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彼時萬曆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10年間進行銳意改革,創造了「萬曆中興」,可以說「為明續命一百年」。
創造如此盛功,理應流芳百世,被後人景仰,誰知去世次年,卻差點被開館鞭屍,「蔽主殃民,殊負恩眷」各種謾罵之聲在大明上空迴蕩,可以說,張居正生前有多風光,死後就有多落魄。
大明王朝的擎天一柱、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死後竟如此悽慘,張居正究竟犯了什麼錯?
一、改革結怨權貴
明朝中葉,官場腐敗,經濟崩潰,邊防危急,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張居正任首輔後,總攬朝綱,進行系列改革。
1、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在我國古代稅收制度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它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取消了豪紳勢宦逃避賦役、偷漏稅糧的特權,各級官吏也無法藉機斂財,使國庫充盈,"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
2、考成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年初籤訂責任書,到年底考核,完成的提拔重用或原地不動,未完成降職,勢必讓一些未完成任務的官僚丟掉官位。
3、改革驛遞制度,剎住了官員私用驛站、飽肥私囊的腐敗之風,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以至「小民歡呼歌頌」。
張居正的改革繼秦商鞅變法後又一次意義深遠的重大變革,比範仲淹變革和王安石變法都要徹底,但凡舉改革,都會傷及一些利益集團的紅利,恨屋及烏,對於它的推行者張居正,自然懷恨在心,都在伺機反撲。
二、萬曆的舊恨新仇
張居正身為帝師,本意是將萬曆培養成曠世明君,萬曆稍有錯處,即被嚴責,甚至把萬曆當成兒子來教。
張居正對萬曆帝能嚴厲到什麼地步呢?
萬曆第二天都要將頭天學習的內容背給張居正聽。一次,萬曆只讀錯了一個「勃」字,張居正居然在眾臣面前大聲吼叫萬曆,全然不顧君臣之禮,萬曆被嚇得兩腿發抖。
又一次,萬曆在宴會喝酒時讓侍從唱歌助興,侍從不會唱,喝高了的萬曆要拔劍殺人,在眾人勸說下才割了侍從的頭髮以示懲戒。
張居正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不僅命萬曆帝起草《罪諭》,還命萬曆長時間跪在門前,眾目睽睽之下,複述自己犯下的錯誤。
再一次,萬曆與宮女偷偷尋歡,被人密告李太后,恨鐵不成鋼的李太后為了兒子不得過早陷於兒女情長,也得藉助張居正:「我去徵求首輔的意見,看看是否應廢了你。」萬曆嚇得面如土色,哭著跪求母親原諒!
萬曆七年,萬曆令內閣擬旨晉封自己的嶽父王偉為永年伯,兩年後又命內閣擬旨將王偉的弟弟、兒子晉封爵位,要求世襲。
張居正引用祖宗對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職世襲待遇上堅決不能破例,張居正忤旨獨斷,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外戚。
張居正身為帝師和內閣首輔,幾乎代行皇帝的一切權力,萬曆名為皇帝,實為傀儡。
年幼的萬曆驟然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無所適從,對張居正的輔佐定會心存感激,心生信任。但當萬曆成年以後,張居正還一如即然的訓斥著他、控制著他、掌控朝中的一切,在萬曆心目中就成了對自己的蔑視。
張居正病死,已經二十歲的萬曆開始親政,可萬曆發現張居正卻陰魂不散,從中央到地方,到處都是他的人,政令不暢。
一個人長大之後的性格,和其童年時期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早年張居正對萬曆的過分嚴責,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現身為九五之尊,竟政令不出中南海,幼年的委屈,現在的憤怒一併爆發,做出鞭屍之事也就屬意料之中的事了。
三、壓制群臣招致痛恨
權力是一杯酒,也讓張居正這樣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醉得近乎狂妄,他曾在一封奏疏中所言譯成現在話就是:各地官員工作由各部督查,各部工作六科給事中督查,六科給事中工作由我親自督查。
想當初,明太祖朱元璋生怕大臣權力過大,處心積慮地廢除了宰相制度,但朱元璋還是對六部不放心,又在六部設了給事中,專門來監督六部尚書,大明王朝在這樣相互制衡的權力體系下延續了近兩百年,現在張居正又將一切權力弄到自己的手中。
在群臣眼中,張居正大權獨攬,小權不放,別人都是吉娃娃,所以對他極為痛恨,但因他太過生猛,現在敢怒不敢言,但將來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史料記載「一事小不合,詬責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給事中餘懋學請行寬大之政,居正以為風己,削其職。御史傅應禎繼言之,尤切。下詔獄,杖戍。」
張居正新政實施期間,藉助整頓官場之機大肆排除異已,他嚴抓貪腐,也曾抄家無數,導致無數貪官落馬,一時間,朝廷上下全部謹言慎行,對其避而遠之。與此同時大臣們對張居正的不滿與仇恨也在慢慢累積。
四、張居正的言行不一,讓萬曆噁心
張居正從小就教育萬曆帝勤儉治國,要求節省「一切無益之費」,但一些關於張居正衣食住行的東西漸漸的傳入萬曆的耳中,萬曆的不滿與落差感不斷加深。
張居正衣服必須鮮美耀目且日日更換,住所裝修豪華無比,隨便一件器物都十分昂貴,某日萬曆帝在宮殿高樓向遠處眺望,只見一處宅院燈光炫目、鶯歌燕舞,便問宦官:「這是張首輔的住所吧?」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就是32個轎夫扛抬的大轎,內設臥室、客室、衛生間、兩邊有廡廊,各有一名僕人侍候,《萬曆野獲編》載:「又造步輦如齋閣,可以童奴,設屏榻者。」
1578年,張居正乘坐此轎回鄉為父親治喪,一隊鳥銃手隨行護衛,一路極其風光,極其耀武揚威,途經各地官員準備了上百種佳餚,但張居正竟稱無可下筷,當他吃了真定太守錢普準備的吳菜後說:「我走到這裡,才吃上了一餐飽飯。」一時會做吳菜廚師的身價飛漲。
張居正的妻妾也不在少數,抗倭英雄戚繼光自稱是張居正的「門下走狗小的戚某」,並經常給張居正進獻財物、美女、珍寶。
按現在標準,張居正也是個十足的腐敗分子,得寵忘形,忘了天下姓朱而不姓張。
1582年,張居正病逝,萬曆帝為他風光大葬,極盡哀榮。但是下葬後第四天,一些大臣群起而攻之,雪片一般的彈劾奏章,飛到了萬曆的辦公桌上。
這些奏章將張居正的遺體一刀一刀地凌遲,九泉之下的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死後竟會遭到這麼多人的反撲清算,他還以為自己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使不能流芳百世,起碼也應該在大明的功勞簿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張居正家裡查抄出大量的金銀珠寶,文玩字畫,價值連城的東西,讓萬曆帝更是發懵,他曾以語重心長的教導自己勤儉節約,自己生活卻奢侈異常,這樣表裡不一的人,如何配作帝師呢?
次年3月,萬曆皇帝下令剝奪張居正上柱國、太師的封號,本想「剖棺戮屍」,後又念及他對朝廷效勞有年,才放過一碼,張居正的長張敬修不堪嚴刑追逼自縊身死,三子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而死,張氏子孫家屬餓死及自殺者數十人。張居正年逾八旬的母親,惶懼哭泣,求死不得。
彼時,離張居正去世僅一年又十個月。所有的一切,留給我們的思考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沒有標準標答案的問題!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史·列傳第一百一》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