如此盛功,理應流芳百世,被後人景仰,誰知去世次年,卻差點被開館鞭屍,「蔽主殃民,殊負恩眷」各種謾罵之聲在大明上空迴蕩,可以說,張居正生前有多風光,死後就有多落魄。

大明王朝的擎天一柱、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死後竟如此悽慘,張居正究竟犯了什麼錯?

一、改革結怨權貴

明朝中葉,官場腐敗,經濟崩潰,邊防危急,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張居正任首輔後,總攬朝綱,進行系列改革。

1、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在我國古代稅收制度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它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取消了豪紳勢宦逃避賦役、偷漏稅糧的特權,各級官吏也無法藉機斂財,使國庫充盈,"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2、考成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年初籤訂責任書,到年底考核,完成的提拔重用或原地不動,未完成降職,勢必讓一些未完成任務的官僚丟掉官位。

3、改革驛遞制度,剎住了官員私用驛站、飽肥私囊的腐敗之風,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以至「小民歡呼歌頌」。

張居正的改革繼秦商鞅變法後又一次意義深遠的重大變革,比範仲淹變革和王安石變法都要徹底,但凡舉改革,都會傷及一些利益集團的紅利,恨屋及烏,對於它的推行者張居正,自然懷恨在心,都在伺機反撲。

二、萬曆的舊恨新仇

張居正身為帝師,本意是將萬曆培養成曠世明君,萬曆稍有錯處,即被嚴責,甚至把萬曆當成兒子來教。

張居正對萬曆帝能嚴厲到什麼地步呢?

萬曆第二天都要將頭天學習的內容背給張居正聽。一次,萬曆只讀錯了一個「勃」字,張居正居然在眾臣面前大聲吼叫萬曆,全然不顧君臣之禮,萬曆被嚇得兩腿發抖。

又一次,萬曆在宴會喝酒時讓侍從唱歌助興,侍從不會唱,喝高了的萬曆要拔劍殺人,在眾人勸說下才割了侍從的頭髮以示懲戒。

張居正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不僅命萬曆帝起草《罪諭》,還命萬曆長時間跪在門前,眾目睽睽之下,複述自己犯下的錯誤。

再一次,萬曆與宮女偷偷尋歡,被人密告李太后,恨鐵不成鋼的李太后為了兒子不得過早陷於兒女情長,也得藉助張居正:「我去徵求首輔的意見,看看是否應廢了你。」萬曆嚇得面如土色,哭著跪求母親原諒!

萬曆七年,萬曆令內閣擬旨晉封自己的嶽父王偉為永年伯,兩年後又命內閣擬旨將王偉的弟弟、兒子晉封爵位,要求世襲。

張居正引用祖宗對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職世襲待遇上堅決不能破例,張居正忤旨獨斷,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外戚。

張居正身為帝師和內閣首輔,幾乎代行皇帝的一切權力,萬曆名為皇帝,實為傀儡。

年幼的萬曆驟然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無所適從,對張居正的輔佐定會心存感激,心生信任。但當萬曆成年以後,張居正還一如即然的訓斥著他、控制著他、掌控朝中的一切,在萬曆心目中就成了對自己的蔑視。

張居正病死,已經二十歲的萬曆開始親政,可萬曆發現張居正卻陰魂不散,從中央到地方,到處都是他的人,政令不暢。

一個人長大之後的性格,和其童年時期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早年張居正對萬曆的過分嚴責,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現身為九五之尊,竟政令不出中南海,幼年的委屈,現在的憤怒一併爆發,做出鞭屍之事也就屬意料之中的事了。

三、壓制群臣招致痛恨

權力是一杯酒,也讓張居正這樣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醉得近乎狂妄,他曾在一封奏疏中所言譯成現在話就是:各地官員工作由各部督查,各部工作六科給事中督查,六科給事中工作由我親自督查。

想當初,明太祖朱元璋生怕大臣權力過大,處心積慮地廢除了宰相制度,但朱元璋還是對六部不放心,又在六部設了給事中,專門來監督六部尚書,大明王朝在這樣相互制衡的權力體系下延續了近兩百年,現在張居正又將一切權力弄到自己的手中。

在群臣眼中,張居正大權獨攬,小權不放,別人都是吉娃娃,所以對他極為痛恨,但因他太過生猛,現在敢怒不敢言,但將來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史料記載「一事小不合,詬責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給事中餘懋學請行寬大之政,居正以為風己,削其職。御史傅應禎繼言之,尤切。下詔獄,杖戍。」

張居正新政實施期間,藉助整頓官場之機大肆排除異已,他嚴抓貪腐,也曾抄家無數,導致無數貪官落馬,一時間,朝廷上下全部謹言慎行,對其避而遠之。與此同時大臣們對張居正的不滿與仇恨也在慢慢累積。

四、張居正的言行不一,讓萬曆噁心

張居正從小就教育萬曆帝勤儉治國,要求節省「一切無益之費」,但一些關於張居正衣食住行的東西漸漸的傳入萬曆的耳中,萬曆的不滿與落差感不斷加深。

張居正衣服必須鮮美耀目且日日更換,住所裝修豪華無比,隨便一件器物都十分昂貴,某日萬曆帝在宮殿高樓向遠處眺望,只見一處宅院燈光炫目、鶯歌燕舞,便問宦官:「這是張首輔的住所吧?」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就是32個轎夫扛抬的大轎,內設臥室、客室、衛生間、兩邊有廡廊,各有一名僕人侍候,《萬曆野獲編》載:「又造步輦如齋閣,可以童奴,設屏榻者。」

1578年,張居正乘坐此轎回鄉為父親治喪,一隊鳥銃手隨行護衛,一路極其風光,極其耀武揚威,途經各地官員準備了上百種佳餚,但張居正竟稱無可下筷,當他吃了真定太守錢普準備的吳菜後說:「我走到這裡,才吃上了一餐飽飯。」一時會做吳菜廚師的身價飛漲。

張居正的妻妾也不在少數,抗倭英雄戚繼光自稱是張居正的「門下走狗小的戚某」,並經常給張居正進獻財物、美女、珍寶。

按現在標準,張居正也是個十足的腐敗分子,得寵忘形,忘了天下姓朱而不姓張。

1582年,張居正病逝,萬曆帝為他風光大葬,極盡哀榮。但是下葬後第四天,一些大臣群起而攻之,雪片一般的彈劾奏章,飛到了萬曆的辦公桌上。

這些奏章將張居正的遺體一刀一刀地凌遲,九泉之下的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死後竟會遭到這麼多人的反撲清算,他還以為自己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使不能流芳百世,起碼也應該在大明的功勞簿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張居正家裡查抄出大量的金銀珠寶,文玩字畫,價值連城的東西,讓萬曆帝更是發懵,他曾以語重心長的教導自己勤儉節約,自己生活卻奢侈異常,這樣表裡不一的人,如何配作帝師呢?

次年3月,萬曆皇帝下令剝奪張居正上柱國、太師的封號,本想「剖棺戮屍」,後又念及他對朝廷效勞有年,才放過一碼,張居正的長張敬修不堪嚴刑追逼自縊身死,三子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而死,張氏子孫家屬餓死及自殺者數十人。張居正年逾八旬的母親,惶懼哭泣,求死不得。

彼時,離張居正去世僅一年又十個月。所有的一切,留給我們的思考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沒有標準標答案的問題!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史·列傳第一百一》

摘要

相關焦點

  • 一代名臣張居正,死後被自己的學生抄家鞭屍,原因是什麼?
    永樂皇帝朱棣每日勤勤懇懇的工作,但是由於工作量實在太大,所以他設立了內閣制度,想讓朝中那些有能力的棟梁為自己分擔國事,但他沒有想到這個制度在明朝中後期成為了國家的權力中樞,甚至有些內閣首輔的權力超過了皇帝,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有著「明朝首輔」之稱的張居正。
  • 明朝第一首輔有多慘?死後家屬盡數被流放,而自身也差點被鞭屍
    在明朝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名臣,但是在諸多名臣中,排第一的唯有張居正,之後不論是誰,都要略遜一籌,張居正到底有多優秀?他小時候便是個天才,之後一路順利的考取舉人,踏足官場,之後又得到名臣徐階的提拔,在明穆宗朱載時期,張居正成為大明王朝的首輔,在萬曆皇帝時期,一舉成為大明王朝的首輔。
  • 張居正中興大明,與萬曆師徒情深,為何死後抄家差點被開棺鞭屍?
    可是張居正死後,這個中興大明,與萬曆師徒情深的忠臣,卻慘遭萬曆抄家,不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且張居正本人還險些被萬曆開棺鞭屍。張居正身前身後的遭遇反差如此之大,到底是萬曆處心積慮已久,還是被奸人搬弄是非呢?對於萬曆皇帝來說,張居正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張居正是爺爺嘉靖皇帝欽點的世子老師,從小就看著萬曆長大。
  • 明朝十大名臣的張居正,為什麼最後會被朝廷清算
    明朝十大名臣的張居正,為什麼最後會被朝廷清算在中國的歷史上,一旦改革畢竟要損害很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往往會千方百計的阻撓變法的實施,當一個國家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他的守舊派的實力也是十分的強大的,即使改革成功,但是很多的改革家也不會有好下場。
  • 海瑞推崇的萬曆首輔張居正去世後,險遭開棺鞭屍,墓碑故居尚存
    明代政治家張居正故居,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古城東大門內。故居所在的這條「張居正街」,以他的名字命名由來已久。張居正的「御賜硯臺」、手跡等珍貴文物,現珍藏於荊州市藝術博物館。張居正墓位於在荊州市沙市區沙市區太嶽北路,菩提寺隔壁,佔地15畝,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明朝史上最有謀略的四大首輔,張居正竟排不上第一!
    前幾年當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火爆中國,掀起了一股研究明朝的風潮。明朝是個「創新」頗多的王朝,明朝廢除了研習千年的宰相制度,但是因為在位的皇帝比較懶又只能建內閣、設首輔。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設立的首輔不計其數,能被選入內閣成為內閣首輔的人都是人中龍鳳,有勇有謀,今天我們便來說一說明朝史上最有謀略的四大首輔。第四:愛辭職的首輔——李廷機李廷機,是在我國歷史上都排的上名號的清官賢相。李廷機推行廉政,關注民生,立志於減少苛捐雜稅,鼓勵商家發展經濟。李廷機為推行廉政,把自己的全部家財都捐贈了出來。
  • 張居正身為明朝大功臣,皇帝卻要將他鞭屍!大明皇室是否虧欠他?
    張居正是明朝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內閣大臣,他輔佐了兩任皇帝,用十年的時間將大明各個方面推向繁榮,說他是明朝最大的功臣也不為過!最後在仕途中勞瘁而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江山嘔心瀝血的大臣,在他去世兩年後,萬曆竟派人查抄了滿門,甚至將他開棺鞭屍,這是為何?
  • 明朝司禮監太監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鷸蚌相爭,張居正漁翁得利
    明神宗萬曆初期,張居正能最後當上首輔跟司禮監太監馮保、內閣首輔高拱間的矛盾和鬥爭有密切關係。馮保打擊高拱並非為了張居正,最後卻成就了張居正。而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病重,馮保暗諷張居正提前擬好遺囑,而張居正所擬遺囑卻被時任首輔的高拱看到了。高拱於是質問張居正,張居正便把馮保囑託之事說了出來。高拱對馮保也從此恨上了,聲言一定要將其驅逐。至此,馮保與高拱誰都看不上誰,彼此仇視。
  • 張居正死後差點被鞭屍:挑釁君權的命運?
    明代著名權臣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權力很大,死後卻因為挑釁君權而遭到鞭打。張居正雖是權臣,但也是能臣,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最突出的改革是實行的「一鞭法」。「一鞭法」的主要措施是以州縣為基礎,統一所有賦稅,包括正稅,附加稅,貢品,中央和地方所需的各種經費以及所有徭役,「合二為一」,始終是一筆收入。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
  • 他12歲考中秀才被稱為神童,官拜上柱國,死後卻被抄家
    張居正是明朝最著名的內閣首輔,位極人臣,對於張居正後世一直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覺得他是清廉辦事,有的人認為他中飽私囊,有的人覺得他是光明正大,但是也有人認為他公私不分,那麼張居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又該你怎麼去評價他?1.
  • 為什麼說明朝首輔中最厲害的是張居正
    明朝廢除了承相制度,設置內閣,由內閣大臣來輔助皇上辦公,內閣辦公室主任就是首輔。內閣大臣都各朝的精英,首輔更是精英中的精英,從整個明朝來看,最厲害的首輔當屬萬曆年間的張居正。張居正概述穆宗死後,太子朱翊鈞即位,即萬曆皇帝。穆宗生前命張居正等三個大臣輔政。
  • 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海瑞用了八個字評價他
    原因其實就在於「積累」二字,萬曆一朝的積累就始於張居正,或者說就是張居正為萬曆留下來的積累。1572年明穆宗病逝了之後,朱翊鈞即位為帝,也就是萬曆皇帝。而後張居正趁機和馮保聯手對付首輔高拱,李太后「專政擅權」為由踢走了高拱,張居正因此升為首輔。
  • 生前權力大於天,死後差點被鞭屍,萬曆為何會這樣對他
    可是之後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卻迅速惡化,在張居正死了之後,萬曆甚至想要將他的墳給挖了,把他的屍骨挖出來鞭屍。他們兩個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能夠讓他們兩個人的關係有這麼大的轉換呢?今天就和大家來嘮一嘮。首先先和大家說一下大概的背景,萬曆皇帝他登基的時候,年紀非常的小,所以說朝政大事並不能夠處理,於是這個時候作為首輔的張居正,便義不容辭的承擔了治理國家的重任。
  • 為什麼萬曆帝,要對張居正恩師慘下毒手?
    知道張居正的人,都知道他為明朝建設做的一系列的貢獻,讓快要走向衰落的大明,在一系列的變法圖強中恢復了元氣,還在好的方向上蹦躂了幾下,讓大明的多活了幾百年。但是張居正再怎麼厲害,他的權利也是皇帝給的,活的的時候皇帝礙於其他人的面子不動你,死後就算埋了也要從墳墓裡拋出來,讓死人也嘗嘗板子的厲害,俗稱「鞭屍」,再把他的一家老小九族滅一滅。但是為什麼活著的時候還對恩師很好的人,死後卻如此的對待?其實那有沒有原因的結果。
  • 明朝首輔大臣徐階的為官之道
    徐階,字子升,號少湖,是明朝所有首輔大臣中的佼佼者,雖不能與他的學生張居正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徐階在任時期的所作所為使得國家相對的穩定,正因為有徐階的存在,所以嘉靖皇帝可以一心去修道,也為日後的,隆慶新政和張居正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基礎。
  • 明朝內閣首輔為何不是丞相?他們之間差了一個太監
    比較強勢的內閣首輔,如楊廷和、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權傾朝野,號令群臣,不管是聲望還是權力,比之漢唐宋時期的丞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無論如何,明朝的內閣首輔依然不是丞相。這是因為,漢唐宋時期的丞相,有名正言順的柄國執政的權力。皇帝下發的詔書,必須由丞相蓋上大印才能生效;如果丞相不同意詔書上的內容,這道詔書還能被打回去。
  • 盤點大明的最傑出的內閣首輔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有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從1368年大明建立到1644年大明滅亡。整個王朝近3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共更替16帝王。這一時期經濟也文化都空前繁榮、名家輩出。如張居正、王陽明、于謙、戚繼光等人。同時更替95次內閣首輔大臣。其中出現了不少名垂青史的首輔大臣。他們居功至偉。
  • 被海瑞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悲劇是為何故?
    「讀史使人明智」,明朝的歷史一直為世人看重。《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書籍,海瑞、張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海瑞的清正廉潔,為世人所傳頌,張居正推行變法,生前榮耀至極,死後差點被開棺戮屍,境遇差別之大,令人唏噓。《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易先生將《嚴嵩與張居正》單獨書為一本,足見其看重。
  • 這兩位都是有極大功勞的權臣,為何一位險些被鞭屍,一位被車裂?
    可即便再小心翼翼,不少權臣得勢時權傾朝野,隻手遮天,失勢時卻落得身首異處甚至屍骨無存,終究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張居正:功高蓋主,幹涉過多,最終險些被鞭屍提到明清時期的第一權臣,不少人會受到小時候電視劇的影響,以為是宰相劉羅鍋——劉墉,然而朱元璋那時就已經廢了丞相一職,劉墉乃一介軍機大臣,除了跪受筆錄,幾乎沒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