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時間久遠,我國的很多詩文典籍都有多個版本,而這就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
比如「詩仙」李白著名的《靜夜思》就有多個版本,為大眾所熟知的是明朝時期的版本,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是在宋朝其實《靜夜思》的原文不是這樣的,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存在很大的差異,宋代的版本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雖然只是兩個字的不同,但是意境和韻律已經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很多人認為這一版本更加接近李白的原作,但是也有人認為甚至還存在更為早期的版本。
不過眾多版本的不同卻並沒有影響《靜夜思》流傳千古,這就和美酒一樣,「酒香不怕巷子深」,美詩美文歷經千年的歲月也更加醇香動人。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屬於這樣的優秀詩詞,只不過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這首詩還叫《草》,而且課本上的詩詞原文也只有四句,但是真實情況卻遠遠比這要精彩得多。
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然後再為大家一一介紹這首詩詞當中暗藏的玄機。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之所以為「耳熟能詳」打上引號,是因為我們都在小學課本上學習過這首詩詞,但是後面四句卻很少被完整呈現出來,而且很多關鍵詞句也沒有得到很好地解釋。
這首詩其實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16歲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品,從題目的「賦得」二字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古代的科舉考試規定,只要是指定的試題,那麼題目前面必須加上「賦得」二字。
16歲的白居易參加考試的詩詞就能夠穿越千年驚豔到我們,實在讓人讚嘆不已!然而,白居易的原文其實並非如上所述。
在唐朝有一位名叫張固的文人,他編訂了《幽閒鼓吹》一文。根據張固的記載,白居易這首詩的最前面一句應該是「鹹陽原上草」,而且後來的《苕溪漁隱叢話》和《唐詩解》這兩本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可是等到了清朝時期,根據蘅塘退士編著的大名鼎鼎的《唐詩三百首》來看,「鹹陽」二字卻赫然變成了「離離」,而且也不知道是誰替換了這兩個字。
根據目前的詩文典籍研究來看,清朝之前所用的一定是「鹹陽」這個版本,詩句的意思通俗易懂。雖然換成「離離」二字之後卻沒有那麼容易理解了,但是當你讀懂這一句的意思的時候也許就會拍案叫絕!
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是一首送別詩,滿含離愁別緒,而「離離」二字的改動則堪稱經典。這一畫龍點睛之筆具有兩個作用:一是「離離」本來的意思,用以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而是與結尾的「萋萋」遙相呼應,讓整首詩在結構和情感上渾然一體。
修改之後的詩詞更加朗朗上口,情感充沛。春去秋來,草木枯黃,在送別的時候就連遠方的古道都寫滿了不舍,但是等到春回大地也就是友人歸來的時候又會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至於神秘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修改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修改之後卻是更為驚豔,而且這一寫法還可以追溯到《詩經》之中。
在千古名篇《詩經·黍離》一文中也曾經連用三次「離離」,用以形容作物茂盛的樣子。我們再來一起重溫一下這篇經典當中的名句:
《黍離》節選先秦 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不光《詩經》和《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用了「離離」二字,唐朝的皇家公子李賢也曾寫下「瓜熟子離離」的句子,清朝文人黃遵憲也曾寫道「門前兩行樹,離離到天際」,這些用法都具有相似的意思。
少年時期的「詩魔」白居易怎麼也沒有想到,不知何時他的作品會被人擅自更改,然而這一改卻成就了一首千古絕唱。
白居易當年因為這首詩受到了大詩人顧況的賞識,自此名揚天下。千年之後,他又憑藉這首被改動的詩詞名流青史,實在是一段佳話!
李商隱誇人:雛鳳清於老鳳聲,教你怎麼會說話,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賈平凹的有色小說被禁16年,某詩人用首打油詩去諷刺他,實在有才
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怎麼都寫不出下句,此人隨口一說成千古絕唱
白居易這首情詩通篇是隱語,標題都堪稱朦朧驚豔,迷醉了千年歲月