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首輔為何不是丞相?他們之間差了一個太監

2021-01-20 勇哥讀史

明朝立國之初,是設置有丞相職位的。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等都做過丞相。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將胡惟庸誅殺。此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職位。丞相所擔任的職責,分於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朱元璋親自掌管六部,六部按照朱元璋的意旨辦事。

明亡以後,清朝沿襲明朝的這一制度。於是,胡惟庸就成了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名丞相。

朱元璋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稱得上是「夙夜在公,宵衣旰食」。他一個人,就可以將中書省所有的活兒幹完。但是,明朝只有一個朱元璋。隨著國家事務的日益繁重,接下來的皇帝就感到力不從心了。鑑於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告誡子孫,永遠不允許設立丞相,那麼就只能採取變通的方式。

內閣首輔就應運而生。

那是明成祖朱棣當政時期的事情了。朱棣設置了以殿閣大學士為主體的內閣,成員有數人不等,官秩為正五品,主要為皇帝提供諮政建議。及至後來,內閣大學士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僅僅是為皇帝提供諮政建議,還參與到軍國大事的決策。到嘉靖時期,內閣大學士上朝的班次已在六部尚書之上,成為事實上的中書省。內閣首輔,雖然沒有丞相知名,然而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比較強勢的內閣首輔,如楊廷和、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權傾朝野,號令群臣,不管是聲望還是權力,比之漢唐宋時期的丞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無論如何,明朝的內閣首輔依然不是丞相。

這是因為,漢唐宋時期的丞相,有名正言順的柄國執政的權力。皇帝下發的詔書,必須由丞相蓋上大印才能生效;如果丞相不同意詔書上的內容,這道詔書還能被打回去。而內閣首輔的權力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嚴嵩能夠擅專朝政,是因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疏於政事;張居正能夠大權獨攬,是因為萬曆皇帝衝齡踐祚、缺乏執政經驗。這種權力分分鐘可能被皇帝收回,或者遭到太監鉗制,難有作為。

從程序上看,內閣首輔與丞相之間,就差了一個太監。

此話怎講?

原來,內閣首輔最大的權力,就是在朝廷重要文書上擬定處理意見,供皇帝採納。這就是通俗所稱「票擬」。皇帝經過審閱後,用紅筆對「票擬」進行拍板定案,這就是通常所稱「批紅」。內閣首輔權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取決於皇帝對「票擬」的採納程度。皇帝採納得越多,內閣首輔自然權力就越大、地位就越高、面子上就越又光彩。反之亦然。

「票擬」又怎麼跟太監扯上關係呢?這是因為明朝中期以後,皇帝深居後宮、不理朝政,極端者如萬曆皇帝,長達30年不上朝。為了維繫國家正常運轉,同時牽制內閣權力,皇帝便將「批紅」的權力交於司禮監太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如此,便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監閣體制。在這個體制下,丞相之權,被成功地分給了內閣和司禮監。內閣和司禮監各司其職,互相牽制,保證了皇權的集中和正常運行。

所以,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出,內閣首輔擁有「票擬」權,但缺少了太監手中的「批紅」權。如果內閣首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權力,就必須取得司禮監的配合。否則,必然處處受到制約。

事實上,明朝歷史上也有不少內閣首輔與司禮監通力合作的例子。如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推行賦稅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就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配合下完成的。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焦點

  • 明朝司禮監太監馮保與內閣首輔高拱鷸蚌相爭,張居正漁翁得利
    明神宗萬曆初期,張居正能最後當上首輔跟司禮監太監馮保、內閣首輔高拱間的矛盾和鬥爭有密切關係。馮保打擊高拱並非為了張居正,最後卻成就了張居正。高拱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馮保嘉靖朝便已經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有對內閣奏議的批紅之權,權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專權的太監便多是秉筆太監。不過司禮監在秉筆太監之上還有該部門的正官,掌印太監。其職位要比秉筆太監高。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內閣,是明代廢除丞相制度之後,重新確立的一種職業經理人制度。明成祖朱棣的政務處理能力不及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於是創辦內閣,選擇經營協助自己處理政務,最初的內閣並不是帝國權力中樞,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
  • 明朝末年,最硬的內閣首輔
    在說這個最硬的內閣首輔之前,我們先說說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在他僅17年的統治期間,那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最後連家都過沒了,吊死在歪脖子樹上。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很顯然也不全是他的問題。當時的明朝,外面有翻牆過來的金賊,就是那個後金,人家屁股下面的有馬,厲害得狠哪。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明朝掌印太監是幾品官呢,為什麼六部尚書都會禮讓三分呢?
    像九五之尊的皇帝沒有字面上的品級不照樣統御天下嘛,而司禮監掌印太監身為皇帝最信任的人,太監中的boss,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影子,品級低只是字面上低罷了,享受的權力和待遇比之內閣首輔都不遑多讓!所以六部尚書見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當然要畢恭畢敬了。先說說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
  • 皇上:首輔大臣是奸臣?系統壞了?去把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叫過來
    明朝是一個神奇的王朝,終明一朝除了朱棣造反成功,在之後的數百年中那怕是皇帝不上班政權也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根本就沒有大臣或者宦官能從皇帝手中奪走權力,而即便是出了一些有權力的宦官和首輔大臣也很容易被皇帝搬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盤點大明的最傑出的內閣首輔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有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從1368年大明建立到1644年大明滅亡。整個王朝近3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共更替16帝王。這一時期經濟也文化都空前繁榮、名家輩出。如張居正、王陽明、于謙、戚繼光等人。同時更替95次內閣首輔大臣。其中出現了不少名垂青史的首輔大臣。他們居功至偉。
  • 明朝太監有一個什麼職位?皇上最喜歡,卻讓六部和內閣十分害怕!
    明朝應該是歷史上漢族統治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朝代,因為明朝的太監宦官都特別的出名,有鄭和、魏忠賢、汪直、劉瑾等,他們都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宦官,有好的有壞的,他們有的不但勸權傾朝野、控制朝廷、貪汙受賄,有的還直接改變了明朝的發展軌跡。
  • 明朝內閣首輔劉健,把一生奉獻給了大明朝
    在明朝中期有一位劉健,當時的名臣,內閣首輔大臣,出生在1433年,老師是薛瑄。1460年成為進士,接著成為了翰林編修,少詹事,還成為了太子朱佑樘的講官,等到孝宗成為皇帝之後,劉健步步直升,成為了翰林學士,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等。
  • 明朝皇權、內閣、司禮監三權分立,為何馮保卻和張居正成了盟友?
    眾所周知,自明永樂年間的內閣制度逐漸成型以後,明宣宗朱瞻基又在內廷設立了一個名為內書堂的機構。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專門教宦官識字的機構,藉以為明朝另外一大宦官機構「司禮監」培養秉筆太監。其目的也很簡單,主要就是想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對「票擬」的批閱權來限制住內閣權力的擴張,從而借司禮監與內閣的相互制衡來保證皇權地位的穩固。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權勢最受寵的王朝,也是太監權勢最大的王朝,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組建內閣之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司禮監成為了二十四監之首。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我們看到的影視劇,司禮監的太監都那麼牛,有的被稱為「立皇帝」,有的稱「九千歲」,其實,最早司禮監就是二十四監之一,一個「掌禮儀」的普通辦事機構,太監們就相當於勤雜工,也沒有秉筆太監、掌印太監之說。 那時候朱元璋對太監們管理很嚴,認為他們都是陰險小人,不許幹政,甚至都不允許他們讀書識字。
  • 大明王朝:呂芳為何能夜訪嚴嵩和徐階議事?嘉靖:他不僅是個宦官
    呂芳夜訪徐階劇照這裡有一個疑問,呂芳只不過是伺候嘉靖帝的太監,為何卻能在劇中與內閣首輔嚴嵩,次輔徐階等人平起平坐,甚至還能夜訪嚴嵩和徐階,居中調停裕王派和嚴氏父子之間的生死鬥爭呢?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的獨特產物。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後,處理朝政的重擔便都落到了明朝皇帝的身上,於是協助皇帝日常工作的「內閣」便應運而生。漸漸地,在明朝皇帝和內閣之間,又產生了協助皇帝批閱奏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 明朝首輔大臣徐階的為官之道
    徐階,字子升,號少湖,是明朝所有首輔大臣中的佼佼者,雖不能與他的學生張居正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徐階在任時期的所作所為使得國家相對的穩定,正因為有徐階的存在,所以嘉靖皇帝可以一心去修道,也為日後的,隆慶新政和張居正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基礎。
  • 明朝史上最有謀略的四大首輔,張居正竟排不上第一!
    前幾年當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火爆中國,掀起了一股研究明朝的風潮。明朝是個「創新」頗多的王朝,明朝廢除了研習千年的宰相制度,但是因為在位的皇帝比較懶又只能建內閣、設首輔。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設立的首輔不計其數,能被選入內閣成為內閣首輔的人都是人中龍鳳,有勇有謀,今天我們便來說一說明朝史上最有謀略的四大首輔。第四:愛辭職的首輔——李廷機李廷機,是在我國歷史上都排的上名號的清官賢相。李廷機推行廉政,關注民生,立志於減少苛捐雜稅,鼓勵商家發展經濟。李廷機為推行廉政,把自己的全部家財都捐贈了出來。
  • 東漢的太監是狐狸,晚唐的太監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則是家犬
    明朝太監受到皇權青睞的原因明朝太監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青睞,並且群體性崛起,最終成為政治生態的一極,絕不是偶然因素。大體上,它跟皇權的三個需求有關。1.情感因素歷史上有三個王朝,太監的權力很大,一個是東漢,一個是晚唐,還有一個就是明朝。
  • 明朝掌印太監區區四品官,六部尚書為何對其畢恭畢敬?
    掌印太監是司禮監這一宦官衙門中的最高職位。掌印也就是掌管印璽的意思。掌印太監地位高於司禮監中的其他太監,例如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只有一員,而隨堂、秉筆太監則共有八人。儘管秉筆太監可以對內閣票擬進行批紅,但是,批紅的內容必須由掌印太監過目才算最終確定。所以秉筆太監只有辦事權,沒有決定權。
  • 內閣首輔:這事還得你拿主意
    但是命運何其殘酷,當他雷厲風行地以一明君形象殺了為禍天下的魏忠賢,卻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 因為他將獨自面對一個龐然大物——文官集團。魏忠賢一死,這幫代表著江南富商富賈們的利益文官階層為大地主、大礦主們減免稅收,直接造成明朝末年財政的枯竭 。其次,在行政之上,崇禎面對一幫文官,處處受制衡,甚至到了公開對抗的程度。
  • 掌印大太監到底是幾品官,為何六部尚書都得畢恭畢敬?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對於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應該都不會陌生。在明朝的歷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員,對司禮監太監們畢恭畢敬。按照明朝的官員制度,三品官已經是副部級幹部,為何要對司禮監太監畢恭畢敬呢。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